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河北省近年审定棉花品种的主要性状评价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分析评价了 1 992年以来河北省审定的 42个棉花品种的产量、抗病性、纤维品质等性状。结果表明 :审定品种的产量水平有所提高 ;枯萎病抗性保持在较高水平 ,黄萎病抗性育种进展缓慢 ;单株铃数、霜前花率略有上升 ;生育期、铃重、衣分相对稳定 ;纤维长度没有明显变化 ,比强度偏低 ,马克隆值基本达标。  相似文献   

2.
河北省近年审定常规棉品种主要性状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以河北省2001~2009年审定常规抗虫棉品种结果为依据,分析评价了河北省抗虫棉品种的产量、纤维品质和抗病性等性状。结果表明:参试品种的产量水平有较大提高;枯萎病抗性保持在较高水平,黄萎病抗性育种有了一定进展;品种生育期明显缩短;单铃重增加明显,单株铃数和衣分略有上升;纤维长度变化不大,比强度偏低,麦克隆值基本达标。  相似文献   

3.
绿豆产量构成因素的相关与通径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用相关分析系统分析了与绿豆产量有关的12个农艺性状。相关分析结果表明, 分枝数, 单株荚数、单株产量、抗倒性和抗病性与产量呈正相关, 其中单株荚数、单株产量和抗病性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 而株高、主茎节数、荚长、荚宽、百粒重和生育期呈负相关, 其中荚长和生育期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通径分析结果表明, 12个性状对绿豆产量的直接作用依次为单株荚数>抗病性>荚宽>抗倒性>荚长>株高>分枝数>单荚粒数>百粒重>单株产量>生育期>主茎节数。在高产绿豆新品种的选育中, 首先应注重对单株荚数、抗性和生育期的选育, 然后再综合考虑其他性状。  相似文献   

4.
常规育种是水稻育种的基础,常规晚粳稻新品种的培育为浙江特色的籼粳杂交稻新品种选育提供了重要亲本来源。本文综述“十三五”审定的浙江省常规晚粳稻品种的产量、米质、抗性和推广情况:1)浙江晚粳稻品种产量优势明显,不断突破高产记录;2)整体抗性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特别是在白叶枯病、褐飞虱抗性方面,双抗品种也亟须提升;3)育成新品种推广面积逐年提高,2020年在常规晚粳稻推广面积中占比达59.04%。常规晚粳稻品种产量有所突破,品种类型多样性方面也有较大进展,但抗性品种培育还需进一步加强。  相似文献   

5.
近20年江苏省迟熟中粳稻育种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分析了1981~2003年江苏省迟熟中粳稻区域试验资料,结果表明:(1)品种整体产量水平明显提高,目前品种整体产量水平达到600kg/667m^2以上;(2)农艺性状得到明显改良,每穗粒数增加.穗型由弯曲穗逐步过渡到半直立穗、直立穗,着粒密度提高,同时有效穗数下降,提高了品种群体的光能利用率;(3)品质改良效果不明显,品种的外观品质和食味较差;(4)整体抗性水平无明显提高,对稻瘟病、纹枯病和条纹叶枯病的抗性水平较差,近年来条纹叶枯痫的危害尤其严重。  相似文献   

