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宁南山区冬油菜高产高效栽培技术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冬油菜属十字花科芜菁属二年生草本植物,原产于欧洲及亚洲西部,中国贵州、云南、河北、山东栽培较多.宁夏宁南山区从2008年引种成功,现已发展到1100多hm2,填补了宁南山区冬油菜栽种的空白.大面积推广冬油菜标准化栽培,促进区域化、规模化、标准化生产,是加快调整种植业结构,提高效益,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文章论述了冬油菜的发展优势、生长发育特点及高产高效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2.
随着农村劳动力日趋紧张,生产成本不断增加,单一作物种植比较效益越来越低,推广一年三造免耕轮作栽培模式不仅可以节省成本、减轻劳动强度,而且可提高种植效益,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业生产环境。文章借鉴广西横县的一年三造免耕轮作实践经验,介绍了甜玉米-水稻-甜玉米免耕轮作栽培模式的主要技术措施,分析了其栽培模式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  相似文献   

3.
随着农村劳动力日趋紧张,生产成本不断增加,单一作物种植比较效益越来越低,推广一年三 造免耕轮作栽培模式不仅可以节省成本、减轻劳动强度,而且可提高种植效益,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业生 产环境。文章借鉴广西横县的一年三造免耕轮作实践经验,介绍了甜玉米- 水稻- 甜玉米免耕轮作栽培模式 的主要技术措施,分析了其栽培模式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  相似文献   

4.
豇豆—优质稻—甜玉米周年水旱轮作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豇豆-水稻-甜玉米周年水旱轮作栽培模式,早春种植豇豆,夏季种植优质稻,冬种甜玉米,进行周年水旱轮作栽培,不仅能改善土壤的通气性,而且对防治病、虫、草害,克服连作障碍都有较大的作用,具有很好的效益。文章详细介绍豇豆-水稻-甜玉米周年水旱轮作栽培模式,旨为相似地区作物轮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根据生产实际,探索出秋季糯玉米—冬油菜轮作栽培模式,在发展乡村游的同时,促进农业生产;并总结了秋季糯玉米—冬油菜轮作高产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6.
山区反季节蔬菜栽培,主要指山区蔬菜越夏栽培,即利用山区特有的地势和夏季气候较凉爽的特点,进行跨越整个夏季的蔬菜栽培。1选择海拔高度,注意轮作换茬凡是海拔高度在150米以上的山区地块,只要肥水条件许可,均可进行蔬菜越夏栽培。为避免山区越夏菜区蔬菜病害的发生和蔓延,应搞  相似文献   

7.
春季甜玉米和四季豆轮作高效栽培模式适宜在海拔500 m左右的浙西南山区推广,具有较高的种植效益.总结该模式的高效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8.
2002年开始枫林镇通过温州市农学院从广州市蔬菜科学研究所引进了“广甜2号”超甜玉米,2002年种植面积25亩,2003年80亩,2004年420亩。三年来尝试采用甜玉米、晚稻栽培模式,克服了连作障碍,取得了不同科作物间轮作3年以上的良好效果。1甜玉米栽培技术1.1茬口安排甜玉米于2月25日  相似文献   

9.
《台湾农业探索》2013,(4):37-37
台湾台南区农业改良场育成甜玉米新品种,命名"台南育27号",该品种黄白双色间杂,适合台湾夏季气候条件下栽培,将可提供消费者新选择。农改场指出,目前台湾市面上的黄白双色甜玉米品种,多由美国或日本进口种子,但这些进口甜玉米品种不耐热,无法在台湾夏季种植;台南区农业改良场自1961年进行选育工作,1973年起陆续  相似文献   

10.
半干旱山区地膜玉米套种冬油菜"一膜二用"免耕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令召庆 《现代农业》2007,(11):42-42
文章从地膜玉米栽培管理过程中要尽可能保护好地膜、适期点播冬油菜这两个关键环节入手,介绍了半干旱山区地膜玉米套种冬油菜这一免耕栽培模式的技术要点。  相似文献   

