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研究采用PCRSSCP方法检测白耳鸡A-FABP基因外显子1和H-FABP基因内含子2区域单核苷酸突变位点,并分析多态位点不同基因型及聚合基因型与90日龄胸肌肌内脂肪(IMF)含量的关联。结果在A-FABP基因外显子1和H-FABP基因内含子2处分别检测到C51T和C1523T突变,突变均产生3种基因型(TT/TC/CC),各等位基因频率均处于H-W平衡状态。关联分析和基因型效应分析结果表明多态位点与胸肌IMF含量显著相关(P<0.05),A-FABP基因和H-FABP基因不同基因型对白耳鸡胸肌IMF含量的加性效应分别为0.265和0.207,显性效应分别为0.042和0.021,主效应指数(MEI)分别为8.99%和6.93%。TT为两种有利单基因型,对胸肌IMF含量具有显著的正向贡献率(CP:8.23%,6.17%,P<0.05),其对应的个体胸肌IMF含量为3.350%和3.286%。两种有利单基因型聚合个体TT/TT的胸肌IMF含量为3.660%,显著高于其他基因型聚合个体(P<0.05)。  相似文献   

2.
 研究采用PCR SSCP方法检测白耳鸡A-FABP基因外显子1和H-FABP基因内含子2区域单核苷酸突变位点,并分析多态位点不同基因型及聚合基因型与90日龄胸肌肌内脂肪(IMF)含量的关联。结果在A-FABP基因外显子1和H-FABP基因内含子2处分别检测到C51T和C1523T突变,突变均产生3种基因型(TT/TC/CC),各等位基因频率均处于H-W平衡状态。关联分析和基因型效应分析结果表明多态位点与胸肌IMF含量显著相关(P<0.05),A-FABP基因和H-FABP基因不同基因型对白耳鸡胸肌IMF含量的加性效应分别为0.265和0.207,显性效应分别为0.042和0.021,主效应指数(MEI)分别为8.99%和6.93%。TT为两种有利单基因型,对胸肌IMF含量具有显著的正向贡献率(CP:8.23%,6.17%,P<0.05),其对应的个体胸肌IMF含量为3.350%和3.286%。两种有利单基因型聚合个体TT/TT的胸肌IMF含量为3.660%,显著高于其他基因型聚合个体(P<0.05)。  相似文献   

3.
猪H-FABP基因内含子3多态片段的序列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据研究,肌内脂肪(IMF)含量是影响猪肉品质的决定因子之一。鉴于心脏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在脂肪酸生成过程中的生物学功能,H-FABP基因可作为影响IMF含量的候选基因。目前,关于H-FABP基因的研究多集中在5′-上游区和第2内含子的PCR-RFLP及其与IMF的关系等方面。笔者首次对H-FABP基因内含子3多态片段进行序列分析,确定变异位点的位置及引起变异的原因,为确定影响肌内脂肪沉积的主效基因奠定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4.
猪肌内脂肪调控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肌内脂肪含量是猪肉品质的主要决定因素之一。通过改变肌内脂肪含量来改善猪肉品质是一条有效的途径。肌内脂肪的沉积受遗传、营养、环境等许多因素影响,其中对基因和营养方面的研究较多,但环境和性别因素对肌内脂肪的沉积的影响的研究较少,而后者对肌内脂肪的含量有一定的影响。文章对猪肌内脂肪调控的研究进展作简要综述,以期通过肌内脂肪调控来获得更高品质的猪肉产品,并且用于指导生产实际。  相似文献   

5.
吴琼  邢秀梅  荣敏  杨福合 《特产研究》2009,31(3):17-19,22
采用RT-PCR方法从中国环颈雉胸肌组织中扩增出心脏型脂肪酸结合蛋白、脂肪型脂肪酸结合蛋白和脂蛋白脂酶基因的cDNA序列,并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克隆的基因与GenBank上已发表的禽类脂肪酸结合蛋白、脂蛋白脂酶基因核苷酸和氨基酸序列的同源性比较高,与哺乳动物的同源性较低。  相似文献   

