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抗战爆发后,国民政府实施了战时农业政策,加强了对西部地区的开发。在战时农业政策的刺激下,四川农业经济一度获得了良好的发展势头,但国民政府实施战时农业政策的直接目的是为了抗战,而不是富民,因而其规划并不具有长远性和彻底性。由于农业生产技术改良的有限性、商品经济发展的局限性及战时农村经济关系的恶化,至抗战后期,四川农村经济发逐渐呈现出衰退趋势。  相似文献   

2.
施由明 《农业考古》2004,2(3):104-109
清代中前期,江西的农村社会经济如同全国其他各地区一样,在康乾盛世的大背景中得到较大发展:山区被开发,经济作物和经济林木大量种植,农村商品经济得到发展,传统的稻作技术也取得进步。  相似文献   

3.
江西古代农田水利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江西位处辽阔的赣江平原,既有平原漫野,又为山川覆盖;既有大江巨浸,又有小溪涓流,气候温和,降水适度,属红色土壤区域,很适宜于稻谷等粮食作物的生产。早在公元前二三千年前,江西这块古老的土地上便有种植水稻的活动,是我国较早种植稻谷的地区之一。唐宋以降,江西经济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农业生产开始跃居国内的领先地位,成为全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和输出基地,并且愈到后来,地位愈见重要。众所周知,水利是农业的命脉,与农业生产休戚相关。正如明泰和人杨士奇所言:“食者民之命也,水者谷之命也。”因此,保证农业生产顺利进行的关键是水利的兴修。而水利建设是一种耗资大、费时长、用力多的艰苦工程,离不开必要的经费和人工,离不开组织与管理。本文拟对江西古代农田水利诸方面问题作一初步探讨,以就正于诸同仁。  相似文献   

4.
秦承敏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5):15632-15635
我国农田水利建设明显滞后已成为影响农业稳定发展和国家粮食安全的最大硬伤,应对气候变化确保粮食生产安全的关键措施是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分析了气候变化对农田水利的影响,及我国农田水利政策的变迁,探讨了农田水利政策的完善。结果表明,农田水利健康发展离不开有效的政策指导,通过采取减缓与适应政策措施不仅能提高农田水利保障能力改变我国目前农田水利薄弱的现状,也是增强我国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奠定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  相似文献   

5.
农业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农田水利建设是农业基础设施的主体和中心环节,是农业健康稳步发展的基础保障。在新的生产条件下,深入进行农田水利建设发展战略的研究,对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以及促进国民经济又快又好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以河北省农田水利建设的现状为出发点,对现有农田水利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调研、探讨和分析,并给出了完善农田水利建设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6.
陈明华 《世界农业》1995,(11):45-46
印度的农田水利建设云南省社科院东南亚研究所陈明华印度是一个农业大国,农田水利在农业生产发展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早在英国殖民统治时,便开始了系统的农田水利建设。独立后,政府开始大力推进农田水利建设。为加大资金投入,政府采取了多种措施,其主要做法是:1...  相似文献   

7.
农田水利建设投入过度市场化的取向,源于对农田水利的公共品属性的曲解和分税制带来的事权与财权的不匹配。为提高基本农田的灌溉水平,保证国家粮食安全,必须依据基本农田水利的自身属性,实现农田水利建设机制的再次转轨,加大公共财政投入比重,实现基本农田本应具有的保灌和节水功能。  相似文献   

8.
当前,我国加大对水利基础建设的投入,水利工程建设进入前所未有的发展阶段。与此同时我国频繁发生严重的水旱灾害,农田水利建设任重道远,农田水利问题已到了不得不解决的时候,我们要以创先争优的精神推动农田水利发展。  相似文献   

9.
《农家顾问》2005,(12):19-19
水利部副部长翟浩辉在全国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工作会议上说,“十一五”期间我国农田水利基本建设重点抓好四项工作。  相似文献   

10.
简述了农田水利标准化建设的意义、农田水利标准化建设的基本任务及主要内容,提出了加强农田水利标准化建设的措施。主要包括: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创新机制加强管理;增加投入落实到位等。  相似文献   

11.
叙述了民国时期区域性治水方略的出现,和治水权利从士绅向近代国家的转移趋势。在这个基础上采用了水利新技术、新材料和新的施工组织制度。民国时期为了解决广东的粮食问题,大力兴建各类水利设施,在平原实行筑闸联围,增建堤段;在山区大建各种类型灌溉设施。为此,民国时期广东的农田水利事业取得了超过明清时期的巨大成就。  相似文献   

