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中国土地制度史"课程对于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学生了解土地制度历史发展的脉络,从更高层次理解当前的土地制度及政策具有重要意义,但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学生往往认为学习"中国土地制度史"枯燥无用。要想改变这种认识,达到课程教学目标,教师应精心提炼教学内容,帮助学生分析和揭示中国土地制度发展历史规律,在历史的观照下增强"中国土地制度史"课程对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针对性,激发学生用历史分析的方法解剖当前的土地制度和政策。  相似文献   

2.
土地公有和私有是土地产权的所属方式。通过分析代表性国家的土地所有制,明晰土地公有和私有的优劣势。通过分析中国土地所有制的合理性,为其他国家提供了典范。  相似文献   

3.
王爽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7):16941-16943,16956
通过对涪陵区的调研,分析了该区土地流转的现状,总结了以桂楼生态园建设为"龙头企业+公司"的东江养殖土地流转模式及其取得的经济社会效益,并提出深化该区土地流转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基于重庆市土地流转情况实地调研,介绍重庆市土地流转现状,提出重庆市土地流转的"地票"制度和创办农村土地交易所的新尝试,并对所调研的村镇进行统计性描述,研究土地流转的相关定价问题。通过对重庆市土地流转相关政策的研究分析,提出我国农村在土地流转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相应解决措施。  相似文献   

5.
论述了土地政策对农业发展产生的重要影响,指出土地政策要把农民所付出的努力与他们所获得的报酬紧密联系起来,以及深化农村改革的任务还很艰巨.  相似文献   

6.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统筹城乡发展的战略决策,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历史任务,也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切入点之一。土地整理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解决土地利用问题的必然选择,是新农村建设的重点,也是促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保障手段。详细分析了土地整理对新农村建设的重大作用以及在推进土地整理和新农村建设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7.
今天的不少人,强调土地私有属性理直气壮,强调土地公有属性羞羞答答,这是极不正常的现象。  相似文献   

8.
浅析土地整治在促进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明确土地整治和新农村建设的含义及任务的基础上,分析了土地整治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通过土地整治,可以促进农村"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土地整治可以为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9.
陈明 《农业考古》2019,(1):262-265
人类社会早期土地制度的现代转向是从土地私有制的确立开始的。但土地私有制并不意味着土地制度"历史的终结"。现代土地权利既不等同于私有制,也不局限于私有制。衡量土地制度现代性的标准在于是否存在不受特权干预的、可在法律框架下自由交易的土地权利。当下中国土地问题的关键不在于公有还是私有,而在于公权(力)如何对待私权(利)。  相似文献   

10.
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制度代表了先进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从根本上解决了人民公社"大锅饭"问题,为农村经济迅猛发展、农民致富奔小康起到了决定性作用。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农村经济形势发生了很大的改变,特别是党中央一系列惠农政策的实施,近30年的农村土地经营制度已显现出局限性。笔者认为应建立新的农村买售土地经营权的经营制度,形成土地经营权的新型"地主"。  相似文献   

11.
黄淮海平原土地系统结构变化的模拟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研究了黄淮海平原1988~2000年土地系统结构变化规律。通过在1 km栅格尺度上建立空间显性计量经济模型,定量分析了自然、社会、经济等因素驱动土地系统结构变化的机理,并且结合每个1 km栅格上的土地系统结构变化的不同情景,模拟了未来2000~2020年黄淮海平原每个1 km栅格上土地系统结构变化规律。研究表明,1988~2000年,黄淮海平原土地系统结构变化以耕地向城镇居民地、工矿用地转移为主,林地呈增长的趋势。尽管2000~2020年参考情景、生态保护情景与经济发展情景下土地系统结构演替有所差异,但耕地减少、建设用地增加、林地增加的趋势是土地系统结构变化的主要方向。  相似文献   

12.
丁菡 《农业科学与技术》2011,(10):1547-1551
[目的]更直接、更全面、更精确地研究浙江省近10年来耕地变化情况及影响因素。[方法]通过挖掘历年的土地调查数据,分析浙江省耕地数量变化情况及其直接影响因素。[结果]研究发现,1996-2006年浙江省耕地面积净减少20.8万hm2,减幅为9.8%;耕地变化的自然影响因素中,地形坡度起直接作用,平地及陡坡地耕地减少更为迅速,缓坡地梯田面积有所增加;社会影响因素中,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建设用地规模扩展及生态退耕政策的实施直接导致耕地的减少,而严格的耕地保护政策减缓了耕地的流失。[结论]耕地减少趋势不可避免,要充分利用更科学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及更严格的土地政策,保障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保护好耕地。  相似文献   

