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周怀民  勇作全 《蚕业科学》1993,19(4):208-212
对柞蚕的蛹、卵、幼虫进行不同环境条件处理试验,调查柞蚕核型多角体病自然发病率。结果下列情况促使柞蚕发生较多的核型多角体病:暖茧期蚕蛹和孵卵期蚕卵长期接触高温多湿(27℃、90%)、低温多湿(15℃、90%);低温(7—8℃)抑制蚕卵胚子15天以上;春柞蚕卵在自然室温(13℃—19℃)保存30天以上;出蚕期卵层堆积厚度1.5cm以上;幼嫩饲料;“下河”蚁蚕的河滩畦芽育;五龄饷食蚕受到38℃3小时高温冲击。  相似文献   

2.
<正> 目前,风城县的柞蚕生产,已从过去的分发种茧逐渐改为分发种卵。这样,可以充分发挥各地集体制种室潜力,有计划的采取分期分批(2—3批)出蛾制种。现行春柞蚕卵保卵温度为5~8℃。但农村采用这一温度有困难。过去各地修建了一些半地下保种库,温度在0~2℃之间,能否用来保卵,需要进行研究。首先就要查清春柞蚕卵保护的最低限界温度,以提出春柞蚕卵的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3.
用50℃热汤在柞蚕微粒子病卵胚子发育到反转期或气管外形形成期,处理15~20_S.对孵化率无大影响,但随着处理时间的增长,有降低孵化率的趋势.用50℃热汤浴柞蚕微粒子病  相似文献   

4.
秋柞蚕放养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秋柞蚕放养是指二化性地区秋季放养第2次柞蚕或早秋柞蚕。春季饲养的柞蚕于6月中旬营茧、化蛹及羽化制种后.所产的卵在22℃温度下经10d左右的保护便继续孵化。秋柞蚕放养的目的是生产缫丝原料茧(丝茧)及食用茧,繁种单位还要为明年春柞蚕生产繁育一定数量的种茧。  相似文献   

5.
王忠文 《蚕学通讯》2003,23(1):18-18,39
在柞蚕制种时往往注重对母蛾的选择 ,对卵的选择重视不够 ,只对单蛾或双蛾制种进行卵的选择 ,而混合育则没法对种卵质量进行有效控制 ,特别是大批量生产 ,种卵的质量参差不齐 ,发育时间有早有晚 ,造成蚕体发育开差大 ,全龄经过延长。同时 ,由于大面积生产工作量大 ,农村又遇农忙季节 ,对弱小蚕的淘汰工作难以进行。为此 ,保证蚕种质量 ,提高良卵率 ,要求精制柞蚕卵 ,从源头开始 ,提高蚕种质量。柞蚕卵具有特殊的生理特性 ,无滞育期 ,受精卵产下后就开始发育 ,由于蚕卵内在体质的差别 ,使得良卵与不良卵发育到一定阶段后比重开差较大 ,因此 ,…  相似文献   

6.
柞蚕暖卵光照时间与强度对滞育蛹的影响宫剑云,潘传荣,李逢春,赵丰标(山东省栖霞县丝绸公司)(山东省栖霞县方山柞蚕原种场)前已报道,柞蚕卵期感光是发生滞育蛹的重要因素。但光照由短到长未作系统的试验,日光照中适宜的光照时数尚不确切,适宜的光照强度尚不清楚...  相似文献   

7.
柞蚕是完全变态的昆虫,一个世代中经历成虫、卵、幼虫、蛹四个变态,无论是一化性地区或二化性地区,柞蚕是以蛹态越冬,而做为鲜活的柞蚕种卵属于不滞育,这是与桑蚕生活史上的不同点。因此做为桑蚕种可以通过一系列的技术处理,把计划之余的种子改做下一季节用种或第二年用种已在生产中得到应用。而做为柞蚕卵,保卵期最多不超过25d,保卵期过长,直接导致卵质消耗过大,  相似文献   

