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水稻精量节肥防治面源污染高产栽培模式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二次回归组合设计试验研究水稻栽培精量节肥技术 ,建立了水稻栽培密度、施N量和施P量数字模型 ,该模型寻优结果表明水稻种植密度为 2 0 96 2 8万丛/hm2 、施N素折尿素 379 0 5kg/hm2 、施P素折过磷酸钙4 76 85kg/hm2 时 ,其稻谷理论最高产量可达 92 11 5kg/hm2 。  相似文献   

2.
东北苏打盐碱地生态渔业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验结果表明 ,东北苏打盐碱地实施鱼 稻 苇 蒲生态渔业模式效益显著 ,平均单产水稻为 6 0 2 4 .2kg/hm2 、芦苇 8336 .2kg/hm2 和蒲草 7387.6kg/hm2 ;平均鱼产量稻田养鱼为 912 .1kg/hm2 、蒲塘养鱼 35 37kg/hm2 和苇塘养鱼2 76 6kg/hm2 ;平均净收入 5 6 6 7.1元 /hm2 ,产投比为 2 .0 74。 1个生长期节水 1.9万m3 /hm2 ,节约化肥 2 90kg/hm2 ,降低土壤盐分 5 0 7kg/hm2 。  相似文献   

3.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不同密度、施肥量对水稻农艺性状、经济性状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水稻分蘖数、株高、穗长随密度增加而增加;随施肥量增加而减小。不同施肥量条件下,通35在19万丛/hm2性状表现最佳,有效穗、千粒质量、结实率分别为293.8万/hm2、26.4g、97.3%。不同密度条件下,在追肥量为450 kg/hm2时性状表现最佳,有效穗、千粒质量、结实率分别为287.2万/hm2、26.9g、93.3%。在密度为19万丛/hm2、施肥量为450 kg/hm2时,水稻产量最高,为8.91 kg/hm2。  相似文献   

4.
泗阳县有5万hm2黄泛冲积物形成的沙土,其母质含钾量较低,特别是多年来重氮磷、轻钾的施肥方法,使我县沙土土壤含钾量由1985年的67mg/kg下降到1995年的46mg/kg.而水稻又是我县主要的粮食作物,近几年面积不断扩大,1998年达到3.43万hm2.为了掌握沙土地区水稻经济有效的施钾技术,在中科院南京土壤所的指导下,特进行此项试验.  相似文献   

5.
宝应县地处江苏里下河地区。主要粮食作物水稻的常年种植面积约 4万 hm2 。僵苗问题一直困扰着水稻生产。八十年代调查表明 ,全县土壤有效锌含量 0 .31~ 5.92 mg/kg;含量低于缺锌临界指标 1 .0 mg/kg的农田约 5.6 5万hm2 ,占耕地总面积 93.7%。其后很大程度上重视了稻田补锌。  相似文献   

6.
水肥管理措施对水稻产量、养分吸收及稻田氮磷流失的影响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在天然降雨条件下,采用田间径流小区实地监测的方法,通过3年6茬水稻的试验,研究6种不同水肥管理措施(不施肥+常规灌溉、常规施肥+常规灌溉、优化施肥+常规灌溉、增量施氮+常规灌溉、增量施磷+常规灌溉、优化施肥+节水灌溉)对水稻产量、养分吸收及稻田氮磷流失的影响.结果表明:6种处理下的水稻干物质年产量为11 629~19 709 kg/hm2,氮、磷、钾年吸收量分别为90~174 kg/hm2,36~62kg/hm2,151~288 kg/hm2,地表径流总氮和总磷年流失量分别为14.0~42.9 kg/hm2和0.244~0.559kg/hm2;其中,增量施氮+常规灌溉处理的水稻产量,氮、钾养分吸收量及径流水总氮流失量相对最高;而“优化施肥+节水灌溉”处理的水稻产量、养分吸收量与“常规施肥+常规灌溉”处理相当,但可明显降低稻田地表径流的氮、磷流失量,同时每年可节省(比常规灌溉处理)灌溉水量900.5 m3/hm2,并能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  相似文献   