6.
猪肌内脂肪沉积相关功能基因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肌内脂肪含量是影响猪肉品质的最重要因素之一,目前已鉴定多个与肌内脂肪沉积相关的功能基因,为通过提高肌内脂肪含量改善肉品质提供了分子基础。综述了近年来关于猪肌内脂肪沉积相关功能基因的最新研究成果,为深入开展这些功能基因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心脏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eart fatty acid binding acid, H-FABP)、脂肪型脂肪酸结合蛋白(Adipocyte fatty acid binding protein, A-FABP)和细胞外脂肪酸结合蛋白(Extracellular fatty acid binding protein, Ex-FABP)对鸡肌内 脂肪性状的影响越来越引起研究者的关注。在总结、回顾近年来鸡肌内脂肪性状研究进展的基础上,从H-FABP、AFABP 、Ex-FABP 基因功能、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以及两基因聚合基因型效应等方面,详细介绍和阐述了其与肌内脂 肪含量的关系,并提出未来鸡肌内脂肪性状的3 个重要候选基因研究需要解决的问题,对鸡肌内脂肪性状的3 个重 要候选基因的研究进行综述,为优质鸡的遗传育种工作提供新的思路和突破口。  相似文献   

8.
【目的】筛选出高肌内脂肪(Intramuscular fat,IMF)沉积的关键基因并进行表达验证,为揭示猪肌内脂肪沉积的分子调控机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根据NCBI-GEO数据库中高、低肌内脂肪巴克夏群体的转录组数据,利用DESeq2进行差异表达基因筛选(|log2Fold Change|≥1,FDR<0.05),采用Metascape对差异表达基因进行功能富集分析,通过MCODE筛选及鉴定出高肌内脂沉积的关键基因,并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在地方猪(柯乐猪)和外种猪(杜长大猪)上进行关键基因表达量验证。【结果】从高、低肌内脂肪巴克夏群体6个文库中共鉴定出7661个基因,高肌内脂肪群体样本的脂质代谢相关基因总表达量显著高于低肌内脂肪群体样本(P<0.05,下同),其中差异表达基因有133个[110个上调(在高肌内脂肪群体高表达),23个下调(在低肌内脂肪群体高表达)]。上调差异表达基因主要富集于胶原蛋白绑定、细胞外基质组装、脂肪酰辅酶A生物合成过程、固醇代谢过程和脂质代谢调控过程等GO功能条目,以及脂肪乙酰辅酶A生物合成、ChREBP激活代谢基因、脂肪酸代谢等信号通路上;下调基因主要富集于线粒体组装、多细胞生物学过程、辅酶绑定和缺氧反应等GO功能条目,以及基于NFKB的TNFA信号、白细胞介素4和白细胞介素13信号和干扰素信号等信号通路上。通过MCODE分析共筛选获得5个关键基因,分别是SLC25A5、FN1、FASN、ACACA和PRKDC基因;挑选SCD、FASN和ACACA基因进行表达量验证,结果发现这3个基因的相对表达量均表现为柯乐猪高于杜长大猪,其差异达显著或极显著(P<0.01)水平,进一步佐证SCD、FASN和ACACA基因在高肌内脂肪猪群体中高表达。【结论】在巴克夏猪高肌内脂肪群体中高表达的SCD、FASN和ACACA基因,在高肌内脂肪的柯乐猪中也呈显著或极显著高表达,因此这3个关键基因有望作为筛选和培育高肌内脂肪猪品种的分子标记,同时为研究肌内脂肪沉积的分子调控机制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9.
[Objective] The aim of this study was to provide a theoretical basis for exploring the major genes affecting intramuscular fat (IMF) deposition. [Method] Taking 383 pigs from five breeds including Mashen Pig, Large White Pig, Landrace, Duroc and Shanxi White Pig as the experimental animals, polymorphisms of partial fragments in the third intron of porcine H-FABP gene were detected by PCR-SSCP method, and then the polymorphic fragments were sequenced. [Result] Two alleles, designated as A and B, were found at the locus 346 in the third intron of porcine H-FABP gene, and the mutation was caused by a A→G substitution. [Conclusion] A polymorphic locus was discovered in the third intron of porcine H-FABP gene in this experiment, laying a foundation for the further study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FABP gene and IMF content.  相似文献   