6.
在湖北省5个有代表性的麦区,开展鄂麦18播期试验及密肥试验,探讨了播期、密度和施氮量对鄂麦18产量、农艺性状及抗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播期对鄂麦18产量影响显著;密度和施氮量对鄂麦18的产量有较大影响,随着密度和施氮量的减少,产量逐渐降低;在同一密度水平,随着施氮量增多,冬至苗和最高总茎数变化不明显;在同一施氮水平,随着密度增加,冬至苗和最高总茎数呈增加趋势;有效分蘖率呈减少趋势;随着密度的增多,有效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呈不明显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7.
2013—2021年河北省审定小麦品种产量及农艺性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2013—2021年河北省审定的46个小麦品种为材料,采取多种分析方法研究小麦品种产量和农艺性状的关系及其演变规律,为小麦育种和生产提供借鉴。结果表明,小麦品种平均产量呈逐年上升趋势,年均递增68.16 kg/hm2;产量三要素中,穗数逐年增加,穗粒数逐年下降,千粒重变化不大;株高逐年升高,生育期逐年缩短。相关性分析表明,产量三要素与小麦产量均呈正相关,大小顺序为:穗数>千粒重﹥穗粒数;株高与产量极显著正相关,生育期与产量呈弱正相关。偏相关分析显示,产量三要素对产量的作用均为正值,大小顺序为:穗数>千粒重>穗粒数;株高和生育期对产量的作用均为负值。产量三要素对产量的直接通径系数均为正值,大小顺序为:穗数>千粒重﹥穗粒数;株高和生育期对产量的直接作用为负值,但株高的作用微弱。回归分析显示,株高、穗数、穗粒数、千粒重和生育期决定产量81.30%的变异,为产量的主要决定因素。综合分析认为,稳定穗数,提高穗粒数,促进三要素协同发展可能是进一步提高产量潜力的关键。针对河北省气候和栽培管理变化,选育穗数650万/hm2左右、穗粒...  相似文献   

8.
湖北省"十五"以来审定棉花品种主要性状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分析评价了"十五"以来湖北省审定的39个棉花品种的产量、抗病性、纤维品质等性状.结果表明,审定品种的产量水平明显提高;抗枯萎病品种仅占20%,黄萎病抗性没有突破;纤维长度、比强度和马克隆值均有所改善;霜前花率、株高、单株成铃数、单铃重呈上升趋势,生育期呈下降趋势,衣分保持相对稳定;杂交棉单株成铃和单铃重优势明显,产量水平最高.  相似文献   

9.
湖北省近年审定的中稻品种综合性状分析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介绍和分析了2005~2010年期间通过湖北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的46个中稻的产量、米质、抗性等性状,其中两系杂交稻所占比重呈逐年上升的趋势,两系杂交稻比三系杂交稻的米质和产量略显优势。审定品种产量比对照平均增产3.56%,且呈逐年上升的趋势;米质达国标3级优质米以上的品种占76.9%;抗性鉴定结果表明,通过审定的品种对稻瘟病基本上均为高感,对白叶枯病大部分为感或高感。  相似文献   

10.
对1983~1994年陕西省夏玉米中热组区域试验参试杂交种的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等性状变化趋势的分析结果表明,参试杂交种的产量水平逐年提高;单株产量构成因素中穗行数明显增多,行粒数逐渐减少,千粒重变化不大;植株较矮的紧凑型杂交种所占比例逐年增加。预计近期内玉米杂交种将向多穗行的大穗紧凑型发展。  相似文献   

