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以铁岭县黑土地保护利用项目区为评价区域,依据《耕地质量等级》国家标准,对国家黑土地保护利用试点项目实施后耕地质量变化情况开展等级评价,评价结果显示铁岭县黑土地保护利用项目实施前后,耕地质量等级呈现由中低等级耕地集中分布向中高等级耕地集中分布变化的趋势,实施前项目区耕地质量综合等级为5.65等,实施后项目区耕地质量综合等级为4.84等,项目的实施使得项目区耕地质量综合等级提升0.81等,表明铁岭县黑土地保护利用项目实施成效明显,这为辽宁省其他县区深入推进黑土地保护利用技术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
为科学指导土地整治项目区耕地质量评价工作,构建服务于土地整治的区域性多重耕地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及分级方法.研究立足土地整治的工程特性和具体实施内容,认为针对土地整治项目区的耕地质量评价应该包括耕地的地力质量、工程质量、空间质量和生态质量4个方面.借鉴耕地质量评价相关研究成果,根据土地整治项目区内生需求与外生因素,结合东北地区区域特点,构建服务于土地整治项目区的多重耕地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相应的指标赋分规则,并基于几何平均法的耕地质量评价分级,将耕地质量划分为1-10个级别的4大质量等级.应用该方法对土地整治项目区进行多重耕地质量评价,能够清晰、全面地判别耕地的各维度质量变化情况,为耕地质量提升和土地整治工程管护提供针对性的指导依据.  相似文献   

3.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改革政策的不断推进,人们不再满足于传统的耕地模式,对于耕地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我们希望通过科学的方式对土地进行整治,希望探索出能够提升土地整治项目区耕地质量的方法和思路。并采用实地实例研究的方式,探索经过土地整治后,项目区耕地质量是否有提升,以期望为土地整治项目区耕地质量提升评价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4.
为科学指导土地整治项目区耕地质量评价工作,构建服务于土地整治的区域性多重耕地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及分级方法.研究立足土地整治的工程特性和具体实施内容,认为针对土地整治项目区的耕地质量评价应该包括耕地的地力质量、工程质量、空间质量和生态质量4个方面.借鉴耕地质量评价相关研究成果,根据土地整治项目区内生需求与外生因素,结合东北地区区域特点,构建服务于土地整治项目区的多重耕地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相应的指标赋分规则,并基于几何平均法的耕地质量评价分级,将耕地质量划分为1-10个级别的4大质量等级.应用该方法对土地整治项目区进行多重耕地质量评价,能够清晰、全面地判别耕地的各维度质量变化情况,为耕地质量提升和土地整治工程管护提供针对性的指导依据.  相似文献   

5.
选取地形部位、障碍因素、耕层质地、有机质、有效磷、缓效钾、排水能力、灌溉能力、剖面构型和耕层厚度共10个评定因子,依据湖南省高标准农田建设耕地质量评定技术,对项目区建设前、后的耕地质量指数和粮食产能进行测算,判定项目区的综合建设成效。结果表明:通过田间工程项目的实施,项目区耕地质量指数由建设前的0.798提升为0.839,提高了0.041,计算得出项目区耕地综合生产能力提高82 kg/(667m~2·a)。针对洞口县耕地地力现状,在实施工程措施的同时,应结合农艺措施,如水旱轮作、适度深耕、增施有机肥、开展测土配方施肥等,增加培肥效应。  相似文献   

6.
黑龙江省克山农场红光项目区土地总面积为17237hm^2,水土流失面积12191hm^2,占本区土地总面积的70.7%,其中耕地水土流失面积11703hm^2,占水土流失面积的96%.项目区内现有侵蚀沟46条,沟壑密度达到0.06km/km^2.侵蚀沟的产生毁坏了耕地180hm^2,并仍有继续扩张趋势.项目区耕地黑土层厚度在30~40cm,每年流失的黑土厚度约为0.3cm,如不尽快治理,耕地黑土层会在百年左右流失怠尽,宝贵的黑土资源将一去不复返.  相似文献   

