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蜡梅实非梅     
覃群 《广西林业》2007,(3):54-54
“万花敢向雪中去,一树独先天下春”。梅是最早把春的信息透露给人们的植物。梅花,又名梅、春梅、红梅,蔷薇科李属,落叶乔木。梅花品种很多,主要分为果梅和花梅两大  相似文献   

2.
梅是蔷薇科杏属植物,其花于冬末春初先叶开放。梅花五出,又名“五福花”,象征着快乐、幸福、长寿、顺利、和平。梅花花语为“坚强、忠贞、高雅”,与兰、竹、菊并称为“四君子”,与松、竹并称为“岁寒三友”。  相似文献   

3.
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银缕梅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银缕梅,为金缕梅科、银缕梅(或帕罗堤属)属落叶小乔木,学名Parrotia subaequalis.别名单氏木(因纪念单人骅先生而得名),原名小叶金缕梅(如《安徽植物志》第2卷第992页,学名Hamamelis subaequalis)。银缕梅是距今6700万年的最古老被子植物之一,在中国为单种属,现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在安徽清凉峰花期为3月中旬~4月初,有效花期10天左右;果熟期为9月底~10月中旬。  相似文献   

4.
耐盐果树滨梅的引种及开发利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滨梅是生长在美国东北部大西洋沿岸的耐盐果树,其在沙丘固定方面所发挥的生态学效应和果实产品所产生的经济效益越来越受到重视。在对滨梅的生物学特性、研究开发利用现状全面综述的基础上,对滨梅的引种栽培、基础研究及开发利用提出了建议,旨在为滨梅的引种利用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梅是中国原生态的最富于中国文化特色的植物,梅文化奠定了梅景营造的理论基础,是重要的造园植物之一,也是最能体现中国特色的园林造景要素。文中以大量的诗词歌赋阐述梅的自然生命美、神韵美、意境美等美学特征。梅与园林水体的结合应用,通过梅与静态水体、动态溪流、叠流瀑布的艺术营构,把梅文化内涵通过水体巧妙地应用于园林艺术中,创造出诗情画意的园林景观。  相似文献   

6.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梅是个苗家姑娘。九峰寨是她的家园,十八道弯十八道拗,偏塞又落后。梅十六岁那年就找了一个婆家,对象是个很有名的蔑匠后生,能够用竹编各种玲政美观的动物。那时,梅如同寨里的姊妹们一样还没出过九峰寨,最远的地方就到过十里外的乡政府所在地。到山外的县城是后来的事,也就是梅去了几回县城,才惹出了遭人骂的祸来。一根竹杆两头尖哟,妹把情哥想得癫哟,梅的山歌唱得不尽甜润,可那富有情感的声音,还是倾倒了塞里寨外的后生们。那天,梅在大级口的竹林里碰到了对象本根在砍竹子。”‘木哥,听说县城要开个竹艺品展销会哩!”梅红着…  相似文献   

7.
梅花神、韵、姿、香、色俱佳,历来与广大人民生活、文学、艺术、风俗、习惯等有诸多联系。中国人很早就有用梅、爱梅、赏梅、吟梅、艺梅的习惯,对梅花有着深厚的民族感情。元代杨维桢《吟梅》诗中的“万花敢向雪中出,一树独先天下春”成为传世名句,表达了梅花“凌寒独自开”、“梅花香自苦寒来”的不畏强暴、坚韧不拔的顽强精神和中华民族勤劳勇敢,坚信未来的崇高品质。梅花所体现的精神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是民族精神的象征。梅花属落叶小乔木,高可达10米,常具枝刺,喜温暖稍湿气候,喜阳光充足,耐干旱瘠薄,但需排水良好。对温…  相似文献   

8.
金露梅是本地区的乡土树种,具有花期长、繁殖容易、病虫害少、管理粗放等优点,它的推广应用对呼和浩特市的园林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文章阐述了金露梅的生物学特性、生态习性、繁殖方法,并对其在园林绿化中的应用做了详细探讨。  相似文献   

9.
三味梅     
永福县罗锦镇永升山区有个叫喇叭坳的大山岭,漫山遍野生长着野生杨梅树。在梅林东南一角的高处,挺立着一棵长势十分奇特的梅树。这棵梅树自根部起高约30厘米上下处,分杈东南北三枝,形如三把遮天盖地的绿色巨伞。每年在杨梅成熟季节,这三枝梅树便各显千秋:东面一枝所结梅果是暗红色的,酸得令人掉牙,而且还带有点煤油味;南面一枝梅果粉白,味则如蜜糖般纯正甜美;而北面的梅果却是鲜红色的,味道酸中带甜,十足的杨梅风味,本是同根生,产果则三色三味,当地山民称其“三味梅”或“三色梅”。三味梅@阳新发  相似文献   

10.
山中赏梅     
南国有梅。除粤北梅关外,尚有梅在阳春市春湾山中间村。此说多年前已有所闻,只是未曾亲临一领“零落成尘碾作泥,只有香如故”的韵味。“诗写梅花雪,茶煎谷雨春”。先贤们对梅的描写,可谓汗牛充栋,而最令人神往的却是“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的意境。  相似文献   