11.
【目的】鉴定福建省新育花生品种的丰产性、抗逆(病)性等性状,筛选出适合当地生态条件的优良花生品种以供生产利用。【方法】以福建省主栽品种泉花7号为对照(CK),在明溪、南安、惠安、翔安、莆田、福清、新罗等7个试验点对福建省新育成的12个花生品种进行产量、抗性等性状鉴定。【结果】在12个参试新品种中,荚果产量比CK增产的有6个,分别是泉花806、龙花128、福花0739、龙花13、0910-63和福花0721,其中,泉花806平均荚果产量最高(3930 kg/ha),比CK极显著增产10.36%(P<0.01,下同);龙花128平均荚果产量(3771 kg/ha)比CK显著增产5.90%(P<0.05,下同)。籽仁产量比CK增产的有4个,分别是泉花806、龙花128、龙花13和福花0739,其中泉花806和龙花128分别比CK极显著增产14.27%和6.62%。各参试品种主茎高37.10~68.79 cm,侧枝长41.20~77.80 cm,分枝数5.28~6.86条/株,结果枝数4.44~5.88条/株,结果数11.21~17.56个/株,饱果数9.28~14.99个/株,饱果率为76.77%~89.30%,百果重为191.41~222.01 g,百仁重为72.74~82.01 g,出仁率为58.80%~70.37%。各品种生长势、抗旱性、耐涝性和抗倒性整体表现为中~强;叶斑病级数为1.7~2.9;锈病级数0.4~0.6;青枯病抗性鉴定结果表明,0951-13表现为抗,泉花608、莆花31和0910-63表现为中抗,其他品种表现为中感。品质检测结果表明,各品种含油量为48.58%~52.20%,蛋白质含量为25.62%~31.09%,油酸亚油酸比值为0.98~1.37。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主茎高、侧枝长和千克果数与荚果产量呈负相关,其中侧枝长与荚果产量显著负相关;其余性状与荚果产量均呈不显著正相关。结果数、饱果数、饱果率、双仁果率、百果重、百仁重和出仁率与籽仁产量呈正相关,其中出仁率与籽仁产量显著正相关;其余性状与籽仁产量均呈不显著负相关。【结论】泉花806和龙花128的产量高、品质优,且抗逆(病)性表现突出,可进行小范围试种示范;福花0739、龙花13和01913-63产量较高,但是否适合推广仍需进一步鉴定。  相似文献   

12.
宜昌黑花生多点品种(系)比较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6年进行了花生(Arachis hypogaea L.)多点品种(系)比较试验,参试的3个品种(系)平均单产4 290 kg/hm~2。其中宜昌黑花生新品系全生育期114 d,植株直立状,主茎长58.1 cm,单株分枝数8.3个,单株结果枝数6.8个,平均单产4 664 kg/hm~2,比豫花22号增产35.5%,居第二位。室内考种单株产量为17.9 g,500 g荚果饱果重482.6 g、总仁重量324.9 g、饱仁重量304.5 g,单株结实荚果数18.5个、饱荚果数16.4个、秕荚果数2.1个、无发芽果和烂果。中花9号全生育期113 d,平均单产4 767 kg/hm~2,比豫花22号增产38.5%,平均单产居第一位。豫花22号全生育期105 d,平均单产为3 441 kg/hm~2。  相似文献   

13.
为了全面评价2001~2014年河北省转基因抗虫棉品种的改良成效,以河北省棉花新品种审定公告数据为依据,对2001~2014年通过河北省审定的96个中熟转基因抗虫棉品种的产量性状、农艺性状及其抗病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2001~2014年河北省审定中熟转基因抗虫棉品种的皮棉产量和霜前皮棉产量均呈上升趋势,单株铃数显著提高,单铃重有所增加,衣分变化不大;早熟性改良效果明显,全生育期缩短,株高和单株果枝数增加,第一果枝节位、子指和霜前花率变化不明显;抗枯萎病和黄萎病性状改良成效明显。研究结果可为今后河北省棉花新品种的选育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采用盆栽试验,对广东省10 个主栽花生品种进行施钙和施磷处理,利用JMP7.0 对花生的7 个主要农 艺性状进行相关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相关分析结果表明院在施磷条件下,单株产量和单株荚果数呈极显著正相关;在 施钙条件下,各性状之间的相关关系更为紧密,有多对性状的相关关系达到显著或者极显著水平。主成分分析表明院 在施磷的条件下,生长势因子为第一主成分,贡献率达43.56%;在施钙条件下,产量因子为第一主成分,贡献率达 46.22%。进行磷效率品种选择时,重点考虑的性状是主茎高、侧枝长和分枝数;进行钙效率品种筛选时,重点考虑的 性状是单株产量、百果重和百仁重。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花生在不同间作果树下的开花结实、生长规律及产量状况。【方法】 以花育25号、花育33号、山花7号、山花9号为参试材料,分析花生在枣树、巴旦木2种果树下的开花结实、干物质积累、产量性状等指标。【结果】 (1)不同果树间作下花生主要开花时间在第10~27 d,枣树间作较巴旦木间作花生总开花量多;(2)红枣间作下花生根、茎、叶干重积累更快,幼苗期2种间作果树下花生营养生长表现一致,随生育期的进展,营养体与生育体比值(V/R)发生变化,苗期最大后逐渐减小;(3)同一果树间作下,不同花生品种间的主茎高、侧枝长差异显著,花育22号、花育33号较山花7号、山花9号更强壮;(4)枣树间作下花生单株结果数、单株产量较巴旦木间作高。【结论】 红枣适宜间作品种为花育22号,巴旦木适宜间作品种为花育22号、花育33号,红枣更适宜与花生间作。  相似文献   

