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试验旨在研究持续30℃的环境高温应激对肥育猪生产性能、胴体性状、背最长肌质构分析、营养物质含量及肌纤维特性的影响.试验选取8窝共24头体重为(79.0±1.5) kg的“杜长大”三元阉公猪,其中每3头来自同一窝的猪只随机分到3组,每组8个重复,每个重复1头,3组分别为对照组(22℃适温+自由采食)、高温应激组(30℃高温+自由采食)和采食量配对组(22℃适温+采食量配对),试验期21d.结果表明:1)持续高温应激显著降低肥育猪平均日增重(ADG) (P<0.05),极显著降低肥育猪平均日采食量(ADFI) (P<0.01).2)3组之间的肥育猪胴体重、胴体长、平均背膘厚和皮厚均差异不显著(P>0.05),高温应激组肥育猪背最长肌大理石花纹评分在宰后24 h有低于对照组的趋势(P<0.10).3)高温应激组肥育猪背最长肌的剪切力极显著高于对照组和采食量配对组(P<0.01).与采食量配对组相比,高温应激组肥育猪背最长肌胶黏性和硬度有降低的趋势(P<0.10).4)高温应激组和采食量配对组肥育猪背最长肌粗蛋白质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且2组的背最长肌肌内脂肪(IMF)含量极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5)高温应激组肥育猪背最长肌Ⅰ型肌纤维含量有低于采食量配对组的趋势(P<0.10),采食量配对组的Ⅱx型肌纤维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由此可见,肥育后期高温应激会改变猪表观肉品质和肌肉营养物质含量.  相似文献   

2.
某国营农场犊牛中间站,饲养六个月以内月龄的犊牛319头。于1961年9月份,突然发生疾病,前后患病123头,死亡17头,其中以1—1.5月龄犊牛患病率较高。经初步诊断为钩端螺旋体病,由于采取综合的防治措施,制止了发病和死亡。兹将本病的临床症状和防治措施总结于下。(一)临床症状:此次发病,根据临床观察,其症状是多样化的,共同的特点,是初期短时的出现高温(40—41℃),持续3—5小时则恢复正常。  相似文献   

3.
邢帅兵  陈帅  刁慧  虞洁 《养猪》2023,(1):41-46
本试验以断奶仔猪作为试验动物,通过研究高温对断奶仔猪的生长性能、脏器指数和肠道形态的影响,并以其为热敏感指标对断奶仔猪的上限温度临界值进行探究。将32头平均体重为(7.25±0.08 kg)的21日龄“杜×长×大”(DLY)去势公猪,采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将其分为4组,即26℃组、29℃组、32℃组、35℃组,每组8个重复,每个重复1头猪。各组圈舍温度分别控制在26±1℃、29±1℃、32±1℃、35±1℃,统一饲喂基础饲粮。试验期21 d。结果表明:与26℃组相比,29℃组、32℃组、35℃组猪的ADFI、ADG显著下降(P<0.05),仅35℃组猪的F/G显著升高(P<0.05),通过回归方程计算得到断奶仔猪ADFI、ADG发生显著改变时的临界温度分别为30.02℃、30.63℃;35℃组猪显著降低了肝、脾、肺与胸腺的脏器指数(P<0.05),通过回归方程计算得到断奶仔猪脾、胸腺的脏器指数发生显著改变时的临界温度分别为35.12℃、34.83℃;29℃组、32℃组和35℃组猪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的绒毛高度和绒隐比均显著降低(P<0.05);29℃组、32℃组和...  相似文献   

4.
热应激是指畜禽在高温环境下(通常在30℃以上),由于体温调节及生理机能趋于紊乱而发生的一系列异常反应。此病多发于夏季高温时节,发病率高,且分布广泛,给我国养殖业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产蛋鸡群最适宜生产的温度是15℃~  相似文献   

5.
本文研究了夏季炎热环境对仔猪和成年母猪消化率的影响,并调查了对仔猪发育的影响.一、仔猪试验(试验一)16头供试仔猪的平均体重为40千克,其中去势公猪和小母猪各8头.以2头性别相同的猪为一饲养群,设2个试验组,每组去势公猪和小母猪各2群(各4头),合计8头.一组饲养在23±1℃的调温室内(适温组),另一组饲养在自然环境下的普通猪舍(混凝土地面)内(高温组).自由采食饲料(粗蛋白质14.54%,总能3800卡/克,自由饮水.试验期  相似文献   

