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茶细蛾幼虫主要分布在芽下一、二叶上(占76.06%~93.46%).本文应用多种聚集度指标测定结果表明,该虫幼虫在一切密度下都呈聚集分布,分布的基本成份为个体群,且聚集程度随种群密度升高而增加.聚集原因由成虫选择嫩叶产卵、幼虫的习性和茶园环境中任一因子引起的.应用Iwao的抽样模型建立了茶细蛾幼虫的田间理论抽样数公式:N=1/D2(1.7958/m+0.3107),给出了不同密度下、不同误差要求的最适抽样数.  相似文献   

2.
通过应用5种聚集度指数和2种回归方法,对荔枝尖细蛾幼虫的空间格局和抽样技术进行研究。所有指标表明,荔枝尖细蛾幼虫在田间呈聚集分布,分布的基本成分是个体群,且个体间相互吸收。在空间格局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理论抽样数,并通过不同抽样方式的精度比较,得出平行线抽样方式最佳。  相似文献   

3.
为明确茶谷蛾(Agriophararhombata Meyr.)在不同茶树品种的空间分布格局及感染虫生真菌的情况,在广东省云浮市、开平市两地选取金萱和鸿雁12号两个茶树品种,对茶谷蛾幼虫发生情况和感菌情况进行标准的调查。应用了聚集度指标法和回归分析法等方法,掌握茶谷蛾幼虫的空间格局。结果显示,幼虫聚集可能是受其生活习性影响,因为每条雌虫可产卵百余粒。空间分布格局为α=2.617>0,幼虫个体之间相互吸引,以个体群的形式存在。β=1.02>1,幼虫在茶园里呈现聚集分布。金萱Ⅰ试验地茶谷蛾幼虫的真菌感染率为20%,是鸿雁12号Ⅱ试验地的茶谷蛾幼虫感染率的两倍,其他试验地的1倍。不同品种茶树上呈现聚集分布,个体之间互相吸引,以个体群的方式存在。研究结果以期为茶谷蛾幼虫的预警监测以及科学防控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4.
用多种方法分析了甘蓝夜蛾幼虫在甜菜田的分布型为采集分布,聚集原因由昆虫本身特性所致;按Iwao提出的理论抽样数计算公式,得出了甘蓝夜蛾幼虫在不同密度下的抽样数为:n=40.9611-2.2401。经分析,4种取样方法中以“棋盘试”取样样点多,且布局均匀,取样误差小。  相似文献   

5.
在田间调查的基础上,运用聚集度指标法、Iwao回归分析法及Talor幂指数法对茶跗线螨在茶园中的空间分布型、理论抽样数技术进行研究,同时根据1wao的理论抽样数模型确定了茶跗线螨的最适理论抽样数。结果表明:茶跗线螨在茶园中的空间分布为聚集分布,基本成分为个体群,个体间相互吸引,个体群在茶园中呈聚集分布。同时其聚集程度随种群密度的增加而增强。根据各项聚集度指标得出茶跗线螨田间调查的理论抽样数公式为:N=t2/D2(12.557/m+0.340).本研究结果为茶园茶跗线螨预测预报及防治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茶细蛾锤腹姬小蜂(Asympiesiella sp.)属膜翅目小蜂总科姬小蜂科(即寡节小蜂科)Eulophidae,是茶细蛾天敌中的优势种。此蜂以幼虫取食茶细蛾幼虫体液为生,被寄生的茶细蛾幼虫最初呈麻醉状,最后体液几乎被吸尽而残存体壳。  相似文献   

7.
本文应用频次分布X~2检验法、Taylor幂指数法、Iwao回归法以及七种聚集度指标等分析了油菜潜叶蝇幼虫的空间分布型。结果表明:油菜潜叶蝇幼虫的田间分布为聚集分布,分布的基本成分是以个体群形式存在;聚集的原因主要是自身行为的结果;采用Iwao理论抽样数模式,得到了该虫的理论抽样数模式和序贯抽样模式。  相似文献   

8.
调查了淮北棉田不同时期棉铃虫卵及幼虫在棉株不同叶位间的发生量,计算了5种分布型指数,进行了频次拟合优度检验,结果表明,卵及幼虫在棉田的水平和垂直分布均呈聚集分布,其聚集强度随种群密度的改变而变化,聚集原因是由于环境因素所致;卵及幼虫的垂直分布同时具有聚集、随机和均匀的趋势。建立了卵及幼虫的理论抽样公式和估测种群密度公式。  相似文献   

