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本文切片分析了油菜菌核病抗(耐)病性的组织病理学。结果表明:在不同感病程度的甘蓝型油莱品种(系)上菌核病菌的侵染和扩展特性包括附着胞类型、病菌在组织内的扩展以及寄主的能动反应诸方面均存在显著不同。  相似文献   

2.
油菜菌核病菌系致病性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采用火柴棍菌丝接种法,将23个油菜菌核病菌系接种甘蓝型油菜植株茎秆内,通过比较病斑长度,评价不同菌系的致病能力。研究结果表明,不同菌系对感病和抗病品种均能致病,但病斑长度有明显差异,同源子囊孢子系以及不同来源菌系的致病力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3.
张源  阮颖  彭琦  伍林涛  刘春林 《作物研究》2006,20(Z1):549-551
将核盘菌的侵染分为三个阶段前腐生期、致病期、后腐生期.在前腐生期核盘菌产生附着胞分泌水解酶软化细胞壁,为致病期的菌丝生长提供条件,菌丝的生长导致整个环境的改变,当菌丝在植物中占主导地位时核盘菌进入后腐生期,水解的产物诱导了菌核的产生,核盘菌生命周期完成.  相似文献   

4.
油菜菌核病菌子囊孢子对茎叶的直接侵染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解苗期发生油菜菌核病的致病机理,采用室内人工接种法,研究不同温度、接种浓度、接种方法、添加外源营养物等条件下核盘菌子囊孢子对甘蓝型油菜叶片和茎秆的直接侵染特性。结果表明,核盘菌子囊孢子在温度为10~30℃之间均可萌发,当温度为20~25℃时最适宜孢子萌发和芽管生长;在20~25℃子囊孢子接种油菜无伤或刺伤叶片、茎秆发病率最高;刺伤叶片或茎秆与无伤组织相比有利于子囊孢子侵染;与茎秆相比,子囊孢子更容易侵染油菜叶片;106/m L子囊孢子液及在子囊孢子液中添加2%蔗糖或葡萄糖有利于子囊孢子侵染油菜;用子囊孢子液接种油菜叶片和茎秆,其发病率显著低于菌丝块和带菌花瓣接种。  相似文献   

5.
本文研究感染菌核病油菜组织的叶绿素含量及叶绿体超微结构变化。结果表明:感病寄主的叶绿素a、叶绿素b和总量均有显著降低,叶绿体受到严重破坏。受害的叶绿体发生聚集和液泡化,在膜和基粒上附着大量黑色沉淀物,这是病菌分泌的草酸降低了细胞pH值所引起的蛋白沉淀。  相似文献   

6.
本文研究了离体培养条件下油菜菌核病菌(Sclerotinia sclerotiorum)草酸毒素的产生及其晶体结构。结果表明,培养过程中草酸含量呈S型增长,其增长速率与病菌的生长速度呈正相关,并伴随着pH值相应的规律变化。病菌分泌的草酸与钙离子形成四面体或棱柱形晶体结构。生物测定证实了草酸在油菜菌核病致病性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室内毒力测定结果表明,植物源化合物奥麦丁锌(ZPT)对油菜菌核病菌菌丝生长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EC50值为1.5μg/mL。ZPT在离体油菜叶片上对油菜菌核病具有明显的防病效果。25%奥麦丁锌可湿性粉剂200、500μg/mL对油菜叶片菌核病病斑扩展抑制率分别达到83.2%和100%。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25%奥麦丁锌可湿性粉剂100g/666.7m2兑水喷雾,对油菜菌核病具有80%左右的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8.
采集、分离获得江苏省通州市4乡镇油菜菌核病菌(Sclerotinia sclerotiotum)的223个菌株,对多菌灵(MBC)和乙霉威(NPC)的敏感性测定得到2种表型,其中143个菌株为MBC^S NPCH^HR,其余80个菌株为MBC^HR NPC^S,后者对温度7—28℃不敏感。苯并咪唑类杀菌剂通过与抗药性相关的β-微管蛋白结合,抑制细胞的有丝分裂。克隆S.sclerotiorum 6个菌株的β-微管蛋白基因,获得大小为874个碱基、编码273个氨基酸的基因片段,与典型模式菌粗糙脉孢霉(Neurospora crassa)进行序列比较发现具高度同源性。研究证明S.sclerotiorum的β-微管蛋白198位氨基酸由谷氨酸(Glu)突变为丙氨酸(Ala),是导致油菜菌核病病原菌产生对多菌灵抗药性的主要原因;突变位点和突变类型与其他抗多菌灵真菌一致,与乙霉威之间存在明显负交互抗性。  相似文献   

