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010年5月30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国家安全部、司法部联合发布的《关于办理死刑案件审查判断证据若干问题的规定》(以下简称《办理死刑案件证据规定》)和《关于办理刑事案件排除非法证据若干问题的规定》(以下简称《非法证据排除规定》),已于7月1日起施行。两个证据规定是根据中央关于深化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改革的总体部署,在总结司法实践经验,  相似文献   

2.
我国《刑事诉讼法》对证据的定义是:“证明案件真实情况的一切事实,都是证据”,从这个概念可以引申出证据应当具备客观性、关联性、合法性3个属性。然而,回顾近几年所接触涉林刑事案件,笔者发现:个别侦查机关在证据的收集、固定上仍然存在不少问题,主要是对证据取证程序的合法性要求认识不足。2010年7月1日,两院三部联合制定的《关于办理死刑案件审查判断证据若干问题的规定》和《关于办理刑事案件排除非法证据若干问题的规定》开始施行,本文拟根据两个《规定》的有关内容,  相似文献   

3.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以下简称<刑法>)对非法运输盗伐、滥伐林木行为的定罪和处罚作了规定,最高人民法院研究室于2007年12月12日对周家林业局森林公安局<关于非法运输盗伐、滥伐林木罪定罪量刑标准的请示>作出了明确的答复,<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实施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第四十四条对非法运输木材的违法行为的定性和处罚作了规定.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一些地方就办理盗伐、滥伐林木案件适用法律的若干问题,向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提出请示.经研究,现作如下解答:问: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盗伐、滥伐林木案件应用法律的几个问题的解释》(以下简称《解释》)第八条中规定,国营企业事  相似文献   

5.
2012年3月14日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了《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的决定》,我国《刑事诉讼法》得到第二次修正。本次修正将尊重和保障人权写入了《刑事诉讼法》总则,明确规定排除非法证据,杜绝刑讯逼供,并规定了排除非法证据的诉讼程序。在司法实践中,非法证据主要表现为刑讯逼供,由于新修订的《刑事诉讼法》绝对排除非法言词证据,  相似文献   

6.
2012年3月14日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了《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的决定》,我国《刑事诉讼法》得到第二次修正。本次修正将尊重和保障人权写入了《刑事诉讼法》总则,明确规定排除非法证据,杜绝刑讯逼供,并规定了排除非法证据的诉讼程序。在司法实践中,非法证据主要表现为刑讯逼供,由于新修订的《刑事诉讼法》绝对排除非法言词证据,  相似文献   

7.
为了更好地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有关保护森林和野生动物资源的条款,依法严厉打击一切破坏森林和野生动物资源的犯罪行为,2000年12月11日,最高人民法院公布了<关于审理破坏森林资源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和<关于审理破坏野生动物资源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两个司法解释(以下简称"解释"),且"解释"于该日起施行.作为直接战斗在保护森林和野生动物资源第一线的森林公安民警,我就自己学习"解释"谈点体会,意在抛砖引玉.要指出的是,学习"解释"必须以学原文为主,这样才能正确理解"解释"的精神实质并在实际工作中正确运用.  相似文献   

8.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破坏森林资源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以下简称<解释>)第五条规定:"未经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及法律规定的其他主管部门批准并核发林木采伐许可证,或者虽持有林木采伐许可证,但违反林木采伐许可证规定的时间、数量、树种或者方式,任意采伐本单位所有或者本人所有的森林或者其他林木的","数量较大的,依照刑法第三百四十五条第二款的规定,以滥伐林木罪定罪处罚.  相似文献   

9.
<正>无论是查处治安案件,还是办理林业行政案件(以下简称林政案件),森林警察都必须面对一个共同的问题,即如何处理涉案财物——与案件有关的需要作为证据的各种物品。在现行法律体制  相似文献   

10.
在2009年1月1日<森林防火条例>(1988年1月16日国务院发布2008年11月19日国务院第36次常务会议修订通过)(以下用旧<条例>、新<条例>分别指代修订前后的<森林防火条例>)生效之前,由过失引起尚未构成犯罪的森林火灾案件(以下简称"森林失火案件")及其法律责任,主要有两种:第一种是违反森林防火管理的森林失火案件,行为人承担的法律责任为治安管理处罚;第二种是未违反森林防火管理的森林失火案件行为人承担的法律制裁为林业行政处罚.  相似文献   

11.
《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第5条、《公安机关办理行政案件程序规定》(以下简称《规定》)第145条规定,公安机关在办理治安行政案件时对符合条件的案件可运用调解手段处理。目前,特别是在一些兼管地方治安的森林公安机关的民警在办理行政案件时已被日益增多的民间纠纷案件所困扰,  相似文献   