7.
顾志权  陈明法 《土壤》2002,34(5):266-269
按自然农法原理,进行了麦田套播水稻,麦子秸秆全量还田的技术应用研究。结果表明,水稻麦田套播,麦秸秆全量还田的处理分别比水稻常规手插、水直播、抛秧栽培的每hm2增产737.1,908.7,536.7 kg,农本减少2427,1560,1960.5元/hm2,施N量分别减少208.8,87.9,152.4 kg/hm2。  相似文献   

8.
晏娟  沈其荣  尹斌  张绍林  朱兆良 《土壤》2009,41(3):372-376
太湖地区过量施肥现象相当普遍, 导致 N 肥利用率低和 N 肥损失严重.为此,2004-2006年在中国科学院常熟农业生态实验站进行了连续稻麦轮作试验,研究不同施 N 量对该地区水稻和小麦产量及 N肥利用率的影响,以寻找较为适当的 N 肥施用量,该施 N 量即能使作物不减产,又要保持较高的 N 肥利用率.试验结果表明施 N 量超过150 kg/hm2 后,作物产量增加较少.当施N量从100 kg/hm2 增加到350 kg/hm2,连续3 年的水稻平均N肥吸收利用率(REN)为46.1% ~ 32.4%,两年小麦试验结果显示小麦的平均REN为 36.0% ~ 27.8%.相应的水稻和小麦的农学利用率(AEN)是15.0 ~ 5.56 kg/kg 和 17.1 ~ 6.91 kg/kg.研究还表明太湖地区水稻经济适宜施N量为209 kg/hm2,小麦是219 kg/hm2,在当地作物品种、气候条件和管理方式下,作物产量可分别达到8.2 t/hm2和4.7 t/hm2的高产,水稻的REN、N肥生理利用率(PEN)、AEN、N肥偏生产力(PFPN) 可保持为37.6%、29.5 kg/kg、11.0 kg/kg 和44.5 kg/kg;小麦则是31.4%、38.4 kg/kg、12.0 kg/kg和23.7 kg/kg.显然,适宜的施N量不仅没使作物减产,而且保证了作物最大的经济效益,并保持了较高的N肥利用率.  相似文献   

9.
基于定量遥感反演与生长模型耦合的水稻产量估测研究   总被引:5,自引:7,他引:5  
作物遥感估产是农业遥感技术应用与研究的重点领域.在黑龙江省不同的种植区域下,采用GPS定位调查、定量遥感反演与产量形成过程模型相偶合的研究方法,进行了水稻产量估测研究.结果显示,水稻产量的预测值在6740~9600kg/hm2之间,实测值在6500~9500kg/hm2之间,二者总体上表现较为一致,预测水稻产量的RMSE为494.62kg/hm2,相对误差在0.23%~12.39%之间,平均为5.13%.表明采用定量遥感反演与生长模型耦合的模式可以对不同区域的水稻产量形成情况进行监测预报.  相似文献   

10.
稻田种植春玉米经济效益及高效耦合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长期定位试验研究结果表明 ,与常规麦 稻二熟制相比稻田种植春玉米的麦 /玉米 稻三熟制年产量为1.4 2 5 4万kg/hm2 ,增产率 17.6 9% ;有机投能、无机投能和总投能分别高 3.5 4 %、8.37%和 7.90 % ,生物量和籽粒能量产出分别高 16 .99%和 15 .12 % ,能量产投比较高 ;N、P2 O5和K2 O等养分盈亏率增大 ,土壤有机质盈余较多 ,盈亏率为 81.18% ;新增纯收益率 2 2 .4 2 % ,边际成本报酬率 3.33。稻田种植春玉米高效耦合技术包括部分放开冬春茬 ,稻田冬春季改小麦为菜果经济作物 ;春玉米采用两段覆膜种植技术 ,其产量 >82 5 0kg/hm2 的综合措施为种植密度792 0~ 8990株 /hm2 ,施N量 2 88.6~ 35 2 .4kg/hm2 ,玉米 11~ 12叶展开时以 30 4 .6~ 4 98.0mg/kg浓度乙烯利化学控制叶面喷施 ;后季稻实施塑盘旱育秧大苗抛栽技术 ,其产量 >75 0 0kg/hm2 的综合措施为在培育 >35d秧龄壮秧基础上 ,基本苗 2 2 5~ 2 4 0万株 /hm2 ,施N量 2 2 5~ 2 5 5kg/hm2 。  相似文献   

