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贵州茂兰保护区兰科植物新记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魏鲁明  刘绍飞  余登利  玉屏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22):10474-10475
介绍了贵州茂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兰科植物分布新记录23种,分属16属。其中,革叶石豆兰为中国新记录,羽唇兰、坛花兰、异型兰、等萼卷瓣兰、广西舌喙兰、广西鸢尾兰、勐海隔距兰、长足石仙桃、长距虾脊兰为贵州新记录。  相似文献   

2.
熊志斌  玉屏  杨婷婷  谭成江 《安徽农业科学》2014,(31):11037-11038,11089
详细分析了贵州茂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发展历程和当前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今后加强保护区建设应采取的策略,对茂兰保护区今后的科学发展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姚正明  余登利  冉景丞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5):15532-15534
以茂兰自然保护区为例,阐述开展生态旅游对社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及其发展现状,剖析了茂兰保护区生态旅游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就如何加快生态旅游建设步伐、提高服务水平和接待能力、增加旅游经济群众的覆盖面、加大旅游产品开发力度、拉长旅游经济产业链、建立反哺机制促进社区经济发展等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茂兰森林景观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茂兰自然保护区为研究对象,借助地理信息系统(GIS)手段,对其森林景观特征及多样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茂兰自然保护区森林景观整体现状良好,但因自然干扰及人类活动增加等因素的影响,导致灌木林和非林地景观类型增加,在保护区的3个功能区中,核心区与缓冲区景观破碎化程度低,试验区内景观破碎化程度高。  相似文献   

5.
茂兰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SWOT分析及发展对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茂兰自然保护区是亚热带喀斯特地区保存最美好的喀斯特森林,是"中国南方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的核心地带,其景观多样性丰富,具有较高的旅游价值.从优势、劣势、机遇和挑战4个方面分析茂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发展.结果表明,保护区发展生态旅游优势明显,存在一定的限制因素,机遇与挑战并存,并据此对茂兰保护区发展生态旅游提出了合理目标定位、强化科学规划、加强资源保护和加强合作、建立多渠道融资机制、突出品牌特色、发展高端旅游产品等对策.  相似文献   

6.
为了科学保护和合理利用茂兰自然保护区的蝶类资源,采用野外考察、标本采集、分类鉴定和资料考证相结合的方法,于2010年6月—2011年6月对该保护区的粉蝶资源进行了调查和整理,并对其区系组成、生境类型的粉蝶多样性和均匀度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从茂兰自然保护区采集的粉蝶共有12属24种,加上前人采集记录的茂兰自然保护区粉蝶总计有15属34种,其中,玕黄粉蝶属(Gandaca)和锯粉蝶属(Prioneris)为茂兰新记录属,梨花迁粉蝶(Catopsilia pyranthe)、尖角黄粉蝶(Eurema laeta)、檗黄粉蝶(E.blanda)、玕黄粉蝶(Gandaca harina)、报喜斑粉蝶(Delias pasithoe)、雷震尖粉蝶(Appias indra)、兰姬尖粉蝶(A.lalage)、锯粉蝶(Prioneris thestylis)和绿云粉蝶(Pontia chloridice)9个种为茂兰新记录种。2)区系组成以广布种粉蝶占优势;地理种群主要由华中区和华南区2个种群组成,与保护区所处的地理位置相符合。3)5种生境类型中的粉蝶属数、种数、个体数及优势种群均以Ⅰ型生境最多。4)多样性指数(H)以Ⅱ型生境最高,Ⅰ型次之;均匀度指数以Ⅳ型生境(J)最高,Ⅲ型次之;多样性指数与均匀度指数均最低的为Ⅴ型生境。说明,粉蝶对人类活动和植被类型的依赖性较大。  相似文献   

7.
虎凤蝶临江亚种研究初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报道了发生在长白山区的珍稀蝶种虎凤蝶临江亚种各虫态的形态特征,生活习性及生活史。  相似文献   

