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2.
日光暖棚牛舍由于造价低,经济效益好等原因,在我国应用非常广泛。该牛舍通过结构设计,已基本解决夏季舍内环境调控问题,但冬季存在舍内气流分布不均匀,温度较低,湿度、二氧化碳浓度较高等问题,导致肉牛生产性能降低,包括料肉比减少、日增重下降等。为了研究日光暖棚牛舍内主要环境参数在不同时间段和不同高度上的时空分布规律,以指导该牛舍结构和环境调控系统的优化设计,本文在现场实测的基础上,采用计算流体动力学CFD(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方法对牛舍内温度场进行模拟和分析,并对温度、湿度、CO2浓度、NH3浓度在牛舍内不同高度和不同时间实测值进行方差分析。冬季塑料薄膜覆盖牛舍主要调控因素为湿度和CO2浓度。该牛舍内最需要环境调控的位置是距离地面3m高度处,时间是0:00~4:00。该研究可为日光暖棚牛舍结构和环境调控系统优化设计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4.
暖棚技术已在畜牧业中得到充分应用,其技术随着新型建筑材料而不断的改进,笔者在结合近十年暖棚养畜技术推广工作实际操作经验基础上,运用阳光板和聚乙烯夹心彩钢板(聚乙烯泡沫板+石棉瓦),设计出冬夏可用且适合不同尺寸土地的单体和连体暖棚牛舍,建造示范推广并不断的改进,探索总结出新型双列对头式暖棚牛舍建造技术,适用于规模养殖场和... 相似文献
5.
6.
作者根据多年的实际工作经验,应用阳光板和聚乙烯夹心彩光板等新材料在充分考虑通风、换气、温度、湿度、光照的基础上设计出操作简单实用、饲养管理方便、卫生整洁、美观大方、冬夏可用的永久性新型单列式暖棚牛舍。有效地减少了冬扣夏坼的劳动强度和暴风雪侵袭的危害,适用于农村经济条件下的中小型养殖场户,特别适合新农村建设中的综合配套设施及生态养殖项目,也适合集中管理、分户饲养的养殖小区,并在具体的实际推广工作中取得了好的效果,仅供同行参考。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随着国家倡导草食畜牧业转型发展力度的进一步加大,传统畜牧业逐渐向现代畜牧业过度,畜禽饲养方式不断从放牧饲养逐渐向舍饲饲养转变,因此,养殖场建设也逐渐走向标准化、规范化,笔者通过近十几年养殖场建设工作的实际操作经验,结合北方地区气候环境特点,总结设计出了一套适合于我国北方地区的基建标准高、基础设施健全的自由散栏式暖棚牛舍建造技术,仅供同行参考。 相似文献
8.
随着养殖业由农户散养向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方向转变,对畜禽圈舍修建的要求也日益提高。以往农村修建的圈舍,普遍存在选址不合理、圈舍设计不规范、饲养管理不方便等问题。为了给广大养殖场户提供科学合理、经济适用的圈舍修建模式,作者以高寒阴湿地区的临夏县为例,对这一地区的自然气候条件和养殖业圈舍模式进行了研究和探讨,针对圈舍修建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借鉴省内外圈舍的优点,初步设计出了高寒阴湿地区肉牛圈舍设计模式,在生产实践中,经过养殖场和广大养殖户使用,普遍认为布局合理、人畜分离、经济适用、简单易学,有较强的推广和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
青海省地处高寒地区,冬季漫长而寒冷,昼夜温差大,恶劣的气候条件严重制约着畜牧业的发展。实施家畜暖棚饲养已成为青海省农牧区大力推广应用的一项实用技术。利用暖棚的透光性和密闭性蓄积太阳的辐射热和家畜自身散发的热量,维持畜舍内的温度,减少家畜的能量消耗,提高饲料的利用率和转化率,提高家畜的生产性能,减少死亡。不同日光暖棚牛 相似文献
10.
结合青海牧区畜牧业生产实际,提出高寒牧区暖棚饲养绵羊的主要管理措施及技术要点。指出暖棚养羊技术适宜在广大青海牧区推广,该实用技术不仅可以满足不同的养畜模式,而且在生产实际中根据养畜需要可灵活运用。 相似文献
11.
甘肃省河西地区5市是牛羊布鲁氏菌病高发区,2015年检出阳性率高达1.87%。2015年以来通过采取以监测、扑杀为主的综合防控措施,取得了良好的防控效果,5市19个县(区、市)阳性率由2015年的1.87%下降到2017年的0.33%。阳性率明显下降。散养户检出阳性率高于规模场和其他场点,人畜间布鲁氏菌病感染发病具有相关性。本文综合分析了河西5市牛羊布鲁氏菌病上升原因和风险因素,提出综合防控建议。 相似文献
12.
6种高寒牧区禾本科牧草抗旱性研究与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选择在高寒地区种植多年的6种禾本科牧草,对其进行种子萌发期和苗期抗旱性试验。用PEG模拟水分胁迫及连续干旱法来研究干旱胁迫对种子发芽率及种子幼苗期生理指标的影响,以此来综合评价六种禾本科牧草的抗旱性强弱。种子萌发期研究结果表明,5%的PEG浓度有效促进种子萌发,高PEG浓度显著抑制种子发芽率。经连续干旱胁迫法处理的苗期牧草,测定其相对含水量、丙二醛含量、可溶性糖含量和叶绿素含量四项生理指标。对两个时期隶属值综合分析可知,六种牧草的抗旱性强弱为:草原看麦娘(Alopecurus pratensis) > 无芒雀麦(Bromus inermis) > 同德短芒披碱草(Elymus breviaristatus) > 同德贫花鹅观草(Roegneria pauciflora) > 大颖草(Roegneria grandiglumis) > 扁穗冰草(Agropyron cristatum)。 相似文献
13.