8.
柞蚕卵未受精率高是限制“二化一放”生产模式发展的主要问题,通过研究不同低温贮藏时间对柞蚕精子活动能力和受精能力的影响,比较6个二化性柞蚕品种和1个一化性柞蚕品种精子的耐低温贮藏能力,探索“二化一放”制种期柞蚕卵未受精率高的内在原因。分别在春季制种期和“二化一放”制种期对不同柞蚕品种的精子进行动态观察,并测试其活动能力和受精能力,结果表明:柞蚕精子存在有核精子和无核精子两种类型,其中有核精子活化前呈束状,不具有运动性,活化后分散打开,而无核精子具有运动性,能够快速向有核精子聚集,帮助其纠结成团状后向受精囊转移;“二化一放”制种期各二化性柞蚕品种精子的平均路径速度(velocity of awerage path, VAP)相较于春季制种期均显著下降,其中下降程度最小的品种是凤久和青黄1号,说明低温贮藏时间的延长对柞蚕精子的活动能力具有显著影响;“二化一放”制种期各二化性柞蚕品种精子的顶体酶活性相较于春季制种期均显著下降,其中下降程度最小的品种是凤久和青黄1号,说明低温贮藏时间的延长对柞蚕精子的受精能力具有显著影响;“二化一放”制种期柞蚕精子顶体酶活性与柞蚕卵未受精率之间呈显著线性关系,而精子的VAP与柞蚕卵未受精率之间无线性关系,说明在“二化一放”制种期通过顶体酶活性可以预测柞蚕卵未受精率;根据有核精子顶体酶的测定结果,6个二化性品种中以凤久的耐贮性最佳。上述结果可为柞蚕耐贮性研究与“二化一放”品种选育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柞蚕卵期管理的主要问题与改进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柞蚕卵期相关技术的分析研究,探讨了柞蚕卵孵化率低、孵化不齐及个别批次蚁蚕出现中毒死亡的原因,提出了加强柞蚕卵期管理,预防卵期责任事故发生的改进措施。  相似文献   

10.
<正> 西乡县柞蚕生产,在中央三中全会方针指引下,积极发展社员家庭放养柞蚕,获可喜成果。在今年的实践过程中,充分显示了社员专业户养柞蚕能以扬长避短,发挥优势。今年全县放养柞蚕卵374斤,产茧68,896斤,平均每斤种卵产茧195斤,其中,马宗公社放养种卵140.15斤,总产柞茧28,871斤,平均每斤种卵产茧206斤。该社在发展柞蚕  相似文献   

11.
为探索柞蚕精子质量对虫体生命力的影响,以5个二化性品种柞蚕为试材,测定交配期精子质量,并在卵期、幼虫期、成虫期3个变态阶段,对柞蚕进行抗性鉴定。结果表明:柞蚕有核精子受精能力和无核精子活动能力在品种之间存在显著差异,有核精子受精能力与卵期耐高温胁迫能力呈显著正相关,与低龄幼虫对ApNPV的抗性呈显著正相关;无核精子活动能力与成虫耐高温胁迫能力呈显著正相关。说明柞蚕精子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卵期和幼虫期生命力,且成虫期生命力强的雄蛾产生的精子质量也相对较高。研究结果可为选育强健型柞蚕品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柞蚕种卵二次感染的危害极大,在实际生产中又经常发生,找准其发生的途径并采取积极的预防措施十分必要。从春秋期柞蚕种卵发生二次感染的2个阶段叙述了二次感染的途径,并分析了产生原因,提出了预防方法。  相似文献   

13.
<正> 前报介绍了柞蚕卵感光(光照18小时)是柞蚕二化性区域产生滞育蛹(二化变一化)的主要因素。蚕卵感光时间越长,温度 越高,发生滞育蛹就越多。反之,发生滞育蛹就少。但是,柞蚕卵在不同发育阶段,对光照的敏感程度尚不知道,故进行了试验。  相似文献   

14.
马文石 《北方蚕业》2006,27(4):29-30
由细菌寄生柞蚕引起的细菌病,主要有柞蚕空胴病、柞蚕败血病、柞蚕中毒性软化病和欧文氏软化病。这些病害在我国柞蚕产区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发生。据东北三省调查,年年因细菌病的发生,少收蚕茧上万吨、经济损失达亿元。给柞蚕生产造成严重损失。细菌病大发生的原因是卵期和蚕期  相似文献   

15.
对辽蚕582、9906、抗大三个品种的不同产卵时段的柞蚕主要性状进行分析,得出第一昼夜卵具有更优良的经济性状,更有利于柞蚕良种繁育。秋季卵期调查中,三个柞蚕品种第一昼夜卵平均不受精卵数和平均卵重均优于第二昼夜卵。秋季放养调查中,三个品种第一昼夜卵平均发病率和产茧重量均优于第二昼夜卵。结果显示第一昼夜卵其主要性状均好于第二昼夜卵,因此选留第一昼夜卵放养,在柞蚕繁育过程中可达到抗病、抗逆及高产的要求。  相似文献   

16.
为选育适合在一化性柞蚕产区放养的蛹、丝兼用大茧型柞蚕品种,以河南蚕区的一化性柞蚕优良品种河33为亲本材料,以提高千粒茧质量和千克卵产茧量为育种目标,采用系统分离的育种方法,历经15年15代育成一化性大茧型柞蚕新品种豫大1号,并与现行一化性柞蚕品种101组配成杂交组合豫杂5号(豫大1号×101)。豫大1号属黄蚕血统,中熟性品种,全龄经过时间52 d 7 h,千粒茧质量8.55 kg,茧层率11.51%,一粒茧丝长933.60 m,在品种比较试验中的全茧量比亲本品种河33提高14.72%,在农村生产鉴定中的千克卵产茧量比河33增产16.66%。豫杂5号的全龄经过时间为48 d 8 h,全茧量8.43g,一粒茧丝长1 056.15 m,在杂交组合评比试验中的千粒茧质量比对照品种101提高12.02%,在农村生产鉴定中的千克卵产茧量比对照品种101增产18.25%。柞蚕新品种豫大1号及其杂交组合豫杂5号具有产量高、易繁育、茧型大、茧丝品质优等特点,适用于蛹、丝兼用的柞蚕茧生产。  相似文献   