11.
为优化冀中南作物种植结构,本研究以河北省典型地下水漏斗区邢台市为例,基于作物需水SIMETAW模型系统量化1965—2018年冬小麦、春棉花、春玉米、夏谷子、夏大豆和春绿豆等10种主要农作物的生育期需水量与灌溉需水量,针对当地不同降水年型和水资源条件以及不同作物的生育期、生长发育特点和前后茬作物的农学特性等构建11种不同的种植模式,分析不同种植模式需水及降水耦合度等参数。结果表明:1)各作物年均生育期需水量表现为春棉花(515.2mm)冬小麦(466.6mm)春玉米(424.9mm)春油葵(420.0mm)春甘薯(362.1mm)春马铃薯(354.2mm)夏大豆(313.9mm)夏玉米(298.7mm)春绿豆(288.1mm)夏谷子(217.5mm)。2)各作物年均生育期灌溉需水量表现为冬播作物春播作物夏播作物。冬小麦年均生育期灌溉需水量最大,为329.2mm;夏谷子最低,为82.8mm。3)传统麦玉一年两熟制周年需水量最大(753.4~780.3mm),相比之下,多样化轮作模式的生育期需水量可显著降低15%~34%,生育期灌溉需水量明显降低9%~32%。春玉米-冬小麦-夏玉米、春玉米-冬小麦-夏谷子、春甘薯-冬小麦-夏玉米和春甘薯-冬小麦-夏谷子等两年三熟制在丰水年、平水年和枯水年下的生育期需水量、灌溉需水量和周年需水量均较低。春绿豆-夏谷子一年两熟模式的年均生育期需水量最低,为504.4mm,年均生育期灌溉需水量为286.8mm。因此,在保证粮食安全的前提下,为减缓河北省地下水位持续下降的趋势,发展适水种植模式是节水农业的重要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12.
北疆地区多熟立体种植试验在1.71 hm2耕地试验示范,采用春小麦-套种甜、糯玉米-复播谷子模式可增种两茬作物,667 m2产值1 639.9元,纯收益719.1元,比对照冬麦田增纯收益492.2元.这项研究展示了北疆地区多熟立体种植的广阔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3.
【目的】黄淮海夏玉米区是典型的一年两熟制种植制度区,统筹研究冬小麦和夏玉米播前耕作对夏玉米产量形成的影响,为冬小麦夏玉米周年高产高效生产耕作模式的改进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郑单958(ZD958)为试验材料,设置冬小麦播前旋耕夏玉米播前免耕(RN)、冬小麦播前翻耕夏玉米播前免耕(MN)与冬小麦播前翻耕夏玉米播前旋耕(MR)3个试验处理,其中RN作为对照(CK),研究冬小麦和夏玉米播前耕作对夏玉米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叶面积指数、干物质积累与分配和籽粒灌浆特性等的影响。【结果】冬小麦与夏玉米播前耕作均对夏玉米产量影响显著。与RN相比,MN和MR处理夏玉米的叶面积指数、花后干物质积累量、花后干物质积累所占比例、籽粒最大灌浆速率分别提高15.01%、21.14%、3.21%、15.00%和16.44%、24.92%、4.49%、12.60%,即冬小麦播前翻耕提高了夏玉米叶面积指数、花后干物质积累及其向籽粒分配比例和籽粒最大灌浆速率,进而提高穗粒数与粒重,有利于产量提高。与RN相比,MN和MR处理的产量分别提高24.03%和30.61%。夏玉米播前旋耕对干物质向籽粒分配比例,籽粒灌浆速率无显著影响,但显著提高了出苗率,进而增加群体数量,提高产量;与MN相比,MR处理的出苗率提高6.29%,这是其产量较MN提高5.23%的主要原因。【结论】与冬小麦播前旋耕夏玉米播前免耕(RN)相比,冬小麦播前翻耕夏玉米播前旋耕(MR)与冬小麦播前翻耕和夏玉米免耕(MN)均显著提高夏玉米的产量。尽管冬小麦播前翻耕夏玉米播前旋耕(MR)的产量较冬小麦播前翻耕和夏玉米免耕(MN)高5.23%,但结合生产实际,冬小麦播前翻耕和夏玉米免耕播种(MN)更有利于该区域夏玉米的高产高效生产。  相似文献   

