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测定了11种杀虫剂对小菜蛾幼虫、成虫及其寄生蜂菜蛾绒茧蜂和菜蛾啮小蜂成虫的LC50.杀虫剂对小菜蛾幼虫毒力大小顺序为氟虫腈>虫螨腈>多杀菌素>阿维菌素>氟啶脲>苏云金杆菌>杀虫双>灭多威>毒死蜱>杀灭菊酯.对成虫测定结果表明,氟虫腈和虫螨腈对成虫触杀效果较好,其它药剂毒力均较低,而阿维菌素和苏云金杆菌对成虫基本无杀伤力.杀虫剂对菜蛾绒茧蜂毒力大小顺序为氟虫腈>毒死蜱>虫螨腈>阿维菌素>多杀菌素>氟啶脲>杀虫双>杀灭菊酯>灭多威>苏云金杆菌;对菜蛾啮小蜂的毒力大小顺序为氟虫腈>毒死蜱>虫螨腈>阿维菌素>多杀菌素>灭多威>杀虫双>杀灭菊酯>氟啶脲>苏云金杆菌.此外,与菜蛾啮小蜂相比,菜蛾绒茧蜂对灭多威(12.5X)、杀虫双(6.81X)、阿维菌素(4.04X)的耐药性更强.据选择指数(寄生蜂LC50/成虫LC50)标准,除苏云金杆菌外,其它农药选择性较差.  相似文献   

2.
温州郊区十字花科蔬菜害虫寄生蜂调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1999、2000两年时间调查,发现温州郊区十字花科蔬菜害虫寄生蜂共计10种。并对菜蛾绒茧蜂Cotesia plutellae和啮小蜂Oomyzus sokolowskii的田间自然消长动态进行较为系统的研究。结果表明:温州郊区该两种寄生蜂在不同季节的田间自然寄生率,一年中6~7月和9~11月为两个发生高峰;非防治区菜蛾绒茧蜂和啮小蜂的平均寄生率分别为18.2%和16.0%,而菜农防治区则分别仅为4.1%和2.8%。表明化学杀虫剂对这两种寄生蜂有较强的杀伤力。  相似文献   

3.
杀虫混剂对小菜蛾及菜蛾啮小蜂的选择毒性和持续毒性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室内和田间试验,评价了5种混配制剂和4种单剂对小菜蛾及其天敌菜蛾啮小蜂的选择毒性和持续毒性.结果表明,9种药剂的选择毒性以苏*阿维为最高,以下依次为菜喜、锐劲特、除尽、油酸烟碱*氯氰、辛*齐和阿维*吡,这些农药是防治小菜蛾的理想药剂;阿维*毒的选择毒性极差,因此在天敌较盛发的季节应少用或不用;乐斯本对小菜蛾无效且对菜蛾啮小蜂的毒性极高,不宜用于防治小菜蛾,在天敌较盛发的季节也尽量不用于防治其它害虫.供试药剂对小菜蛾的持效期均较短,对菜蛾啮小蜂雌成虫的田间毒性,以乐斯本为高且持续期长,阿维*毒的初始毒性虽较高但持续期短,其余药剂不仅初始毒性低而且持续期均较短.  相似文献   

4.
研究了菜蛾盘绒茧蜂Cotesia plutellae和半闭弯尾姬蜂Diadegma semiclausum 2种幼虫内寄生蜂对寄主小菜蛾Plutella xylostella生长发育的影响及2种蜂种间竞争能力。结果表明,菜蛾盘绒茧蜂寄生后,因多分DNA病毒(Polydnavims,PDV)和毒液的作用,能完全抑制寄主化蛹;半闭弯尾姬蜂寄生后,虽也有PDV和毒液的存在,但寄主小菜蛾仍可正常吐丝发育成预蛹。菜蛾盘绒茧蜂对寄主小菜蛾生长发育的抑制程度显著高于半闭弯尾姬蜂,寄生因子在调控寄主发育中发挥重要作用。2种蜂的种间竞争结果表明,多数情况下,菜蛾盘绒茧蜂是成功者,这说明寄生蜂所拥有的寄生因子是决定其寄生能力大小的生理基础。  相似文献   

