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晚清时期太平府水灾频发,导致农业生产力水平下降,社会不稳定因素加剧。太平府水灾频发除了人为因素外,还与该区域地理和气候等自然因素密切关联。在水灾应对上,清廷、太平府和民间士绅分别采取了灾后赈恤、指挥救灾和捐资助赈等举措。尤其是太平府形成了以营建圩田为中心、恢复农业经济为主的应灾良策。这些举措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水灾的影响,对太平府社会经济恢复和发展也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1942年集旱灾、水灾、虫灾、兵灾数位于一体的河南灾荒,举世瞩目,使全省人民的生命财产,受到了极大的损毁。虽然当局和社会团体以及民间个人,皆曾予以应对,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救灾减灾活动,但因其时的政治形势和抗日战争的特殊背景等相关因素的制约,救灾未能及时,其力度有限,救灾举措很难完全到位,惊天动地的悲剧终究未能避免。  相似文献   

3.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慈善救济事业相当活跃,各类慈善救济机构遍布全国各地,这其中有些是政府机构,也有些是民间机构。在南京国民政府这个“天灾”频繁,“人祸”不断的时期,这些机构起到了拯救生命,稳定社会的作用。考察这一时期慈善救济机构的组织变革及运作情况,对我们现在的社会救济机制仍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
刘志刚 《安徽农学通报》2006,12(6):166-166,158
本文阐述了山西阳曲县葡萄黑痘病发生特点、发病条件,并提出了解决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5.
王鑫宏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4):19418-19419
介绍了民国时期河南省水灾概况,分析了水灾形成的原因,并对当时水灾造成的影响和政府救灾进行了评述。  相似文献   

6.
王桢 《农业考古》2024,(1):141-148
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发生自然灾害后,中国共产党积极应对,采取各种救济措施安置灾民。主要通过粮款救济、以工代赈、把灾民迁移到别处及给予额外抚恤的方式等,保障了灾民的生产生活。回顾中国共产党的这段救灾史,可总结出一些对现今仍有意义的经验和启示:物资供应的基础上不忽视心理、精神上的关怀;确保救灾钱物公正分发、合理使用;与其他部门形成救灾联合机制,并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到灾民安置工作;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指导灾民安置工作。  相似文献   

7.
我国公务员的权利救济制度目前属于行政内部监督机制的一环,在实际操作中缺乏有效性。本文在对国外和地区的公务员权利救济制度理论与模式介绍的基础上,对我国公务员的权利救济制度进行探析,并从理论和具体制度上提出完善建议。  相似文献   

8.
德宗朝是唐代自然灾害频发的四个时期之一,几乎无年不灾、无处不灾。本文通过对德宗时期灾荒发生的频次、时空分布进行整理分析,多方面展现这一时期灾荒的多发性、群发性等特点。灾害频发,给百姓带来人口伤亡、农业生产遭到破坏等诸多危害,扰乱国家正常秩序。朝廷在灾后的救济中发挥主导作用,采取赈济、蠲免等方式赈灾救民,而民间救济在此时也有发展,作为辅助,弥补官赈的不足之处。  相似文献   

9.
行政处分是对公务员违反纪律的一种惩戒形式,但我国目前对公务员行政处分的救济制度,却极不完善。本文分析了对公务员行政处分进行司法救济的必要性,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建立我国公务员行政处分司法救济制度的具体设想。  相似文献   

10.
清代亳州地区水灾、旱灾、蝗灾等自然灾害频发,给亳州地区居民生产生活带来严重的影响,生命财产损失惨重,不利于社会的稳定和政权的巩固。面对各种自然灾害的威胁,清代中央及地方政府积极应对,采取了多种措施进行救灾。亳州当地绅民商人及在亳经商的地商户亦慷慨解囊,通过捐物捐钱、降价出售粮米等方式积极参与救助。政府与民间在救灾中的地位不尽相同,两者的结合在救灾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有助于社会的稳定,其中的一些举措对现代社会抗灾救灾也有着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1.
汉代把对孤儿等弱势群体的救济以法律的形式同定下来,但是抚孤问题更多依靠社会及民间的力量来解决;宗族内部的收养是救济孤儿的最主要方式,是孤儿得以生存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12.
本文分析了农村社会救济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论述了建立农村社会救济体系的必要性,提出了构建农村社会救济体系的思路。  相似文献   

13.
行政处分是对公务员违反纪律的一种惩戒形式,但我国目前对公务员行政处分的救济制度却极不完善。本文分析了对公务员行政处分进行司法救济的必要性。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建立我国公务员行政处分司法救济制度的具体设想。  相似文献   

14.
山西华诚睿光国际生物科技交流有限公司;山西大北农饲料科技有限公司;泽州县川底乡马坪头村小庙岭种猪场;阳曲县四海原种奶牛有限公司;山西新立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相似文献   

15.
《晏子春秋》中的社会救济观非常丰富,主要体现在社会救济的原因、社会救济思想、社会救济的对象、社会救济措施及对救济主体的要求等方面。此书的社会救济观,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6.
新中国成立初期,安徽、江苏、河南等地发生大面积水灾,皖北地区属于重灾区,当时群众产生悲观情绪,逃荒现象严重。皖北地方党委在中央救灾方针的指导下,通过设立生产救灾委员会、视察慰问团、医防队等救灾组织,推行了具体的救灾措施,稳定了地方社会秩序。为达根治淮河的长远目标,中央作出治理淮河的决定,并广泛动员各方参与淮河水利工程的建设。皖北地区的水灾救治工作,增强了党和政府的威信,协助灾区人民树立了艰苦奋斗的思想,巩固了新政权的建设。  相似文献   

17.
水灾过后,农作物病虫害防治工作是重要的防灾救灾措施之一。为此,特提出蔬菜及水稻病虫害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18.
13维权专家(有关法律监督)丁成仁工江西省人民检察院监所检察处处长1946年10月出生,攻读法律,大专文化,1964年9月参军,1982年3月转业至江西省人民检察院工作至今,历任法纪检察处助检员、检察员、监所检察处副处长、处长。有多年从事检察工作经验,服务人民,热爱人民,愿为保护农民兄弟的利益做出自己的一份努力。14维权专家(有关救灾救济)任根水江西省民政厅救灾救济处处长我省是个多灾易灾省份。救灾救济工作关系到灾区的社会稳定和灾民的切身利益。我愿意帮助广大农民朋友学习、了解救灾救济方面的有关政策,热情诚…  相似文献   

19.
1935年湖南洞庭湖地区发生特大水灾,其受灾区域之广、待赈人口之众、淹毙人口数之多、房屋谷物财产损失之巨比1931年水灾损失更甚。错综复杂的江湖关系、愈演愈烈的生态破坏、水政荒废及堤垸管理混乱是导致此次灾害的重要原因。灾后形成的政府主导、社会组织辅助、灾区民众自救的灾荒救济模式提高了救济效率,为救济工作的有效运行提供了保障,同时也促进了民国时期政府灾荒救济的现代化进程。  相似文献   

20.
饶小龙  吴君茂 《甘肃农业》2006,3(7):128-129
本文从权利保障的理论开始讨论,引出农民权益保障的重要性,也就是为什么要强调农民权益保障.接着分析造成农民权益得不到保障的各种因素,最后尝试性的总结我国目前农民权益保障的途径为公力救济和私力救济二种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