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正端粒位于真核生物染色体末端,由TTAGGG 6个碱基串联重复构成[1]。在新陈代谢过程中,细胞端粒逐渐变短,当端粒缩短到特定长度时,引发分裂性细胞衰老,衰老的细胞逐渐变扁、变平、变大,最后停止分裂直至凋亡[2]。因此,研究人员形象地将端粒称为细胞的"分裂时钟"[3]。端粒酶是一种核糖核蛋白复合物,其核心酶包含蛋白亚基和RNA元件两部  相似文献   

2.
端粒位于真核生物染色体末端,它对维持染色体结构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端粒酶能够以自身的RNA序列为模板反转录合成端粒的重复DNA序列,对端粒长度的维持以及哺乳动物的生长发育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文主要对端粒和端粒酶的结构和功能,以及它们在哺乳动物发育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进行阐述。1端粒、端粒酶的结构和功能1.1端粒的结构和功能1.1.1端粒的结构:端粒位于真核生物染色体末端  相似文献   

3.
4.
端粒酶是一种核糖蛋白,包括端粒酶RNA、端粒酶相关蛋白和端粒酶催化亚基三个主要组成部分,端粒和端粒酶具有特殊结构和功能,是近年来分子生物学研究的热点。端粒酶在85%~95%的恶性肿瘤中呈阳性,而正常体细胞则呈阴性,因此是一类潜在的高选择性的抗肿瘤药物,抑制剂的开发研究为恶性肿瘤的早期诊断,预后估计和基因治疗开辟了新的道路。  相似文献   

5.
端粒是存在于真核细胞染色体中的特殊结构,其功能是保护染色体末端的单链DNA不被机体识别成破损的双链DNA,避免错误修补,维持染色体的完整和细胞的活性,被称为“有丝分裂时钟”和“生命时钟”。在脊椎动物中,端粒的绝大部分是由一连串重复序列——(TTAGGG)n构成,在昆虫中,这种重复序列为(TTAGG)n,在植物中,这种重复序列为(TTTAGGG)n。端粒长度和端粒酶活性都可能影响动物的寿命,目前在医学上端粒的研究已经很成熟,但是在蜜蜂学上的研究很少,只有在蜜蜂滋养细胞和脂肪细胞上有所研究。目前应该以此为基础,借鉴端粒在医学上的研究,继续展开探索,以期获得更深入的结果,为提高蜜蜂寿命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6.
端粒(Telomere)是真核细胞染色体末端的特异结构。由重复的端粒特异DNA和与它们特异结合的蛋白组成。在人类端粒特异DNA为5’~r丌AGGG~3’,这些重复序列的长度山种系细胞的15~20Kb到外周血白细胞的5~12Kb不等。它可以保护染色体不完全复制、防止DNA重组、被核酸酶降解,以及在复制过程中末端—末端融合。由于末断复制问题的存  相似文献   

7.
端粒酶的活性与肿瘤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因而抑制端粒酶活性研究必将成为肿瘤治疗的热点。本文综述了多糖类、生物碱类、皂苷类、黄酮类及其他中药活性成分抑制端粒酶活性的研究现状,并对其研究和应用前景作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8.
利用重新设计的引物和反应步骤 ,对检测端粒酶活性的 TRAP反应进行了改进。与原有方法相比 ,新方法在PCR扩增过程中不改变端粒酶产物的长度和比例 ,能更准确地反映端粒酶反应产物的性质。利用这个方法 ,考察了d NTP浓度对端粒酶的影响 ,发现不同的脱氧核苷酸对端粒酶活性的影响有差异。  相似文献   