16.
【目的】为筛选出适合与木薯间作的花生品种,提高光能利用率,并提高单位耕地面积产量效益和经济效益。【方法】2009年在广西农业科学院里建科研试验基地(武鸣)对7个不同花生品种与木薯进行间作种植,3次重复,随机区组设计,调查花生田间农艺性状,测定经济及品质性状,并进行方差分析。【结果】桂花77l株型紧凑,抗倒伏性强,有效分枝数较多,单株结果数、单株产量、荚果饱满率、产量均最高,优势明显;其次是桂花22,其侧枝长,总分枝数、有效分枝数多,产量也较高,较适合与木薯间套种;桂花26生长势强、百果重最重、产量较高。【结论】桂花771、桂花22和桂花26适合与木薯间套种,其中以桂花771表现最佳。  相似文献   

17.
以南方新育成的9个花生新品种为研究对象,对主要农艺性状与单株生产力进行相关性分析。相关分析结果表明,饱果数与单株生产力呈极显著正相关;出仁率与单株生产力呈显著正相关;主茎高、侧枝长、结果枝数与单株生产力呈正相关但不显著;总分枝数、百果重与单株生产力呈负相关。通径分析结果表明,各性状与单株生产力直接通径系数从大到小依次为:出仁率、侧枝长、百果重、总分枝数、饱果数、结果枝数、主茎高。在花生高产品种选育中,应注重果多、果饱、出仁率高、果较大的单株的选择,并兼顾其他农艺性状。  相似文献   

18.
【目的】为筛选出适合与木薯间作的花生品种,提高光能利用率,并提高单位耕地面积产量效益和经济效益。【方法】2009年在广西农业科学院里建科研试验基地(武鸣)对7个不同花生品种与木薯进行间作种植,3次重复,随机区组设计,调查花生田间农艺性状,测定经济及品质性状,并进行方差分析。【结果】桂花771株型紧凑,抗倒伏性强,有效分枝数较多,单株结果数、单株产量、荚果饱满率、产量均最高,优势明显;其次是桂花22,其侧枝长,总分枝数、有效分枝数多,产量也较高,较适合与木薯间套种;桂花26生长势强、百果重最重、产量较高。【结论】桂花771、桂花22和桂花26适合与木薯间套种,其中以桂花771表现最佳。  相似文献   

19.
江苏省杂交棉花品种性状研究及育种思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研究2001-2013年江苏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通过的杂交棉花品种的性状表现,为杂交棉育种提供参考.根据区域试验数据,采用Excel等统计方法分析杂交棉花品种的亲本来源、产量表现、纤维品质及抗性等性状.结果表明:杂交棉品种亲本多为苏审常规棉与‘GK19’;不同阶段育成品种产量稳步提高,但增产幅度有降低趋势;单株铃数有渐近增加的趋势;30个白色杂交棉品种中,衣分均高于39.5%,铃重5.9 g以上的品种占60%;纤维品质达Ⅲ型以上品种占93.5%;近50%品种对枯、黄萎病的抗性达耐病级别;抗虫性有待提高.近期杂交棉育种以改进纤维品质与抗性为主,稳步提高产量;思路上注重种质资源创新,充分利用生物技术,研究“三系”杂交棉;重点开展病虫抗性和品质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