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61—2012年山东省气温变化及对农业热量条件影响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为了解山东省近52 年的气温变化对农业热量条件和粮食生产的影响,据1961—2012 年气象站数据,利用GIS 方法提取气温变化和农业热量条件变化指标,分析山东省气温时空分布规律、变化特征 及对农业生产条件的影响。结果表明:(1)山东省及鲁西、鲁中、鲁东地区年、四季平均气温整体增温显著,2000 年后增温更明显。春、冬季和全年平均气温从1990s 以后增温显著,夏、秋季近52 年来气温有波动,但整体增温较小;(2)山东省东部增温幅度最大,西部最小,呈自西向东增加趋势;(3)山东省及3个地区秋、夏季气温倾向率较小,而冬季和春季呈“暖冬”、“暖春”现象;(4)山东省≥0℃和≥10℃积温呈上升趋势,特别是近10年上升幅度较大;全省≥0℃和≥10℃初终日间持续日数波动较大,呈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2.
利用ERA20C再分析数据集1900—2010年逐月资料,在研究浙江省年际、年代际气温时空分布和年际变率的基础上,检验气温的突变情况,同时细化时间尺度,进一步分析四季气温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显示:浙江省年平均气温16.0℃,增温极为显著,111年来升温0.9℃。地面气温低值区域主要分布在浙江中西部,而高值中心主要出现在沿海地区,气温年际变率最大的地区分布浙江西北部,而变率最小的地方出现在东南沿海一带。Mann-Kendall检验结果显示,1947年气温发生了突变,由缓慢变化转为快速增温。除了冬季之外,浙江省的春、夏、秋3个季节均表现出显著的增温趋势,夏季最为明显,其显著增温趋势为0.13℃/10 a,111年升温1.4℃。春季气温呈现出明显的由东北向西南递增的趋势;夏季的温度变化梯度大,由西南向东北递增,与气候带的纬向分布有较大差别;秋季的气温分布与全年平均较为相似;冬季表现出气温沿海岸线向内陆方向递减(浙江东部)以及由南向北递减(浙江西部)的特点。  相似文献   

3.
研究石河子气温变化趋势,应用最小二乘法进行线性拟合及用Excel程序按阶段分析气温变化趋势及增温幅度,为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气候依据。研究结果表明:在近56年里,平均气温升高2.5℃,4~10月累计温度增加了456℃。1984年是增温的拐点;各季年际变化趋势从大到小依次为春季冬季秋季夏季,以1~4月增温最明显。气温升高,总热量增加,对农业利弊同在。  相似文献   

4.
研究清徐县气温时空变化特征及规律,为今后气象为农业生产服务和应对气候变化提供参考依据,推动当地经济可持续发展。选取清徐县1960—2019年的气温观测资料和粮食产量资料并进行气候倾向率、滑动平均计算法和Mann-Kendall趋势检验与突变等分析。结果表明:清徐县年平均气温整体呈上升趋势,气温倾向率为0.27℃/10 a;冷暖期以20世纪90年代为界线;年代际变化趋势为“显著上升—不变—显著上升—平缓上升”;存在明显的突变点,时间为1991年。四季平均气温也基本呈现出上升趋势,春季气温上升最为显著;年代际变化整体呈现波动增温趋势;春季、秋季和冬季平均气温均存在明显的突变点,时间分别为1996、1994、1980年。全年粮食总产量和秋粮年产量与年平均气温显著相关,夏粮年产量与年平均气温不相关,并据此提出合理开发利用农业资源的建议。  相似文献   

5.
近35年柴达木盆地气温变化特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了进一步研究分析柴达木盆地藜麦种植的气候适应性分析及气候区划,笔者利用1981—2015年盆地11个观测站逐月平均气温资料,采用气候统计诊断分析方法计算气温的年、季、月平均值以及气候倾向率,研究其相关系数、突变特点及变化周期。结果表明:近35年来盆地气温经历了2个时期,1981—1997年为相对偏冷期,1998—2015年是相对偏暖期;年平均气温、最高气温、最低气温增温趋势分别为0.50℃/10 a、0.49℃/10 a和0.62℃/10 a;春季最高气温增温显著,其他季节最低气温增温显著,四季平均气温增温显著;在逐月变化中12月、1月增温不显著;在空间分布上,天峻为气温的低值中心,格尔木和诺木洪为气温的高值中心,气温升幅分别以西部的冷湖和东部的都兰为低值中心,而中部偏高。通过累积距平以及Mann-Kendall进一步检验确定,平均气温、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的气候突变年份分别为1996年、1993年和1998年;用Morlet小波变换对盆地气温变化周期分析发现,平均气温与最高气温在不同时段的对应关系均较好。  相似文献   