5.
测试了小菜蛾成虫对甘蓝和白菜的产卵选择性及菜蛾绒茧蜂对这两种蔬菜上寄主的寄生选择性。结果表明,当甘蓝和白菜同时存在时,小菜蛾在白菜上的产卵量约为甘蓝上的3倍。菜蛾绒茧蜂的寄主选择性试验表明,当两种蔬菜上寄主密度相同时,该蜂对白菜上小菜蛾幼虫的寄生数量接近甘蓝上的5倍。最后,对小菜蛾产卵选择性及菜蛾绒茧蜂的寄主选择行为与寄主植物的关系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6.
在室温(25±1)℃培养条件下,研究了小菜蛾重要聚寄生蜂--莱蛾啮小蜂Oomyzus sokolowskii(Kurdjumov)个体发育过程的主要形态特征.该蜂的个体发育可分为胚胎期和胚后发育的幼虫、预蛹、蛹、成蜂羽化共5个时期.菜蛾啮小蜂产卵块于寄主体内,产卵后12 h胚盘形成,胚胎发育历经44~48 h,胚胎发育...  相似文献   

7.
在室内调查了分别以2龄、3龄和4龄小菜蛾幼虫作寄主时,及20、26、28和32 ℃下菜蛾盘绒茧蜂和菜蛾啮小蜂间竞争结果.当2龄或3龄小菜蛾幼虫供2种蜂同时产卵寄生时,绒茧蜂的寄生率显著高于啮小蜂的寄生率;分别与其单独寄生时比,前者无显著差异,而后者则显著下降;二种蜂的合计寄生率与任一种蜂单独存在时的相比,以2龄幼虫作寄主时无显著差异,但以3龄幼虫作寄主时则显著提高.当4龄小菜蛾幼虫供2种蜂同时产卵寄生时,绒茧蜂的寄生率与啮小蜂的寄生率之间无显著差异;二种蜂的合计寄生率显著比绒茧蜂单独存在时的高,但与啮小蜂单独存在时的寄生率相比无显著差异.当2种蜂共存时,在所测试的4个温度下,绒茧蜂的寄生率均高于啮小蜂的寄生率,与其单独寄生时的相比,绒茧蜂的寄生率无显著变化,而啮小蜂的寄生率均显著下降.这些结果表明寄主龄期比温度对这两种蜂种间竞争的影响更大.  相似文献   

8.
以小菜蛾重要的幼虫-蛹跨期寄生蜂菜蛾啮小蜂为研究对象,在(25±1)℃条件下研究了1,2,3,4龄初和4龄末小菜蛾幼虫被寄生后,对菜蛾啮小蜂生物学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寄生各个虫龄小菜蛾的啮小蜂从卵到羽化的发育历期、羽化后成蜂寿命没有明显的差异.不同虫龄被寄生小菜蛾羽化出的啮小蜂的性比只在3龄末和4龄末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寄生4龄末小菜蛾育出的雄蜂比例最高.菜蛾啮小蜂对各虫龄小菜蛾幼虫产卵寄生没有表现出明显的偏好性,但相比2龄和4龄小菜蛾幼虫,3龄末小菜蛾幼虫仍是较适合的寄主,寄生3龄末小菜蛾幼虫羽化出的啮小蜂个体最大.  相似文献   

9.
菜蛾绒茧蜂对寄主龄期的选择性和寄主适合性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研究了菜蛾绒茧蜂对小菜蛾各龄幼虫的选择性,结果表明,菜蛾绒茧蜂能寄生小菜蛾各个龄期的幼虫,但当2,3,4龄幼虫同时在存在时,该蜂偏爱寄生2,3龄幼虫,对2,3,4龄幼虫的选择系数分别为0.37,0.39和0.24,菜蛾绒茧蜂对25℃下发育的不同日龄4龄幼虫的寄生能力随寄主日龄增大而急剧下降,产卵寄生的雌蜂比例也随4龄幼虫日龄增大急剧下降,对进入4龄并发育至该龄期37%时间以上的幼虫该蜂不能寄生,菜  相似文献   