11.
[目的]秸秆还田是东北寒地水稻种植区培肥土壤的重要措施,研究调整水稻基蘖氮肥与穗氮肥比例,为促进寒地水稻氮肥的合理施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田间试验于2016、2017年在吉林省进行,供试水稻品种为吉粳511.上一季水稻收获后,秸秆9000 kg/hm2粉碎至10 cm左右,翻压还田.在总施氮(N)量200 kg/hm...  相似文献   

12.
脲铵氮肥用作小麦追肥的肥效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脲铵氮肥是新近研制的复合氮肥.研究表明,脲铵氮肥用于小麦全期追肥在碱性潮土上的肥效显著好于氯化铵、尿素和碳酸氢铵,N当季吸收率达77.19%,N的当季吸收量和吸收率比氯化铵分别增24.9 kg/hm2和13.26个百分点.比尿素分别增加43.05 kg/hm2、22.98个百分点.比碳酸氢铵分别增加80.7 kg/hm2、43.02个百分点.酸性水稻土上的N吸收量和吸收率比氯化铵分别减少14.25 kg/hm2、7.58个百分点.比尿素分别增加6.15kg/hm2、3.32个百分点.比碳酸氢铵分别增加31.8 kg/hm2、16.98个百分点.在碱性潮土上的小麦平均产量8134.2 kg/hm2,极显著地高于碳酸氢铵和尿素.与单施粉状氯化铵相比虽有增产,但增产差数未达显著.在酸性水稻土上小麦产量虽比尿素、碳酸氢铵增产,但增产差数也不显著.  相似文献   

13.
太湖地区不同水旱轮作方式下稻季甲烷和氧化亚氮排放研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为准确编制我国稻田温室气体排放清单及制定合理减排措施提供基础数据,选择太湖地区典型水稻种植区江苏省苏州市,研究设计了休闲水稻(对照,CK)、紫云英水稻(T1)、黑麦草水稻(T2)、小麦水稻(T3)和油菜水稻(T4)5种水旱轮作方式,采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开展了不同水旱轮作方式下水稻生长季田间甲烷(CH4)和氧化亚氮(N2O)排放监测试验。试验结果表明:不同水旱轮作方式下水稻生长季CH4排放通量呈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CH4排放峰值出现在水稻生育前期,移栽至有效分蘖临界叶龄期CH4累积排放量占全生育期排放总量的比例为65%~81%,而N2O仅在水稻烤田期间有明显排放。水旱轮作方式对稻季CH4和N2O排放有极显著(P 0.01)影响,CH4季节总排放量表现为T1(283.2 kg.hm 2)CK(139.5 kg.hm 2)T3(123.4kg.hm 2)T4(114.7 kg.hm 2)T2(100.8 kg.hm 2),N2O季节总排放量顺序为T1 T4 T3 T2 CK,依次为1.06kg.hm 2、0.87 kg.hm 2、0.81 kg.hm 2、0.72 kg.hm 2和0.53 kg.hm 2。T1处理稻季排放CH4和N2O产生的增温潜势最高[7 396 kg(CO2).hm 2],显著(P 0.05)高于其他处理,比CK[3 646 kg(CO2).hm 2]增加103%,T2[2 735kg(CO2).hm 2]较CK减少25%(P 0.05)。紫云英水稻轮作方式增加了太湖地区水稻生长季的温室效应。  相似文献   