6.
针对气候变化背景下高寒区大豆播种期生产布局的需要,利用高寒区140个气象站点1971-2018年逐日平均气温、最低气温和1971-2015年逐日平均0~5 cm土层地温资料,对气温稳定通过8℃初日、0~5 cm土层地温稳定通过8℃、9℃、10℃初日、≥10℃活动积温的变化进行分析,选取适宜高寒区大豆播种期的气象指标,并...  相似文献   

7.
豫东农区冬小麦生育期气候变化的多时间尺度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研究豫东农区冬小麦生育期内的气候变化特征,预测气候变化趋势,选取豫东地区5个气象观测站1951—2011年的气候观测资料,集成Mann-Kendall、一元线性回归、5年滑动平均、Morlet小波及变异系数等方法,分析了豫东农区冬小麦生育期10月至翌年5月气候的突变事实、变化趋势、变化周期及年际变率特征。结果表明,豫东农区冬小麦生育期内气温序列存在突变年份,主要表现为增温突变;降水序列不存在突变年份,其变化趋势不明显。近60年来气温和降水变化趋势的震荡周期特征复杂,存在多重时间尺度上的嵌套结构。气温序列变异系数普遍较小,降水序列变异系数普遍较大。豫东农区近60年气温升高趋势明显,主要由近20年增温贡献,未来一段时期内气温可能会出现升降温交替现象,但变化幅度较小,总体上呈持续增温趋势,气候变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既有利也有弊,冬春季增温显著一方面有利于提高冬小麦产量,另一方面会加剧病虫害及霜冻干旱灾害的发生。降水变化趋势在60年时间序列上不明显,周期预测显示未来一段时期内降水有增加趋势,年际变率较大,给降水准确预测带来难度,加剧豫东农区旱涝灾情。  相似文献   

8.
大白菜贮藏期限长达半年之久.从头年11月起,直到翌年4月,甚至到“五一”节结束。在这一阶段,外界气候变化是错综复杂的,从初冬进入隆冬,气温不断下降,而且下降幅度常呈曲线趋势,经常在低温后又重新回升,这就要求贮藏技术要适应多变的复杂自然条件,既要防冻.又要注意防热。从冬至进入立春,是一年间气温最低的时期,夜间最低气温一般在-10℃~-18℃,白天最高气温为0℃左右,气温变化不大,只要预防受冻便可安全贮藏。由立春到清明,外界气温逐渐上升,有时可出现倒寒流现象,这一阶段既要加强通风换气,义要防止外界高温的侵袭,才能延长贮藏时间。  相似文献   

9.
利用新疆兵团第十师北屯市气象局近50年完整气象观测记录,分析气温、降水的时间变化。结果表明,十师气候变化与全球气候变化趋势基本一致,但又有明显的区域特征:气候变暖趋于平缓,湿度增加明显;冬季增温高于夏季,降水增幅冬春两季大于夏秋两季。近50年,尤其是近十几年,气候变化对十师的生态环境有积极的影响,使人们的生产生活和农牧业结构产生了变化,对国民经济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0.
摘 要:基于哈尔滨市气象站1951~2005年的气温观测资料,应用一元线性回归,高斯九点滤波,滑动T检验等方法对哈尔滨市气温变化的周期性、阶段性、倾向性,不稳定性等特征进行了分析,得出(1)哈尔滨市气温在20世纪50~60年代增温不明显,进入70年代增暖幅度开始增加,到了80~90年代增暖尤为显著;(2)哈尔滨市气温在1964年首次发生突变;春季气温在1957年首次发生突变;夏季气温在1973年首次发生突变;秋季气温在1984首次发生突变;冬季气温在1969年首次发生突变;(3)哈尔滨市气温近50年上升了1.9℃,气温的变化速率为0.38℃/10a;(4)各季节对哈尔滨市气温的增暖贡献以春冬为主,且主要集中在2~3月,夏秋虽有增加,但并不明显。  相似文献   

