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近些年来,在桑蚕种母蛾微粒子病检疫中,显微镜观察样本时,视野里所能看到的微粒子孢子的数目很少、孢子密度极低。据研究认为,当样本中的微粒子孢子数目在3~10^3 N.bmL-1以下时,镜检到孢子的概率接近于0。因此桑蚕种母蛾微粒子病检验存在着因样本所带微粒子孢子数量极少而镜检不到的事实。为了防止漏检,提高检出率,我们创新无毒样本复检技术,该技术从2008年开始应用于三级原种的母蛾微粒子病检疫,效果显著。2012年的复检结果统计,原原种复检检出率是0.10%,原种复检检出率是0.23%。  相似文献   

2.
王弘 《蚕桑通报》2014,(2):64-64
近几年来,中耀蚕种场在蚕一代杂交种生产各阶段镜检中发现,同一批蚕种在母蛾体内能检到微粒子孢子,导致蚕种带毒,但是在蔟中死蚕镜检时却很难检到微粒子孢子。我们知道,微粒子病的发生途径有两种:1胚种传染各级原种饲育,通过胚种传染的机率很小。因为原种都是通过单蛾镜检,带毒卵圈都被挖掉,所在一般原种都是无毒的。即使漏检,这批原种在小蚕期就发病了,整批小蚕都会被淘汰,不进行制种。因此,不会上蔟结茧,不会到达蔟中阶段。  相似文献   

3.
一、认真做好原种催青期中的卵面消毒,定原种张分区收蚁,分区饲养。其好处能避免有毒卵圈污染扩散。在继续的分段检查过程中,发现有毒区,即便按区淘汰。二、淘汰苗、尾蚁,据试验调查,同一母蛾的蚕卵,先产下的卵粒重,后孵化,蚁体重;后产下的卵粒轻、先孵化、蚁体轻。苗蚁多是后产下的蚕卵孵化而来。微粒子病母蛾的卵,是后产下的蚕卵毒率高。淘汰苗蚁实际上是淘汰了后产下蚕卵孵化的蚁蚕,如有病毒就去掉了有毒个体。为了做得彻底,催青见点时必须在卵面消毒后进行选卵排队。凡不能同天见苗蚁卵圈,不能排在一起收蚁,这  相似文献   

4.
应用N.b炭素凝集反应进行家蚕原种补正检微是一种适合检含微孢量少的检微方法。为了弄清该法检出的有毒原种有无微孢,除用有毒蚕卵孵出蚁蚕及转青死卵等镜检验正外,还应用该法检出的有毒原种进行孵蚁饲育、上蔟结茧、化蛹化蛾。再按蚕、蛹、蛾各发育阶段调查微孢发生的数量及规律,从而证实应用N.b炭索凝集反应检查含少量微孢蚕种的必要性和准确性。故西南农业大学蚕桑丝绸学院蚕病组于1992年秋蚕在病理实验室内进行了该调查研究。  相似文献   

5.
蚁蚕补正检查的集团头数受到微粒子病对次代蚁蚕遗传毒率的高低、集团镜检结果置信界限及可检度三个方面的影响,当合格一代杂交种的平均毒率在0.2%左右时,将80头蚁蚕作为一集团进行镜检是合适的。  相似文献   

6.
为探讨家蚕微病母蛾与下一代微粒子孢子检出率之间的关系,本试验用两年的时间多批次单蛾镜检37 160只母蛾,按照母蛾微粒子孢子的密度将对应卵圈划分为"+"、"++"和"+++"三种类型,从中提取810个卵圈,分别用生产上常用的多个方法进行检验,调查成品卵的微粒子孢子检出率。结果发现,母蛾微粒子孢子的密度是影响下一代是否带病的重要因素。当母蛾微粒子孢子密度为"+"时,成品卵检出率是母蛾的10%左右;母蛾微粒子孢子密度为"++"时,成品卵检出率是母蛾的40%-50%;母蛾微粒子孢子密度为"+++"时,成品卵检出率是母蛾的70%-80%;综合来看,成品卵的平均检出率约是母蛾的42%。  相似文献   