14.
对水稻一次性施肥技术的技术原理及其可行性进行了论述。以自行研制的水稻缓释肥为载体的水稻一次性施肥技术在广东省大范围大面积开展应用示范,结果表明:移栽前一次基施水稻缓释肥450~600 kg/hm2,完全可满足水稻整个本田生育期对养分的需求。与常规施肥比较,水稻一次性施肥技术平均可增加稻谷497 kg/hm2,增产率7.76%,获显著增产的概率达69.4%,平产概率占28.6%;一次性施肥技术还可减少养分施用量33.5 kg/hm2,节省肥料施用量10.5%。证明该技术在广东省稻作区应用的增产节肥效果稳定,技术可行。  相似文献   

15.
水稻自然生态应用技术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顾志权  陈明法 《土壤》2002,34(6):266-269
根据N通量的质量平衡原理,通过布置田间试验,测定作物的吸N量并据此估算红壤水稻土有机N、C的年矿化量。结果表明,红壤水稻土无N区作物的年吸N量为24~160kg/hm2,其中,高肥力土壤上约为110~160kg/hm2,中等肥力土壤上约为100~105kg/hm2,低肥力土壤上约为24~65kg/hm2;经校正计算得到红壤水稻土有机N的年矿化量为8~108kg/hm2,其中,高肥力土壤为70~110kg/hm2,中等肥力土壤为65kg/hm2,低肥力土壤为8~33kg/hm2;土壤有机C的年矿化量为130~1050kg/hm2,其中,高肥力土壤为1050kg/hm2,中等肥力土壤为750kg/hm2,低肥力土壤为440kg/hm2。土壤肥力水平、作物吸肥特性、土壤母质类型及土壤酸度是影响土壤有机N、C矿化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6.
水稻最佳作物管理技术的增产增效作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水稻是我国主要粮食作物之一,为了进一步满足日益增长的人口对水稻生产的更大需求,需要在现有甚至减少种植面积的前提下提高水稻产量,同时实现高效利用水肥资源和减少对环境的压力。【方法】本研究基于2008~2011年间,在我国长江流域和南方稻区的主要省份(包括湖南、湖北、广东、安徽、江苏和重庆)开展的403个田间试验,比较了农民传统技术和最佳作物管理技术下(主要技术为氮肥总量控制分期调控,磷、钾衡量监控,增加水稻的栽插密度和后期干湿交替灌溉),水稻的施氮量、产量、氮肥利用率(氮肥偏生产力、氮肥农学利用率和氮肥回收利用率)、水稻生长发育的主要时期(分蘖期、穗分化期、抽穗期和成熟期)的氮素吸收、干物质累积动态及产量构成。【结果】最佳作物管理技术处理的水稻产量平均为7917.0 kg/hm2,显著高于农民传统处理(P0.05),增产量为690.6 kg/hm2,增产率9.6%;而最佳作物管理技术处理的氮肥平均施用量为N 162.7 kg/hm2,显著低于农民传统处理(P0.05),氮肥减少量为N 41.4 kg/hm2,减少率20.3%;最佳作物管理技术处理的平均氮肥偏生产力、氮肥农学利用率和氮肥回收利用率分别为50.8 kg/kg、14.9 kg/kg和42.3%,均显著高于农民传统处理(P0.05),分别增加36.2%、75.3%和13.6个百分点;农民传统处理的水稻植株在生育前期表现出较大的氮吸收能力和干物质累积量,但从齐穗期开始,最佳作物管理技术处理的作物吸氮量和干物质累积量均大于农民传统处理;到成熟期,农民传统处理和最佳作物管理技术处理的作物吸氮量分别为151.7 kg/hm2和165.9 kg/hm2,干物质累积量分别为12914.2 kg/hm2和13796.1 kg/hm2(P0.05)。同时,农民传统处理和最佳作物管理技术处理的水稻花后干物质积累量表现出显著的差异,分别为4045.2 kg/hm2和4654.5 kg/hm2(P0.05);最佳作物管理技术处理的单位面积穗数、每穗粒数和千粒重分别为243.2、154.2和26.9 g,显著大于农民传统处理的231.7、150.0和26.6 g(P0.05)。【结论】通过最佳作物管理技术可以在节约水肥的条件下,进一步提高我国长江流域和南方水稻的产量,这一最佳作物管理技术也具有被农民采纳的现实可行性。研究结果可为我国水稻生产实现高产高效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7.
2008年绩溪县水稻“3414”肥料效应田间试验报告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王华良  何小卫 《土壤》2009,41(2):320-323
通过"3414"回归最优设计原理设置的水稻肥效试验,获得了肥料效应函数方程,由此数学模型得出:理论N、P、K最佳施肥量为纯N 144.38 kg/hm2、P2O5 38.38 kg/hm2、K2O 67.02 kg/hm2,N∶P2O5∶K2O为1∶0.27∶0.46时,最佳经济产量为9146.63 kg/hm2.综合分析不同推荐施肥方法的推荐施肥量,结合当地实际,建议推荐施肥量分别为尿素(N,460 g/kg)总量322.34 kg/hm2、过磷酸钙(P2O5,120 g/kg)314.84 kg/hm2、氯化钾(K2O,600 g/kg)112.44 kg/hm2.  相似文献   

