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根据2005年7月-10月在北太平洋150°E-158°56'E、42°34'N-46°25'N进行秋刀鱼资源探捕所获得的浮游动物样本资料的分析、鉴定,在15个站点的海洋浮游动物样本中,测得甲壳纲的桡足类、端足类、糠虾类、磷虾类,毛颚类、腔肠动物以及被囊动物等的代表种.其中桡足类占绝对优势,隶属于1目4科5属8种.总浮游生物量分布范围为136~1 848 mg/m3,均值为865.6 mg/m3.  相似文献   

2.
根据2004年7月-9月“国际903”号在北太平洋150°E~158°56′E、42°34′N~46°25′N进行秋刀鱼资源探捕所获得的浮游植物样本资料的分析、鉴定,在15个站点的海洋浮游植物样本中,共发现浮游植物17种,分别隶属于硅藻门和甲藻门。浮游植物生物量为8~1320mg/m^3,均值为432.5mg/m^3,变化幅度大,分布不均匀。分析认为水温、盐度是影响调查海域浮游植物的种类及分布的主要环境因素。  相似文献   

3.
赵红雪  邱小琮  李力  王远吉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9):16251-16253,16307
[目的]探索沙湖后生浮游动物与主要水质因子间的关系。[方法]调查沙湖后生浮游动物群落结构与主要水质因子的季节动态,对浮游动物密度、生物量与水质指标进行相关分析。[结果]共检出后生浮游动物34种,其中轮虫23种,枝角类8种,桡足类3种;密度为175~924个/L,轮虫占优势;生物量为0.28~1.80mg/L,桡足类和轮虫占优势,趋向小型化。沙湖水体综合营养状态指数(TLI)大于50,水体营养水平达到富营养化。相关分析表明,浮游动物、轮虫、桡足类生物量与桡足类密度同叶绿素a、总氮、总磷、高锰酸盐指数、TLI在0.05水平显著正相关,与水体透明度在0.05水平显著负相关。[结论]后生浮游动物的时空分布与水体水质因子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4.
大兴凯湖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及生物多样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于2001年5、7、9月份对大兴凯湖浮游动物的群落结构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浮游动物共计32种,以轮虫为主,占43 8%,原生动物占31 2%,枝角类、桡足类各占12 5%;浮游动物生物量为3 2377mg/L,其中,桡足类的生物量最高,占78 5%;浮游动物密度为3601个/L,主要是以原生动物为主,占79 9%。大兴凯湖浮游动物种类少,群落结构简单,优势种有焰毛虫Askenasiasp 、沙壳虫Difflugiasp 、曲腿龟甲轮虫Keratellavalga、英勇剑水蚤Cyclopsstrenuus。多样性指数为夏季>春季>秋季。  相似文献   

5.
于2001年9月~2002年9月对大连黑石礁海区浮游动物的生态学进行了调查研究,共鉴定出桡足类13种,枝角类4种,其它为毛颚动物、被囊动物、轮虫和原生动物等,桡足类是浮游动物中的主要类群;浮游动物数量和生物量的周年变化基本上为单峰形,高峰期位于8月。回归分析表明,浮游动物数量的变化与水温有一定的相关性。此外,黑石礁海区浮游动物群落小型化趋势较为明显。  相似文献   

6.
道观河水库浮游动物的群落结构与物种多样性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通过6次采样观测到湖北省武汉市新洲区道观河水库浮游动物有67种(隶属28科,17属),其中原生动物23种,轮虫17种,枝角类12种,桡足类10种。平均密度为1392个/L,其中原生动物和轮虫占绝对优势,分别占51.66%和45.67%,枝角类和桡足类数量极少,分别仅占0.36%和2.31%。浮游动物生物量平均为2.27mg/L.其中原生动物最少.为0.23mg/L,轮虫、枝角类和桡足类数量接近.分别为0.75mg/L、0.52mg/L和0.76mg/L:从季节上看,浮游动物密度5月最高,3月次之,1月和7月最低;而生物量则是9月最高,7月次之,1月和3月最低。浮游动物和浮游甲壳动物的Simpson多样性指数分别为9.00和6.84。根据浮游动物生物量和优势种类组成判断该水库为中富营养型。提出应纠正过去将浮游动物密度转换成生物量工作中数据处理上的一个偏差,建议尽快统一依据浮游动物多样性指数评价水体营养水平的评判标准。  相似文献   

7.
本文对乌兰诺尔湖浮游生物进行了调查研究.调查结果显示,该湖共有浮游植物30个属,隶属于6个门,其中蓝藻门8个属,绿藻门13个属,硅藻门5个属,甲藻门2个属,黄藻门1个属,金藻门1个属.其中,优势种是蓝藻门中的微囊藻,其生物量为1.643mg/l,占总生物量的20.67%.有浮游动物28种,其中桡足类4种,枝角类4种,轮虫13种,原生生物7种.其中,优势种为桡足类的镖水蚤,生物量为1.84mg/l,占总生物量的47.67%.  相似文献   