10.
分别在菜蛾绒茧蜂处于卵期、早期幼虫和中期幼虫时,饲喂小菜蛾2龄幼虫亚致死剂量甲胺磷,研究甲胺磷处理对寄主体内菜蛾绒茧蜂结茧率和羽化率的影响.试验表明,经亚致死剂量甲胺磷处理后,菜蛾绒茧蜂的结茧率和羽化率与对照相比均显著降低.在菜蛾绒茧蜂处于卵期时饲喂寄主幼虫,菜蛾绒茧蜂的结茧率和羽化率分别下降59.1%和32.5%;在菜蛾绒茧蜂处于早期幼虫时饲喂寄主幼虫,菜蛾绒茧蜂的结茧率和羽化率分别下降40.5%和32.8%;而在菜蛾绒茧蜂处于中期幼虫时饲喂寄主幼虫,菜蛾绒茧蜂的结茧率和羽化率分别下降18.2%和37.2%.结果表明,在绒茧蜂处于不同发育阶段时,饲喂小菜蛾幼虫甲胺磷对菜蛾绒茧蜂结茧率的影响较大,但对羽化率的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11.
寄生性天敌对小菜蛾种群的控制作用模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小菜蛾自然种群连续世代生命表结果,通过状态空间方程和作用因子添中分析法,模拟增补放赤眼蜂、菜蛾绒茧蜂和菜蛾啮小蜂对小菜蛾种群的控制作用。结果表明,在春季,单独释放拟澳洲赤眼蜂、小菜蛾小蜂以及任何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寄生性天敌联合释放就可以使下代小菜蛾种群的数量不再增长;在秋季,只有同时释放寄生作用较强的拟澳洲赤眼蜂和小菜蛾呛小蜂或3种寄生性天敌同时释放才能完全控制小菜蛾下代种群的增长。  相似文献   

12.
在温度为(27±1)℃,相对湿度为(75±5)%的实验室条件下,研究了小菜蛾绒茧蜂(CotesiaplutelaeKurdjumov)对不同密度下的小菜蛾幼虫(3龄为主)的功能反应及自身密度的干扰反应.根据试验结果,分别用Holing圆盘方程和Hassel-Varley模型进行拟合,并建立其功能反应方程为Na=0.9295N/(1+0.0918N),自身密度的干扰反应数学模型为a=0.1435P-0.4987.结果表明:小菜蛾绒茧蜂对小菜蛾幼虫密度的寄生效应属HolingⅡ型,小菜蛾绒茧蜂随着自身密度的增加,其寄生效果呈下降的趋势.在此基础上,讨论了小菜蛾绒茧蜂与小菜蛾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生物学意义  相似文献   

13.
长沙地区小菜蛾田间种群抗药性及增效剂的作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解长沙地区小菜田间种群抗药性现状及其抗性机理,1997-2000年,用浸叶法监测了长沙地区小菜蛾田间种群对乙酰甲胺磷、氰戊菊酯、苏云金杆菌、抑太保和齐墩螨素5种杀虫剂的抗药性。结果表明,长沙地区小菜蛾田间种群对氰戊菊酯抗性为极高抗水平,对乙酰甲胺磷由中抗水平发展到高抗水平,且二者抗性水平有进一步上升的趋势;对抑太保、苏云金杆菌和齐墩螨素均处于敏感状态,但对于抑太保和苏云金杆菌,个别年份抗性水平达到低抗水平。增效剂磷酸三苯酯、94%增效醚、40%增效磷对不同杀虫剂增效作用测定结果表明,磷酸三苯酯对乙酰甲胺磷、氰戊菊酯有不同程度的增效作用;94%增效醚和40%增效磷均对乙酰甲胺磷、氰戊菊酯、抑太保和剂墩螨素有不同程度的增效作用,前者对氰戊菊酯,后者对乙酰甲胺磷增效作用最明显。  相似文献   