14.
[目的]在有限的耕地上,在基本不影响大宗粮食作物生产的前提下,利用0.5熟光热资源,扩大马铃薯种植面积。[方法]通过填闲复种和间套增种,分区构建马铃薯多季高效种植新模式,提高马铃薯单产和效益。[结果]在平原丘陵区稻田构建"秋马铃薯/油菜-水稻"、"冬马铃薯-水稻-秋马铃薯"和"秋(冬)马铃薯-水稻"等3种新模式;在平原丘陵区旱地构建"春(冬)马铃薯/玉米/甘薯"、"春(冬)马铃薯/玉米-秋马铃薯"和"小麦+冬马铃薯/玉米/甘薯"等3种新模式;在高原山区构建"春马铃薯/玉米"新模式。[结论]新模式复种指数200%~300%,积温利用率68.9%~93.4%,光能利用率0.98%~1.59%,秸秆利用率50%~100%。与传统种植模式相比,新模式全年产量提高2.6%~93.0%,效益增加15.8%~284.3%。马铃薯多季高效种植模式已成为四川农作物增产增收的主体种植新模式。  相似文献   

15.
未来气候变化对中国种植制度北界的可能影响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杨晓光 《中国农业科学》2011,44(8):1562-1570
 【目的】气候变暖已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中国气候未来将继续变暖,这一变化将对中国的农业生产造成一定的影响,本文旨在研究未来气候变化对中国种植制度北界、冬小麦种植北界、双季稻种植北界、雨养冬小麦-夏玉米稳产种植北界以及热带作物的种植北界的影响。【方法】依据全国种植制度气候区划指标、冬小麦和双季稻种植北界指标、雨养冬小麦-夏玉米稳产种植北界指标以及热带作物种植北界指标,采用经典的农业气候指标计算方法,分析与1950s—1980年相比,未来30年(2011—2040年)、及本世纪中叶(2041—2050年)全国种植制度界限北界、冬小麦种植北界、双季稻种植北界、雨养冬小麦-夏玉米稳产的种植北界、以及热带作物的种植北界的变化。【结果】(1)与1950s—1980年相比,2011—2040年和2041—2050年的一年两熟带和一年三熟带北界都不同程度向北移动。与1950s—1980年相比,基于2011—2040年和2041—2050年未来气候资料分别分析得到的一年一熟区和一年二熟区分界线,空间位移最大的省(市)为陕西省和辽宁省,且2041—2050年北移情况更为明显;与1950s—1980年相比,由2011—2040年和2041—2050年气候资料分别确定的一年二熟区和一年三熟区分界线,空间位移最大的区域在云南省、贵州省、湖北省、安徽省、江苏省和浙江省境内,且2041—2050年北移情况更为明显。在不考虑品种变化、社会经济等方面因素的前提下,这些区域由于气温升高种植制度由一年一熟变为一年两熟、由一年两熟变为一年三熟,区域内单位面积周年粮食产量可不同程度提高。(2)与1950s—1980年相比,2011—2040年和2041—2050年的冬小麦的种植北界在辽宁省、甘肃省和宁夏回族自治区都不同程度向北移动,在青海省表现为西扩。由于冬小麦产量通常要比春小麦高,因此在不考虑其他因素影响的前提下,该区域由于冬小麦替代春小麦可带来单位面积产量的提高。未来气候变暖热量资源的增加,将可能导致浙江省、安徽省、湖北省、湖南省、贵州省双季稻种植北界不同程度北移,特别是浙江省、安徽省和湖北省表现更为明显。热带作物安全种植北界在广西省和广东省境内北移情况比较明显。而未来降水量的增加将使得大部分地区雨养冬小麦-夏玉米稳产北界向西北方向移动。【结论】到2011—2040年和2041—2050年,气候变化将会造成全国种植制度界限不同程度北移、冬小麦种植北界北移西扩,双季稻和热带作物种植北界北移。而未来降水量的增加将使得大部分地区雨养冬小麦-夏玉米稳产北界向西北方向移动。  相似文献   

16.
安徽省淮北地区旱作物灌溉制度优化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安徽省淮北地区冬小麦、油菜、夏玉米、大豆等主要农作物的分阶段受旱试验,获得了连续5年的非充分灌溉试验资料,用多元回归分析法得到了这几种作物水分生产函数模型参数.运用动态规划法研究了供水不足条件下的非充分灌溉制度,得到了冬小麦、油菜、夏玉米和大豆这4种作物的优化灌溉制度.研究结果表明,在产量相同或相近时,采用优化灌溉制度进行灌溉,可明显减少作物的耗水量和灌溉用水量,提高水分生产率.  相似文献   