7.
干热空气处理防治家蚕微粒子病胚种传染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徐淮耀  黄星光 《蚕业科学》1998,24(3):149-155
采用干热空气对广东现行10个家蚕品种进行热处理,结果表明,蚕卵产后常温(25~27℃)保护12h,46℃热处理60min或47℃热处理40min,不影响实用孵化率,而对微粒子病胚种传染的防治效果达到93%~100%;蚕卵的溶菌酶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等三种保护酶系统活力均升高;电子显微镜观察到治愈病卵正常发育至蚁蚕,未经热处理的病卵产下132h后形成孢子,孵化出带病蚁蚕。  相似文献   

8.
成品卵微粒子孢子检出度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家蚕一代杂交种成品卵微粒子病检验技术,作为成品卵质量检验的备检项目,对防止有毒不合格蚕种流入市场起到了积极作用。但迄今未见到运用该技术进行病卵检出度的相关报道。本试验按照该技术进行了成品卵微粒子孢子检出度的研究。试验结果表明:按该方法操作,样品中微粒子孢子虫数目低于3×103个时,镜检到孢子的概率接近于0;当样品中微粒子虫数目等于或大于1×104个时,镜检到孢子的概率为1。  相似文献   

9.
由家蚕微孢子虫(Nosema bombycis,Nb)感染引发的家蚕微粒子病可以通过胚种垂直传播,如能在蚕种人工孵化处理过程中杀灭家蚕微孢子虫,阻断其胚种传播,将有效控制病害对养蚕业尤其是蚕种制造业造成的危害。对家蚕二化性四元杂交组合两广二号的带毒卵进行高温即时浸酸处理,考察浸酸温度和浸酸时间对蚕卵中Nb的灭活作用及实用孵化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产卵后20 h的带毒蚕卵用47.5℃或48℃质量浓度为1.075 g/m L的盐酸溶液分别浸渍6.0、6.5和7.0 min,对蚕卵实用孵化率无明显影响;依据蚕卵孵化后饲养至3龄眠蚕用显微镜镜检Nb的数据,测算高温即时浸酸处理对家蚕微粒子病的相对防治效果可达90%~97%。此外,采用Real-time PCR扩增方法,检测高温即时浸酸处理组蚕卵孵化蚁蚕样本中的Nb孢子目标基因的相对拷贝数,较常规浸酸处理组蚕卵孵化蚁蚕样本下降了97%~99%。上述结果表明高温即时浸酸处理对蚕卵中的Nb孢子有显著的杀灭作用,能有效阻断家蚕微粒子病的胚种垂直传播,可作为防治家蚕微粒子病的一种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0.
对家蚕微粒子病感染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裕兴 《蚕业科学》1998,24(3):156-161
本文研究了家蚕微粒子病的食下传染、胚种传染、蚕座传染的规律性。指出对丝茧育来说感染越早危害越大,对种茧育来说感染越晚危害越大;食下感染的次数具有累积效应,但以起蚕期和将眠期(5龄为将熟前)影响最大;在蚁蚕就有感染蚕存在的情况下,丝茧育有二个蚕座传染周期,种茧育有三个蚕座传染周期;淘汰措施无论对丝茧育还是种茧育均是有效的,但其有效性随着基数毒率的增大而降低,只有当丝茧育的基数毒率在3%以下,种茧育的基数毒率在1%以下时淘汰措施才能取得95%以上的有效性,而且淘汰得越早越彻底效果越好;微粒子病对次代蚕的遗传毒率是一个变量,母蛾的带毒程度是影响其变化的主要因素;有毒母蛾产下卵通过催青后,遗传毒率在蚁蚕期已基本达到最大值,蚁蚕经高温高湿处理后遗传毒率的增幅不大而主要是孢子密度的增加;同一有毒母蛾产下卵用不同方式保护后,越年种蚁蚕毒率显著大于即时浸酸种蚁蚕毒率,说明微孢子在蚕卵的休眠期仍在增殖中;胚种传染带毒蚕的死亡时期大部分在3龄以前,影响发病死亡早晚的主要因素是母蛾的带毒程度。  相似文献   

