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对中国南海海域5个斑节对虾野生群体三亚群体(SY)、深圳群体(SZ)、阳江群体(YJ)、湛江群体(ZJ)、北海群体(BH)100个样品的16S rRNA 序列进行PCR扩增,并对扩增产物进行了测序.用CLUSTAL_X排序软件对测序所得的100个16S rRNA序列进行比对.通过ARLEQUIN软件对所得100个16S rRNA序列进行比较分析,共检测出28个变异位点,19种单倍型.三亚、深圳、阳江、湛江以及北海等5个野生群体的核苷酸多样性(π)依次分别为0.004 35,0.005 86,0.010 50,0.010 81,0.011 68.三亚、深圳、阳江、湛江以及北海等5个野生群体的单倍型多样性(H)依次分别为0.689 5, 0.521 1, 0.573 7, 0.600 0, 0.721 1.对5个野生群体的16S rRNA序列进行FST分析,结果表明湛江、北海群体分别与三亚、深圳两个群体有显著的遗传差异,其余群体之间的遗传差异不显著.对5个群体进行AMOVA分析结果表明,5个群体间存在显著性遗传差异.对5个群体构建分子系统树,结果表明,三亚和深圳群体之间的亲缘关系最近;北海、湛江群体与三亚、深圳群体的亲缘关系很远.实验表明,中国南海海域5个斑节对虾野生群体可以为斑节对虾的选择育种提供两个基础群体:一个是三亚、深圳野生原种基础群体;另一个是湛江和北海野生原种基础群体.  相似文献   

2.
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技术对海南三亚野生斑节对虾(Penaeus monodon)20个个体的mtDNA 16S rRNA基因和控制区序列进行扩增,PCR产物经纯化后进行测序,得到16S rRNA基因的495 bp的核苷酸序列和控制区序列470 bp的核苷酸片段。用Clustal X软件对16S rRNA和控制区序列进行了比对,通过ARLEQUIN 2000软件对所得线粒体16S rRNA基因片段和控制区序列进行了比较分析。16S rRNA序列检测出17个多态位点,8种单倍型;控制区序列检测出100个多态位点,17种单倍型。该种群16S rRNA序列基因多样度(H)和碱基多样度(π)分别为0.700和0.0045;控制区序列的H和π分别为0.984和0.0480。研究结果表明:16S rRNA序列不适应斑节对虾的种群遗传多样性分析;控制区序列适应斑节对虾种群遗传多样性研究。  相似文献   

3.
中国对虾线粒体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4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中国对虾(Fenneropenaeus chinensis)是我国海洋渔业重要的经济虾种之一。本研究以相应引物对野生群体和人工培育第1代、第4代、第5代、第6代群体(CP1、CP4、CP5、CP6)的各2个个体的线粒体16SrRNA基因片段进行了PCR扩增和序列测定分析。分析结果表明,测得的16SrRNA基因片段长为520bp,10个中国对虾个体间无碱基差异,其A、T、G、C含量分别为171bp(32.88%)、176bp(33.85%)、104bp(20.00%)、69bp(13.27%),AT含量明显高于GC含量。利用其中长度为413bp的同源序列,以环斑鼓虾(Alpheus armillatus)为外群探讨了对虾科(Penaeidae)中的对虾属、美对虾属、明对虾属、囊对虾属和滨对虾属5个属(Penaeus,Farfantepenaeus,Fenneropenaeus,Marsupenaeus,Litopenaeus)12种对虾间的系统关系。以NJ法构建的分子系统树显示可将以上12种虾类分为两个大群:中国对虾和斑节对虾先聚到一起后与日本对虾聚成一大群;美对虾属、滨对虾属个体各聚成1支后聚成一大群,最后与中国对虾等聚到一起。同时可见,小褐美对虾(F.subtilis)与保罗美对虾(F.paulensis)、南方滨对虾(L.schmitti)与白滨对虾(L.setiferus)种间的亲缘关系较近。  相似文献   

4.
5.
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技术对海南三亚、深圳、湛江、北海4个斑节对虾群体共95个个体的延伸因子1-alpha 内含子序列进行了扩增,对扩增产物进行克隆转化,并将阳性克隆产物进行序列测定,最终获得了大小约216bp的可供分析的核苷酸序列。将获得的序列与从Genbank上下载的西太平洋、西印度洋序列进行比较分析。数据分析结果表明:北太平洋中国海域的基因多样性最低,西太平洋海域基因多样性水平最高;通过对遗传分化指数Fst的分析,发现西太平洋群体和西印度洋群体之间以及两者与北太平洋中国海域群体间遗传分化具有极显著性差异(P < 0.001)。UPGMA系统树显示,10个斑节对虾群体形成两大分支,一支由西太平洋群体和北太平洋中国海域群体组成,另一支由西印度洋群体单独组成;北太平洋中国海域群体中北海群体单独聚成一支。从序列差异的分析中得出,北太平洋中国海域群体与西印度洋群体之间的亲缘关系最远,与西太平洋群体之间的亲缘关系较近;中国海域内部各群体之间,北海群体与海南、深圳、湛江群体之间的亲缘关系较远,形成一个独特的地理种群。  相似文献   

