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柳树辽宁壳多胞菌溃疡病系我国新发生的一种柳树溃疡病,〔1〕病原菌经鉴定为一新种,定名为辽宁壳多胞菌StagonosporaliaoningensisZ.K.ZhongetZ.W.Yuan。〔2〕本病于4月下旬发病,5月中下旬分生孢子成熟,6月中下旬为孢子飞散和发病高峰期。病原菌以菌丝体在侵染枝干表皮下越冬,为翌年4月发病的初侵染源。  相似文献   

2.
[目的]为了明确四川核桃褐斑病的病原菌及其发病规律。[方法]采用组织分离法,对四川中江核桃果园自然发病的核桃病原菌进行分离,并回接检测分离物的致病性;结合孢子形态学、ITS序列和gdp序列分析对病原菌进行鉴定;同时对核桃褐斑病的发病规律进行了调查。[结果]分离得到6种真菌,回接只有菌株ZJ5能使核桃发病;孢子形态和多序列比较分析将菌株ZJ5鉴定为链格孢菌;调查明确了核桃褐斑病的发病规律。[结论]本文首次报道了四川核桃褐斑病病原菌为链格孢菌,并揭示了该病原菌的发病规律。  相似文献   

3.
松材线虫病程中树体内线虫和细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越来越多的证据证明松材线虫病是由松材线虫和线虫携带的细菌共同引起的。本文对接种松材线虫后黑松的不同发病阶段 ,树体内非接种枝上的线虫、细菌的种类及数量变化动态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 ,非接种枝上 ,在病树出现少量黄色针叶时 ,能有细菌检出 ;较多黄色和褐色针叶时 ,线虫才开始出现 ,细菌开始增多 ;至发病后期 ,病树基本枯死时 ,线虫和细菌数量迅速增加。对发病过程中出现的细菌种类鉴定表明 ,发病中期 ,细菌种类比较单一 ,随着病情的发展 ,细菌不但数量迅速增加 ,而且种类也增多 ,但优势菌群为荧光假单胞菌、假单胞菌 不动杆菌、泛菌属和少动鞘氨醇单胞杆菌  相似文献   

4.
桉树青枯病发生规律与控制技术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桉树青枯病的病原为世界范围内广泛分布的茄拉氏菌[Ralstonia Solanacearum(Smith)Yabuuchi etal.],主要以生理小种1号、生化变种3菌系侵染为害。近10多年来由于桉树造林以无性系为主,在具备发病条件时,感病无性系的发病率可达30%~90%以上。由于茄拉氏菌生理小种1号为高温型菌系,在高温高湿和大风气候条件下易爆发成灾;桉树青枯病是单年流行病,有一定数量病原,气候因素有利于发病,桉树青枯病就大发生;易感病的树种1~3年生期间,青枯病可连年流行,随树龄增大病害流行逐渐缓慢,其中以1年生林发病率最高,4年生后基本不发病。桉树青枯病发生危害的程度具有明显区域差异,根据区域气候特点可以将桉树栽培区划分为高风险发生区、中风险发生区和低风险发生区。桉树青枯病的初侵染源为带菌土壤、带菌苗木和农家肥。在桉树青枯病高风险发生区,感病品系在沙土、壤土和粘土造林地均可严重发病,但在前作为易感农作物或以农家肥为基肥时,抗病品系也可严重发病;在中风险发生区,感病品系主要在坡下低洼积水处发病,在前作为易感农作物、以农家肥为基肥或以带病苗木造林的林地严重发病;在低风险发生区,感病品系主要在前作为易感农作物、以农家肥为基肥或以带病苗木造林的林地发生。目前,国内外对桉树青枯病仍没有有效的防治措施。根据桉树青枯病发生与流行规律,提出桉树青枯病可持续控制策略:实行植物检疫,培育无病苗木,减少病原菌初侵染源;采取科学营林技术,减少病原菌的种群数量,降低发病率;合理布局桉树品种(系),充分利用桉树良种资源;培育多类型抗病品种(系),以多品系混合造林减缓病原菌进化,形成专化型新菌系。并提出具体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东陵天柱山所有树木种类及立木腐朽发生情况的详细调查,结果显示:天柱山区域内乔、灌树种共有19科60多种,其中有11科32种被活立木腐朽菌寄生。引起活立木腐朽的病原菌共有21种,分属真菌和细菌2大类别,真菌是引起树木腐朽病的主要类群。腐朽菌主要发生在干、干基、干皮部、枝杈和枝部,引起白色、黑色和褐色3种类型腐朽。发病的主要品种为京桃、垂柳、家榆、刺槐和暴马丁香等。常见的腐朽菌多为绒毛栓菌、裂褶菌、科普锐齿菌、多年卧孔菌、平伏刷革菌和欧文氏细菌。  相似文献   