11.
家蚕微粒子病是一种由微粒子病原虫寄生而引起蚕儿发病的一种传染性病害 ,它既可以通过胚胎传染影响下一代 ,又可经食下感染造成生产损失。在蚕种生产中 ,通过对蚕卵、迟眠蚕、发蛾促进及环境的预知检查 ,可有效控制微粒子病 ,保证蚕作安全。现结合本人多年实践 ,对提高预知检查中微粒子孢子检出率 ,谈点个人浅见 ,供同行探讨。1 预知检查样本的采集1.1 三级原种补正检查1 .1 .1 成品蚕卵检查将成品蚕种 ,按连纸号逐圈抽取蚕卵 2∏ 3粒 ,良卵、不良卵均要抽取。取卵时 ,用针把卵连同纸带下 ,一张种取卵 30粒左右 ,用小纸袋装好封口。1 .1…  相似文献   

12.
盐官蚕种场位于杭嘉湖的海宁市盐官镇,滨临钱塘江畔,是个以场带户(原种)的专业蚕种场,办场29年来,有9年发生微粒子病。其中二次较为严重,第一次是1973年~1974年,第二次是1985年~1986年,二次共损失蚕种25000余盒。1987年~1989年3年镜检无病,但1990年重新发现原虫,春期2圈、秋期5圈镜检发现微粒子,虽未淘汰蚕种,  相似文献   

13.
家蚕微粒子病被列为蚕种生产的唯一法定检疫对象,母蛾镜检家蚕微孢子虫(Nosema bombycis,Nb)是主要的检疫方法,但其准确性受到多种因素影响。为探究应用荧光增白剂28(Fluorescent Brightener 28,FB28)和碘化丙啶(Propidium Iodide,PI)染色识别Nb孢子的可行性,以感染Nb的家蚕幼虫中肠、蚕卵、母蛾、蚁蚕为材料,联合应用以上2种荧光染色剂进行Nb孢子检测效果试验。在荧光显微镜下可见成熟的Nb孢子被FB28染成蓝色且细胞核被PI染成红色,而未成熟的孢子只能被PI染色。采用2种荧光染色剂染色,在被感染的幼虫中肠、蚕卵、母蛾、蚁蚕中都能够检测到Nb孢子,并且带毒母蛾研磨液样品稀释1 000倍依然可以检测到Nb孢子。幼虫中肠感染后1~2 d很难观察到Nb孢子,感染后3 d可以观察到局部存在少量未成熟的Nb,感染后4 d开始局部出现成熟的Nb,至感染后5~6 d可见组织中大面积分布有成熟孢子和未成熟孢子。荧光显微镜下观察被染色的Nb孢子的细胞核明显小于幼虫中肠细胞核,且亮度明显较强,卵壳、母蛾、蚁蚕表面的几丁质碎片形状与Nb孢子明显不同,并且不能被PI染色。试验结果表明,该染色检测方法可以排除蚕体组织细胞、几丁质碎片的干扰,提高对Nb检测的准确度,并且在Nb浓度较低的情况下,可以提高检测的灵敏度。  相似文献   

14.
一、前盲家蚕母蛾镜检是防止微粒子病,杜绝胚种传染的关键措施。目前对家蚕原种母蛾微粒子病检验方法是采用:七个蛾腹合磨(留下蛾头复查用)蛾液离心沉淀,点三样本镜检,发现病毒复检蛾头,按实际检出毒蛾数计算病毒率。这种方法,检出毒蛾数目清楚,计算病毒率准确,但花工费时,检种效率低,为了进一步改进家蚕原种母蛾微粒子病检验方法,一九九○年省丝绸公司下达任务由华南农业大学蚕桑系、省丝绸公司蚕桑生产部和蚕种繁殖试验所对家蚕原种母蛾微粒子病集团检验方法进行试验。  相似文献   

15.
对家蚕微粒子病胚种传染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家蚕微粒子病在胚种传染时对次代蚕的遗传毒率是一个变量而不是一个常量。母蛾的带毒程度是影响遗传毒率的主要因素,即母蛾带毒程度越高对次代蚕的遗传毒率就越大,反之就越小。另外,蚕种在催青过程中,微孢子有一个显著增殖期,因而蚁蚕的可检毒率比卵期要大得多,蚁蚕经高温高湿处理后,可检毒率增加不多而主要表现为孢子密度的增加,此外,即使是同一有毒蛾产下的蚕卵由于蚕种的保护方式不同,遗传毒率也有较大的开差,尤其即浸种和越年种之间开差较大。胚种遗传带毒蚕的死亡时期也与母蛾的带毒程度有关,即母蛾带毒程度越高,死亡时期就越早,反之就越晚。  相似文献   