6.
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技术对海南三亚野生斑节对虾(Penaeus monodon)20个个体的mtDNA 16S rRNA基因和控制区序列进行扩增,PCR产物经纯化后进行测序,得到16S rRNA基因的495 bp的核苷酸序列和控制区序列470 bp的核苷酸片段.用Clustal X软件对16S rRNA和控制区序列进行了比对,通过ARLEQUIN 2000软件对所得线粒体16S rRNA基因片段和控制区序列进行了比较分析.16S rRNA序列检测出17个多态位点,8种单倍型;控制区序列检测出100个多态位点,17种单倍型.该种群16S rRNA序列基因多样度(H)和碱基多样度(π)分别为0.700和0.0045;控制区序列的H和π分别为0.984和0.0480.研究结果表明16S rRNA序列不适应斑节对虾的种群遗传多样性分析;控制区序列适应斑节对虾种群遗传多样性研究.  相似文献   

7.
斑节对虾养殖群体遗传多样性的同工酶和RAPD分析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PAGE)和RAPD方法对厦门养殖斑节对虾(Penaeus monodon Fabricius)群体的遗传多样性进行分析。9种同工酶共检测到21个座位,其中多态座位13个,多态座位比例为61.90%,预期杂合度0.151,观察杂合度0.120,Hardy—Weinberg遗传偏离指数(d)为-0.208,存在杂合子缺失。经x^2拟合度检验,多数座位偏离Hardy—Weinberg平衡,表明群体未达到随机交配。14个10bp引物共获得了83个标记,单个引物获得的标记数为2~11个,平均每个引物扩增出5.93个座位,其中多态标记数68个,多态位点比例为81.93%,杂合度为0.246,基因多样性为0.260,Shannon’S信息指数为0.397。两种方法均表明该斑节对虾养殖群体的遗传多样性水平较高,但可能已有近交衰退发生。  相似文献   

8.
为了研究拉萨裸裂尻鱼(Schizopygopsis younghusbandi)的种群遗传多样性,为该鱼的资源保护和养殖提供科学依据,对采自雅鲁藏布江4个海拔江段的33尾拉萨裸裂尻鱼样本的线粒体16S rRNA基因片段进行扩增测序,计算遗传距离、核苷酸位点变异、核苷酸多样性和单倍型多样性,构建单倍网络图和系统发育树。经检测,33个样本均获得有效16S rRNA基因扩增片段,片段大小为563 bp,从33个个体中共检出8种单倍型,其中海拔为4 565 m的拉萨裸裂尻9尾,4个变异位点,核苷酸多样性和单倍型多样性分别为0. 002 07和0. 833,平均核苷酸差异数最大,为1. 167;海拔为4 005 m的拉萨裸裂尻10尾,4个变异位点,核苷酸多样性和单倍型多样性分别为0. 001 89和0. 644,平均核苷酸差异数为1. 067;海拔为3 609 m的拉萨裸裂尻10尾,2个变异位点,核苷酸多样性和单倍型多样性分别为0. 000 71和0. 378,平均核苷酸差异数最小,为0. 400;海拔为2 909 m的拉萨裸裂尻4尾,1个变异位点,核苷酸多样性和单倍型多样性分别为0. 000 89和0. 500,平均核苷酸差异数为0. 500。分析结果表明,拉萨裸裂尻不同海拔种群的遗传多样性与其相应海拔的人类干预程度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9.
脊尾白虾(Exopalaemoncarinicauda)作为我国沿海特有经济虾类之一,具有繁殖能力强、环境适应能力强、生长周期快等生物学优点。为探究我国沿海脊尾白虾不同地理群体的遗传变异状况,采用PCR产物纯化测序方法,分别测定了两个空间序列,包括小尺度序列(浙北、浙中、浙南)和大尺度序列[渤海、黄海、东海(浙江)、东海(福建)及南海],共7个野生群体总计210个脊尾白虾样品的CO I和16S rRNA基因序列。获得了长度为515 bp的CO I基因序列,其A+T含量为58.65%;获得了长度为520bp的16SrRNA基因序列,其A+T含量为62.02%。COI与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结果一致,黄海群体的遗传多样性最高,南海群体的遗传多样性最低。AMOVA结果分析也一致,群体内的遗传变异大于群体间的遗传变异。两个基因序列分析的不同在于:CO I基因序列分析共检测到有63个变异位点,单倍型多样性(Hd)为0.353~0.809,核苷酸多样性Pi为0.00140~0.00497; 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共检测到有41个变异位点,单倍型多样性(Hd)为0.265~0.801,核...  相似文献   