17.
烤烟高效栽培及套种免耕玉米关键技术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夏烟、夏玉米同处于一个生长季节,烟粮争地矛盾突出。为解决烟粮争地的矛盾,探索出烟套玉米技术模式:烤烟套种玉米即当烤烟采收至中上部叶片时(时间规定在6月底至7月20日),在其行间或株间种植玉米,让烤烟与玉米共生一段时间,烤烟采收完后及时管护玉米。试验表明,该模式提高了复种指数,烤烟收入2000元以上,免耕玉米收入450㎏以上,达到钱粮双收的目的。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索适宜鄂西北低山丘陵区的夏播玉米全程机械化集成生产技术,加快机械化进程,促进鄂西北山地玉米产业发展。[方法]2012—2015年连续开展夏玉米品种筛选试验、播期试验和种植密度试验,筛选适宜鄂西北山区机械化生产的夏玉米品种,研究相应的栽培技术,并结合农机具进行了机械化生产试验,论证其可行性以及评价其生产效益。[结果]筛选出最适宜鄂西北低山丘陵地区夏播玉米机械化生产的玉米品种郑单958,播种时间控制在6月15日前最佳,种植密度为7.50×104株/hm2最佳。[结论]研究出一套适宜低山丘陵地区的夏播玉米全程机械化生产模式,缓解了当前农村劳动力不足与老龄化问题。  相似文献   

19.
基于降水保证指数的四川省种植制度优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自然降水对四川省农业生态区作物需水的满足程度及其保证指数,为各区域充分合理利用降水资源,选择防旱避灾种植制度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依据气温、海拔、干燥度、地形地势、地理位置等特点,将四川农业生态区划分为8个不同类型区,采用联合国粮农组织(FAO)推荐的分段单值平均作物系数法,订正各区域主要作物及其主要生育阶段的作物系数(初始生长期作物系数(Kcini)、生育中期作物系数(Kcmid)和成熟期作物系数(Kcend)),计算并比较各区域代表性站点的常见种植模式、主要作物、作物主要生育阶段自然降水对作物需水的满足度及其保证指数,选出各区域防旱避灾最优种植模式。【结果】①各种作物的Kcmid、Kcend值均小于或等于FAO的推荐值;盆地内部各区域作物系数较FAO推荐值偏低更多,攀西地区与FAO推荐值接近;小麦、油菜等夏收作物Kcend值均与FAO推荐值相同,而玉米、水稻等秋收作物Kcend值均低于FAO推荐值。②四川省各种植模式多年平均降水满足度地区之间差异较大。攀枝花、西昌、平武、成都、遂宁、巴中、宜宾、雅安降水满足度依次递增,分别为0.48,0.56,0.63,0.64,0.70,0.72,0.74,0.85。③四川省各种植模式降水保证指数变化范围较大,最低值仅为0.35,而最高值达到0.89。攀枝花各种植模式的降水保证指数普遍偏低,且多数低于0.4;雅安各种植模式的降水保证指数普遍较高,均在0.85以上。【结论】攀枝花等川西南山地干热河谷区、西昌等川西高原安宁河平原半湿润区和平武等川北半湿润山地丘陵过渡区最优种植制度为小麦-玉米-红薯(大豆)旱三熟;雅安等盆西高原盆地过渡湿润气候区和宜宾等川南中低山丘陵湿润气候区最优种植制度为油菜(马铃薯)-水稻水旱轮作两熟制;成都平原湿润气候区最优种植制度为马铃薯-水稻和油菜-玉米-红薯;遂宁等川中丘陵夏伏旱频发区最优种植制度为油菜(小麦)-玉米-红薯旱三熟;巴中等川东北盆周湿润山区防旱避灾最优种植制度为马铃薯(小麦)-玉米-红薯旱三熟。  相似文献   

20.
我国南方耕作制度的发展和展望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我国南方农业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近十年南方耕作制度研究和改革在以下三个方面有较大发展:1.以提高土地生产率为目标的耕地资源的深度利用,如旱地以麦玉薯为主体的分带轮作多熟制改革;稻田三熟制的冬季轮作,冬水田、冬闲田、秋闲田等冬、秋季耕地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2.以提高农田经济效益为重要目标的多类型、多功能种植和农作制度。3.以提高劳动生产率与土地生产率为目标的稻麦两熟耕作制度。通过对2000年人口增长与耕地减少的趋势分析,对今后进一步提高单产,提高投入与投入产出效率及提高总土地生产力与效益的要求与途径作了讨论与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