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2 毫秒
1.
杜雄  张立峰 《中国农业科学》2007,40(12):2788-2795
 【目的】讨论华北农牧交错区以退耕为特征的生态系统生产力的演替与增进机制,为区域保持持久生态恢复和经济发展的动力提供思路和技术依据。【方法】采用实证研究和理论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结果】在退耕后的生态系统中,退耕子系统的生物生产力比农作子系统降低38.34%~72.3%,其主要功能应偏重社会性的资源环境生产力,使理想中的“退耕-还草-养畜-赚钱”的良性循环难以实现。伴随退耕子系统的分化,农作子系统在自然与社会资源等方面汇集叠加,为退耕区域生态系统启动经济生产力新属性的阶跃奠定了基础。实证研究表明,通过退耕子系统与农作子系统的再度耦合,以及通过同田块创造以水肥为中心的微域生境分化与作物生产耦合,可使系统经济生产力提高8.85~13.35倍。【结论】退耕后生态系统的结构重建与开放运行,发挥市场经济下区域间互补性合作生产优势、建立开放式农牧生产结构,是华北农牧交错区系统生产力增进的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2.
系统耦合理论是近年来研究的热点问题。以农牧交错带为例,针对在生态经济系统目前该理论的定量化方面研究不足的事实,提出用能值方法考虑农牧交错带系统耦合的机制,并指出农牧交错带系统耦合机制应建立在土地利用方式、子系统间能值转化过程和生态系统的能值储备上;同时影响系统耦合机制的主要因素有初级生产力的大小、畜牧业的内部结构和畜牧业的发展规模以及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大小。还探讨性地提出系统耦合度的概念化公式,期望能更好地应用并发展这一理论。  相似文献   

3.
人地系统协调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探究北方农牧交错带人地系统耦合协调特征及障碍因素,对适时推进乡村振兴、实现农牧区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基于人地系统类型结构,从农牧业、村庄、乡域、城镇4个层面构建指标体系,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和障碍度模型,分析人地系统发展水平、耦合协调程度及人地系统协调的障碍因素。结果表明:2000—2020年,北方农牧交错带人地系统发展水平呈现上升性和空间非均衡性,农牧业、村庄子系统发展相对滞后,乡域子系统发展水平增幅明显;人地系统耦合度基本处于高水平耦合阶段,协调度稳步提高,整体由轻度失调衰退向勉强协调发展转变,空间上呈现由西北向东南递减的格局;阻碍人地系统协调水平提升的主要因素为乡村人均草地面积、人均GDP、乡村人均肉产量,且障碍程度不断增强;子系统障碍度顺序为农牧业>村庄>城镇>乡域,农牧业、村庄子系统障碍作用突出,乡域子系统障碍作用明显减弱。综上,北方农牧交错带人地系统耦合协调水平稳步提升,但仍面临农牧结构平衡、生态环境保护、三产融合发展等诸多挑战。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生产力和生态适应性为基本判据,运用LP方法,建立了鹿马岔村土地利用结构模型,提出了该村应走农林牧结合道路、耕地是农业生产的主体、增加牧草有利于农业生态系统的稳定等观点,并通过计算机模拟试验,得出该村农牧林用地比例宜为“四四二”的优化模式。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定西鹿马岔综合治理试验区为样板,运用线性规划方法,对该村当前的农牧结构进行了优化选择,初步研究认为:在保证粮食自给条件下,发展豆科牧草是强化农牧系统功能的重要环节;今后畜牧业的重点应以发展草食家畜和禽兔为主;粮食生产水平对农牧关系起着重要的支配作用,因此,正确认识种植业、草业和牧业三者间的相互关系,充分发挥它们的系统协同效应是开发旱农的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6.
新疆额尔齐斯河河谷景观现状与生态保护策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额尔齐斯河(简称额河)是我国唯一流入北冰洋的国际性河流,沿河谷两岸分布着我国最大的多种类天然杨树基因库和多种珍贵动植物资源,应是我国天然林保护工程以及野生动植物保护和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保护的重点对象 额河河谷不仅是重要的自然资源宝库,而且还是农林牧交错的典型区域,保护好流域内的生态系统并保证其健康发展,是解决天然林区林牧矛盾,实现额河流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人类干扰能够对区域景观组成、结构和生态系统的健康带来严重影响,人类经济活动如放牧、引水、农耕等对额河流域的生态系统造成了巨大的破坏 本文通过对额河河谷内森林、湿地、草原和农田景观基本特点、现状和生态系统健康状况的分析,提出了该区的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7.
结合铁岭市生态环境质量和农业发展现状,采用聚类分析和灰色诊断的方法,对铁岭市绿色食品生产进行了分区布局,以便为绿色食品生产的产业化和区域化提供参考。铁岭市绿色食品生产可分为4个区:Ⅰ区包括开原市、铁岭县和清河区,该区拟发展为铁岭市农、林、牧、副为一体,产、加、销相结合的绿色食品综合开发区。Ⅱ区是昌图县,定为铁岭市绿色种植业和绿色畜牧业的生产区。Ⅲ区是西丰县,该区应作为铁岭市绿色林产品和特产生产区,走以林为主,农、林、牧、副相结合的绿色食品发展道路。Ⅳ区是调兵山市,该区适宜发展城郊型绿色农业和绿色食品加工业。  相似文献   