10.
猪肌肉肌内脂肪测定方法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4种方法对多种类型猪肉肌内脂肪含量进行测定,其中,鲜样浸提法与近红外光谱法(鲜样)的相关系数为0.989,与索氏抽提法(干样)的相关系数为0.978;而索氏抽提法与近红外光谱法的相关系数为0.981,且大理石纹评分法(观察法)与其他的相关系数均小于0.9。通过4种方法的比较分析表明,索氏抽提法测定结果显著低于鲜样浸提法与近红外光谱法,而鲜样浸提法与近红外光谱法所测结果之间无显著差异,大理石纹评分法与其他方法均存在显著差异,只可作为辅助方法。鲜样浸提法和近红外光谱法在不同品种间进行测试分析显示两者之间无显著差异。因此,认为鲜样浸提法仍然是最为准确有效的测定猪肉肌内脂肪的经典方法,而近红外光谱法具有简便快捷准确的优点,可以作为快速检测方法。  相似文献   

11.
选择肉质优良地方品种莱芜猪、烟台黑猪与引进瘦肉型猪杂交培育品种鲁烟白猪以及国外瘦肉型品种杜洛克、大约克和长白猪,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技术测定背最长肌肌苷酸含量,按“猪肌肉品质测定技术规范(NY/T821-2004)”测定肌内脂肪含量,研究不同品种对肌肉鲜味和香味呈味物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地方品种莱芜猪背最长肌肌内脂肪和肌苷...  相似文献   

12.
根据鸡A-FABP序列设计2对引物,利用PCR-SSCP技术对中国环颈雉A-FABP基因部分序列进行多态性分析,并研究序列多态性与肌内脂肪含量的关系。结果表明,不同基因型间肌内脂肪含量差异显著(P0.05)。由此推测,中国环颈雉A-FABP基因对肌内脂肪含量有一定影响,可能为影响鸡脂肪代谢的主效基因或与主效基因相连锁,但是是否影响肌内脂肪的沉积,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定位影响杜长大商品猪肌内脂肪含量的相关SNP位点及其重要候选基因,为利用分子生物学方法改良猪肌内脂肪含量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取981头杜长大商品猪,包括阉割公猪447头、母猪534头,所有试验猪均在统一条件下饲养至150日龄后进行屠宰测定,屠宰后利用索氏浸提法对肌内脂肪含量进行测定。利用GeneSeek GGP 50K芯片进行基因分型,使用rMVP软件包的FarmCPU模型对肌内脂肪含量性状进行全基因组关联分析。【结果】杜长大商品猪平均肌内脂肪含量达2.27%,其变异系数为34.24%,基因组遗传力(h2)为0.39,属于中等遗传力性状,表明该性状具有较大的遗传改良空间。经质控后,剩余30600个SNPs位点用于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共发现有8个潜在SNPs位点与肌内脂肪含量相关,分别分布在2、3、5、11、12、13和14号染色体上。利用Gene Ontology数据库对可能影响肌内脂肪含量的候选基因进行GO功能注释分析,发现这些候选基因参与的代谢通路包括肌肉发育代谢过程、器官生长代谢、基因表达调控及RNA转录等生物学代谢过程,但主要以肌肉生长发育代谢通路为主,表明肌内脂肪含量与肌肉生长发育之间存在紧密联系。【结论】利用高密度芯片进行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发现有8个SNPs位点与肌内脂肪含量相关;根据基因生物学功能及相关研究文献,C2orf74、HS6ST3和ROBO2基因主要参与细胞增殖分化及脂肪代谢等生物学过程,可作为影响肌内脂肪含量的重要候选基因。  相似文献   