17.
家蚕卵滞育过程中的生理代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家蚕属完全变态昆虫,一个世代中要经过卵、幼虫、蛹、成虫四个在形态和生理上完全不同的发育时期.家蚕滞育发生在卵期,在自然条件下,一化性蚕通常在6月中下旬产卵,卵产下后不久便进人滞育,到翌春才能孵化,因此,一年中只能饲养一次蚕;多化性蚕没有滞育期,一个世代完成之后,产下非滞育卵,胚子继续发育,在25℃条件下,大约经过10天左右  相似文献   

18.
将经过0、30、60、90、120和150℃有效积温(以下称积温)处理的柞蚕蛹用于培育蚕蛹虫草,通过调查和检测柞蚕蛹虫草的生长状况及氨基酸组成与主要活性成分含量、超氧化物歧化(SOD)酶活力,考察不同发育程度柞蚕蛹对培育蚕蛹虫草的生长性状与营养保健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柞蚕蛹感受积温不超过90℃时,蛹虫草菌对柞蚕蛹的感染速度较快,僵蛹率在92%以上,生产蚕蛹虫草总鲜质量及子实体的数量、长度等产量指标显著高于感受积温120℃、150℃的柞蚕蛹生产的蚕蛹虫草(P0.05);柞蚕蛹感受积温在0~120℃之间,随着积温增加,生产蚕蛹虫草的氨基酸总量也有增加趋势,当感受积温150℃时生产蚕蛹虫草的氨基酸总量又降低,比最高组(氨基酸总量的质量分数为35.05%)减少了28.73%;柞蚕蛹感受积温60℃时生产蚕蛹虫草的虫草素含量最高,质量比达到1.15 mg/g;随着柞蚕蛹感受积温的增加,生产蚕蛹虫草中的虫草多糖含量与SOD酶活力逐渐降低,柞蚕蛹感受积温150℃时生产蚕蛹虫草中的虫草酸含量最高(质量分数达13.23%)。试验结果提示,利用柞蚕滞育蛹或轻度发育蛹可以高效生产出品质优良的蚕蛹虫草。  相似文献   

19.
从2015年开始,对在南宁饲养成绩表现较好柞蚕103和104品种进行低温以解除春茧滞育,进行一化二放的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同一品种在相同温度下,处理时间越长,解除滞育率越高。103品种滞育解除率随低温处理的温度增高和处理时间的延长而增加,即在2.0℃、5.5℃、8.0℃这3个温度条件下,温度越高,处理时间越长,则解除滞育率越高。相反,104品种表现为在2.0℃和5.5℃低温处理下,分别均处理51d、60d,在处理时间相同时,滞育解除率在5.5℃反而比2.0℃低。从制种和茧质成绩看,103、104品种均表现为单蛾产卵量多,遗腹卵少,孵化率均在90%以上,全茧量在9.0g以上,茧层率都在10.0%以上,表现较好(104品种雌性除外,其茧层率未达到10.0%)。本文的试验结果为柞蚕低温解除滞育提供了参考,为今后在南宁地区示范、推广、普及秋柞蚕生产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0.
松毛虫赤眼蜂(Trichogramma)广泛应用于多种鳞翅目害虫的生物防治,但是西北干旱地区可利用蜂种较少,因此耐低湿松毛虫赤眼蜂的驯化非常必要,同时耐低湿松毛虫赤眼蜂在柞蚕卵内的发育过程研究对其规模化扩繁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通过低湿胁迫筛选出耐低湿松毛虫赤眼蜂种系,测定其对柞蚕卵的寄生率和出蜂率,并观察了50%湿度条件下的发育过程。结果表明,松毛虫赤眼蜂的寄生率和出蜂率随相对湿度下降呈降低趋势;且经低湿胁迫处理后,不会导致松毛虫赤眼蜂产生形态上的明显差异。在25±0.5℃条件下,耐低湿松毛虫赤眼蜂在柞蚕卵内的发育历期为10 d,其中卵期30 h,幼虫期24 h,预蛹期72 h,蛹期106 h,在产卵后240 h时,赤眼蜂羽化为成虫,羽化后即在柞蚕卵内完成交配,最后咬破柞蚕卵壳钻出,与70%湿度(对照)无差异。表明低湿胁迫可降低松毛虫赤眼蜂寄生率和出蜂率,但不会导致生长发育和形态上的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