6.
蘑菇褐斑病的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蘑菇褐斑病又名干泡病,分布较为普遍,在菇床上常有发生,为害很大。症状发病时多在菌柄、菌伞、菌褶上形成褐色斑点,并凹陷,蘑菇往往失去坚韧性,呈畸形。严重时蘑菇会腐烂。幼菇发病多变形,菌伞边缘呈锯齿状,或菌柄弯曲,有的形如蒜头,菌柄粗于菌盖。在大菇上发病  相似文献   

7.
湖南省林科所与汨罗县林科所经过3年多的定点、定株、定期观察,探明该省的国外松枯梢病发病原因有二:一为松色二孢菌(Diplddid Pinea)侵染引起,一为立地条件贫瘠所致。由病原菌侵染的湿地松和火炬松发病规律一致。发病期4—7月,高峰期5—6月。该  相似文献   

8.
湖南省林科所与汨罗县林科所经过3年多的定点、定株、定期观察,探明该省的国外松枯梢病发病原因有二:一为松色二孢菌(Diplddid pinea)侵染引起,一为立地条件  相似文献   

9.
溃疡病菌属于子囊菌中的葡萄座腔菌属,在新疆境内为害严重,是影响杨、柳科林木正常生长的主要病害之一。溃疡病病害多发生在树木主干上。病菌在树皮内过冬,发病时由树皮皮孔或伤口侵入,常造成枝叶枯黄,病斑相连环绕树干时可导致林木整株死亡,影响绿化观赏效果。  相似文献   

10.
杉木叶枯病的病原菌经2902块病株组织分离培养结果:得到炭疽菌(ColletotrichumSP)25.5%,细菌(Pseudomonas cunnigh-amiae Sp)27%,多毛孢菌(Pestalozzia Sp)5.7%,交链孢菌(Alternaria Sp)3.9%。炭疽菌对刺伤、擦伤、灼伤处理都可发病,无伤发病轻微;细菌对擦伤,灼伤处理发病明显;无伤不发病;多毛孢菌灼伤发病重,刺伤擦伤发病轻微;交链孢菌刺伤擦伤仅有轻度反应。即上述几种菌体直接侵染能力很低,只有存在伤口的情况下才能侵染发病。立地条件  相似文献   

11.
引致杨树黑星病的病菌为山杨黑星孢菌,主要危害青杨,北京杨。每年6月初至中旬发病,潜育期5天,再侵染至9月下旬,初发期与当年4—5月雨温系数回归方程式:Y=35.1-1.66X,苗圃病情重于幼林,多龄苗病情重于新育苗。防治方法以清扫落叶为主,发病前可采用代森铵0.1%~0.125%药倍液预防6次,发病后改用0.2%多菌灵防治。  相似文献   

12.
竹丛枝病的研究Ⅰ症状、病菌分离和接种试验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用竹丛枝病病枝梢端和竹瘤座菌的子实体分离,获得竹瘤座菌的纯培养。病菌在PDA培养基上生长很慢,菌落呈白色乳酪状,为分生孢子。对嫩梢未展开的心叶喇叭口内(生长点),注入孢子悬浮液,可使新梢发病,潜育期在40天以上。接种发病枝症状及其发展过程和自然新发病枝一致,再分离获得原菌种,证明竹丛枝病是由竹瘤座菌Balansia take(Miyake)Hara=Aciculosporium take Miyake侵染所致。新发病枝初为细长、叶小,单根蔓枝,到第三年才形成典型丛枝症状。文章还对症状发展过程作了详细描述。竹丛枝病在国内各地普遍发生,不仅淡、刚竹,而且毛竹在有些地方发病也很严重。重病竹林发笋少而细,逐渐衰败,成为发展竹用材林和食笋用林的障阻之一。  相似文献   

