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刘易斯转折点”之争是我国当前一个重要问题,各种观点差异的根本原因在于:一是“刘易斯转折点”本身存在“第一转折点”和“第二转折点”,二是判断方法上存在“工资”和“边际生产力”两种方法。“刘易斯转折点”之争要回答的关键问题一是无限劳动力供给时代到底是否还存在,二是劳动力的进一步转移是否会带来农业生产危机。  相似文献   

2.
王琴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4):19739-19741
通过阐述二元经济理论的三阶段特性及其对中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现实意义,并将"刘易斯拐点"的重要评判标准与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市场的现状进行对比分析发现:我国农村存在大量剩余劳动力,农民收入的提高是政府外在干预的结果,我国的人口红利并未结束,这些现象与"刘易斯拐点"理论相违背,从而证实中国的"刘易斯拐点"并未到来。造成我国"民工荒"与劳动力过剩并存的现状主要因素包括:一是劳动力市场的结构性矛盾的结果;二是劳动力市场供求规律作用的结果;三是阻碍劳动力自由流动户籍、社会保障等制度性障碍的结果。因此,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顺利转移和中国工业化、城市化的目标,必须从宏观层面促进产业结构升级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从微观层面消除阻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制度性障碍。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用工荒"和"农民荒"愈演愈烈。"用工荒"意味着农村向城市转移的剩余劳动力不足,"农民荒"意味着农村从事农业生产劳动力供不应求。"用工荒"和"农民荒"同时出现是否是因为中国的"刘易斯转折点"已经到来?带着这样的疑问,从实证分析的角度,证实"刘易斯转折点"并没到来,并深入分析了"用工荒"和"农民荒"的真正原因。  相似文献   

4.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生产力的发展、工业文明的渐进推动,农村人口急剧膨胀,耕地面积越来越少,农村出现了大量的剩余劳动力,进而也导致了有限的生产生活资料和不断增长的劳动力之间的矛盾逐渐加剧。同时,随着城乡一体化步伐加快和城市粗放的、低水平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崛起,农村中大量的剩余劳动力逐步在向城市转移。随着城市工业化的加速,劳动力尤其是有一定专业技术的劳动力供不应求,导致城市出现了大规模的"用工荒"现象。"用工荒"现象不断加剧,对此经济学家预测"刘易斯拐点"已提前来到中国。试图分析"用工荒"的产生只是"刘易斯拐点"发出的警戒性信号,而"刘易斯拐点"并没有到达中国,并且在此视角下提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策略。  相似文献   

5.
从河南省劳动力供给状况角度探讨东南沿海部分城市出现的"民工荒"问题的原因及解决对策,并提出我国经济发展尚未到达"刘易斯拐点"的观点。  相似文献   

6.
经济发展过程与劳动力产业结构转变存在着密切的内在联系。在经济从传结构发展为现代结构的过程中,总要伴随着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的现象。入世对这一要求更为强烈。文章从我国农村劳动力自身角度分析了我国农村劳动力产业结构现状,指出一方面要加强农村劳动力教育提高文化素质,为劳动力合理转移提供条件;另一方面,要发展农业内部及非农产业的利于我国农村劳动力发挥优势的劳动密集型行业,走靠劳动积累发展经济之路。  相似文献   

7.
立足于刘易斯理论基本内涵,结合Minami准则,从5个标准对闽台刘易斯转折点进行论证和对比。结果表明,闽台分别于1992年左右和1966年左右越过"短缺点",两者相差约26年;目前两地均处于"短缺点"向"商业化点"过渡时期,但台湾已靠近"商业化点",二元经济向一元经济过渡的进程明显快于福建。最后,借鉴台湾经验,现阶段福建应优化人力资本,调整经济结构,解决结构性短缺与就业压力并存的矛盾;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稳定农业发展;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化解劳动力成本上升压力。  相似文献   

8.
科技发展引起主导产业更替。由于发展的不平衡、追求利润最大化以及产业升级换代的需要,成熟的产业总是习惯于由所在国或地区向相对落后的国家或地区转移。信息技术的发展又加剧了这一转移。我国农村大量富余劳动力需要通过技术培训、提高素质来适应这一转移,从而实现我国农村大量富余劳动力的顺利转移。  相似文献   

9.
如何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步伐和中国的城市化进程,这关系到社会主义中国的命运,牵扯到中华民族的前途。本研究从理论出发,对加快城市化发展和加速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必要性进行了描述,并介绍了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城市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从制度和非制度两个角度来分析阻碍劳动力转移与城市化发展因素,从提高农业生产力、消除制度性障碍、建立完整人口"推-拉"机制和社会保障制度4个方面来对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城市化问题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劳动力的流动规模在产业转移和地域流动两个方面都呈现出不断扩大的趋势,与此同时,农村居民收入水平迅速提高,收入构成比例发生了显著变化。为了进一步提高城市化水平、增加农民收入,必须破除对农村劳动力流动的限制和歧视,继续推进农村劳动力的转移进程。  相似文献   

