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饮食勿偏“凡所好之物,不可偏耽,耽则伤身生疾;所恶之物,不可全弃,弃则脏气不均。”节酸咸”;“薄滋味养血气”。饮食有时“不饥强食则脾劳,不渴强饮则胃胀”;“要长寿,三餐量腹依时候”;“食味调和,百病不生”。适温而食“食宜温暖,不可寒冷”;“食饮者,热勿灼灼,寒勿沧沧。”食要限量“饮食有节,则身利而寿登益,饮食不节,则形累而寿命损”;“大渴不大饮,大饥不大食。”食宜缓细“饮食缓嚼有益于人者三:滋养肝脏;脾胃易于消化,不致吞食噎咳。”语,寝不言”。有利于胃纳消。怒后勿食“人之当食,须去烦恼”;“怒后…  相似文献   

2.
秋季养生     
《内蒙古林业》2008,(9):39-39
《阴符经》云:“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尽矣。”四季变换乃自然之道,人体也须顺应自然,学会四季调节。《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说:“秋三月,此为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刊。  相似文献   

3.
古今医学和生活实践证实,人们的健康与一日三餐和气候有密切关系。根据季节气候变化科学巧妙地安排一日三餐,才利于人们的健康长寿。据专家介绍,根据季节和天气变化,一般可参照以下三原则安排饮食。1.空气温度低于40%,气温在5~20℃之间的干燥偏寒季节,宜少食辣椒、大葱、蕃茄、豆腐、菱角、银耳、鸭肉等,而应多饮些开水、蜂蜜水、淡茶、茶汤、豆浆等,并适量多吃些水果,以润肺、生津、养阴、清燥。2.空气湿度低于40%,气温低于5℃的干燥寒冷天气,宜多吃一些热量较高的食品,如蛋类、禽类、肉类,烹调方法以烧、焖、炖为佳。为了保持饮食平衡,应…  相似文献   

4.
话说杏树     
话说杏树白廷举杏树在我国有悠久的栽培历史,分布极为广泛。古代就有关于杏树的记载,如:“五活之土,其木宜古”(见于《管子》);“杏子仁,可以为粥”(见于《齐民要术》)等等。杏的品种繁多,由于各地气候及环境不同,成熟有早有晚。杏的气味香甜,果肉多汁,含有...  相似文献   

5.
春季养生     
《内蒙古林业》2008,(4):39-39
春三月起于立春,经雨水、惊蛰、春分、谷雨、清明,止于立夏前一日。《内经》云:“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逆之则伤肝,夏为寒变,奉长者少。”即春季为推陈出新,冰雪消融。万物复苏:一派生机。人在春季也应顺应自然,推陈出新,可早起晨练,活动肢体,调养肝脏。  相似文献   

6.
营养丰富的豆腐,是我国人民喜爱的传统食品。它不仅可以佐餐,还可药用。我国著名的医药学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表述:豆腐有“宽中益气,和脾胃,消胀满,下大肠浊气,清热散血”之效,古今验方如:白豆腐用酸煎食可治久痢不止;豆腐一斤加红糖二两同放在锅内加水一大碗煮沸十分钟,待变温后分二次服用可治胃出血;  相似文献   

7.
国槐系豆科槐属植物,为我国特有树种。国槐浑身是宝,花、叶、槐豆(槐实)都可入药。汉代古药书《神农本草经》早有记载:“槐实,气味苦,寒,无毒,久服明目益气,头不白,延年。治五痔瘘,以七月七日取之,揭汁铜器盛之。日煎令可,丸如鼠屎,纳窍中,日三易乃愈。”《图经本草》上说:“枝,烧灰,沐头长发。”《本草纲目》上介绍:“槐实,主治五内邪气热,止涎唾,补绝伤,火疮,妇人乳瘕,子藏急病。槐花,主治五痔,心痛眼赤,杀腹脏虫、皮肤风热,肠风泻血,赤白痢,并炒研服。槐叶,煎汤,治小儿惊痛壮热,疥癣及丁肿。皮茎同用…  相似文献   

8.
《内蒙古林业》2010,(5):1-1
五月的青城山青水秀,在这花红柳绿的季节,内蒙古农业大学美丽的校园里迎来了内蒙古第28届“爱鸟周”启动仪式。《孟子》说:“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这是对包括鸟类在内的其他有知觉生物的痛苦感同身受而产生的不忍之心,  相似文献   

9.
2004年3月,春暧乍寒。全国政协十届二次会议、全国人大十届二次会议在北京隆重召开。携着三月的春风。以“两会人物专访:缔造绿色中国”为主题的新一期《绿色中国》。有幸成为向入会代表和委员赠阅的10家指定报刊之一。尽管新鲜出炉的杂志依然还散发着淡淡的油墨味道。尽管蹒跚而行的《绿色中国》幼嫩的双手还不够刚强。但毕竟我们起步了,带着对绿色的美好向往。我们起步了!倾听着“两会”评说、读者热语,肩负着“传播绿色理念,引领绿色时尚,倡导绿色消费,共创绿色财富”的重任。我们走进春天,与社会各界携手缔造一个更加美好、和谐的绿色中国!  相似文献   

10.
松树的故事     
高松 《湖南林业》2014,(2):29-29
松树为常绿乔木,树姿雄伟,枝叶繁茂。世间万物莫过于松树之盛。其精神品质与顽强生命力,令大千植物不及。它们翘首绝壁,齐肩天地而不朽;风雨作餐,寒暑洗面而不衰;极地尤生,历经千年而不殒。孔子《论浯·子罕》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相似文献   