10.
采用PCR扩增技术对三疣梭子蟹日本北海道群体、韩国东海岸群体和我国山东即墨市会场村群体3个野生群体的16S rRNA和COI基因片段进行了扩增和测序,分别得到了长度为523和658bp的片段。通过统计变异位点、平均核苷酸差异数和核苷酸多样性指数,分析比较了不同群体间的序列差异和遗传多样性水平。结果显示,我国会场三疣梭子蟹野生群体的遗传多样性水平较低。用MEGA4.0软件中的NJ法构建的分子进化树,基于16S rRNA片段构建的NJ系统树所反映的分类关系与基于COI基因片段构建的系统树并不一致,主要不同在于与日本蟳的分类关系上,基于16S rRNA基因片段构建的NJ系统树显示梭子蟹科的3个属聚为两大支:三疣梭子蟹不同的单倍型先聚在一起,再和梭子蟹属的远海梭子蟹及塞氏梭子蟹聚为一支;而青蟹属的3种蟹先聚在一起,再和日本蟳聚为一支。而基于COI基因片段构建的系统树显示,梭子蟹属先与青蟹属的两种蟹聚为一支,然后再与日本蟳聚在一起。本研究共发现19种单倍型,我国会场群体与日本北海道群体、韩国东海岸群体均有共享单倍型,表明我国会场群体与国外两个野生群体的遗传背景相似。这些资料为我国三疣梭子蟹的种质资源保护和利用提供了基础的分子生物学依据。  相似文献   

11.
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技术对深圳斑节对虾种群的20个个体进行了分析,通过对mtDNA的控制区基因序列进行扩增,获得了大小约为650bp的扩增产物。PCR产物经纯化后进行序列测定,得到了526bp的核苷酸序列。用Clustal_X排序软件对控制区序列进行了对位排列。通过Mega软件对所得线粒体控制区序列的片段进行比较,共检测出114个碱基存在变异,其中包括84个简约信息位点,5个碱基存在插入/缺失;并用Mega的“Pairwise distance”计算个体间的相对遗传距离。结果表明:其序列差异(转换 颠换)在0·010~0·154之间,得出20个个体有20种单倍型;并构建了UPGMA和NJ系统树。运用DNASP软件计算所得该群体核苷酸多样性(Pi)和平均核苷酸差异数(K)分别为0·05278和27·500。研究结果表明:深圳斑节对虾野生种群控制区序列个体变异程度很大,该种群的遗传多样性水平很高,适合于群体内及群体间不同个体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相似文献   

12.
Genetic diversity in the Indian population of the tiger shrimp Penaeus monodon was determined by using partial sequence data of the mitochondrial DNA (mtDNA) control region (D‐loop) and the 16S rRNA gene. Eight populations from different geographical locations (Mumbai, Kochi, Mangalore, Kakinada, Gopalpur, Chilika, Paradeep and Andaman) were collected and analysed. The amplified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products of size 577 bp for the control region and 472 bp for 16S rRNA were sequenced in both directions and data were analysed through clustal , arlequin , mega and phylip . A significant genetic structure was found among the Indian populations. The mtDNA control region proved to be a powerful marker in comparison with 16S rRNA for population studies of this species. The east coast population was more genetically diverse than the west coast. The Andaman population was found to be the most diverse among all the populations. The populations on the west coast were found to be genetically more structured and differentiated than the populations on the east coast. The results revealed a high level of genetic diversity and also distinct population structuring of P. monodon, suggesting great possibilities of genetic improvement for growth and other economic traits.  相似文献   

13.
对6种棱鳀属(ThryssaCuvier1829)鱼类共21个个体的16SrRNA基因进行PCR扩增,经比对校正得到572bp的基因片段,共检测到8个单倍型,棱鳀属6个种所有单倍型之间共存在8个插入/缺失;此外有99个变异位点,其中简约信息位点87个;多态位点比例为17.3%;序列中转换多于颠换,转换/颠换之比为1.6;A+T含量(53.6%)明显高于C+G含量(46.4%),序列表现出明显的T偏倚。基于Kimura双参数法,计算的种间遗传距离介于0.4%[黄吻棱鳀(T.vitrirostris)与中颌棱鳀(T.mystax)]到11.33%[黄吻棱鳀与赤鼻棱鳀(T.kammalensis)]之间。以日本鳀(Engraulis japonius)和欧洲鳀(Engraulisencrasicholus)为外群构建的NJ树和ML树中,赤鼻棱鳀位于进化树的基部,是最早分化出来的种;进化树显示,黄吻棱鳀和中颌棱鳀关系最近。本研究结果支持形态学得出的赤鼻棱鳀最先分化的结论,认为中颌棱鳀和黄吻棱鳀可能为同一个种,至于汉氏棱鳀(T.hamiltonii)和杜氏棱鳀(T.dussumieri)的分类地位有待进一步确认。  相似文献   