11.
Based on the data from the Second National Agriculture Census in 2006, this paper analyzed the absolute quantity and age structure of China rural surplus labor force by the classical approach. It showed that the migration of rural labor force was still far away from "Lewis turning point", and "mingong huang" ( shortage of peasant workforce) appearing in coastal areas could be explained with the location separation between the labor-intensive industries and rural labor force. It was a feasible and an effective way to push forward the transfer of labor-intensive industries from the east coast to central and Western China to absorb the abundant supply of rural labor force.  相似文献   

12.
刘易斯的二元经济理论对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启示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刘易斯的二元经济理论被认为是发展中国家解决经济发展过程中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工业部门转移的依据,中国存在的极端二元经济结构不是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自然形成的,而是由20世纪80年代前的计划经济体制所造成的,因此,在解决中国相应的问题时,应借鉴刘易斯理论中合理的方面,消除限制因素,多渠道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  相似文献   

13.
阐述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7个阶段的历程。分析了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产生的原因及转移和充分就业的制约因素。从农村产业结构、城镇化发展进程、第三产业发展、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户籍制度和土地流转制度、农村教育与培训制度、国外劳动力就业市场等方面提出对策,以期为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及充分就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农村种植业季节性劳动力剩余是我国农村劳动力市场新问题,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目前农村种植业季节性剩余劳动力定义尚不清晰。文章研究农村种植业季节性剩余劳动力估算方法,提出农村种植业中农事阶段划分方法,建立农村种植业季节性劳动力需求估算模型。提出两种衡量农村种植业季节性劳动力剩余程度方法并分别建立指标估算模型。两个模型分别是农村种植业季节性剩余劳动力数量估算模型和农村种植业季节性劳动力剩余率估算模型。为方便模型使用,提高估算方法准确性,给出相关模型在实际应用中数据获取和处理方法。以黑龙江省绥化市为例,估算绥化市季节性剩余劳动力数量及比率。  相似文献   

15.
本文基于刘易斯模型,采用调查问卷、规范分析、实证分析等方法,对我国当前的农业就业问题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劳动力有限供给的时代背景下,农村劳动力的农业就业在劳动力的供求关系、个体特征、农业就业的时间分布、农业就业的方式等方面,表现出了新的矛盾与问题。其成因,既有城乡二元户籍制度、城乡分割的劳动就业制度、城乡收入分配制度、土地制度等制度性原因;又有劳动力性别、年龄、文化程度等个体特征原因。要解决目前我国农村劳动力农业就业方面存在的问题,必须从改革现行户籍制度、城乡分割的劳动就业制度和农地制度改革,加大政府对农业就业的扶持力度、加强对农村劳动力的职业技能培训和,转变就业观念方面,寻求根本的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16.
劳动力转移、化肥过度使用与面源污染   总被引:12,自引:5,他引:7  
为研究农村劳动力由农业向非农产业转移对环境造成的影响,以当前最主要的农业污染源——化肥为例,基于2004—2013年中国31省的面板数据,运用STIRPAT模型考察了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化肥面源污染排放的关系。结果表明:劳动力非农转移促使农户在农业生产中投入更多的化肥,加重了中国化肥施用的面源污染;并且由于化肥面源污染排放增加速度高于劳动力转移速度,未来劳动力转移会继续放大化肥面源污染物排放量的增加。基于此,本研究认为对化肥面源污染进行有效控制,除应用污染防治技术外,还应当充分考虑到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影响;政府的农业治污减排政策应适应农业劳动力日益稀缺的现实,以确保政策"落地"。  相似文献   

17.
籍雁南  孙志刚 《安徽农业科学》2014,(35):12778-12779,12781
“三农”问题的解决关乎我国农业现代化、城市化建设的成败,而农民向非农产业转移问题的解决是其中关键性的一环.结合当前产业结构调整、升级背景下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问题的特点与挑战,分析了提升农民的人力资本,变农村剩余劳动力为合格的技能型产业工人的战略性意义,并指出相关建议,旨在通过政府、企业、各种培训机构及农民工自身的共同努力,使农民较高质量的向非农产业转移,成为合格的产业工人.  相似文献   

18.
在洛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存在着劳动力总量供过于求、整体素质偏低、组织化程度不高等问题。政府应通过转变职能,加强组织引导,改革土地流转制度,完善农民工社会保障体系等途径,加速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