16.
微粒子病的蚕座传染规律及淘汰迟眠蚕对防微的有效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应用人为混育感染的方法,研究了家蚕微粒子病的蚕座传染规律和淘汰迟眠蚕对减少该病发生的有效性。文章认为当蚁蚕受到微孢子感染后,直至母蛾中检出微孢子,这中间有三个感染阶段或三个微孢子增殖周期。第一周期为蚁蚕或1龄受感染至3龄向外排毒,第二周期为3龄蚕受感染至5龄向外排毒,第三周期为5龄受感染至母蛾带毒。文章还认为淘汰迟眠蚕对蚁蚕带毒率在1%以下的种茧育和3%以下的丝茧育可以取得最为显著的经济效果。  相似文献   

17.
应用N·b炭素凝集反应进行家蚕原种补正检微捡出微孢效果显著。经西农大蚕桑系蚕病组实验室内和五个示范种场捡出原种的验证:微孢检出率均在82.98%—100%的范围内;检出原种微孢浓度最小是1~5×10~3个/ml,最大是10~4—10~5个/ml,是一种适合捡含微量少的检微好方法。不仅如此,N·b炭凝反应检微的适用范围广,只要微孢的表面抗原与N·b抗血清相同,既能捡母蛾,又能捡原种中感补正蚁蚕及苗、尾蚁、转青死卵的微孢,还可进行1~3龄迟蚕,病弱蚕的预知捡微,但以捡原种中感补正蚁蚕及苗、尾蚁,转青死卵和1~3龄迟蚕,病弱蚕的捡微为最佳。  相似文献   

18.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昆虫卵孵化用具,具体地说是一种桑蚕卵孵化收蚁袋。设有底板、附蚁层,底板和附蚁层的边沿覆合在一起,底板上设有胶条和支撑体,其底板上胶条的面积为250-350cm^2。本实用新型可使蚕卵整齐地排列在底板胶条上,使蚕卵不出现顶壳卵、胶条不出现空卵点现象,使蚁蚕出壳后不带卵壳,也不被粘在胶条上,具有桑蚕卵孵化率高、蚁蚕成活率高、蚁蚕成长快等优点,是一种理想桑蚕卵孵化收蚁工具。  相似文献   

19.
为了有利于蚕业生产上及时、有序地供应无毒蚕种,探究了春制越年一代杂交种在冬季浴消之前将滞育卵进行冷藏浸酸处理,对孵化蚁蚕进行家蚕微粒子病检疫的可行性。采用该方法从抽样107个批次越年蚕种样本(7 g/批)冷藏浸酸孵化的蚁蚕中检出7个带毒批次,并且与同批次的母蛾及常规成品卵家蚕微粒子病检疫结果一致。依据试验结果初步认为,应用此方法可以提前数月开展春制越年蚕种成品卵家蚕微粒子病检疫。  相似文献   

20.
2005年青州公司场内繁育了多对新品种,特别是大批量地进行了雄蚕品种的繁育,现就今年春、秋两季繁育雄蚕秋华×平30的体会汇报如下:1品种性状1.1平30是蚕性连锁平衡致死日日杂交固定种。日系、二化、卵色限性、四眠原种。滞育卵雄卵黄色,卵壳白色,雌蚕卵为紫色,雌、雄卵各有一半在胚胎期死亡。在蚕种整理、装盒、催青前,将雌蚕卵全部选除,彻底淘汰,只留黄色蚕卵,其实用孵化率在36%左右(因为黄色卵中有一部分为不良卵,因此孵化率达不到50%),孵化出的蚕儿99.95%为雄蚕。蚁蚕浅褐色,大蚕体色灰青,普斑,似油蚕,逸散性强,克蚁头数在2300头左右,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