13.
蚬木煤烟病的防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蚬木煤烟病是现木苗木和幼树中常见的病害,人工林普遍受害,城市绿化的现木被害尤为严重,被害的现木叶片表面布满一层煤烟状物。该病害妨碍正常的光合作用,影响树木的生长。该清全年均可发生,但以3-5月至9-10月为两次发病高峰,发病的树下常见木虱的分泌物。此病的主要特征是,在叶和徽技上形成黑色霉层,有的如烟垢,厚薄不均,易剥落,系煤文西引起;有的分布较均匀,不易剥落,发病是由小煤文菌引起。发病的现木在激枝上常见有木虱叮吸树液。规木煤烟病是由煤支菌hal)edumSp.和小煤文菌Meliola印.引起的,煤文菌为腐生类真菌,…  相似文献   

14.
2006--2007年在山东农业大学中药材试验站栽培的药用植物草决明上发现一种新病害,定名为草决明荚枯病.该病主要危害荚果,荚果受害后均从尖端开始发病,使受害部分变褐枯死,不能正常结籽.从多个发病荚果中共分离到11株相同真菌分离物,针刺法接种荚果后均可引起荚果发病.根据该病原菌形态学特征、培养性状并结合rDNA-ITS序列分析,将引起草决明荚枯病的病原鉴定为葡萄座腔菌,这也是首次在草决明荚果上发现由该种病菌引起的病害.  相似文献   

15.
对广东湛江桉树开发中心、吴川县、斗门县、高要县、鹤山县等地桉树青枯病的发病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菌在病株残体及土壤中可存活3年以上,并保持致病力.垃圾肥不仅含有该菌,而且有利于该菌的繁殖.该病始发期为5月下旬至6月初,7月至9月底为发病高峰期,停止期一般在11月中、下旬.林地径流是病菌短距离传播媒介.桉树根部是该病菌主要侵入途径,其次是根颈部.然后蔓延至枝干部分.  相似文献   

16.
马占相思枯萎病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报道了马占相图的一种新病害-枯萎病,该病害在广州郊区的马占相思林造成很大的危害,于2~3月份开始发病,4~5月份为发病盛期,阴雨,高湿的天气条件有利于该病的发生,通过对病组的分离,培养,纯化,接种及培养菌的致病性测定,鉴定其病原为尖镰刀菌。  相似文献   

17.
杨树烂发病的发病规律及防治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树烂皮病是一种发生范围广、危害十分严重的林木病害,又称杨树腐烂病。该病主要危害各种杨树,也危害柳树、桑树等树木,常常致使树木干枯死亡,严重影响林业发展。引起杨树烂皮病的病原菌为污黑腐皮壳菌,其无性世代为金黄壳囊孢菌。一、发病规律及循环侵染赤峰地区杨树烂皮病3月下旬至4月上旬开始发病,5月至6月为发病盛期。杨树烂皮病以无性世代出现,  相似文献   

18.
从木棉干腐病标本中分离出病原菌,采用病原形态学、分子生物学方法鉴定,并进行致病因素分析,结果表明:木棉干腐病由可可葡萄座腔菌Botryosphaeria rhodina危害所致;引发病害的最适温度为28℃,湿度越大越利于发病;孢子悬浮液致病最适含量2×103个/m L,且含量与发病程度成正比;病菌主要侵染木棉干部及幼茎,典型病斑梭形至椭圆形,后期表生黑色颗粒状物。菌丝和孢子均能从伤口侵入枝干发病,分离所得菌种具有弱致病性,这与该病害多发生在自然整枝或修枝整形时的规律符合。  相似文献   

19.
杨树肿干溃疡病是国内发现的一种新病害。是由枝顶孢菌(Acremonium sp.)和镰刀菌(Fusarium sp.)引起。症状为树干外部肿大、内部变色,有腐朽现象,易被风折,为害部位主要在主干2~3m之间,3~5年生的杨树发病严重。2种菌的生长范围为10~35℃,最适温度为30℃,pH4~12均生长很好。  相似文献   

20.
2013-2015年淳化县核桃炭疽病发病规律及防治技术调查与研究结果显示,一般果园炭疽病造成损失10%~30%,严重危害逐步显现出来,叶片、枝条、果实皆可染病;病原菌有性时期为球壳菌科小丛壳属围小丛壳(Glomerella cingulata),无性态为黑盘孢科盘圆孢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以菌丝体在核桃病枝、病果、芽上越冬,5月上旬至下旬在越冬场所病残体上产生分生孢子,借风、雨和昆虫传播,6月上旬从伤口或自然孔口侵入,潜育期一般为5~10天,6月下旬发病,7月中旬至8月下旬为发病盛期,10月中旬停止发病进入休眠越冬期;通过选育抗病品种、加强栽培管理、消除或减少越冬病源量、喷施化学药剂等方法防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