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吴新华 《植物检疫》1995,9(2):82-83
介绍一种类菌原体提纯方法吴新华(南京动植物检疫局210009)血清学技术是类菌原体MLO研究的重要手段,然而由于MLO仅局限于寄主植物韧皮部,无细胞壁,菌体易变形、破碎,MLO的提纯很困难。Jangetal[1]报道了用porcoll不连续密度梯度离...  相似文献   

2.
枣疯病枝电镜材料的处理技术陈功友,刘静敏(河南农业大学植保系郑州450002)(河南医科大学电镜室)研究植物病原类菌原体(MLO)在寄主韧皮组织中的存在状态要借助电镜对病组织进行观察,传统的病组织固定、脱水、浸透和包埋方法程序繁琐,完成全过程需100...  相似文献   

3.
植物支原体病的分类与防治对策李思义(江苏省大丰市农业局224100)自1967年发现黄化、丛生病的病原物是类支原体(Mycoplasmalikeorganisms,简称MLO)以来,已报道在世界温带与热带地区85个国家发生的MLO病害达98科、60...  相似文献   

4.
柑桔病毒病的检测鉴定陈建业张海洲王景迅(河南省许昌林业科学研究所461000)(汝南县园艺站柑桔病毒病种类繁多,危害严重,为了防治病害,对于病毒病的检测鉴定十分必要。本文所指的“病毒”病,广义而言包括病毒、类病毒、类菌原体(MLO)和类细菌(BLO)...  相似文献   

5.
李春 《植物检疫》1989,3(6):421-421
自从1967年首次在植物上发现类菌原体(Mycoplasmalike Organisms简称MLO是植物的病原菌以来,多种技术已应用于显现和证明感病植物中的类菌原体和螺原体(Spiroplasma)。电子显微镜观察是目前最重要和最普遍使用的类菌原体病害诊断方法,但此法昂贵且费时。近些年来,一些植病学家运用能与DNA结合的荧光染料  相似文献   

6.
北京市区泡桐丛枝病发生特点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北京市区泡桐丛枝病调查结果表明,2a以上树龄的泡桐树平均病株率为19.23%,病情指数达10.27,病害随树龄增大而加重。小片纯林受害最重,行道树次之,散植株最轻。周围高建筑物和稠密的植被可有效地阻止病害通过介体传播。在城市特殊生态环境中,种苗带毒是病害发生和发展的关键因子。在植株休眠期,病树丛枝的筛管中类菌原体(MLO)浓度降低,但仍有一定数量的MLO存活  相似文献   

7.
绿僵菌研究的新进展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5  
高松 《中国生物防治》1996,12(4):182-187
绿僵菌研究的新进展高松(中国农科院生物防治研究所,北京100081)CURRENTSTATUSOFSTUDIESONMETARHIZIUMSPP.GAOSong(InstituteofBiologicalControl,ChineseAcademyo...  相似文献   

8.
1967年,日本土居养二等首先报道了桑树萎缩病等四种植物病害的病株中存在类菌原体。至今,国内外已陆续报道了140多种植物病害被认为属於类菌原体病害。各种植物类菌原体病害研究进展情况很不相同。有的已肯定了病原性(如几种植物螺原体病害):而有的病害仅因用四环素族抗生素处理后,取得一定疗效,才推断由类菌原体致病。绝大部分与类菌原体有关的植物病害,  相似文献   

9.
关于真菌和菌物译名的真实涵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指出:Fungus(复数Fungi)一词含有两种意义:一种是狭义的,即分类学上属于真菌界(Eu-mycota)的真菌(Truefungi);另一种是广义的,即历来包含许多真菌和假真菌,类真菌和共生菌的生物,例如粘菌、卵菌、地衣型菌和菌根菌等,在这一场合,应该翻译成“菌物”比较确切。为此作者认为:1995年第8版Ainsworth&Bisby′sDICTIONARYOFFUNGI应该译成《安、比氏菌物词典》  相似文献   

10.
从1967年首次发现类菌原体(Mycopl asma Like Orgnisms,简称MLO)是一些植物黄化型疾病的病原以来,世界上许多实验室中的研究者们都期望能够找到这种病原微生物的体外培养方法。然而,迄今只有少数几种产生螺旋状和能动丝状物的类菌原体在体外培养成功,并将其归为一个新病  相似文献   