6.
旨在通过研究高温环境对巴马香猪阴囊温度分布和睾丸组织中抗氧化和细胞凋亡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筛选巴马香猪热敏感性指标。选取7月龄性成熟雄性巴马香猪12头,随机分成对照组和高温组。高温组饲养环境温度为24h内从25℃→40℃→25℃循环变温,连续8d,第8天试验结束后,取睾丸器官,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抗氧化通路标志蛋白(nuclear factor erythroid 2-related factor 2,Nrf2)、抗氧化蛋白(heme oxygenase 1,HO-1)和细胞凋亡标志蛋白(cleaved caspase 3,c-caspase 3)的组织表达情况。结果表明,高温组猪阴囊表面平均温度显著升高(P0.05),升高幅度达到3.7℃。高温组睾丸间质细胞、生精上皮细胞Nrf2和HO-1蛋白表达显著升高(P0.05),并且间质细胞核Nrf2蛋白表达明显升高。高温组猪睾丸间质和睾丸生精上皮细胞核阳性表达c-caspase 3蛋白细胞百分比显著升高(P0.05),其中睾丸生精上皮细胞核阳性表达c-caspase 3蛋白细胞百分比升高更为明显。综上表明,40℃环境温度已明显超过了巴马香猪阴囊的最大热调节能力范围,导致睾丸温度升高,诱使睾丸组织细胞凋亡增加。同时,环境高温也激活了猪睾丸间质细胞Nrf2抗氧化信号通路和HO-1抗氧化蛋白的高效表达,这为寻找应对热应激导致公猪精液品质下降问题提供潜在的有效分子靶点。  相似文献   

7.
热应激是指畜禽在高温环境下(通常在30℃以上),由于体温调节及生理机能趋于紊乱而发生的一系列异常反应.该病多发于夏季高温时节,发病率高,且分布广泛,给我国养殖业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相似文献   

8.
本试验旨在模拟夏季蛋鸡舍内的循环高温,研究不同温度对蛋鸡生产性能、蛋壳品质及钙磷代谢的影响。选取28周龄高产海兰褐蛋鸡288只,随机分为21℃适温组(自由采食)、27~30℃循环高温组(自由采食)、29~35℃循环高温组(自由采食)和21℃采食配对组(按前1 d 29~35℃循环高温组的采食量饲喂),每个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12只鸡,分别饲养于4个人工环境控制舱内,试验期4周。结果表明:与21℃适温组相比,27~30℃循环高温组蛋鸡平均日采食量、体增重和平均蛋重显著降低(P0.05),蛋壳强度显著降低(P0.05),蛋鸡钙、磷的代谢率差异不显著(P0.05),但钙、磷的吸收量显著降低(P0.05),除蛋黄颜色显著降低(P0.05)外,鸡蛋品质其他相关指标差异不显著(P0.05);而29~35℃循环高温组除平均日采食量、体增重和平均蛋重显著降低(P0.05)外,产蛋率同样显著降低(P0.05),蛋壳厚度和蛋壳强度均显著降低(P0.05),破蛋率显著升高(P0.05),蛋鸡钙、磷的代谢率差异不显著(P0.05),而钙、磷吸收量同样显著降低(P0.05),鸡蛋蛋白高度和蛋黄颜色均显著降低(P0.05)。与21℃采食配对组相比,29~35℃循环高温组平均蛋重显著降低(P0.05),料蛋比显著提高(P0.05),蛋壳强度显著降低(P0.05),钙、磷的代谢率和吸收量差异不显著(P0.05),鸡蛋品质差异不显著(P0.05)。结果提示,夏季鸡舍内温度在27~30℃波动即可显著降低蛋鸡的体增重、平均蛋重和蛋壳品质;而29~35℃不仅显著降低蛋鸡的体增重、产蛋率、平均蛋重以及蛋壳品质,还显著影响鸡蛋的蛋白高度和蛋黄颜色。高温对蛋鸡产蛋性能及蛋白高度和蛋黄颜色的影响可能与降低采食量有关;高温可能直接影响蛋壳的形成,也可能由于降低钙、磷吸收量影响蛋壳品质。  相似文献   