9.
以抗感品种PI459025(R)和猴子毛(S)为试材.人工接种大豆锈菌(PhakoporapachyrhiziSYd.)后第1天起每2天取样1次(共7次),石蜡切片及电镜扫描。大豆锈菌在抗感品种上均是从表皮角质层直接侵入,侵入时均产生木质化,但抗病品种木质化速度快且数量大。抗病品种锈菌侵入后能产生乳状突起结构,且完成一次侵染至少需14-15天,而感病品种猴子毛则只需8-9天。接种后13天产生的夏孢子堆感病品种是抗病品种的21.3倍。抗感品种间表皮叶毛形态及排列亦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0.
11.
室内毒力测定结果表明,植物源化合物奥麦丁锌(ZPT)对油菜菌核病菌菌丝生长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 EC50值为1.5 µg/mL。ZPT在离体油菜叶片上对油菜菌核病具有明显的防病效果。25%奥麦丁锌可湿性粉剂 200、500µg/mL对油菜叶片菌核病病斑扩展抑制率分别达到83.2%和100%。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 25%奥麦丁锌可湿性粉剂100克/666.7m2兑水喷雾,对油菜菌核病病具有80%左右的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12.
油菜菌核病菌对多菌灵的抗药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江苏句容市丘陵山区从未施用多菌灵(MBC)的白菜型油菜苗核病株上,采集了49个Sclerotiniasclerotiorum野生菌株,MBC抑制这些菌株的菌丝生长,平均EC50为0.2198±0.1083μg/ml,最低抑制生长浓度(MIC)值为5.0μg/ml。从镇江农科所油菜育种试验田中采集的S.selerotiorum菌核标样中,发现6个抗MBC的抗性菌株,其EC50值均大于2000μg/ml。抗性菌株对离体油菜叶片的致病力与野生的敏感菌株没有差异。油菜叶片经1000μg/mlMBC溶液浸渍后,敏感菌株对其不能侵染,而抗性菌株对这些叶片的致病力与对未浸药叶片的致病力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3.
江苏省油菜菌核病菌对多菌灵的敏感性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为监测目前油菜菌核病菌对多菌灵抗性现状,对从江苏省各地采集的油菜菌核病病原菌菌株以及海安、苏州和高淳三地的油菜菌核病病原菌田间群体菌株进行了多菌灵的敏感性测定。结果表明,江苏省油菜菌核病菌对多菌灵的抗药性已经产生,不同地区菌株对多菌灵的抗性比率不同。在苏州的田间菌株群体中抗性菌株的比率达到28.12%,而在高淳等地的菌株中没有检测到抗性菌株的存在。抗性菌株都表现为高抗,其EC50 >100µg/ml。对抗性菌株的β-微管蛋白基因进行PCR扩增和酶切的结果表明,所有抗性菌株的β-微管蛋白基因的198位都发生突变,从而导致油菜菌核病菌对多菌灵抗性的产生。从江苏省范围来看,继续使用多菌灵防治油菜菌核病菌可能会导致抗性频率上升、抗性范围扩大。  相似文献   

14.
向日葵菌核病的流行取决于田间菌核量与气候因素的影响。试验研究得知,菌核子囊柄萌发程度在菌核经过一场透雨后与七月底,八月份的降雨量及降雨次数呈正相关,而与此时期的平均温度,降雨间隔期呈负相关。由此建立了预测菌核子囊柄萌发程度的多元回归式为y=65.25—2.58x_1 0.04x_2 2.36x_3-2.10x_4。子囊柄萌发期是进行药剂防治的最有效时期,因此预测子囊柄萌发峰期是防治菌核病的关键。通过多元回归建立预测式为y=76.52-1.38x_1 0.06x_2-1.84x_3-3.86x_4。用上述两式回测前2年的田间实测值其结果与预测值极近。  相似文献   