9.
哺乳动物早期胚胎性别鉴定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性别控制技术已经成为繁殖生物学中重要的研究课题和研究方向,哺乳动物的性别控制是指通过对精子或胚胎的性别鉴定以达到调控子代性别的目的。目前,哺乳动物性别控制的方法很多,主要有精子控制法和早期胚胎性别控制法等。文章主要介绍了早期胚胎性别鉴定方法的基本原理、研究现状、优缺点及在畜牧业中的应用,为进一步探讨哺乳动物的性别控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为了研究供核细胞端粒酶基因的激活是否影响核移植胚胎的早期发育,试验采用转染端粒酶基因的牛乳腺上皮细胞与正常乳腺上皮细胞分别作为供核细胞进行核移植,检测重构胚卵裂率、囊胚发育率和孵化胚发育率及囊胚细胞数的差异。结果表明:2种细胞都可被牛卵母细胞重编程,各项指标差异均不显著。说明供核细胞人端粒酶催化亚基水平的高低对植入前阶段的核移植胚胎发育无显著影响,推测牛早期核移植胚胎可以调节端粒酶基因的表达和端粒的延伸,无需外源人端粒酶催化亚基活性。  相似文献   

11.
DNA甲基化(DNA methylation)是一种动态、可逆并可以遗传的表观遗传修饰模式,主要发生在哺乳动物原始生殖细胞和早期胚胎发育过程中,能够通过高动态和协同的核酶网络附着在DNA的CpG区域,同时还通过改变调控区域的功能状态进而调控基因表达且不影响DNA序列所携带的遗传信息。DNA甲基化主要涉及基因组印迹、转座元件沉默、X染色体失活和衰老等多种关键生理过程,在哺乳动物卵母细胞和胚胎发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介绍了DNA甲基化的建立与去除机制及其生物学功能,重点阐述了DNA甲基化在哺乳动物卵母细胞和胚胎发育过程中精准生成、维持、读取和删除等动态变化过程,为进一步研究哺乳动物表观遗传调控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2.
早期胚胎发育与调控因子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发育具有严格的时间和空间的次序性,这种次序性由发育的遗传程序控制。发育是有机体的各个细胞协同作用的结果,也是一系列基因网络性调控的结果。DNA上的一维信息是如何控制生物体三维形态结构构建和生命现象的发展是目前研究的热点之一。文章从早期胚胎细胞全能性、胚胎空间结构定位、发育程序的控制、形状变化、胚胎血液的形成以及胚胎发育的调控因子等,对近几年胚胎发育与形成机理的研究进展做了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13.
体细胞核移植(somatic cell nuclear transfer,SCNT)是一种能将已分化的体细胞重编程为全能胚胎的繁殖生物技术,在良种扩繁、濒危物种保护和治疗性克隆等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但极低的克隆效率、克隆动物胎盘异常、出生后胎儿畸形等严重限制了该技术的实际应用。造成克隆效率低和胚胎发育异常的主要原因是供体核表观遗传重编程错误或不完全。1958年,将非洲爪蟾(Xenopus laevis)幼体肠细胞核移入去核卵母细胞,获得了第1例SCNT动物个体;1986年,通过电融合1个卵裂球与去核卵母细胞成功获得了3只存活的羔羊;1997年,将成年母羊的乳腺上皮细胞与去核卵细胞电融合,获得首个SCNT哺乳动物"多利",开启了克隆时代,目前牛、小鼠、山羊、猪、欧洲盘羊、家兔、家猫、马、大鼠、骡子、狗、雪貂、狼、水牛、红鹿、单峰骆驼、食蟹猴等相继成功克隆,其中最引人瞩目的是2018年食蟹猴的成功克隆。作者通过将SCNT胚胎与受精胚胎的发育进行对比,阐述了SCNT过程中DNA甲基化、组蛋白修饰、基因组印迹、染色体状态等的重编程过程和缺陷,并从表观修饰剂、组蛋白去甲基化酶、抑制Xist表达、补充鱼精蛋白和精子RNA方面探讨单独或联合消除表观遗传重编程障碍对克隆效率的影响。随着低样本量测序技术的发展和完善,人们能够在SCNT胚胎中检测到更详细的全基因组表观遗传修饰图谱,进一步揭示SCNT胚胎表观遗传重编程中的缺陷,为提高克隆效率提供了线索。通过上述内容的阐述,希望为后续开发联合消除多种表观遗传障碍而提高克隆效率的策略和思路。  相似文献   

