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低覆盖度治沙理论是一项覆盖度在15%~25%的新型治沙模式。从该理论在防风治沙、节约生态用水、加快土壤植被修复、提高生物生产力、实现固沙林可持续发展等方面进行分析,并提出适用于半干旱、干旱与极端干旱区的低覆盖度治沙模式设计。  相似文献   

2.
正2016年4月5日讯:3月23日,中国林科院研究员杨文斌为国家林业局三北局"三北大讲堂"作2016年首场讲座,专题讲授"低覆盖度治沙——原理模式与效果",为三北干旱半干旱地区治理打开新的思路。杨文斌从植被覆盖度与沙地固定程度及其相关事件,植被低覆盖度的防风固沙机理,界面作用与植被、土壤修复,行带式固沙林的水分利用优势,低覆盖度防沙治沙模式与效益等9个方面系统论述了低覆盖度治沙的理论渊源、技术模式和治沙机  相似文献   

3.
正2016年5月19日讯:中国林科院荒漠化研究所防沙治沙首席专家杨文斌研究员日前应邀在内蒙古自治区达拉特旗作"低覆盖度治沙——原理模式与效果"报告。低覆盖度防沙治沙项目自试验以来,产生了良好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据最新的不完全统计和测算约为400亿元。杨文斌论述了低覆盖度治沙的理论渊源、技术模式和治沙机制,用大量翔实的观测实际数据论证了低覆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为了防治土地沙化和水土流失,实现固沙育林的可持续发展目标,我国提出了低覆盖度治沙理论,并在沙化严重的区域试推行,在防沙治沙工作中取得了显著的成效。通过对低覆盖度治沙理论进行研究,并分析了该理论在干旱半干旱区的应用,为推进我国防治沙化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通过设置不同治理模式的监测样地,观测2015年和2019年项目区内外植物种类、高度、株数、覆盖度等状况,研究沙化土地治理区植被覆盖与植物多样性变化,结果显示:随着世界银行贷款宁夏黄河东岸防沙治沙项目的 实施,项目区内乔灌草植被长势良好,植被覆盖度呈增加趋势,项目区内物种丰富度、多样性及均匀度高于项目区外,治理成效显著,...  相似文献   

6.
在对和田地区风沙危害情况及近年来风沙治理情况及模式的研究总结,将各种模式与"低覆盖度的造林技术"相结合,通过分析低覆盖(密度)造林模式已经成为和田地区防沙治沙生态治理造林主流模式,可在节约水资源的情况下,最大限度地发挥生态及经济效益,具有广泛的可利用前景。  相似文献   

7.
在充分分析评价我国三北工程防沙治沙取得显著成效的基础上,阐述了三北工程的持续开展推进我国防沙治沙事业进入了新阶段;提出了以科学的发展观指导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的防沙治沙;以科学的发展观统领三北防沙治沙这项工程;用体系思想总揽三北地区防沙治沙;突出重点推进三北地区防沙治沙。  相似文献   

8.
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三次会议审议通过了《防沙治沙法》并决定自2002年1月1日起施行。这是我国林业法制建设中的一件大事,也是我国防沙治沙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件大事。它标志着我国防沙治沙工作从此步入法制化轨道。防沙治沙法的实施,必将有力地推动我国的防沙治沙工作和全国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的深入开展。一、防沙治沙法是一部针对性、配套性和可操作性很强的法律。该法的法律制度有什么特征呢?首先,重点突出,表现在沙化的防和治上突出了植被的保护和建设,该法把土地沙化看成一个过程,将其定义为“因气候变化和人类活…  相似文献   

9.
防沙治沙工作是我国环保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长期防沙治沙实践,目前已经创立了很多适合我国国情的防沙治沙模式。但是,随着我国逐渐进入防沙治沙工作"攻坚期",现有防沙治沙模式正在受到严峻的考验。因此,必须深入考察当前和未来防沙治沙工作中存在的新问题,进一步创新构建我国防沙治沙新模式。  相似文献   

10.
《防沙治沙法》自2002年1月1日起开始施行。这是我国林业法制建设中的一件大事,也是我国防沙治沙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件大事。它标志着我国防沙治沙工作从此步入法制化轨道。 一、防沙治沙法是一部针对性、配套性和可操作性很强的法律。该法首先把土地沙化定义为“因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所导致的天然沙漠扩张和沙质土壤上植被的破坏、沙土棵露的过程”。所设定的法律制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