9.
经6块甜菜田的聚集度指标测定结果表明,草地螟幼虫在甜菜田属聚集分布。经Iwao回归拟合,(,P<0.01),式中的组合说明草地螟幼虫在田间的分布属聚集分布中的奈曼分布,结果和聚集度指标测定结果相吻合。4种取样方法与抽样总体比较,以双对角线抽样法误差最小,代表性好,宜在大田调查时采用。草地螟幼虫不同虫口密度所需最大抽样量由:给出。  相似文献   

10.
麦茎谷蛾(OCHSeHemeASP),是江苏淮北麦区迅速发展蔓延的大麦新害虫,已经成为六棱大麦增产的障碍,搞清麦茎谷蛾幼虫的田间分布规律,对于进一步深入研究麦茎谷蛾的发生危害特点、完善测报防治技术,具有一定的意义。1993年以来,我们对麦茎谷蛾幼虫的田间分布型及其抽样技术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报告如下:1研究方法1.1根据麦茎谷蛾田间幼虫主要来自越冬场所(房屋)的特点,选取距越冬场所三种不同距离的麦田进行实查。一是距越冬场所15m,麦茎谷蛾发生数量较多的大麦田。平均8头/0.11m2,最高密度为33头/0.11m2;二是距离越…  相似文献   

11.
本省已知的卷叶虫,有茶卷叶虫、茶小卷叶虫、后黄卷叶虫、小黄卷叶虫及三角卷叶虫(即茶细蛾幼虫)等。其中,茶卷叶虫分布最普遍,在闽东北、闽北等茶区常严重发生,是茶季中的主要害虫之一,幼虫包卷、咬食新梢嫩叶或梢顶芽叶,阻碍新梢伸育,  相似文献   

12.
本研究以Iwao直线回归方程和Taylor幂法则,结合3种常用聚集度指标,对香蕉园斜纹夜蛾低龄(1~2龄)、中龄(3~4龄)和高龄(5~6龄)3个龄期幼虫进行空间分布分析。结果表明:香蕉园斜纹夜蛾幼虫的空间分布型与幼虫龄期密切相关,且随着虫龄的增长,其聚集强度逐渐减弱;1~4龄幼虫空间分布格局为聚集分布,个体间相互吸引,其聚集强度随密度的增大而增大;5~6龄幼虫空间分布型由聚集分布逐渐趋向于均匀分布,且个体间存在相互排斥。在此基础上,以中龄幼虫为依据,建立了香蕉园斜纹夜蛾幼虫的最适理论抽样公式n=(t2/D2)(1.978/m+3.5119)和最佳序贯抽样公式$T(n) = n{m_0} \pm 1.96\sqrt {n(1.978{m_0} + 3.5119m_0^2}$。  相似文献   

13.
茶刺蛾核型多角体病毒制剂示范应用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茶刺蛾(Iragoides fasciata Moore)是我国茶树上的一种重要害虫,爆发成灾时,可将成片茶园食成秃枝,严重影响产量。茶刺蛾幼虫的毒刺,也严重影响茶叶采摘和田间管理。近年来,茶刺蛾在有机茶园为害猖撅.为寻找有效防治茶刺蛾的生物制剂,笔者对茶刺蛾核型多角体病毒(IfNPV)制剂进行了研究,现将其示范应用试验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4.
为明确大豆田黄蓟马的空间分布型及理论抽样数,以指导田间取样。采用6种聚集度指标、Iwao回归分析法和Taylor幂法则分析了黄蓟马成虫、若虫和整个种群(成虫和若虫)在大豆田间的空间分布型,并且进行空间分布型适合度卡方检验,确定所属空间分布型,对聚集因素作出分析,根据Iwao的理论抽样数模型确定最适理论抽样数。结果表明,黄蓟马成虫、若虫和整个种群在大豆不同生育期的空间分布型均为聚集分布,Iwao回归分析法显示黄蓟马个体间相互吸引,分布的基本成份是个体群聚集分布。Taylor幂法则分析表明,黄蓟马成虫、若虫和整个种群聚集度依赖密度,且随着平均密度的升高聚集程度越强。卡方检验的结果也为聚集分布。黄蓟马的种群集数λ均大于2,说明黄蓟马种群的聚集原因可能由其生活习性或其本身的聚集行为及环境因素共同作用所致。黄蓟马成虫的理论抽样方程 ,若虫的理论抽样方程 ,黄蓟马整个种群的理论抽样 。本文结果为黄蓟马田间取样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本文报导了对甘蓝夜蛾卵的空间分布型与抽样技术的研究结果。用扩散系数(C)、扩散指标(I_δ)、Taylor的幂法则(S~2=a(?)~b)及M与(?)的回归关系对调查数据分析表明:甘蓝夜蛾卵在田间随密度的升高,其聚集度增强;利用M—(?)回归式得出的α、β值,按Iwao提出的理论抽样数计算公式得出了甘蓝夜蛾不同虫口密度下的抽样数;得出“Z”字型随机取样方法较为准确.  相似文献   

