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0 毫秒
1.
小城镇建设对于推进中国城市化进程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搞好小城镇绿化对于促进城乡经济发展和精神文明建设意义重大。研究结果表明,山东省小城镇的绿化以草坪和地被植物为主,结构不甚合理;绿地率严重低于国家标准。  相似文献   

2.
以经济发达的浙江省慈溪市周巷镇三江口村“旧村改造”规划中实地调查数据为基础,采用综合评分法和4级评价标准对其农村居民点土地集约利用水平进行评价。评价结果表明:三江口村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处于Ⅲ级基本集约的比重最大,其次是Ⅳ级土地利用不集约状况的较多,保留下来的建筑土地集约利用水平高于拆除建筑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由此说明,一方面三江口村保留下来的建筑在土地集约利用上已有所提高,另一方面我国同等规模的小城镇农村居民点集约利用潜力还很大,尤其在南方经济发达和土地供需矛盾较大地区更应注意挖潜;但在未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农村居民点的拆除及合村并点需注重质量,同时对于整理出的农村居民点用地可组织复垦,注重提高其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相似文献   

3.
在以变暖为特征的气候问题备受关注的国际大背景下,寻求低碳发展模式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快速城镇化进程使农村小城镇成为低碳发展的核心阵地,建设低碳生态文明小城镇已成为我国新农村建设发展的主流方向.在统计资料分析和实证调研的基础上,阐明了苏北地区农村城镇化发展的特点,分析了低碳生态小城镇的内涵,研究了农村低碳小城镇的建设要求,探讨了苏北地区农村快速城镇化进程中低碳生态小城镇建设的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4.
农村小城镇建设有利于我国城乡二元化社会结构走向融合,有利于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从而实现我国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但我国农村小城镇建设过程中受主要农产品安全的制约,完善政府配套土地流转制度和健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是促进农村城镇建设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5.
林亮 《新农村》2001,(9):2-2
1.加快小城镇建设,有利于促进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小城镇是农村一定区域内的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发展小城镇,可以促进乡镇企业向小城镇聚集,从而产生聚合效应,节省资源,节省耕地,节约水、电、路、通讯等基础设施投资费用,有利于改善投资环境,促进信息交流、商品流通,带动第三产业发展,促进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形成;同时也有利于农业生产实行规模经营,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增加农民收入,扩大国内需求,推动整个国民经济更快增长。  相似文献   

6.
7.
80年代农村小城镇建设所采取的分散化的战略是十分必要的,实践证明具有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但在小城镇蓬勃发展的今天,如果不加引导,任其发展,不仅会造成财力物力的分散化,难以实现城市化的质的飞跃,还可能制约县(市)中心城市的发展步伐。目前绝大多数建制镇发展成为小城市的可能性并不大。因此,从小城镇建设的“遍地开花”转向相对集中,选择优先发展县(市)城关镇的思路,来加快农村城市化的步代,是90年代农村小城  相似文献   

8.
泰州市小城镇发展模式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对江苏省泰州市七种不同的小城镇发展模式进行了研究分析,并对小城镇模式成功的经验提出了几点启示。  相似文献   

9.
文章从当前农民收入出现的问题分析着手,论述了加快农村小城镇建设农民收增长的关系,并进一步提出加快农村小城镇建设带动农民收入增长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北方城镇绿化一改以往单纯的景观绿化模式。逐步向全路、全城、全街道的立体化格局推进。以大公路(绿化通道),大广场(绿化广场)、大草坪(休闲广场)、大花园(森林公园)为主体的,乔灌草和小品相配套,科学设计,专业化、制度化管理的镇城绿化模式正在形成.根据多年的工作实践,系统总结现行绿化模式,分析绿化发展趋势,提出黑龙江垦区(下简称垦区)小城镇的绿化目标及对策,对建设和谐垦区,园林垦区及北方城镇绿化提供借鉴。[第一段]  相似文献   

11.
城市园林绿化特色性研究   总被引:30,自引:9,他引:30  
城市园林绿化特色性是体现城市绿化水平高低的重要指标。创建城市园林绿化特色不仅要有城市绿化覆盖率、建成区绿地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及丰富的植物种类等量的标准,而且在质的方面要能较好地体现生态学、自然学、人文性、科学性和艺术性等方面的综合要求。实现城市园林绿化特色的有效途径是模拟自然植物群落,提高城市绿化绿量,开展园林植物科学研究,强化绿化特色设计意识,精心施工与栽培养护管理。  相似文献   