7.
襄汾县农技人员根据当地实际,通过农艺、耕作及综合管理配套措施,探索出一套实施高产稳产农田的技术模式,它充分利用项目区基础条件,培肥地力,因地制宜,改水培肥,合理调配水、肥供应,使项目区耕地保水保肥能力显著提升,增加了粮食产能,实现了稳产高产。  相似文献   

8.
为给贵州省开展土地整治提供理论依据,以贵州省凤冈县绥阳镇万亩土地整治项目为例,采用农用地分等修正方法,通过对整治前后耕地自然质量等级进行划分,评价土地整治工程设计和实施对耕地质量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整治前项目区耕地的自然质量分78.49分,耕地质量集中分布在3级;整治后耕地的自然质量分120.38分,耕地质量集中分布在4~5级。整治前后项目区耕地质量等级提升2~3级。  相似文献   

9.
为给贵州省开展土地整治提供理论依据,以贵州省凤冈县绥阳镇万亩土地整治项目为例,采用农用地分等修正方法,通过对整治前后耕地自然质量等级进行划分,评价土地整治工程设计和实施对耕地质量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整治前项目区耕地的自然质量分78.49分,耕地质量集中分布在3级;整治后耕地的自然质量分120.38分,耕地质量集中分布在4~5级.整治前后项目区耕地质量等级提升2~3级.  相似文献   

10.
为了解项目区新增耕地的质量状况,以实地调查耕地状况以及项目实施的规划方案作为主要数据来源,基于地块尺度的基础,分别对影响贵州喀斯特丘陵地区新增耕地的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项目区耕地质量总体不高,1级耕地面积为10.5 hm2,仅占新增耕地面积的8.21%;状况好的1、2级耕地仅分布在项目区中部,自然环境条件好,地势平坦,土壤质地良好,有机质含量高,裸岩率低,且地块临近道路和蓄水池;质量稍差的3、4级耕地多位于坡度大、裸岩率高,且地块离道路和水池的距离都在200 m之外.研究证明了GIS支持下喀斯特丘陵地区小尺度新增耕地质量综合评价的可行性,为GIS技术在小尺度新增耕地质量评价中的应用提供了思路和方法,对丁旗镇耕地质量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S为了解莫旗黑土地项目区耕地质量监测指标变化情况。[方法]2018年-2020年连续3年采集项目区的106个耕地质量调查点位土壤样品,对土壤有机质、全氮、有效磷、速效钾、容重、pH等6项主要指标进行了检测分析。[结果]研究表明,莫旗黑土地项目区2020年6项主要指标较2018年都有所提升。[结论] “黑土地养育培肥”东北黑土地综合保护模式取得了较好的实施效果,提升了项目区耕地质量。  相似文献   

12.
土地整治项目区耕地质量提升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科学指导土地整治项目规划设计、竣工验收等阶段耕地质量评价工作的开展,拟探索土地整治项目区耕地质量提升评价方法与思路。基于农用地分等与定级方法,分别对整治后耕地质量等别和级别进行评价,并以四川省德阳市中江县土地整治项目为例进行实证研究。结果显示,经土地整治后研究区内耕地质量等别和级别均有所提升,其中国家自然等别平均提升0.69等,最低提升0.04等,最高提升1.76等;国家利用等别平均提升0.50等,最低提升0.03等,最高提升1.36等;耕地质量级别平均提升1.10级,最低提升0.11级,最高提升3.18级。研究结果表明,基于农用地分等与定级的土地整治项目区耕地质量评价结果能够全面地反映项目区内耕地质量及其变化情况,研究可为土地整治项目区内耕地质量评价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以废弃砖瓦窑为项目区,在介绍废弃砖瓦窑基本概况的基础上,从水土资源分析、土地平整工程、耕地质量评价三个方面入手,分析了废弃砖瓦窑项目建设条件。  相似文献   

14.
选取太行山山麓平原区的顺平县高于铺镇、腰山镇土地整治项目区为案例,应用数学分析法、实地调研法、抽样调查法,在分析项目区新增耕地来源的基础上,对项目区土地平整工程、农田水利工程、田间道路工程及村庄整治工程进行规划设计,以期对太行山山麓平原区的土地整治工程设计提供经验借鉴和方法指导。  相似文献   