8.
北方碳酸盐碱池塘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20年8—10月,对大庆连环湖3个中碱度池塘进行浮游动物鉴定以及水环境因子检测,分析了浮游动物的群落结构特征,并运用Pearson相关系数对池塘中浮游动物与水环境因子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号、2号、3号池分别鉴定出28、34和28个浮游动物种属,轮虫种类最多,其中原生动物分别为9、11、10个种属,轮虫分别为12、16、15个种属,枝角类分别为5、5、1个种属,桡足类均为2个种属;原生动物优势种10种,轮虫优势种6种;3个池塘水体浮游动物平均丰度分别为10264.89、9416.89和3939.33 ind./L,平均生物量分别为17.03、20.69和8.14 mg/L;3个池塘平均总氮含量为2.69 mg/L,平均总磷含量为0.91 mg/L,试验池塘均为富营养型水体.此研究结果为中碱度养殖池塘水质调控提供了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9.
[目的]为了探究泰兴姚王高沙土地区幼蟹培育池浮游动物功能类群结构特征与环境因子的关系.[方法]2018年6—10月对泰兴市江源农牧有限公司3个幼蟹培育池和水源进行调查.试验设置幼蟹塘组和水源组,对这两组的水质因子、浮游动物的密度及生物量进行监测,并采用单样本t检验法对水质、浮游动物密度、生物量和多样性指数进行分析.[结果]试验鉴定出52种浮游动物,其中轮虫22种,优势种5种(壶状臂尾轮虫、萼花臂尾轮虫、镰状臂尾轮虫、剪形臂尾轮虫和暗小异尾轮虫);枝角类17种,优势种5种(长额象鼻溞、方形网纹溞、角突网纹溞、老年低额溞和蚤状溞);桡足类13种,优势种4种(近邻剑水蚤、短尾温剑水蚤、广布中剑水蚤和无节幼体).其中幼蟹塘1、幼蟹塘2和幼蟹塘3分别为42,42和39种,水源为38种.整个养殖过程期间,幼蟹塘轮虫、枝角类和桡足类的平均密度分别为91~871,55~326和86~364 ind/L;水源的轮虫、枝角类和桡足类密度为74~538,57~269和74~286 ind/L.幼蟹塘轮虫、枝角类和桡足类的平均生物量分别为0.018~0.703,2.373~23.472和3.865~16.576 mg/L;水源的轮虫、枝角类和桡足的生物量为0.013~0.329,1.219~18.641和3.118~12.723 mg/L.幼蟹塘浮游动物平均密度和平均生物量与水源组差异不显著(P>0.05),幼蟹塘浮游动物平均密度及平均生物量总体高于水源.幼蟹塘浮游动物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和Margalef丰富度指数平均变化范围分别为3.068~4.089,0.742~0.831和2.850~4.172;水源浮游动物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和Margalef丰富度指数变化范围为3.257~4.052,0.729~0.862和3.194~4.433.幼蟹塘的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和Margalef丰富度指数总体低于水源.[结论]幼蟹塘浮游动物群落结构比较稳定,pH、CODMn、N和P等水环境因子影响浮游动物的多样性,参照多样性指数污染程度指标标准,幼蟹塘区水质可归为轻污染阶段.  相似文献   

10.
为了研究水体中浮游动物的群落结构,在淮河流域信阳区域内代表性地设置10个采样点采集水样,进行浮游动物资源的调查。调查结果显示:评价河段共检出原生动物、轮虫、枝角类、桡足类及桡足类幼体等36种(属)浮游动物。  相似文献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东南太平洋智利竹䇲鱼资源渔场时空分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根据2003—2011年东南太平洋智利竹■鱼生产统计数据,利用灰色关联评价等数理方法对东南太平洋智利竹■鱼资源和渔场的时空分布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003—2011年间东南太平洋智利竹■鱼渔场重心主要分布在80°W~95°W、40°S~45°S范围内,随着月份的增加逐步向西北方向移动,并从8月份渔场开始分为两个区域,其渔场重心逐渐向西北和东北两个方向偏移,到10月份逐渐偏移到最北端。在产量比重上,东南太平洋智利竹■鱼渔场分布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秋季渔场分布纬度处于最南端,变化范围相对集中,主要分布在80°W~95°W、40°S~45°S区域内;冬季渔场纬度逐渐北移,春季渔场处于最北端,且变化范围较大。这种变化与渔场重心的分布相一致。经度上集中分布于79°W~101°W区域,纬度上集中分布于30°S~45°S区域。79°W~101°W和30°S~45°S这一区域作业次数也相对较高。灰色关联度表明,9年间东南太平洋智利竹■鱼的资源状况较好,研究竹■鱼的资源时空分布为其今后的可持续开发与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0.
刘文静  丁国香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16):8533-8535,8558
利用国家气候中心1951-2008年逐月高度场资料,通过合成分析和小波分析对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面积指数、强度指数、西脊点、脊线位置和北界位置进行诊断。结果表明,从年内变化看,副高位置的变动与北半球太阳辐射变化相一致,峰值出现在8月份;副高强度的变化则呈现出2个峰值,分别为6月和9月。副高强度指数越大,则面积指数越大,西脊点位置越偏西,反之亦然。从小波分析结果来看,无论是副高指数还是脊线位置均存在20年的振荡周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