15.
甘蓝型油莱白花品系与黄花品系正反交F_1、F_2及BCF_1代花瓣颜色遗传表现,正反交F_1植株花色为乳白色,呈双亲中间型。F_2代分离出白、乳白和黄色三种花瓣色类型植株,白色和乳白色花植株数(311)与黄色花植株(117)数呈3:1分离。F_1与双亲回交后代分离出两种类型花色植株。与白花亲本回交后分离出白和乳白两种花色植株;与黄色亲本回交后,分离出乳白和黄花两种花色植株,且均呈1:1分离。表明,本文所应用的甘蓝型油菜白花性状对黄花呈不完全显性遗传。甘蓝型油菜的花瓣色受一对基因控制。  相似文献   

16.
为探明戊唑醇对油菜菌核病的防治效果及作用机制,采用生物测定方法,研究戊唑醇的室内毒力、油菜菌核病菌(Sclerotinia sclerotiorum)的菌丝干重、菌丝蛋白质含量、菌核萌发、菌核致病力和菌丝体细胞膜电导率。结果表明:戊唑醇对油菜菌核病菌具有极强的抑菌作用,EC50和EC90值分别为1.3μg/mL和11.2μg/mL;用戊唑醇处理后,菌丝体干重差异显著,蛋白质含量、菌核萌发率和致病力均随处理浓度的提高而降低;戊唑醇对菌丝体电导率无影响,但对菌丝体的生长有抑制作用。表明戊唑醇通过抑制菌丝干重、菌核萌发率、蛋白质含量和致病力而控制病害发生。  相似文献   

17.
为充分了解大豆菌核病菌丝侵染过程,促进大豆菌核病耐性品种筛选及致病机理研究,本研究以感病品种合丰25和耐病品种Mapple Arrow为材料,对离体叶片和茎秆菌丝接种后,采用扫描电镜对菌丝特性、茎叶组织变化、侵染特征等进行系统观察。结果表明:不同耐性品种菌丝侵染速度及组织病斑大小表现出明显差异。接种后菌丝迅速进行分枝繁殖,分枝的尖端形成椭圆形膨大,类似"侵染胞"的结构,接种后5 d菌丝缺乏营养来源,生长活力下降,组织干瘪,侵染能力降低。菌丝接种后第3天,感病品种合丰25,叶片表层物质几乎全部消失,叶肉细胞出现明显皱缩,耐病品种Mapple Arrow叶片表层物质基本完整保留,除个别细胞出现凹陷皱缩,其余细胞形状仍较为完好;茎秆在第3天表现与叶片相似,感病品种表层物质消失,耐病品种仍基本保留。叶片和茎秆侵染过程中,气孔为直接侵入通道,菌丝也可以侵入组织细胞内部。  相似文献   

18.
采用组织病理学染色技术 ,观察和测定了三唑酮种衣剂包衣处理的小麦幼苗上白粉病菌孢子萌发、侵染的发展过程。结果表明 ,药剂处理对白粉病菌初生芽管、附着胞芽管的萌发及成熟附着胞的形成无抑制作用 ,但明显提高附着胞的畸形率 ;抑制初生吸器原体的形成和指状体的发育 ,降低入侵率 ;抑制初生菌丝的发育、次生菌丝和次生吸器的形成。分析认为 ,三唑酮种衣剂包衣处理在降低小麦白粉病菌的初始菌源数量和控制白粉病的流行危害中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湘杂油763是湖南农业大学油料作物研究所选育的双低高产高含油量核不育杂交油菜新组合,种子含油量达45.71%,芥酸含量0.1%,硫代葡萄糖苷含量18.15μmol/g。在湖南省油菜区域试验中,菜油产量比对照增产11.3%。该组合冬前长势强,中熟,抗病、抗倒,综合性状优良,适宜在长江中游地区推广。  相似文献   

20.
对接种后水培15天的大豆幼苗的根段染色,光镜下可以观察到抗病品种根内大豆孢囊线虫头部有明显的坏死,感病品种较少观察到这一现象。接种后4天对大豆根部的半薄切片研究发现感病品种中柱内有较大的合胞体形成,抗病品种在鞘细胞处形成较小的合胞体,且染色较深,呈坏死反应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