13.
王建红  张月想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35):17778-17780
采用制度经济学的方法分析了农民在中国近代主要革命事件中的参与行为,结果表明:土地制度创新极大地影响了近代农民对革命活动的参与行为,农民对革命活动的态度和支持程度,主要取决于革命中的土地制度创新是否能增加农民的土地收益以及增加的多少。  相似文献   

14.
耕地数量锐减对生产和生活的负面影响日益增大,笔者以河北省石家庄市为例,分析了石家庄市耕地保护所面临的严峻形势,揭示了耕地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突出矛盾,并在此基础进一步从认识、管理、规划、政策等角度提出了经济发展过程中保护耕地的相关措施。  相似文献   

15.
利用永济市1990年和2008年两期TM数据,在遥感图像处理软件ERDAS IMAGINE的支持下,采用RS和GIS相结合的技术方法,通过土地利用动态度模型、土地利用程度时空演变模型的引入,定量分析了18年来永济市土地利用的时空演变。研究表明,该地区城乡居民建设用地增加非常快,耕地面积增加,未利用地大幅减少,林草地减少幅度不大,水域面积呈现萎缩的现象。18年间土地利用动态度变化较小,其综合土地利用动态度为1.73%,耕地和林草地年变化速度最慢,建设用地年变化速度最快,未利用地和水域年变化速度相对居中。土地利用综合指数分别是252.52和263.87,土地利用指数逐渐增大,从土地利用程度指数极限来看,该区域的开发程度已达到中等水平状态。1990~2008年土地利用程度变化量都大于零,反映该区域土地利用处于发展期。  相似文献   

16.
贾燕兵  李建强  卞兴云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24):11661-11663
以耕地集约利用内涵为出发点,从投入强度、利用强度、产出效果、持续状况4个方面构建了耕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结合层次分析法和综合评分法,对四川省1978~2006年耕地集约利用情况进行了评价分析。结果表明:改革开放以来,四川省耕地集约利用水平在稳步中呈上升趋势;从最终参评因子的权重排序可以看出,影响耕地集约节约利用因素主要是耕地投入强度和利用强度。  相似文献   

17.
林亦平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8):16012-16014
分析了农民与土地在不同的历史阶段的联系方式所形成的农民问题的不同特点,为现实中正视农民问题提供参照作用。以土地为固有特征的农民问题的特点是:土地的联系程度决定了农民的分类及其政策;土地的私有形式决定了农民的政治地位和影响;土地私有联系的固有化决定了农民的前途。以土地为核心价值的农民问题的特点是:以土地为核心价值的农民问题是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关键;以土地为核心价值的农民问题是社会主义制度建立的基础。以土地为保障基础的农民问题的特点是:农民利益载体的单一性向多样性转化;农民由身份认定向职业认定转化;农民的经济影响由局部向全面渗透转化。  相似文献   

18.
在国内关于土地生态安全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针对连云港市土地资源利用特点,运用"压力─状态─响应"模型,构建了连云港市土地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权法确定指标权重,通过加权求和对2000~2009年连云港市的土地生态安全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土地生态安全综合指数由2000年的0.4139提高到0.6069,土地生态安全状况整体呈上升趋势。从各子系统看,连云港市土地生态压力指数处于波动下降的趋势,土地生态压力不断增大;土地生态安全现状有所恶化;随着投入的增加,响应系统安全状况有逐步上升趋势。耕地面积比重、城市化水平、单位耕地农机动力、人均GDP、人均耕地面积对连云港土地生态安全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9.
张中亚  付梅臣  汝捷  杜春艳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4):2375-2376,2387
结合河北省武安市的实际情况,建立了合理的耕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并采用改进的熵值法,对其耕地集约利用状况进行了时空分析。研究结果表明:①1997~2008年间,将武安市耕地集约利用水平分为了3个阶段,1997~1998年、2004~2008年呈波动上升阶段以及1999~2003年呈持续下降阶段。②耕地集约利用的总体水平不高,大部分在0.5以下。从地域来看,东部较高,西部较低。  相似文献   

20.
汪鹏 《河北农业科学》2009,13(8):119-122
经济发展、城市化及土地政策是影响耕地资源消耗的主要因素。探讨了包括重庆在内的7个市及经济区耕地资源与以上3个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随着经济的发展,近15a来各地区耕地资源呈不同程度的减少趋势,耕地年均减少率在各地区间梯级排列。其中,重庆市耕地减少率仅高于天津市和京津冀地区,而北京市耕地资源消耗率居所有地区之首。提出了重庆市未来的城市发展规划和保护耕地的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