11.
元宵节是春节过后第一个传统节日,民间都有大张灯彩的习俗。因此,元宵节又叫“灯节”。 灯节观灯的习俗始于何时,众说纷纭,大都认为起源于唐代,如新版《辞海》“元宵”条注:“唐代以来有观灯的风俗。”《七、修类稿》曰:“元宵放灯,起唐开元之间。”而《史记》则曰:“汉家祀太一,以昏到明,今人正月望日夜游观灯是其遗事。  相似文献   

12.
在众星云集的贺岁喜剧《桃花运》中,她是梅婷的闺中密友;在《闯上海》中,她是来自河南的打工妹阿莲;在《一个女人的史诗》中,她是梳着大辫子,成为赵薇“情敌”的风情女诗人陆琳;在《零号特工》里,她是富家之女简凌琳。  相似文献   

13.
城乡园林主要功能是发挥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但是又不单纯的只有生态、社会效益,而更为重要是有经济效益。在经济效益方面主要是木材,但除了木材以外,还有很多用途,中药材就是其中的一种。李时珍说:“木买日果,草实回,熟则可食,干则可脯、丰俭以济时,疾苦以各药,辅助粒食,以养民生”,所以他还提出“山林宜年物,川泽宜青物,丘陵宜核物,甸师掌野果破场人树果革珍异之物。因此在城乡园林树木栽培、经营上只要稍加留意,不难采集很多药用材料,发挥优势,一举数得,既可为社会作了贡献,又能获得显著经济效益。传统的中医用药,…  相似文献   

14.
位于湘中南部的衡阳山川秀美,名胜荟萃,自古许多文人贤士对其赞美不已,其中“衡阳八景”更是名闻遐迩。明代旅行家徐霞客曾游览至此,他在《楚游日记》中对回雁峰、石鼓、青草桥、朱陵洞等名胜作了生动描述。明代陈安写下了《衡阳八景赋》。后人把衡阳八景编成了一首七律诗:“雁峰烟雨实堪夸,石鼓江山锦秀华;花药春溪龙现爪,岳屏雪岭鸟喧哗;朱陵洞里诗千首,青草桥头酒百家;细看东洲桃浪暖,西湖夜放白莲花。” 一、雁峰烟雨实堪夸 唐代诗人王勃在《滕王阁序》中写道:“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可见坐落于衡阳城南,湘江之滨…  相似文献   

15.
草木解读     
草木文化,在我国古代早已出现。《诗经》以草木人篇的至少有九成。信手一翻,《苤莒》、《卷耳》、《何草不黄》、《票有梅》……琳琅满目。首篇《关睢》便是“参差荇莱,左右流之”。“荇菜”乃普通植物,那样早便入了诗,足见草木与文化结缘之深。  相似文献   

16.
中医讲究天人合一,天人相应,人和大自然是一体的,人的健康深受自然环境与气候的影响。中医将影响人健康的自然界气候归纳为六种,谓之六气,过之,为淫,即六淫。所谓六气,是指风、寒、暑、湿、燥、火六种正常的自然界气候。  相似文献   

17.
唐曾孝 《湖南林业》2006,(10):35-35
柳宗元在《游黄溪记》中云:“名山水而村者以百数,黄溪最善”,断言居永州第一。可是人们似乎只知道他的《永州八记》。以溪称道胜景,人言“永州三溪”,即愚溪、浯溪和濂溪。黄溪是湘江上游仅次于潇水的第二大支流,文化底蕴丰富,却无名溪之份。这《游黄溪记》的胜景佳作全丢到爪哇国去了,成了“锁在深闺人不识”。这个千古之密困扰着多少代人啊!  相似文献   

18.
浅谈花卉食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无论是清心淡雅,还是色彩艳丽的鲜花,都能让人赏心悦目。如今,它不仅仅是让人观赏,装饰空间,而且还可以其入肴,用其美容,以饱口福和健身之美。以花为肴,以花美容,以花防病治病,古今中外有之。特别是有着悠久历史的我国,食花文化更是源远流长。远在战国时期,人们就有食花习惯,屈原《离骚》就有“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的名句。唐宋时期,食花之风盛于皇室。宋代林洪花馔专著《山家清供》问世后,花馔逐渐传入民间,至今盛行不衰。古代食花之风颇盛,现今更是风靡一时。中国食用花卉品种达百种以上,常见可食花卉有…  相似文献   

19.
魏霞 《河北林业》2020,(1):34-35
早在四千多年前,人们就开始采摘野菜,品食野菜,并且吟唱成歌,写在了甲骨绢帛上,记录在一册册的《诗经》里。摇曳在诗经里的野菜,汲取了诗歌的营养,不仅是生活的菜肴,更是心灵的寄情。"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国风周·南关·雎》荇菜俗称水荇菜、野芹菜。新生的荇菜,嫩得能掐出水来.  相似文献   

20.
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提出了“百病生于气”的观点。这里的气是指气机而言,意思是许多疾病的发生,都和气机运行紊乱有关。升降出入是气在人体内运行的主要形式,其病变直接关系着人体的盛衰寿天。《脾胃论·天地阴阳生杀之理在升降浮沉之间论》里说:“饮食入胃,而精气先输脾归肺,上行春夏之令,以滋养周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