12.
抗日战争时期江西农业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静  崔存岭 《古今农业》2006,429(2):110-120
江西是一个农业大省,其农业产出居全国前列。抗日战争时期,江西农业虽受战争影响有所衰落,但江西人民在省政府的领导下积极从事农业生产,将战争的破坏降至最低限度。农业是国家经济的基石,农产品的供给是决定战争胜负的重要因素,抗战时期江西农业之产出,不仅为江西本省抗战提供了物资保障,而且对支撑东南抗战、坚持全国持久抗战直至最后胜利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相似文献   

13.
通过1940年9月中农所编辑的《农报》第六卷的分析,回顾了70年前抗战时期的农林期刊编辑状况和当时艰难的工作环境,尤其是刊中登载的农林期刊互相交换状况介绍,对于了解当时农林期刊出版的困难境地、了解国统区和沦陷区农林期刊的实际情况、了解我们的编辑前辈之工作,以至于对我们今天的编辑出版工作仍有一定借鉴之处。  相似文献   

14.
抗日战争时期,频发的牛瘟、羊瘟等兽疫对陕甘宁边区畜牧业的发展危害极大。农民在长期的畜牧业生产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防治兽疫的经验,但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陕甘宁边区政府为了保证畜牧业的发展,积蓄抗战力量,吸收了边区群众防治兽疫的经验,采取了多种举措防治兽疫,政府和民间的良性互动,推动了边区的兽疫防治工作的展开,实现了政府与农民的共赢。  相似文献   

15.
分析了近30年来江西水稻参考作物蒸发蒸腾量和蒸发蒸腾量的资料,总结了近30年来江西水稻需水量变化规律,计算了作物需水系数,并分析作物需水系数年际和年内变化规律;同时,根据水稻蒸发蒸腾量、作物需水系数和有效降雨量等因素,计算了水稻灌溉用水定额,分析水稻灌溉用水定额近年来变化规律,指出应加强水稻适宜灌溉制度、耕作制度和土壤改良技术的研究和推广。  相似文献   

16.
随着中国重返联合国和尼克松访华,中国的国际交往和国际联系日益扩大。中国的对外经贸也呈现出快速增长的态势。在国内粮食产销出现缺口,国际金融市场出现剧烈波动的情况下,中国决策层审时度势,决定实行粮食以出养进、大量进口粮食的决策,这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也为中国进入国际金融市场积累了经验。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30年代,正值抗战时期,全国各地出现普遍的粮食匮乏,地处粤西交通要冲的罗定,受到战事的影响,出现了严重的粮荒.为了缓解粮食匮乏的问题,罗定县政府主要从增加粮食生产和加强粮食管理两个角度着手,积极实现粮食的增产和粮食的自给自足.这些措施,在推行之初,确实收到了一定的效果,不仅扩大了粮食作物的种植面积,增加了粮食的总产量,而且在平抑物价、稳定局势、保障军民粮食供给等方面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然而,抗战结束后,国内战争爆发,政局不稳,致使抗战期间许多措施未能很好地得到贯彻和实施,大多流于形式.  相似文献   

18.
侯宣杰 《古今农业》2006,2(3):82-91
抗战军兴,出于实现抗战建国的战略目标,国民政府中央和广西地方金融机构在广西推行大规模的农贷,对广西农村经济社会产生巨大影响。本文主要就战时广西农贷的金融机构、运作方式作了深入的述析,并从农村借贷关系现代化、制度变迁和城乡金融关系变动的视角评析了抗战时期广西农贷之绩效与不足。  相似文献   

19.
向舒  刘威 《农业网络信息》2016,(12):109-111
中国文学史上的很多作品具有乡土文学、史学、社会学等多元文化形态特征。本文以重庆图书馆民国文献库收藏的抗战版小说为例,着重分析了抗战文学作品中乡土文学的文化形态。  相似文献   

20.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随着CO2,CH4,N2O等温室气体的不断排放,全球气候正在不断变暖.气候变化已经对农田生态系统带来了很大的变化,特别是对农田灌溉带来较大的影响.水对农作物生长具有重要作用,而干旱半干旱地区的灌溉水源却存在着不稳定性;气候变化引起的气温升高则会促进水分的蒸发,加剧水资源危机.该文综述了主要的气候因子如温度和降水变化的背景下农田灌溉措施对农田生态系统的影响,包括作物生长、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等方面.旨在为21世纪全球气候变化给农田生态系统带来挑战情况下的农田灌溉措施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