9.
试验于2017—2018年间,统计上海各月平均气温、35℃以上高温天数等气象数据,分别对来自上海市5个区的5家规模猪场生产母猪的产仔性能进行调查,结果表明2017年、2018年日平均温度为18.54℃、18.96℃,35℃以上高温天数分别为35天、18天,对应的生产母猪平均产仔头数和至断奶平均产活仔数分别为11.60头/10.44头、11.78头/10.65头,2018年平均产仔头数和至断奶平均产活仔数分别较2017年同比提高1.55%、2.01%,表明高温天气可对生产母猪的生产性能造成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0.
本试验旨在研究分娩期高温(25℃)环境会导致分娩及泌乳期母猪不能有效进行体温调节。试验挑选20头二胎待产母猪,随机均分到2个具有传统产床的产房,其中产房1为对照组,环境温度始终保持在20℃;另一间产房是高温组,环境温度逐渐从20℃升高到25℃,并在妊娠112-115天维持4天,直到所有母猪分娩完成,然后环境温度逐渐降低到20℃,直到泌乳21天仔猪断奶试验结束。母猪的分娩行为通过视频监控记录,分娩前3天至分娩后5天记录母猪呼吸频率,分娩前1天至分娩后8天测定母猪的直肠温度,分娩当天至分娩后3天测定母猪乳腺表面温度。妊娠108天进入产房和仔猪断奶时母猪称重,同时测定母猪分娩时和仔猪断奶时的背膘厚。哺乳仔猪在哺乳第1、14和21天称重。结果表明,高温导致母猪分娩前16小时和分娩后24小时内侧卧时间高于对照组(P0.05),但躺卧总时间没有显著差异(P0.10),同时母猪分娩后第一天直肠温度高于对照组(P0.05),乳腺表面温度始终比对照组高0.9℃(P0.05)。高温有导致母猪产程延长的趋势(P0.10),同时导致母猪分娩前1天和分娩当天呼吸频率较高。在分娩后第7、8和9天,对照组母猪采食量较高(P0.05),第21天哺乳仔猪体重较重(P0.05)。研究结果揭示,分娩期高温会改变母猪的躺卧姿势,提高呼吸频率,导致直肠和乳腺温度上升,同时还会降低母猪泌乳期采食量,不利于哺乳仔猪增重,说明分娩母猪不能有效防御高温(25℃)环境,分娩时高温不仅会危害母猪健康,同时不利于后代哺乳仔猪生长发育。  相似文献   

11.
俗话说小猪怕冷,大猪怕热。因为猪缺乏汗腺,且皮脂厚。实践证明,当环境温度超过适宜温度21℃(上限5℃-10℃),猪采食量降低6%~10%,每升高1℃生长猪的日增重会减少30g/头,一头60kg体重的生长育肥猪在35℃环境下超过实际上限14℃,每天减少增重420g。夏季高温还会导致:(1)猪免疫力下降;(2)病原微生物繁殖诱发多种疾病发生;(3)猪为了高温散热,会在粪尿污水中打滚、卧睡,破坏猪群和谐关系,增加管理难度。因此夏季猪场有必要做好以下饲养管理工作:  相似文献   

12.
1 要注意蔟中环境 要求合理的上蔟密度(400头左右/折蔟),适宜的温湿度(24~25℃,湿度65%~70%)和流通的空气(加强通风换气),使蚕儿充分吐丝,减少蔟中不结茧与病死茧;如果吐丝不尽,则化蛹后仅有一部分娟丝分解作为能源,大部分成尿酸,还有一部分生成有毒的胺,将影响卵细胞发育.另外,上蔟后48~72h连续接触18h高温(32℃)将引起雄性不育.  相似文献   

13.
<正> 1 疾病发生概况病例:某养羊户,养绵羊37头、山羊6头。去年7月初陆续有6头绵羊发病。症状:减食,步行不稳,四肢乏力,弓背,不时有排尿症象,精神沉郁,呼吸心跳加速(呼吸150次/分),体温升高(41~42.7℃)。曾使用青、链霉  相似文献   

14.
本文研究了藿香、苍术、黄柏和石膏提取物对高温下猪生产性能和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选用2月龄农大I系实验用小型猪48头,分为常温组、高温应激组(高温组)、高温中草药复合制剂组(复合制剂组)3个处理,每组16头猪。于试验的第1、3、6和10天,每组选4头猪,用数字体温表测定肛温,称重,静脉采血后分离血清,测定血清皮质醇、热休克蛋白70含量。结果显示:高温组猪日采食量和日增重显著下降(P<0.05),血清皮质醇、热休克蛋白70含量显著升高(P<0.05)。复合制剂组的日增重和日采食量显著增高(P<0.05),血清皮质醇、热休克蛋白70含量均显著降低(P<0.05)。以上结果提示,复合制剂可以显著改善高温条件下猪的生产性能。  相似文献   