11.
祁连山干旱山地饲料灌木林营造技术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在试验示范研究的基础上,着重论述了饲料灌木林营造技术和抚育管理措施,并通过饲料灌木林营造树种的生物量调查和营养成分分析,认为在干旱山地灰枸子、高山绣线菊、鲜黄小檗、沙棘、银露梅、银鸡儿、金露梅是营造饲料灌木林的最适宜树种;造林初植密度宜选用6660株/hm^2,适时平茬复壮可提高当年高生长量3.6-7.1倍,纵分枝数增加2-5倍。  相似文献   

12.
梅作为中国的传统名花,有着悠久的栽培应用历史和丰富多彩文化内涵。梅在古代首先是从梅果的应用开始由野生到栽培的。从考古发现中可判断梅有7200年以上的应用史。考古大多发现器皿中所藏的炭化梅核。我国最早的成篇散文集《尚书》中有:“若作和羹,尔惟盐梅”的文字记载。  相似文献   

13.
果梅品种分类研究进展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梅是原产我国的重要园艺植物。果梅分类一直是梅种质资源研究的重要内容,也是梅品种资源利用的科学依据。长期以来,果梅品种分类深受果树学者的重视并取得了可喜的研究进展与突破。该文就梅的植物学分类与梅花品种分类系统、果梅品种分类的意义、果梅品种分类(包括园艺学、孢子学、细胞学、数值、同工酶、分子生物学分类)研究进行了系统地总结与归纳,同时对果梅品种分类研究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些新见解。  相似文献   

14.
梅,梅里,与吴越文化南京博物院王少华梅,杏类植物。梅子,可以吃,花亦十分美雅,它盛产于长江、太湖之交界地带。此即所谓“江宁之龙皤、苏州之邓尉、杭州之西溪,皆产梅”,故乃为江南山丘之“嘉卉”。《诗》又有“标有梅”之咏,《尚书》称“若作和羹,尔唯盐梅”。...  相似文献   

15.
已届耄耋之年的陈俊愉老先生,一生与梅为伍,探梅、研梅、写梅、奉梅,早年人称“梅魂”,后来又因他荣膺中国工程院院士而被称为“梅花院士”。近年来,他把许多精力放在促成一件大事上,那就是倡导中国评选国花之事。近日在京造访他的时候,这位极随和而又很执著的老人,再次与我就此作了一番详谈。 洪:您在刚才的谈话中,多次提到两个问题: 1.围绕着中国的花卉市场,迟早要发生一场“世界大战”; 2.应该抓紧选出中国的国花。请问,这两者间有什么联系? 陈:人们早已注意到一个事实:人类早已由热战时代转入冷战、又进入了“和平与共…  相似文献   

16.
“水晶梅”是浙江永嘉县楠溪江国家级名胜风景区,岩头镇狮子岩景区的名特优杨梅品种,因其果实成熟后白色透明,故得名为“水晶梅”。水晶梅果实肉柱与核容易分离,果核极小,可食率达90%左右,鲜食味甜,质软中口,用它加工罐头杨梅不变原色,是优质产品。 “水晶梅”树势强健,不易落果,产量高,栽培得法4~5年即可结果,盛果期长达30~40年。单株产量一般150~200公斤,单株有的年产高达半吨,有“水晶梅王树”之称。据多年来的统计,亩产稳定在1500~2000公斤,树体的经济寿命60~70年。该品种在永嘉海拔…  相似文献   

17.
踏雪寻梅     
从古至今,咏梅,赞梅的诗篇不计其数,风姿各别,且不乏精美的佳作。在文人墨客的笔下,梅总是被寄予了不同的意愿。"众芳摇落独喧妍,占尽风情向小园。  相似文献   

18.
寒中艳品腊梅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盛仙 《云南林业》2002,23(1):22-22
寒冬腊月,朔风凛冽,鲜花丽叶早已凋谢,只有腊梅傲霜斗雪,独占枝头。那蜜蕊黄瓣、顶寒怒放,那迎风摇曳的枝条,俏丽端庄,形态俊逸,为冬令园景装点一缕春意。 腊梅,又称黄梅、香梅、寒客等。腊梅,名梅而实非梅。它既非“岁寒三友”松、竹、梅中的梅,也不是人们常说的叫里梅花香雪海”中的梅,那些指的是结青梅的梅,而腊梅虽能结实,却小能吃。在某些美术作品中,也把两者混淆起来,其实腊梅与梅花虽均“先天下而春”,花色相似,花期贴近,但血统上分属不同的家庭,前者属腊梅科,后者则隶蔷薇科。据专家介绍,腊梅原叫“黄梅”,…  相似文献   

19.
踏雪寻梅     
<正>从古至今,咏梅,赞梅的诗篇不计其数,风姿各别,且不乏精美的佳作。在文人墨客的笔下,梅总是被寄予了不同的意愿。"众芳摇落独喧妍,占尽风情向小园。  相似文献   

20.
雀梅,以皮色滑净、枝干虬劲、叶片小、芽位短、分枝多、易萌发、生长快、好造型而列为岭南派四大盆景树种之一。尤其是雀梅盆景成型后,那富有生命力的满眼翠绿生机,深得盆景艺人的青睐。可以这么说,许多盆景艺人都培植过雀梅盆景,并与之结下深深的情缘。雀梅盆景曾经有过辉煌显赫的业绩,在各地盆景展中屡获大奖,功不可没,这是不争的事实。 然而,随着时日的推移,一些原来偏好雀梅盆景的“发烧友”也认为雀梅难种,得不偿失,因而“移情别恋”,甚至有些人干脆宣布以后不再种雀梅。等等。目前盆景界流行的所谓雀梅功成之日,就是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