14.
[目的]本文旨在鉴定诱导细胞死亡DNA片段化因子α样效应因子A(CIDEA)基因上游调控区内与猪肌内脂肪沉积相关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位点,并分析关联位点对基因表达的影响,为解析CIDEA基因对猪肌内脂肪性状的影响机制提供参考.[方法]通过对猪CIDEA上游调控区2 kb片段测序,挖掘出肌内脂肪含量相关的候选SNP...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Meta分析,用数学模型分析与优化定位分散的猪肌内脂肪QTL,提高QTL定位的准确度和有效性,为猪肌内脂肪相关基因的精细定位和基因挖掘奠定基础。【方法】收集猪肌内脂肪QTL及其相关信息,以美国肉畜研究中心(USDA-MARC 2.0)公布的猪遗传连锁图谱为参考图谱,利用BioMercator2.1将各QTL映射到参考图谱上,构建新的整合图谱,得到QTL簇。对得到的QTL簇进行Meta分析,缩短置信区间,定位“真实”QTL(MQTL),减少QTL的定位误差。【结果】收集了67个猪肌内脂肪QTL及相关信息,经比对、映射,构建新的整合图谱,发现了12个QTL簇。通过Meta分析,得到12个MQTL(MQTL1~MQTL12),其图距比原平均图距缩小29.16%~87.40%,其中,MQTL3、MQTL5、MQTL6、MQTL7、MQTL9、MQTL12图距较原平均图距缩小比例均超过50%,其图距分别为7.76,6.72,5.20,19.45,15.61,9.37 cM。【结论】得到了12个猪IMF的MQTL,其图距比原平均图距均有不同程度缩小,最小仅5.20 cM,图距缩小比例最大可达87.40%,提高了QTL定位的准确度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16.
 运用PCR SSCP技术检测黄淮山羊H FABP基因部分外显子和内含子区域的多态性,采用最小二乘均数法对其与IMF含量的关系进行分析。在2对扩增引物中只检测到1个多态位点,表现为GG和GC两种基因型。GC基因型个体的IMF含量显著高于GG基因型个体,在背最长肌和腿肌中GC基因型个体的IMF含量显著高于GG基因型(P<005);在胸肌中,GG基因型与GC基因型个体之间的IMF含量无显著差异(P>005)。据此推测,H-FABP基因该多态位点的GC基因型可能是IMF含量性状的有效标记基因型。  相似文献   

17.
皮下脂肪和肌内脂肪对猪肉风味的作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探讨皮下脂肪和肌内脂肪对猪肉风味的贡献,为改善猪肉产品风味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在猪瘦肉中添加不同比例或种类的皮下脂肪,或在去脂猪肉中添加肌内或皮下脂肪,热处理后,用GC-MS和电子鼻对各样品的风味进行测定。【结果】在猪肉中添加不同比例或种类的皮下脂肪不会使挥发性风味物质在种类上发生显著变化,只是在部分物质的峰面积上有不同程度改变;偏最小二乘回归(PLSR)和电子鼻分析表明,添加不同种类或比例的皮下脂肪不会引起猪肉整体风味太大的改变。在去脂肉中添加5%的皮下脂肪后,挥发性物质中醛和酮的种类显著增加,总的峰面积增加了50%左右;添加5%的肌内脂肪后,酮和醛的种类也会显著增加,总的峰面积增加了150%左右,但会引起含氮化合物种类的显著减少;PLSR和电子鼻分析表明,在去脂肉中添加皮下脂肪不会引起样品整体风味的较大改变,而肌内脂肪的添加会使其整体风味发生明显变化。【结论】皮下脂肪的添加对猪肉整体风味的改变非常有限,肌内脂肪对猪肉风味的作用远大于皮下脂肪。  相似文献   