8.
走西口作为我国近代史上规模宏大的移民进程,对河套地区以单一牧业经济为基础的农牧业体系形成了巨大冲击,同时也促进了农业与牧业的融合,加强了内地与口外的农牧互补。从垦荒进程、土地制度、人口增长几个方面对比了走西口前后的差异,指出走西口对河套地区经济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9.
惠富平 《古今农业》2007,4(3):49-58
我国古代西部农牧业开发受到各种自然和社会因素的影响,三次农业开发高潮分别出现在汉唐盛世和清代前期。不论国力强弱、疆域大小,历代王朝开发西部农牧业的举措均以移民屯田、水利兴修和农牧技术引进、革新为主,农牧关系调整及边疆经营策略变化也对农牧业开发有重要意义。农牧业开发是古代西部经济、文化发展的基础,对于保卫边疆,维护边疆社会的和谐稳定具有重要作用,深刻影响了中国社会历史的进程。同时,不合理的农牧业开发也带来了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水资源短缺等负面生态效应,制约了西部经济社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喀斯特石漠化是一种生态系统退化现象,可导致土壤退化、土地养分锐减、土地生产力低下和水体污染等生态环境问题,严重威胁我国喀斯特地区生态环境安全及社会经济发展。以中国西南典型喀斯特地区--贵州喀斯特为例介绍了喀斯特地区农业生产的特点,综述了有效微生物菌群(effective microorganisms,EM)在非常规饲料资源开发、畜牧业、水产养殖及种植业中的应用,并展望了EM在喀斯特地区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前景,旨在为贵州喀斯特地区生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11.
内蒙古农牧交错带在地区国民经济和生态系统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农牧交错带发展饲用作物,能够建立以种植业为基础的生态系统,既能综合发展农业生产和拯救生态资源的恶化,又能通过养殖业加工增值,实现农牧结合良性循环,并提高农牧交错带人民生活水平,加快农村经济的发展。实现农牧交错带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共存永昌。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以沪宁杭为例,采用静态动态结合、定性定量结合的方法,对都市现代农业的经济、生态和社会功能进行比较。结果表明:(1)经济功能:自然资源禀赋差异导致农业用地结构相异,并影响农业产业结构;农业产业结构变化率因都市现代农业实施的时间长短呈梯度递减;2010年上海市的畜牧业和渔业、南京市的种植业、渔业和农林牧渔服务业、杭州市的林业和牧业分别具有部门优势度,上海市的蔬菜、南京市的粮食和杭州市的水果各有生产优势。(2)生态功能:以农田生态系统固碳释氧为例的农业生态环境服务价值2010年南京市最低;农业空间布局均优化调整,但农药化肥施用过量。(3)社会功能:三市农业旅游均处于由休闲阶段迈向度假阶段的进程中,并选择了不同的休闲农业发展模式,在解决就业和经济效益上各有成效。  相似文献   