11.
厄瓜多尔是南美洲的一个小国,面积 28万平方公里,人口 1200万,全国分为 21个省,赤道横穿全国,属热带海洋气候.全年平均降雨量为 1800mm,集中在 12月至翌年 5月,西部为冲积平原,气温在 20℃~ 34℃之间;中部为高山,气温在 5℃~ 28℃之间;东部为热带雨林,气温在 20℃~ 35℃之间.全国耕地面积 40万公顷,主产香蕉和稻米.笔者在此国工作了 3年,现就蔬菜生产有关情况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2.
揭示黑龙江省马铃薯气候生产潜力的时空演变,明确气候变化的影响效应,了解优势产区的增产潜力,以期为指导黑土区马铃薯优化生产布局、保障黑土区粮食安全提供基础参考。利用黑龙江省80个气象站点1961—2020年的逐日气象资料及马铃薯地段产量资料,采用逐步订正法,精细化评估马铃薯各级生产潜力的时空变化特征,量化辐射、气温、降水主要气候变化因子的影响效应,优化松嫩平原西部马铃薯优势产区的种植空间。结果表明:1961—2020年黑龙江省马铃薯光合、光温、气候生产潜力平均值分别为28885、25802、13843 kg/hm2;光合、光温和气候生产潜力分别表现为不显著的上升、下降和下降趋势;与潜在生育期内辐射、气温、降水的趋势一致。马铃薯光合、光温生产潜力呈现出自北向南逐渐递增的纬度特征,高值区位于松嫩平原南部及牡丹江南部局地;气候生产潜力自中部向周围递减;气候变化对马铃薯气候生产潜力的影响为:辐射的影响为正效应,气温、降水及气候变化综合的影响均以负效应为主。对于松嫩平原南部降水偏少地区,增温、降水量增加有利于提高马铃薯气候生产潜力,而对于东部降水偏多地区影响为弊大于利。松嫩平...  相似文献   

13.
为研究朔州气温变化的区域性差异,合理开发区域气候资源,更好地改善农业生态环境,本文利用1957-2017年朔州年平均气温、平均最高最低气温、极端最高最低气温数据研究朔州气温变化的气候特征。结果表明:(1)朔州近61年年平均气温呈现上升趋势,增温速率为0.4℃/10a,明显高于全国的增温速率(0.25℃/10a)。4季平均气温也呈现上升趋势,其中,冬春季增温比较明显。(2)年平均最低气温和极端最低气温增温速率分别为0.47℃/10a和0.61℃/10a,远远高于年平均最高气温(0.3℃/10a)和极端最高气温(0.18℃/10a)的增温速率。(3)气候异常分析可知,4季均可发生异常,其中冬季发生异常的年份最多。(4)通过M-K突变分析可知,平均最低气温和极端最低气温突变与上世纪70年代,早于年平均气温的突变时间(上世纪90年代)。  相似文献   

14.
锡林郭勒地区近50年气候变化分析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为了解锡林郭勒地区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程度,并为生态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可靠的基础依据。根据锡林郭勒地区15个气象站1960-2009年基本气象观测资料,运用一元线性回归、线性倾向估计、相关分析等数理统计方法,分析锡林郭勒地区近50年气候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气温变化呈显著上升趋势,增温速率为0.43℃/10年,地表平均气温上升约1.6℃,气候生长期平均增加了7.1天。与全球、北半球、中国变化趋势基本一致,气温变化幅度大于全球。四季平均气温均呈上升趋势,其中冬季和春季上升趋势最为明显,秋季次之,夏季变化最小。地面风速呈显著减小趋势,变化速率为-0.28 (m/s)/10年。降水量、日照时数、蒸发量无显著变化趋势。锡林郭勒地区近50年的气候变暖趋势明显,全球变暖的大背景是影响该地区气温变化的主要因素,个别气象要素的变化趋势和速率具有区域性差异。  相似文献   

15.
环县55年气温降水变化趋势及对干旱影响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应对气候变化,探讨环县干旱发展规律,达到趋利避害,合理开发利用气候资源的目的。利用甘肃省环县1957—2012年的55年气温、降水资料,用最小二乘法计算了1957年以来的平均气温、最高气温、最低气温和平均降水量、降水日数的气候倾向率,结果表明:环县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气候变暖已成事实,气温变化趋势与同期中国气温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增温率为0.385℃/10 a,平均最高温度增温率高达0.597℃/10 a,显著高于全国增温率,通过YAMAMOTO、累积距平等方法检验1987年是气候突变点,1987—2012年与1957—1986年相比,平均温度增加了1.2℃,冬季增加了1.3℃;环县年降水量有减少的趋势,倾向率为-14.013 mm/10 a,其中春、夏、秋季降水量都呈减少趋势,秋季减少最显著;气候变暖,降水减少后大旱、大涝的极端气候事件明显增多,1987年气候变暖后大旱的概率增加5%,大涝概率增加3%。  相似文献   

16.
武汉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气候变化较大。7月进入盛夏,最高气温达到37℃~39℃,最低气温一般在29℃~30℃。从秋季步入冬季往往很快,只要有冷空气南下,气温  相似文献   