18.
【目的】本试验旨在研究哺乳期母猪蛋白限饲对子代血脂水平、肌内脂肪含量及H-FABP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选取胎次、体重相近(180±5kg)、经同期纯种繁育的民猪及长白猪妊娠母猪12头(民猪和长白猪各6头)。将每个品种母猪随机分为2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1头母猪。供试母猪妊娠期营养水平相同,哺乳期对照组日粮蛋白水平为18%,限饲组蛋白水平为9%。在子代猪断奶(28d)和出栏(180d)时测定血清中血脂水平、背最长肌中肌内脂肪含量及心脏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基因相对表达量。【结果】母猪哺乳期蛋白限饲显著提高了长白猪子代28d时血清总胆固醇(CHO)含量(P0.05),对180d子代影响不显著;有提高长白猪子代28d及180d时血清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LDL),降低高密度脂蛋白(HDL)含量的趋势,但差异不显著;民猪限饲组子代28d及180d时血清中CHO、TG和LDL含量高于对照组,HDL含量低于对照组,但差异均不显著。母猪哺乳期蛋白限饲显著提高了长白猪子代28d时肌内脂肪含量及H-FABP mRNA相对表达量(P0.05),对180d子代也有一定程度的提高,且有提高民猪子代28d和180d肌内脂肪含量及H-FABP mRNA相对表达量的趋势,但差异均不显著。【结论】母猪哺乳期蛋白限饲可对子代早期脂肪沉积产生不同程度的母体效应,但这种影响随着日龄的增加而减弱,存在补偿效应,且猪种间表现出一定的差异。  相似文献   

19.
本试验分析了不同日粮蛋白水平、品种和肌肉纤维类型对肥育猪肌内脂肪(IMF)含量及其脂肪酸组成的影响.22头体重(47.0±4.2)kg的瘦肉型杜×长×大三元杂交猪(DLY)和18头体重(55.9±7.0)kg的脂肪型宁乡猪,分别按日粮蛋白水平随机平均分为2组,DLY分别饲喂蛋白水平为13%和16%的日粮,宁乡猪分别饲喂蛋白水平为10%和13%的日粮.饲喂46 d后每组随机选4头试猪屠宰,采集背最长肌和半腱肌样品,测定IMF含量及脂肪酸组成.结果表明:日粮蛋白水平对同一品种背肌和半腱肌的IMF含量无显著影响(P>0.05);宁乡猪背肌的IMF含量极显著高于DLY(P0.05);与宁乡猪相比,DLY背肌和半腱肌具有更低的油酸(C18:1)比例和更高的亚油酸(C18:2)比例(P<0.01);DLY背肌中C18:1的比例极显著低于半腱肌(P<0.01),而C18:21比例则无显著差异(P>0.05);宁乡猪的背肌和半腱肌的C18:1比例与C18:2比例无显著差异(P>O.05).结果提示,瘦肉型DLY和脂肪型宁乡猪的背肌和半腱肌的IMF含量及其脂肪酸组成存在明显的不同.  相似文献   

20.
利用PcR.SSCP技术,分析莆田黑猪心脏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基因的多态性.结果表明:在H-FABP基因5'-调控区检测到两个多态性位点(G7T和C11A),由两个等位基因控制,定义为A和B,基因频率分别为0.740和0.260;在外显子2处存在3个多态性位点(A2C、T62C和T65C),由两个等位基因控制,定义为c和D,基因频率分别为0.164和0.836.群体遗传分析表明,H-FABP基因5'-调控区属中度多态(0.25〈PIC〈0.5),外显子2区属低度多态(PIC〈0.25).)c2适合性检验表明,两位点均处于Hardy-Weinberg平衡状态(P〉0.05).将莆田黑猪H-FABP基因外显子2的核苷酸序列与GenBank中野猪核苷酸序列进行同源性比对,同源性为100%,而与牦牛、驴、人、大鼠、鸡和斑马鱼的同源性分别为94.0%、92.4%、87.8%、82.4%,77.9%和67.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