11.
土霉素对桑树黄化型萎缩病治疗机理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讨土霉素(OTC)对植物类菌原体病害的治疗机理,本课题综合考察了OTC对桑树黄化型萎缩病及其病原类菌原体的影响。结果发现:(1)OTC对病害的治疗效果与进入树体的OTC浓度呈显著正相关;(2)在植物体内处理的情况下,病原类菌原体(MLO)抽提物的蛋白质含量降低,电泳图谱上蛋白带减少;MLO的形态结构发生了改变,并随进入树体的OTC含量的增加而加剧;(3)离体处理,MLO的形态结构无明显变化。认为干扰和破坏MLO的代谢作用是OTC的治病机理之一。  相似文献   

12.
朱水芳  赵宝庆 《植物检疫》1998,12(4):237-240
植原体病害研究进展及其检疫重要性朱水芳,赵宝庆,胡加彬,张祥林,张成良(农业部植物检疫实验所北京100029国家动植物检疫局郑州动植物检疫局乌鲁木齐动植物检疫局)1967年日本学者Doi首次发现了植原体(Phytoplasma)。因这类微生物类似于动...  相似文献   

13.
植原体病害研究概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植原体原名类菌原体,是一类重要的植物病原物,归属于细菌,无细胞壁,专性寄生于植物韧皮部。在菌体大小、结构以及遗传进化上与菌原体、螺原体十分相似。世界范围内植原体已引起千余种植物病害,主要表现为丛枝、黄化、节间缩短等。植原体病原主要依靠吸食植物韧皮部的昆虫介体传播,如叶蝉、木虱等。本文主要对植原体的病原学、遗传进化与基因组、致病机理以及防控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4.
INTRODUCTIONSmithandReynolds(1965)definedintegratedpestcontrol,whichissynonymouswithintegratedpestmanagement(IPM)as:Apestpopu...  相似文献   

15.
植原体的分类及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廖晓兰  朱水芳  罗宽 《植物检疫》2002,16(3):167-172
植原体(Phytoplasma),原称类菌原体(Mycoplasma-Like organism,MLO),在植物和昆虫中广泛分布,能引起许多重要的粮食作物、蔬菜和果树以及观赏植物、林木树和林荫树的严重病害,造成巨大损失。目前世界  相似文献   

16.
微孢子虫的生物学特性及其应用陈建业,宁玉霞(河南省许昌林科所,许昌461000)宁玉亭(许昌市森防站)人们一般把属于微孢子虫门(Microspora)微孢子虫纲(Microsporea)的原生动物(Protozoa)称为微孢子虫类(Microspor...  相似文献   

17.
植物类菌原体病害的发生与防治中南民族学院化学系(430074)何冬兰在植物病害中,有一类症状表现为丛枝、小叶、矮化、花部变叶的植物病害,最早认为是生理障碍致病,后来又认为系病毒侵染所致。但一直未能从病株分离到病毒,直到1967年日本的土居养二等在桑树...  相似文献   

18.
中华卵索线虫感染棉铃虫试验陈果(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防治研究所,北京100081)INFECTINGTRIALSOFOVOMERMISSINENSISTOCOTTONBOLLWORMCHENGuo(InstituteofBiolooicalContro...  相似文献   

19.
致死黄化病(Lethal yellowing)是Nutman和Roberts(1955)为流行在牙买加西部的一个椰子病害所取的名字。从他们的报道公布以来,几个国家中已明确有致死黄化病发生并肯定此病除了危害椰子树以外,还危害至少30种其他棕榈科植物, 此病明显地由类菌原体(MLO)引起,由于类菌原体不断在病树韧皮部的筛管中发现,而未在健康树上找到。用氧四环素  相似文献   

20.
 通过超薄切片的电镜观察,在木麻黄丛枝病病枝的筛管及伴胞中发现类菌原体,在木质部薄壁细胞发现类立克次细菌、类菌原体多态形,大小为45~300nm,单位膜厚约7.5nm;类立克次细菌多态型,大小为114~762nm×1000~1760nm,膜壁厚22~28nm。并观察到菱纹叶蝉的唾腺中存在类菌原体;短头叶蝉唾腺中存在类立克次细菌。在健株组织中没有发现任何病原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