17.
为了进一步研究在气候变暖情况下土壤封解冻的变化规律。本文应用山西东南部11个气象观测站近40年气温、平均冻土深度、最大冻土深度、浅层(5~20 cm)冻土封解冻资料,采用统计对比聚类法,分析了气候变暖与冻土的气候变化特征。结果显示:山西东南部气候变暖较为明显,年际线性趋势增温率为0.3℃/10a,增温贡献最大为冬季。随着冬季气候的变暖,平均冻土深度与最大冻土深度均趋向变浅。在冬春、秋冬两个转换期气候变暖的前提下,浅层冻土的平均冻结终日与始日分别显现出提前和推后,意味着浅层土壤封冻期的缩短。  相似文献   

18.
为正确认识关中-天水经济区气候变化特征,以1960—2014年研究区所辖的七市一区气象站点逐日气温和降水量实测值为基础,综合运用气候倾向率、累积距平法、Morlet小波函数、Mann-Kendall非参数检验法,并结合滑动t检验、Yamamoto分析对其气候变化特征进行诊断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关天经济区近55年来,年平均气温、年平均最高气温、年平均最低气温及降水强度均有上升趋势,年降水量、降水日数呈下降趋势。20世纪90年代是气候变化的转折点,降水量、年平均气温较其它年代增幅明显。降水量存在准6、14、22、32年周期;降水强度存在准6、10、22、27、32年周期,年平均气温存在准28、22年尺度的变化周期。降水要素仅存在弱突变,气温要素呈现相对较强突变。研究区气候整体态势偏向暖湿化趋势发展。  相似文献   

19.
利用豫北地区沁阳市农气站1981-2010年气温资料和1984-2010年冬小麦观测资料,采用统计和相关性分析方法,研究该地区冬春季极端气温、冬小麦物候期和产量构成因素的变化以及该区域冬小麦生长对冬春季极端气温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近30年来,豫北地区冬、春季平均最低气温增温速率分别为1.4℃/10年和1.3℃/10年,冬季增温速率较高;冬季平均最高气温的变化趋势不明显,春季平均最高气温升高显著,其增温速率为0.7℃/10年。冬小麦返青期的年际变化趋势不明显,抽穗期和成熟期分别以4.0天/10年和2.9天/10年的趋势显著提前,抽穗期提前的趋势较大,全生育期天数以4.6天/10年的趋势显著缩短。冬小麦有效穗数的变化趋势不明显,但穗粒数以4.4粒/(穗?10年)的速率显著减少,千粒重以4.9 g/10年的速率明显增加。相关性分析表明,冬季平均最高气温每升高1℃返青期提前2.7天;春季平均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每升高1℃抽穗期分别提前2.8天和3.4天,成熟期分别提前2.6天和2.5天,全生育天数分别缩短3.5天和3.6天。冬季平均最低气温每升高1℃有效穗数和穗粒数分别减少20.5穗/m2和2.4粒/穗;春季平均最高气温每升高1℃千粒重增加2.0 g;千粒重与春季平均最低气温呈抛物线关系,当最低气温超过13℃时,千粒重开始下降。豫北地区近30年来冬春季极端气温变暖的趋势明显,该区域极端气温变暖对冬小麦生产的影响较为显著。  相似文献   

20.
1953—2010年安康市气温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气温变化特征是全球气候变化研究中的一个至关重要的课题, 其研究对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农业生产以及气象灾害的防灾减灾等具有重要意义。笔者以安康市为研究对象, 采用 1953—2010年逐日及年平均气温数据作为基础资料, 运用气候倾向率、 滑动平均法、 M-K趋势检验和突变分析方法对安康市年均气温和各季节气温的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 安康市近 60年来年平均气温呈上升趋势, 气温倾向率为 0.05℃/10 a, 并经历 “暖-冷-暖” 3个时期, 20世纪 60年代中期之前为偏暖期, 60年代中期到 90年代中期为偏冷期, 之后为偏暖期;(2) 年平均气温的年代际变化表现出 “缓慢上升-显著下降-显著上升” 的特征, 20世纪 80年代为低温期, 但未出现明显的突变点;(3) 安康市冬、 春、 秋 3个季节呈增温趋势, 20世纪90年代后为偏暖期, 且冬春2季增温明显, 秋季次之; 夏季呈降温趋势, 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后降温趋势明显, 进入偏冷期;(4) 夏冬2季平均气温在近60年间存在明显的突变点, 突变时间分别为 1974年和 1991年, 但春秋 2季气温没有出现明显的突变。总体而言, 安康市近 60年来冬春 2季增温明显, 夏季呈降温趋势, 表现出 “冬春变暖、 夏季变凉” 的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