8.
茂兰自然保护区的眼蝶资源及区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7年4月~2009年7月,我们对贵州茂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眼蝶科(Satyridae)进行采集,获得8属22种。其中,豹眼蝶属(Nosea)为茂兰新纪录属,三楔黛眼蝶(Lethe mekara)、重瞳黛眼蝶(L.trimacula)、蛇神黛眼蝶(L.satyrina)、豹眼蝶(Nosea hainanensis)、台湾矍眼蝶(Ypthima formosana)和魔女矍眼蝶(Y.medusa)共6种为茂兰新记录物种。矍眼蝶属和黛眼蝶属种类最多,为优势属。在世界动物地理区划中,茂兰保护区眼蝶以古北—东洋共有种和东洋区种为区系的优势成分;在中国地理区划中具有14个分布型。与国内其他自然保护区相比,茂兰保护区的眼蝶资源比较丰富,应该作为种质资源加以保护,并可适度开发和综合利用。  相似文献   

9.
湖南省发现绿带燕凤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报道湖南省张家界发现的东洋区特产珍奇种绿带燕凤蝶Lamproptera meges Zinkin-Sommer,记述了其形态.  相似文献   

10.
为了对科学引种驯化和选育优质观果植物资源提供参考,比较了梵净山保护区和茂兰保护区秋、冬观果植物的物种组成、区系成分和优质观果资源种类的异同。结果表明,梵净山和茂兰两个保护区秋、冬观果植物资源虽然有90.32%的科和82.61%的属组成相同,但种的组成差异较大,相同组占37.21%;在属的区系组成结构上也有较高的相似性,都有世界分布、热带分布、温带分布和东亚特有分布4种区系成分,但种的组成比重上有细微的差异,尤其是热带分布和温带分布种的比重差异较大;茂兰保护区观果植物热带分布种的组成比重较梵净山保护区观果植物热带分布种的组成比重提高10.6%;茂兰保护区观果植物温带分布种的组成比重较梵净山保护区的比重降低12.08%;优质观果植物种类组成差异较大,共有种为17种,梵净山特有种21种,茂兰特有种14种。  相似文献   

11.
植物生长所需的大部分矿质元素均来自于凋落物归还给土壤的物质再循环,本研究对茂兰喀斯特原生林凋落物及矿质元素归还动态进行了定位观测。结果表明,凋落物年总凋落量为5248.6±838.5 kg.hm-2,叶凋落量占总凋落量的68.2%,总凋落量与叶凋落量的凋落节律均呈双峰型,花果等的月凋落量与月均温度及月降水量均呈极显著正关性。原生乔木林叶凋落物中K、Ca、Mg、Fe、Mn、Zn、Na 7种矿质元素的月含量呈不规则变化,含量大小为Ca﹥Mg﹥K﹥Mn﹥Fe﹥Zn﹥Na。叶凋落物中K、Ca、Mg、Fe、Mn、Zn等矿质元素的月归还量与叶凋落物量的月动态相关性极显著。叶凋落物中Ca、Mg、K、Mn、Fe、Zn、Na的年归还量分别为89.03、13.03、10.01、0.82、0.77、0.14、0.07 kg.hm-2,7种矿质元素的年归还量大小与其年均含量大小极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茂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原生乔木林样地进行连续20个月的无凋落物输入和有凋落物输入两种对比处理,结果显示,各土层土壤C的含量在1.3-4.96%,土壤N的含量在0.12-0.52%,各土层K、Ca、Mg、Fe、Mn、Zn、Na 等元素的年均含量分别在0.32-0.43%、0.40-1.00%、0.67-0.81%、3.90-5.42%、0.16-0.29%、0.04-0.06%、0.07-0.19%,各土层元素平均含量大小为Fe﹥Mg﹥Ca﹥K﹥Mn﹥Na﹥Zn,属于Ca﹥K型。有凋落物覆盖0-10cm土层C、N、K、Ca、Mg、Zn含量均明显高于无凋落物覆盖对应土层,凋落物是土壤C、N、K、Ca、Mg、Zn的重要来源,表层土壤受凋落物层的影响较强烈。  相似文献   

13.
为了解茂兰自然保护区的生态系统,丰富自然保护区真菌种类资源,更好地保护该区微生物多样性群落,2012年调查了茂兰自然保护区子囊菌亚门真菌的多样性,采用形态学特征与分子学特征相结合的鉴定方法,对采集的110份真菌标本进行鉴定.结果表明,样品中真菌主要隶属于座囊菌纲与粪壳菌纲,共8科,11属,12种.  相似文献   