14.
在银狐繁殖期,母狐自然交配后不同时间将其处死,从其输卵管或子宫角内冲取胚胎,通过透射电镜观察,对胚胎发育过程中的细胞器变化、细胞核变化等超微结构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以期为狐胚胎工程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5.
乌骨鸡早期胚胎发育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在鸡产蛋后,不同时间获取受精卵,观察早期胚胎发育变化规律,依据胚盘形态的变化,可将鸡胚在体内发育过程分为两个时期:(1)距前一个蛋产出后5.5h(0-1h子宫龄)至15.5h(10-10.5h子宫龄)为鸡胚的卵裂期,卵裂的结果形成厚约6-7层细胞的胚盘。(2)距前一个蛋产出后17.5h(12-12.5h子宫龄)至明区形成期,即鸟类的囊胚期晚期,结果在胚盘中央形成透明的明区和周围不透明的暗区。乌果骨受精卵第一次分裂发生在产蛋后5h(0-0.5h子宫龄),桑椹期在产蛋后11.5h(6-6.5h子宫岭),囊胚期在产蛋后15.5h(10-10.5h子宫龄)。  相似文献   

16.
为了解水牛卵母细胞和体外受精(IVF)胚胎早期发育过程中端粒酶的活性变化,本研究利用端粒重复序列扩增法(TRAP)进行了水牛未成熟卵母细胞,成熟卵母细胞和2~4细胞,8~16细胞,桑椹胚以及囊胚各阶段的早期胚胎端粒酶活性的测定。依据电泳条带在成像系统下的光密度值,计算端粒酶的相对活性(RTA)。结果发现,未成熟卵母细胞端粒酶活性比成熟卵母细胞高(P〈0.05),受精后2~4和8~16细胞胚胎端粒酶活性相对较低,桑椹胚端粒酶活性明显升高(P〈0.05),囊胚阶段达到最高水平。通过对水牛不同发育阶段胚胎细胞数计数及单细胞相对端粒酶活性的分析比较结果显示,卵母细胞的单细胞端粒酶活性最高,囊胚阶段的最低。单细胞端粒酶活性从未成熟卵母细胞到IVF囊胚阶段呈逐渐降低的趋势。这些结果表明,水牛卵母细胞及早期胚胎的端粒酶活性变化与其成熟、发育阻断及全能性的逐步降低有关。  相似文献   

17.
胚胎性干细胞包括从动物早期胚胎的卵裂球、囊胚内细胞团细胞分离建系的胚胎干细胞(embryonic stem cell,ESC)、从胚胎生殖嵴原始生殖细胞(primordial germ cell,PGC)分离建系的胚胎生殖细胞(embryonic germ cell,EGC)和来源于畸胎瘤中的胚胎性癌细胞(embryonic carcinoma cell,ECC)。ESC具有发育分化的多潜能性和无限的自我更新能力,能在体外长期培养并具有向机体各种组织细胞分化的潜能。所以,被广泛应用于胚胎发育与细胞分化调控的研究,作为修复器官与器官移植的种子细胞,并可用于转基因动物的生产。作者主要综述了干细胞的最新研究进展,ESC培养扩增诱导机制,定向分化方法。  相似文献   

18.
牛早期胚胎体外发育条件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试验研究了精卵共育时间和培养液等因素对牛早期胚胎体外发育的影响。精卵共育6~12h能显著提高受精卵的囊胚发育率,受精卵的囊胚发育率为23.2%~25.3%,共育时间为24h时,囊胚发育率降低,但精卵共育6h时卵裂率较低;TCM199、mBECMaa、mSOFaa均能支持体外受精卵的发育,其囊胚发育率分别为18%、30.7%和29.2%。试验结果表明:精卵于BM受精液中共育9h后,将其置于添加5%OCS的mBECMaa或mSOFaa中培养,能得到较高的体外生产胚胎的囊胚发育率。  相似文献   

19.
哺乳动物胚胎冷冻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夏凡  李青旺 《家畜生态》2004,25(3):50-53
胚胎冷冻保存已广泛用于胚胎移植,动物克隆以及动物资源保护。此技术的应用需保证胚胎在冷冻一解冻后具有较高的成活率。自1972年小鼠胚胎冷冻获得成功以来,许多学者在简化冷冻程序,缩短冷冻时间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试图寻找一种可用于生产的冷冻方法。本文全面地比较了不同的冷冻方法及其结果,籍此为该领域工作者提供一定帮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