16.
对龟纹瓢虫成虫在玉米田的空间分布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应用扩散系数等7种指标分析,确定了该虫的空间分布型为聚集分布,其聚集原因经Blackith种群聚集均数测定,在中高密度田是由龟纹瓢虫的群居习性所致;在低密度田是由环境因素(如蓟马的密度)引起的,并提出了最佳理论抽样数。  相似文献   

17.
我国茶树蓑蛾区系与发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汉鹄  韩宝瑜 《茶叶科学》1997,17(2):171-176
我国茶树蓑蛾类害虫已达11属20种。除雄蛾外,其它虫态终生负囊,聚集发生,形成“危害中心,常致局部茶丛受害光秃。常见种大都一年发生1代,只茶蓑蛾与茶小蓑蛾一年2代。多以非老熟幼虫越冬,仅大蓑蛾以老熟幼虫、黑肩蓑蛾以卵越冬。非老熟幼虫早春复苏早而贪食,常造成冬芽殆尽,春茶局部绝收。气候雨湿和天敌可对蓑蛾产生明显的自然控制。文中还就其地理分布、形态鉴别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8.
《茶叶》1980,(4)
一、陈宗懋编译0031 用苏云金杆菌防治茶树害虫——Ka-riya,A.,JARQ(日本)11(3)173—178(1977)(英文)苏云金杆菌(Bacillus thuringiensis,BT)可以产生一种能使某些鳞翅目昆虫幼虫致死的毒素。在日本曾试验各种 BT 制剂(由不同的苏云金杆菌菌系制成)对茶树主要鳞翅目害虫幼虫的效果。苏云金杆菌制剂对防治茶卷叶蛾、茶小卷叶蛾、茶细蛾和其他鳞  相似文献   

19.
香蕉根颈象甲[Cosmopolites sordidus(Gemar)1已在海南香蕉园发生,对香蕉生产造成危害.为了研究香蕉象甲的分布和发生规律、指导田间取样,应用几种聚集度指标的计算公式以及Taylor幂法则、Iwao的m*-m回归分析法,分析和测定了香蕉根颈象甲卵的空间分布格局和田间理论抽样数.结果表明:海南香蕉根颈象甲卵在一定密度下呈聚集分布,空间分布符合负二项分布;聚集度指标,I>0,m*/m>1,C>1,Cα>0;Tavlor幂模型表明香蕉根茎象甲卵在一定密度下的分布为聚集的,而且聚集强度随种群密度的上升而升高:Iwao的m*-m回归模型分析表明,m*和m呈显著相关,香蕉根茎象甲个体间相互吸引,最适抽样数n与卵密度m及相对误差D的关系为:n=1/D2(1.3717/m+0.046 3).  相似文献   

20.
为弄清蓟马在芒果植株上的空间分布格局,确定芒果蓟马监测及防控的抽样技术和方法,分别于芒果嫩梢期和扬花期,调查芒果植株不同冠层蓟马虫数。结果表明:不同地区芒果园蓟马的为害程度差异较大。芒果植株不同冠层均有蓟马分布为害,芒果花期取中、下层花穗,嫩梢期取中、上层叶片能较准确反应出植株的受害情况。芒果蓟马的分布型受种群密度的影响,密度低时为均匀分布,密度高时为聚集分布;聚集程度随密度升高而增大,个体间相互吸引。利用聚集均数分析聚集原因,发现芒果蓟马的聚集主要是由蓟马自身的习性和环境共同作用引起的。应用Iwao理论抽样原理,建立了芒果扬花期及嫩梢期的抽样模型:N =(8.8543/m +0.2098)t 2/D 2N = (1.8462/m +0.1513)t 2/D 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