南亚热带湿热地区引进豆科牧草的适应性及评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云南南亚热带湿热地区引进种植的17个豆科牧草栽培种的产量、开花结实性能和病虫害抗性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阿玛瑞罗落花生、给能美洲合萌、巴古田皂角和凯隆坡毛蔓豆4个栽培种牧草产量高、适应性强;IAC巴西三裂叶葛藤和阿其尔大结豆开花结实性能中等,抗病虫害能力强,牧草产量高;这6个栽培种可以作为南亚热带湿热地区放牧家畜种植利用的主要草种。 相似文献
14.
北京地区发酵床养猪方式冬夏季环境状况测试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试验在冬、夏两季选取北京某猪场有窗密闭式和塑料大棚式2种样式、漏缝地板和发酵床2种地面形式的育肥猪舍进行环境监测,综合评价不同季节、不同建筑样式下发酵床在减少猪舍有害气体、调节温湿度等方面的效果。结果表明:冬季用简易热风炉供暖的有窗密闭漏缝地板猪舍日平均温度、氨气和硫化氢的浓度与不供暖的有窗密闭发酵床舍无显著差异(P>0.05),但发酵床舍二氧化碳含量较高(P<0.05),夏季时,发酵床能显著降低舍内氨气和硫化氢浓度(P<0.05),但床面日平均温度、猪舍空气日平均温度和日最高温度均极显著地高于有窗密闭漏缝地板舍(P<0.01),猪的增重明显低于漏缝地板舍,大棚式发酵床舍空气日平均温度和日最高温度又显著高于有窗密闭发酵床舍(P<0.05),有窗密闭发酵床舍又显著高于有窗实体地面舍(P<0.05)。因此,做好冬,夏季发酵床的管理以及选择与发酵床相配套的猪舍类型和环境调控措施非常关键。 相似文献
15.
冬季舍饲精喂对内蒙古典型家庭牧场乌珠穆沁羊日增重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内蒙古草甸草原中特有的乌珠穆沁羊为研究对象,选取不同典型牧户,采用控制性试验,以传统全年自由放牧作为对照组,研究冬季舍饲精喂对乌珠穆沁羊和当年羔羊日增重的影响。结果表明,母畜在怀孕期前后的舍饲精喂,可以保持母畜在下一年持续稳定地增重,其全年日增重与对照组有显著差异(P<0.05),且母畜在不同时间段所表现出的差异也不相同。不同种类的母畜日增重变化对冬季舍饲反应基本一致,日增重都高于对照组,且母绵羊和羯羊有显著差异(P<0.05)。对当年羔羊日增重的T检验分析,羔羊的日增重在不同时期都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因此,冬季舍饲精喂对改变典型家庭牧场饲养方式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估算了山东省牛粪便的总量及其养分的负荷量和占当年排泄污染物的比例。[方法]根据2010年山东省和各地市牛存栏的行业和统计局两套数据和2012年行业数据,通过计算参数和估算的方法算出了牛粪产生总量。[结果]全省牛粪总共约在7000~9700万 t 之间,占当年所有畜禽粪便产生量的34.07%~37.37%之间,即三分之一以上。德州、济南两市单是牛粪便的土地承载量分别达到了29.7 t/hm2和27.4 t/hm2,接近了欧洲标准30 t/hm2的限量值。[结论]应该引起我们对全省牛业发展方式和发展战略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7.
退耕退牧还草农牧户的社会认知与政策响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基于宁夏回族自治区退耕退牧还草生态工程的实践,采用问卷、访谈等社会学研究方法,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对宁夏中部干旱荒漠草原区和南部黄土高原干草原区共4个县市160个农牧户进行了调查研究,并对宁夏草原生态环境恢复治理和退耕退牧还草中农牧户的社会认知与政策响应进行了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18.
畜禽规模养殖废水污染因子监测评价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奶牛、猪、禽规模养殖30个废水样品,分二次应用标准方法监测15个不同参数,并进行单项与综合指数评价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畜禽养殖废水污染超标因子按污染指数大小排序存在差异性,猪氨氮>总磷>总氮>砷>铜>CODcr>铁>锰;牛氨氮>总氮>铁>CODcr>总磷>锰>砷>汞;禽总磷> 氨氮>砷>总氮>CODcr>铁>锰.从中可见总磷、氨氮、砷、总氮、CODcr、铁和锰为污染共性因子,另有猪铜与牛汞个性因子,而且猪的污染超标因子污染指数最大. 相似文献
19.
20.
Chatikobo P Kusina NT Hamudikuwanda H Nyoni O 《Tropical animal health and production》2004,36(3):207-215
The prevalences of dermatophilosis and parafilariosis were monitored for one year in cattle in Sanyati, a semi-arid smallholder farming area in Zimbabwe. The prevalence of dermatophilosis differed (p < 0.05) with season and among calves, cows, oxen and bulls. In bulls and cows, dermatophilosis lesions were localized mainly to the inguinal regions and between the front limbs. The prevalence and morbidity of dermatophilosis infection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p < 0.05) during the wet season than in the dry season. No mortalities were recorded. The prevalence of parafilariosis was similar to that of dermatophilosis. Infection of cattle by these skin diseases was preceded by high infestation with the tick Amblyomma variegatum. The results suggest that dermatophilosis and parafilariosis have become major diseases that could compromise reproductive performance, draught power availability and overall cattle productivity, particularly during the rainy season in Sanyati smallholder farming area of Zimbabwe.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