14.
根据作者几年来的实地调查观察并参考了大量的国内外最新文献,较系统地阐述了小菜蛾(Pluiellaxylostella)的生物学特性和抗药性现状,全面提出了小菜蛾综合治理策略。  相似文献   

15.
小菜蛾自然种群连续世代生命表的组建与分析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田间系统调查且以作用因子组配的小菜蛾自然种群连续世代生命表,结果表明:春季小菜蛾连续两种群趋势指数为11.9,而秋季为24.4,比春季高出一倍多,菜蛾啮 影响春季小菜蛾种群数量的重要因子,对连续两代小菜蛾种嫩的排除作用控制指数(EIPC)为8.28,其次为菜蛾绒茧蜂,EIPC为4.85;在秋季,菜蛾绒茧蜂的作用仅次于4龄幼虫的捕食及其它,EIPC为3.67,菜蛾啮小蜂的作用较低,其EIPC仅为  相似文献   

16.
菜蛾啮小蜂的寄主辨别能力和种间竞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25 ℃下,以菜蛾3龄幼虫作寄主,研究了菜蛾啮小蜂对已被菜蛾盘绒茧蜂寄生寄主的产卵寄生行为及其在与菜蛾盘绒茧蜂共寄生寄主中的发育情况. 菜蛾啮小蜂能产卵寄生已被菜蛾盘绒茧蜂产卵寄生的寄主,形成共寄生,其寄生率随寄主体内的菜蛾盘绒茧蜂卵的孵化而下降. 菜蛾啮小蜂能寄生寄主体内的菜蛾盘绒茧蜂高龄幼虫,直接将卵产在绒茧蜂体内,而形成重寄生,重寄生率随寄主体内绒茧蜂幼虫年龄增大呈增大趋势. 共寄生寄主中的啮小蜂不能发育到成虫. 重寄生的啮小蜂能完成发育,并从绒茧蜂的茧中羽化. 当未被寄生和已被菜蛾盘绒茧蜂寄生的寄主同时存在时,啮小蜂主要寄生于未被寄生的寄主. 表明菜蛾啮小蜂具有辨别寄主是否已被绒茧蜂寄生的能力.  相似文献   

17.
几种杀虫剂对菜蚜和小菜蛾的防治效果及应用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九生  王静 《山西农业科学》2012,40(10):1081-1084
菜蚜防治试验结果表明,60%吡蚜酮和70%吡蚜酮WG对甘蓝蚜虫具有良好的防治效果,用药后3~10 d的防效明显优于对照农药2.5%高效氯氟氰菊酯EW;与对照农药3%啶虫脒EC和10%吡虫啉WP相当;持效期长,是防治甘蓝蚜虫的理想药剂,推荐有效使用剂量分别为81~117,84~126 g/hm2,在菜蚜发生初盛期及时喷雾施药。小菜蛾防治试验结果表明,氯虫苯甲酰胺、茚虫威和氟虫双酰胺对小菜蛾具有良好的防治效果,用药后2,5 d的防效分别达到85%和90%以上,用药后7 d仍维持在90%左右,与对照农药1.8%阿维菌素EC的防效相当。建议在生产上使用200 g/L氯虫苯甲酰胺SC,150 g/L茚虫威EC和20%氟虫双酰胺WG防治甘蓝小菜蛾,有效使用剂量分别以30~37.5,33.75~40.5,30~45 g/hm2为宜,在小菜蛾低龄幼虫初盛期及时喷雾防治。  相似文献   

18.
不同十字花科食物饲养的小菜蛾生长发育试验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试验采用京丰1号甘蓝、四月蔓油菜、露头青萝卜、雪白60号菜花、津绿75白菜五种十字花科植物幼苗饲养小菜蛾,饲养条件:日平均温度30±1℃,RH75%~85%,每日光照按室内自然光条件;饲养时间:7月16日至8月16日。试验结果表明:用上述5种食物饲喂的小菜蛾幼虫历期分别为8.5,6.7,7.6,7.9,8.2d,蛹历期均在3.5d左右;每雌产卵量分别为124,94.9,106,103.5,92.8粒。经方差分析,在0.05水平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