15.
依托于云南省昆明市寻甸县某地土地整治项目,利用高分辨率遥感数据与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数据相结合的方法为土地整治项目可行性研究阶段进行了应用研究。通过遥感影像对二调数据进行更新,获取符合项目区实际情况的基础数据,对比分析二调数据与经影像更新后数据,分析土地利用现状及限制性因素,深挖土地整治的潜力;且在可研阶段有效控制建设规模,避免可研阶段和规划设计阶段出现较大调整。通过高分辨率遥感影像对项目区耕地图斑进行分割并引入景观格局指标,分析发现,项目区耕地细碎化程度严重,且耕地分割成地块产生的非有效耕地面积较大,造成了耕地资源的浪费,降低了耕地的利用率、产出率,严重制约着农业现代化发展。结果表明,将高分辨率遥感影像应用于土地整治项目可行性研究阶段,能够为分析结果的准确性提供现实性较强的基础数据保障,从而为土地整治项目的可行性提供切实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16.
在地理信息系统和景观分析软件Fragstats3.3的支持下,以江西省信丰县大塘埠镇土地整理项目为例,采用斑块多样性(斑块大小和数量、斑块形状)、景观类型多样性(多样性指数、均匀度、优势度)、景观格局多样性(破碎度、聚集度)等指标,分析了土地整理项目实施前后项目区景观多样性的变化:项目区以耕地(水田和旱地)为基质的状况进一步加强,斑块类型和数目明显减少,斑块形状趋于简单,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和破碎度降低,土地集中连片,优势度和聚集度增加,项目区总体景观多样性降低。景观多样性变化的结果表明,土地整理项目的实施一方面提高了整理区域社会经济效益,另一方面也导致了局部生态环境效益的下降,以耕地数量增长为主的土地整理模式应该转变为以土地质量的提高为主.综合考虑土地搭理对区域景观生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土地整治是当前治理耕地景观细碎化问题的主要措施,其治理效果尚需实证评价。以赣西北为研究区,选取斑块数量(NP)、地块平均面积(MPS)等8个景观指标构建了耕地景观细碎化指数模型,基于田块尺度对29个项目区整治前、后的耕地空间破碎化指数进行测算,通过配对样本t检验、方差分析和空间分析。结果表明:土地整治工程对耕地景观细碎化治理有显著的效果,但在平原区和丘陵区的治理效果存在明显差异,平原区整体优于丘陵区,且部分丘陵区耕地景观破碎化指数有所增加。  相似文献   

18.
《农技服务》2019,(9):16-17
为潼关县项目区新增耕地水稻科学施肥提供参考,对项目区新增耕地土壤采样,检测土样主要养分含量,按照养分平衡施肥法,确定水稻氮、磷、钾等肥料的合理施用量、施用时期和施肥方法。结果表明:项目区新增耕地土壤有机质、全氮、速效钾含量较低,0~20厘米耕层土壤供氮量为0.87公斤/亩,供磷量为2.8公斤/亩,供钾量为6.1公斤/亩;当水稻目标产量设定为500公斤/亩时,需施氮(N)21.09~31.80公斤/亩、磷(P2O5)8.80~12.80公斤/亩、钾(K_2O)24.15~29.02公斤/亩。  相似文献   

19.
2009年兰州市近郊五区开始实施了农业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研究项目,截止2013年项目已通过了验收,本文针对兰州市项目区耕地地力做出了科学评价,根据项目区蔬菜主要栽培种类选择甘蓝进行评价,并提出了关键栽培技术及适宜性研究。  相似文献   

20.
闫斐  陈博宁 《农技服务》2009,26(10):86-87
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包括耕地数量上的平衡和质量上的平衡,这种平衡对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有制约作用。而土地整理和土地的开发以及复垦影响到耕地总量在数量上的平衡。此外,项目区或者背景区域内生态环境好坏、施肥技术正误以及水利工程则直接影响到耕地的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