12.
城市园林绿化特色性是体现城市绿化水平高低的重要指标。创建城市园林绿化特色不仅要有城市绿化覆盖率、建成区绿地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及丰富的植物种类等量的标准,而且在质的方面要能较好地体现生态学、自然美、人文性、科学性和艺术性等方面的综合要求。实现城市园林绿化特色的有效途径是模拟自然植物群落, 提高城市绿化绿量, 开展园林植物科学研究, 强化绿化特色设计意识, 精心施工与栽培养护管理。表4 参11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森林乡村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便于优化森林乡村的空间布局。正确认识森林乡村的形成因素,助推生态文明建设及乡村振兴。  方法  以浙江省447个森林乡村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空间基尼系数、核密度分析、空间自相关等方法分析森林乡村的空间分布特征,并采用皮尔逊(Pearson)相关性分析、地理探测器等方法探究影响其空间分布的自然及人文因素。  结果  ① 从整体空间上看,浙江省森林乡村呈现集聚型的分布状态,具有“小范围聚集,大范围分散”的多中心组团分布特点。②从区域空间上看,在五大分区及市域层面上分布不均衡,整体呈现“西多东少”的分布格局。③从整体空间密度上看,形成了双核心集聚区和双核心连绵区。④从空间分布关联上看,呈现西南部热,东北部冷的空间关联特征,次冷点区域变化较小,热点区域呈现条带状分布向条状及零星分布状转变。⑤浙江省森林乡村的空间分布受地形地貌、气候条件、河流水系、森林资源、文化资源、社会经济基础、交通通达性的综合影响。  结论  由于自然及人文的综合影响,浙江省森林乡村的空间分布差异显著。森林乡村的建设与发展中,地形、气候及河流孕育其生态环境,而交通、文化资源及社会经济基础关乎其发展的基础条件、资源优势及经济支撑。今后浙江省在森林乡村建设中,要基于资源优势、基础条件及本地发展政策,坚持科学规划、因地制宜、协同布局等举措以实现全域发展,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高质量的浙江样板。图4表2参32  相似文献   

14.
以浙江省3A级景区村庄为研究样本,运用最邻近指数分析、核密度分析、缓冲区分析、地理集中指数、不平衡指数、规模度指数、洛伦兹曲线等地理数学方法分析浙江省3A级景区村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表明:省域层面上,浙江省3A级景区村庄空间分布类型为集聚型,呈现多中心集聚、组团分布格局;浙东北地区3A级景区村庄分布数量与集聚程度均高于浙西南地区,杭州、绍兴、衢州、宁波等4市的3A级景区村庄数量超过了全省的50%。市域层面上,3A级景区村庄分布类型大多数为均匀型,仅杭州、衢州、台州等3市为集聚型。浙江省3A级景区村庄的空间分布受区域中心城市、交通条件、经济发展水平及自然地理环境等影响较大。建议从空间结构、规模数量的角度结合经济、交通等影响因素优化浙江省3A级景区村庄的空间布局。  相似文献   

15.
浙江省的生态文明建设发展状况以及取得的突出成就表明,生态文明建设是能与经济建设相协调的。经过多年探索,浙江省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探索出了许多成功的举措:建立国家公园体制、加强对人民群众的宣传教育、将生态建设与民生建设有机结合、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利用市场机制调节资源配置。但也存在着部分生态文明制度没有在全省内彻底落实、环境监管方面存在缺陷的问题。这些经验不仅对浙江省今后的发展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对其他地区的生态文明建设也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深入推广浙江省的生态文明建设经验有利于推进"美丽中国"建设。  相似文献   

16.
浙江省农村社区建设已开展10余年,经验与问题并存。本文对浙江省农村社区建设的实践历程及其内在逻辑进行系统梳理,在此基础上总结提炼出宝贵经验;从农村社区组织建设、政府介入权限、农民权益保护等方面对浙江省农村社区建设的现实困境进行反思,最后提出了浙江省农村社区建设的完善路径,以期对其他地区农村社区建设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7.
统筹城乡发展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党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重大举措。本文在剖析城乡发展失调的表现及其成因的基础上,提出在统筹城乡发展中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措施与途径。  相似文献   

18.
云南山地民族行政村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可持续发展是人类社会的必然选择,可持续发展指标和指标体系的构建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的重要内容.本文在对云南省永仁县直苴村资源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现状的总体分析和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影响该行政村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子的分析,构建了云南山地民族行政村可持续发展的指标和指标体系,填补了国内外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研究中在行政村这一层次上的空白.  相似文献   

19.
森林作为重要的景观组分,在城市化过程中受到强烈影响。杭州市余杭区位于沪嘉杭地区,对今后众多内陆中小城市的发展有一定的预示性。以余杭区1978年陆地资源卫星Landsat / MSS,1990年Landsat / TM和2003年的Landsat / ETM假彩色合成影像为原始数据,由地理信息系统(GIS)软件的辅助并结合地面资料进行处理,利用景观格局分析系统Fragstats 3.3计算景观格局指数,以此对研究区的森林资源的景观格局和变化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人类活动主要影响森林景观破碎度以及森林覆盖面积。森林景观破碎度表现为先增后减,森林覆盖面积表现为先减后增。经济林受人类活动影响最为明显。人类活动对于城郊森林景观结构的变化起了重要的作用。图2表8参22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