18.
为探讨季节性干旱下糯玉米的高产栽培模式,本试验研究了氮肥和密度运筹下糯玉米的产量与氮肥农学利用率.结果表明,在9至11月的干旱条件下,随着密度和施氮量的增加,鲜果穗产量逐渐增加,在氮肥用量(225 kg/hm2)和6万株/hm2处理下玉米鲜果穗产量最高,比不施氮处理提高了32.29%.氮农学效率表现较高的为中施氮量(175 kg/hm2)、中密度(5.25万株/hm2)和中施氮量(175 kg/hm2)、高密度(6万株/hm2)处理,分别为10.57 kg/kg和11.79 kg/kg,表现最低的为高施氮量(275 kg/hm2)、低密度(4.5万株/hm2),为3.76 kg/kg.因此,在南方红壤地区,通过合理搭配氮肥量和种植密度,可以在季节性干旱下实现鲜食糯玉米的高产.  相似文献   

19.
采用长期定位试验,研究了滨海县主要土壤类型(潮土类的两合土和水稻土类的黏心夹砂土)有机无机配施对水稻小麦产量和土壤肥力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种植年限的增加,有机无机配施水稻小麦产量逐渐增加,最高分别达到9 186kg/hm2和6 540kg/hm2,而且黏心夹砂土的水稻和小麦产量(7 879~9 186kg/hm2和5 456~6 540kg/hm2)均高于两合土(7 755~8 980kg/hm2和5 230~6 235kg/hm2).与2002年相比,2013年两合土和黏心夹砂土有机质、全氮、有效磷含量分别增加了15.61%和7.23%、28.83%和32.68%、13.10%和19.29%.pH值和速效钾含量则表现出降低的趋势.两种土壤增产途径也有所不同,两合土以增施磷肥为主,黏心夹砂土以增施氮肥为主,其次要合理施用钾肥以及重视土壤酸化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白浆土型水稻土施硅肥对水稻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采用田间试验,研究了在白浆土型水稻土上不同硅肥施用量对水稻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白浆土型水稻土上最佳的硅肥施用量为600kg/hm2,增产8.43%.随着施肥量的增加,穗数、穗粒数均表现出增加的趋势,以施用量450一750 kg/hm2效果较明显.施用硅肥后,稻米的糙米率提高的幅度不大,以600 kg/hm2处理为最大,比对照高出0.34%,而精米率和整精米率比对照高0.36%和3.37%;垩白度、垩白率均以150 kg/hm2处理为最小,分别比对照低8.89% 1.91%;胶稠度和蛋白质含量均以450 kg/hm2处理为最高,分别比对照高3.49%和16%.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