15.
饲喂方式和饲养温度对断奶仔猪生长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试验采用2×2因子设计研究不同的畜舍饲养环境温度和饲喂方式对断奶仔猪生长性能和腹泻率的影响。选用21日龄杜×长×大断奶仔猪240头,随机分配到4个处理组,每个处理6个重复,每个重复10头猪。畜舍饲养温度处理的2个水平分别为28~30℃高温组和23~25℃低温组;饲喂方式处理的2个水平分别为自由采食组和定时饲喂组。结果表明:高温组(28~30℃)仔猪的平均日增重(ADG)、平均日采食量(ADFI)和饲料增重比都极显著高于低温组(23~25℃)(P<0.01)。高温组的腹泻率显著低于低温组(P<0.05)。无论在高温还是低温饲养条件下,定时饲喂组与自由采食组相比仔猪的ADG、ADFI、FCR和腹泻率都无显著差异;饲养温度和饲喂方式之间无互作效应。  相似文献   

16.
20 0 1年 9~ 1 2月 ,洞头县东屏镇、北岙镇等规模猪场相继发生猪高温综合症。1 临床症状及病变 病猪厌食甚至废绝 ,高热 ( 4 0 .5~ 42 .8℃ ) ,粪便干结 ,四肢末端发绀 ,卧地不起 ,呼吸困难、咳嗽 ,1 1个规模养猪场的病情调查 ,发病生猪 2 30 0头 ,母猪发病 1 5 8头 ,怀孕母猪流产 42头 ,死亡 39头。病死猪剖检发现肺部有数量不等的褐色病变 ,淋巴结肿大、出血 ,少数病例肾脏土黄色。根据临床症状和病理剖检 ,疑似猪高温综合症。2 治疗方法处方 1 :青霉素 32 0万 IU,卡那霉素4ml,地塞米松 2 ml,氨基比林 1 0 ml,连用 1周 ,未见效果。…  相似文献   

17.
高温胁迫下紫花苜蓿抑制消减文库的构建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为分离和获得紫花苜蓿高温胁迫诱导相关基因片段的EST序列.以秋眠6级的紫花苜蓿品种(ABI 700)为材料,以45℃高温胁迫下的紫花苜蓿幼嫩茎叶cDNA为试验方(tester),以正常生长(22℃)的紫花苜蓿幼嫩茎叶cDNA为驱动方(driver),利用抑制性消减杂交技术(suppression subtractive...  相似文献   

18.
贵州省绥阳县某集约化猪场 1 998年 7月起发生了一起温和型猪瘟 ,至今 (1 997年 7月 )仍有流行。报告如下。1 发病与流行情况 该场于 1 998年 3月始建。分别于 1 998年 3月 2 1日、4月 2日从四川省原种猪场引进 70头 ,贵州省务川县偏辟农村购 2 6头和本地购进 8头 ,品种有长约杂、大约克、长白、黔北黑猪、约本杂。于 1 998年 8月 2日将临床上看似无病症的 5 6头猪转至新圈舍 ,以后将余下的 31头猪于 1 998年 1 0月 2 7日前陆续转至新圈舍。 1 998年 6月 2 9日 1头长约杂母猪发生以高温 (42℃ )和呼吸困难为主要症状开始 ,相继有许多猪出…  相似文献   

19.
正1发病情况2017年4月,建安区某猪场购入100头25~40kg猪仔,分10圈饲喂。3天后几头猪只发生高温42℃左右,咳嗽,按感冒治疗3天后停药1天,体温反弹40℃左右,发病6天时死亡2头,临死前尖叫,四肢呈划水状。陆续又有几头看似体健膘肥的发病,病猪精神沉郁,趴卧不站,眼睑水肿,体表发红,其中1头后肢关节肿大,场主根据个人治疗经验,又按猪链球菌治疗,病情  相似文献   

20.
本文旨在研究日循环高温对内鸡肝脏、胰腺及十二指肠锌离子浓度和金属硫蛋白含量的影响.选择32日龄爱拔益加(AA)肉用公鸡120只,随机分为3组(适温组、配对组和高温组),每组4个重复,每个重复10只鸡.适温组及配对组维持恒温23℃,配对组按前1天高温组的采食量饲喂;高温组温度为23℃-33℃-23℃循环变化,自由饮水.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