14.
基于线粒体COI与16S rRNA基因序列探讨贻贝属的系统发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比较分析了贻贝属5个种的线粒体DNA COI及16S rRNA基因片段序列,确定了贻贝属的系统进化关系。以翡翠贻贝(Perna viridis)和条纹隔贻贝(Septifer virgatus)为外群,基于距离法(NJ)、最大简约法(MP)、最大似然法(ML)、贝叶斯演绎法(BI)及贝叶斯联合模型分析法构建分子系统树。系统发育分析结果表明,5种贻贝[Mytilus edulis,紫贻贝(M.galloprovincialis),盖勒贻贝(M.trossulus),厚壳贻贝(M.coruscus),加州贻贝(M.californianus)]在系统树上聚为2支。加州贻贝最为原始,厚壳贻贝次之。其中,紫贻贝和M.edulis具有很近的亲缘关系,而厚壳贻贝和加州贻贝的亲缘关系近。研究结果为贻贝属物种进化、迁移及其育种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5.
本研究以库页岛马珂蛤(Pseudocardium sachalinense)为研究对象,讨论COI和16S rRNA两种DNA条形码在贝类的遗传多样性、分子进化和种类鉴定的适用性,并利用两种条形码评估库页岛马珂蛤的遗传多样性。本文在获得库页岛马珂蛤线粒体全基因组的基础上,测序获得库页岛马珂蛤群体的COI和16S rRNA序列,发现COI基因核苷酸多样性为0.00195,高于16S rRNA核苷酸多样性(0.00073)。基于COI基因的单倍型多样性为0.76,大于16S rRNA的单倍型多样性(0.318)。其次,用全线粒体基因组构建8种贝类的系统进化树为参考,发现基于COI和16S rRNA的系统进化树与参考一致,提示这两种条形码片段可用于推断贝类的分子进化关系。最后,分别对马珂蛤科和帘蛤科15属17种贝类的COI基因和16Sr DNA进行序列比较,发现COI基因和16S rRNA的种间遗传距离均是种内距离的62倍。以上结果说明,16S rRNA与COI基因一样,能有效地构建马珂蛤科和帘蛤科的系统发育关系和物种鉴定,但在分析库页岛马珂蛤的遗传多样性时利用COI基因比16S rRNA能发现更多的遗传变异。  相似文献   

16.
基于16S rDNA序列的中国沿海短蛸种群遗传结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线粒体基因测序技术,对中国沿海7个短蛸(Octopus ocellatus)群体的遗传结构和变异进行分析,以探讨种群扩散潜力对遗传结构的影响.共测定了100个短蛸样本的.485 bp的16s rDNA序列,经UPGMA聚类分析表明,中国沿海的短蛸群体存在着明显的种群结构.7个群体明显地分化为两大类群:一个类群由北方沿海的大连、烟台、青岛、连云港群体组成,另一个类群南南方沿海的上海、舟山和广东群体组成;两类群间存在14个同定核苷酸碱基的替换.两类群间的遗传分化系数FST和基因流Nm分别达0.878和0.069,并达到显著分化水平(P<0.05).AMOVA检验表明,两类群间的差异有87.76%存在于群体间,而仅有12.24%存在于群体内.两类群间的净遗传距离为0.019,表明可能为中度的种内群体间分化水平.依据分子钟理论推断,两类群的分化时间约为晚更新世冰期.两类群的分化可能与短蛸缺乏浮游幼体生活史和无长距离迁移习性有关,基因流与地理距离间的相关性符合脚踏石模型,进一步证实了这一点.同时短蛸群体的这种分化格局还可能与晚更新世以来中国沿海海平面的反复升降和长江口淡水的阻隔有关.  相似文献   

17.
3种野鲮亚科鱼类16SrRNA基因序列分析   总被引:7,自引:3,他引:7  
野鲮亚科(Labeoninae)隶属鲤形目(Cypriniformes)中的鲤科(Cyprinidae,约有26个属近300个种。为研究其在鲤科鱼类中的系统发育关系,以16S rRNA基因作为遗传标记进行鲤科鱼类的系统发育分析。通过PCR方法, 扩增了长度为361-362 bp的3种野鲮亚科鱼类的16S rRNA基因部分序列,序列比对得到364个排列位点,其中94个为信息位点,占全部位点的26.8%。用Mega 2.1软件的NJ法构建分子系统树,结果表明:野鲮亚科鱼类没有形成单系类群,野鲮亚科的鲮、角鱼与鲤亚科的鲤、鲫形成姐妹群,然后再与野鲮亚科的麦鲮和露斯塔野鲮聚在一起,说明鲮与鲤亚科鱼类具有较近的亲缘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