14.
贵州喀斯特山区野生榛子营养成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食品安全国家标准中相关测定方法对贵州喀斯特山区野生榛子18个样品,东北铁岭3个样品中营养成分进行测定。结果表明:喀斯特山区野生榛子总碳水化合物含量为16.5%~24.5%、水分含量为3.97%~5.12%、维生素A含量为0.023 3~0.038 0mg·hg~(-1),显著高于东北铁岭野生榛子;喀斯特山区野生榛子的能量含量为2 532.5~2 679.6kJ·hg~(-1)、灰分的含量为2.49%~3.24%、蛋白质的含量为18.7%~20.7%、脂肪含量为48.8%~54.9%,显著低于东北铁岭野生榛子;喀斯特山区野生榛仁维生素E含量为3.61~7.82mg·hg~(-1)。对21个野生榛子的8个指标进行聚类分析发现,第Ⅱ组的野生榛子(喀斯特山区野生榛子的7、8、9、16、17、18号品系)的维生素A的平均值最高,且蛋白质的含量也较高,可以作为今后喀斯特山区野生榛子重点开发、推广的对象。  相似文献   

15.
为揭示茂兰喀斯特植被恢复过程群落数量特征及健康度特点,以茂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退化喀斯特植被自然恢复演替过程6个阶段群落为研究对象,选择10个数量指标,从群落组织力、能量和稳定性三方面对各恢复阶段群落数量特征及健康度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1)草本层中I阶段草本高度和密度最大;灌木数量在V阶段最多,在900 m~2内达5174株;(2)群落各层次生物量差异显著,演替过程中,木本植物及总体群落的生物量均呈增长趋势,全光照利用率以各阶段建群层最佳;(3)乔木层多样性指数H'、生态优势度λ、稳定性系数变化均呈递减趋势,且都在IV-V阶段下降最快,而后平缓;草本层、灌木层则变化各异;(4)随着植被正向演替,群落乔木层健康度指数为上升型,灌木层为单峰型,草本层为下降型;(5)草本层贡献率为下降型,灌木层为单峰型,乔木层为上升型。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白刺花种子、花、叶内营养成分进行分析,发现白刺花叶是一种优良的饲料,种子和花中富含多种营养药用保健成分,可以食药两用,开发为保健食品和婴儿食品。在贵州喀斯特地区开发利用白刺花,可获得生态、经济效益双丰收。  相似文献   

17.
余登利  冉景丞  刘绍飞  彭灼德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11):6601-6603,6638
对茂兰生物圈保护区内的尧古布依族村寨旅游资源进行调查,发现该村寨旅游资源丰富,自然环境优美,村民对旅游开发致富的愿望强烈。与此同时,指出村寨现存主要问题在于建筑破损严重,村寨环境状况较差,文化传承人员缺失。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尧古民族村寨开发的总体定位,探讨了其旅游产品开发的构想与布局。强调应依托茂兰生物圈保护区自然风光,以"远古布依,民俗之源"为主题,以"一廊四区"为总体布局,最终实现村寨保护、文化传承、经济发展相统一的民族文化旅游产品开发的目的。  相似文献   

18.
贵州省喀斯特地区石漠化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变异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贵州省喀斯特地区不同石漠化阶段的土壤分析,研究了喀斯特地区土壤全氮和有机碳的变异特征.研究结果表明:随石漠化程度增加,土壤全氮、总有机碳、轻组有机碳和重组有机碳含量均呈降低的趋势,且轻组有机碳占总有机碳的比例有减少趋势.在土体分布上,研究区土壤全氮和总有机碳含量从大到小均依次表现为表土层、心土层、底土层,且随石漠化程度加深,表现出表土侵蚀现象.研究区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含量季节性变化特征明显,以高温高湿的夏秋季较低,冬季较高;在变异幅度上,以未石漠化和潜在石漠化土壤全氮和总有机碳的变异幅度较大,土壤总有机碳库的更新比例分别为19%和20%,而轻度和中度石漠化阶段土壤总有机碳库更新比例较低,仅为11%和14%.喀斯特地区土壤全氮、总有机碳、轻组有机碳和重组有机碳含量与土壤基本性质间表现出显著的相关关系,与土壤容重、碳酸钙含量、颗粒组成间呈显著或极显著线性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