13.
松嫩平原西部盐碱地农业生物治理原理与开发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松嫩平原西部地区的生态环境背景和现状,结合该区农业生产地处农牧交错带的特点,论述了生态环境恢复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阐述了生态环境恢复与重建的指导思想和原则;提出了遵循生态学原理,以发展效益农业为中心的产业化开发对策.  相似文献   

14.
运用生态学的系统分析方法,以河西走廊井泉灌区养殖业集约化程度较高的农户生态系统为对象,对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特征以及初次级生产的生态效率进行分析,并对畜牧业在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进行客观评价。结果表明,系统开放程度高,投入、产出高;结构不合理,潜伏着一定的不稳定性和生态脆弱性。系统可食畜产品和可食农产品的商品率分别为93.93%和30.76%。初级生产光能利用率为0.49%,辅助能、氮和磷的产投比分別为3.11,0.79和0.49。次级生产饲料能、氮和磷的转化率分别为11.02%,19.19%和15.62%,由初级产品干物质转化为动物蛋白质的效率为2.58%。畜牧业已成为系统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5.
我国生态畜牧业产业化的理念及其经营方式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比较了原始牧业、传统畜牧业、工厂化畜牧业和生态畜牧业的特点,认为发展生态畜牧业是畜牧业产业化的最佳选择。生态畜牧业产业化有利于提高畜牧业生产效益,提高畜产品质量,增强我国畜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有利于环境保护和促进畜牧业持续发展。季节性生态畜牧业、现代草地生态畜牧业、工厂化生态畜牧业、现代农牧结合型生态畜牧业、现代绿色养畜生态畜牧业是生态畜牧业产业化经营的主要方式。  相似文献   

16.
民勤县种植业现状与可持续发展对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在对民勤县种植业现状及存在问题调研的基础上,提出的民勤县种植业持续发展的对策是: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生态环境;全面实施沃土工程,提高农田肥力水平;大力发展节水农业,延缓地下水位下降;实行种草养畜,强化农牧结合;兴办农产品加工业,实行产业化经营。  相似文献   

17.
本文对定西县鹿马岔村科技户经济结构进行了综合调查分析,提出了农牧副各业并举、科教兴农、发展壮大科技户是该地区农业继续发展的根本出路。  相似文献   

18.
甘肃省极干荒漠区草地农业现状及前景分析   总被引:2,自引:5,他引:2  
甘肃省极干荒漠区水资源短缺,自然条件严酷,农牧比例的失调、无计划垦荒及不合理利用土地,导致环境进一步恶化,农业生产环境处于恶性循环状态,但种草养畜潜力很大。草地农业是持续农业和生态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极大的经济和生态效益。通过弃耕地种草、牧草与农作物的轮作倒茬和间作套种技术等,建立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三位于一体的草地农业生产,在极干荒漠区具有良好的推广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9.
本文在农业生产一级结构的基础上,根据旱区农林牧综合发展的原则,运用系统工程的理论和方法,模拟了农牧业协调优化模式,认为种植业内部夏、秋、经的比例应由目前的6∶3∶1逐渐转向5∶3∶2,畜牧业的发展应坚持以资源为主,草食家畜为主,中小畜禽为主,大家畜以驴、牛为主的原则。  相似文献   

20.
农牧交错带复合生态经济系统农牧业经济关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分析了农牧交错带复合生态经济系统农牧业经济的特点。通过对农业生产影响因素以及农业与畜牧业的相互关系的实证分析,得出如下结论:一方面该区农业与牧业发展在土地等资源利用方面存在着竞争关系;另一方面农业与牧业在产品的提供方面又存在着互补关系。同时生态环境恶化对农牧业发展起着负作用。在农牧并存是该区必然选择的前提下,发展农牧业经济必须协调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的关系,以建立农牧业经济发达、社会稳定、生态改善的良性运行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