12.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复议法>(以下简称<行政复议法>)第六条第一款第(一)项规定"对行政机关作出的警告、罚款、没收违法所得、没收非法财物、责令停产停业、暂扣或者吊销许可证、暂扣或者吊销执照、行政拘留等行政处罚决定不服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可以申请行政复议.  相似文献   

13.
一、伪造、买卖林业票证案件的法律适用 对于买卖林木采伐许可证、木材运输证;伪造、倒卖特许猎捕证、狩猎证、驯养繁殖许可证;伪造、倒卖野生植物采集证;伪造、变造、涂改林木、林地权属凭证等行为,<森林法>第四十二条第一款,<野生动物保护法>第三十七条、<中华人民共和国陆生野生动物保护实施条例>(以下简称<陆生野生动物保护实施条例>)第三十八条,<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植物保护条例>(以下简称<野生植物保护条例>)第二十六条和林业部发布的<林木林地权属争议处理办法>第二十四条,都分别规定了具体的行政法律责任.  相似文献   

14.
吴鹏 《森林公安》2011,(3):32-33
森林公安机关在办理涉林行政案件时,经常会遇到这样一些问题:森林公安机关究竟可以办理哪些治安案件和林业行政处罚案件?为什么《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以下简称《治安管理处罚法》)没有像铁路、航空等治安案件那样,专门规定涉林治安案件的种类?对于以非法占有  相似文献   

15.
2001年4月22日,国家林业局、公安部《关于森林和陆生野生动物刑事案件管辖及立案标准》(以下简称《标准》)重新确定了森林公安机关管辖在其辖区内发生的刑法规定的19类案件  1.盗伐林木案件;  2.滥伐林木案件;  3.非法收购盗伐、滥伐的林木案件;  4.非法采伐、毁坏珍贵树木案件;  5.走私珍稀植物、珍稀植物制品案件;  6.放火案件中,故意放火烧毁森林或者其他林木的案件;  7.失火案件中,过失烧毁森林或者其他林木的案件;  8.聚众哄抢案件中,哄抢林木的案件;  9.破坏生产经营案件中,故意毁坏用于造…  相似文献   

16.
关于森林的内涵,目前林学界没有统一的定义.<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以下简称<森林法>)第四条只对森林的外延进行了划分.<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实施条例>(以下简称<森林法实施条例>)第二条对森林资源的组成部分进行分解和对森林的外延划分并不科学,导致法律规定互相矛盾,森林的个人所有权小明,破坏森林行为的违法犯罪对象模糊.  相似文献   

17.
正围绕犯罪嫌疑人的口供印证或收集证据,形成证据体系,目前仍然是侦查活动中的重要环节。《刑事诉讼法》修订后对刑事侦查人员的侦查活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侦查人员作为证人出庭说明情况以排除非法证据将成为常态,因讯问笔录制作不规范而成为非法证据或瑕疵证据,在侦查活动中时常存在。笔者查阅法律、法规和大量文献资料后,结合办理"9·28"非法猎捕、杀害、收购珍贵、濒危野生动物专案的成功经验,以及所在单位10年来办理的涉林刑事案件中存在的问题,对讯问笔录制作规范及取证技巧浅析如下。  相似文献   

18.
森林公安机关在办理涉林行政案件时,经常会遇到这样一些问题:森林公安机关究竟可以办理哪些治安案件和林业行政处罚案件?为什么《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以下简称《治安管理处罚法》)没有像铁路、航空等治安案件那样,专门规定涉林治安案件的种类?对于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偷砍他人林木、故意毁坏种苗或林木、失火烧毁森林或林木之类的行政处罚案件,是作为治安案件办理还是作为林业行政处罚案件办理?如此等等。要弄清以上问题,我们必须追根溯源地来分析森林公安机关的行政处罚权问题。  相似文献   

19.
阮均 《森林公安》2013,(6):10-11
我国《刑事诉讼法》的修订和非法证据排除规定的实施,使证据规格的规范成了刑事诉讼中证据是否采信的关键。森林公安所管辖的刑事案件,受自然条件、物证对象特殊等因素的影响,存在着证据规格上的先天不足,这必将成为今后森林刑事案件诉讼环节上的一个薄弱点。构建森林公安司法鉴定体系平台,对办案人员证据意识和案件质量的整体提高,保证涉林刑事案件的顺利诉讼,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绿剑行动”开展以来,全省各级森林公安机关按照国家林业局和省林业厅的统一部署,充分发挥严打违法犯罪的主力军作用,借“绿剑”东风,以省公检法和林业厅等部门关于办理非法占用林地案件的立案、量刑标准及具体规定为依据,精心组织,深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