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锡林郭勒盟2005年春季休牧监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采取遥感方式与地面实测数据相结合的技术路线,对2005年锡林郭勒天然草地牧草返青状况及草地植被变化情况进行了实时监测。监测发现,2005年,休牧区内与2003年休牧区外对比明显,牧草高度普遍提高,盖度和产量也有所提高增加。休牧期间,虽然牧草返青较晚,但由于休牧措施的推行,使得牧草返青后顺利渡过“敏感期”。  相似文献   

2.
锡林郭勒盟草原禁牧休牧效果监测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采用“3S”技术与地面调查相结合的方法,从宏观上对锡林郭勒盟2002年与2003年5月天然草原MODIS归一化植被指数(MODIS—NDVI)进行分析;对全盟及各旗县草原牧草生产力进行遥感估测并对草原基况做出评价,客观反映禁牧、休牧效果,为自治区“退牧还草”工程的宏观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草地畜牧业作为藏北地区的重要经济产业,一直以来政府和科研人员致力于通过试验示范区探索和推广天然草场围封改良、补播改良、优质混播人工草地建植等措施来提高草场利用率和维持草地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基于GPS实地测量人工、天然草场以及自由放牧、暖季休牧和禁牧不同放牧制度的草场试验样地范围,以2006年7月及2008年年内时间序列的CBERS-02星数据作为遥感数据源,分别监测人工与天然的休牧草场、天然的自由放牧-暖季休牧-禁牧草场的植被长势。利用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和差值植被指数(DVI)的均值、标准差、极值及优势度反映不同草场植被长势、覆盖均匀度等情况。结果表明:人工补播的草场植被普遍长势、最佳长势及最劣长势均优于天然草场,但人工草场的覆盖均匀度不及天然草场;天然禁牧、天然暖季休牧、天然自由放牧草场长势依次递减;休牧在九月中旬放牧之前与禁牧草场的植被覆盖均匀度基本保持一致,两者的NDVI标准差远低于自由放牧草场,但休牧草场在放牧之后,植被均匀度遭到破坏,NDVI标准差介于禁牧与自由放牧草场之间。此外,该研究采用3S技术,从另一角度有效地实现了对草场覆被长势的动态、宏观监测。  相似文献   

4.
<正>2004~2013年,肃南县共实施退牧还草工程12期,工程涉及全县6乡1镇82个行政村的4 501户农牧民,涉及牲畜106.48万头(只)。共围栏天然草原86.67万hm2。其中,禁牧38.67万hm2,休牧46.67万hm2,划区轮牧1.33万hm2,并在禁休牧区补播改良天然草原补播改良342万亩,草地生态趋于好转,有效地遏制了草地生态恶化的趋势,逐步恢复草地植被,提高水源涵养功能,维护区  相似文献   

5.
本试验对特克斯县近几年来的国家天然草原退牧还草工程项目区的围栏休牧和禁牧草地进行了恢复效果的草地动态监测.选取工程项目区外的放牧利用草地作为对照,通过对比研究围栏禁牧、休牧草地与对照草地在群落多样性、群落数量结构和土壤养分等方面的差异变化.旨在于了解和分析围栏休牧、禁牧对退化草地的恢复作用和影响,退牧还草工程实施以来所取得的成果。  相似文献   

6.
刘立 《草业科学》2005,22(8):83-83
内蒙古草原勘察部门采用遥感卫星数据结合实地抽样调查的方法,对全区天然草原旱灾及牧草长势动态进行了监测。统计分析表明,牧草从返青期开始(或一直无返青),由于持续干旱的影响,草产量明显减少,草原遭到严重旱灾。2005年6月中旬,全区天然草原旱灾分布区域主要在锡林郭勒盟的锡林浩特市、阿巴嗄旗等以西及以南地区,乌兰察布市、包头市达尔罕茂明联合旗等大部分地区;其中严重旱灾区域主要分布在锡林郭勒盟苏尼特左旗、正镶白旗等以西大部分地区,巴彦淖尔市、鄂尔多斯市、阿拉善盟大部分地区。全区草原旱灾面积共计4793.3万hm^2,其中,草原严重旱灾面积达3380万hm^2。  相似文献   

7.
李学武 《四川畜牧兽医》2006,33(7):15-15,25
天然草原退牧还草工程是通过围栏建设、草种补播以及禁牧、休牧、划区轮牧等措施恢复草原植被、改善草原生态,提高草原生产力,促进草地畜牧业协调发展而实施的一项基本建设性草原工程项目。通过实施以草原围栏禁牧、休牧、草场补播为主要措施的天然草原退牧还草工程建设项目,达到天然草原植被盖度明显增加,产草量明显提高,“三化”草原植被得到有效恢复,人为破坏草原的行为得到有效遏止,基本实现草畜平衡,资源得到合理配置,天然草原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初步实现草原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相似文献   

8.
6 农区、半农半牧区和有条件的牧区为什么要逐步改变依赖天然草地放牧的生产方式 ?长期以来 ,广大农牧民习惯于依赖天然草地放牧发展草原畜牧业。但长期掠夺式的超载过牧和粗放经营 ,不仅造成草原退化、沙化、碱化日趋严重 ,而且引发的草畜矛盾尖锐和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的趋势。在农区、半农半牧区和有条件的牧区实施禁牧、休牧、划区轮牧和牲畜舍饲圈养的意义重大。一是从根本上解决超载放牧问题 ,草原植被能够得到恢复。牲畜数量的逐步增加对草原长期长年无节制的随意放牧 ,是草原遭受破坏的主要原因。实施禁牧、休牧、划区轮牧和牲畜舍饲…  相似文献   

9.
实施草场轮牧休牧禁牧提高草原畜牧业集约化水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轮牧休牧禁牧是合理利用天然草原有效措施,应当在牧区大力推广,本文结合呼盟牧区的实际,提出了现阶段牧区轮牧休牧禁牧的具体方法。  相似文献   

10.
实施围栏封育是天然草原植被恢复的主要保障措施之一。武威市在天祝县实施天然草原退牧还草工程,完成退牧还草围栏建设34万hm2,占全县草原面积的86.87%。在退牧还草围栏区实施禁牧和休牧,并进行了不同草原类型围栏封育期限及利用模式的效果研究。结果表明:山地草甸经过5年的禁牧,植被盖度、高度显著提高,但第5年比第3年增加可食牧草产量、牧草盖度、高度无显著差异(P0.05),说明禁牧封育3年后,山地草甸草原生产性能及植物群落特征无显著变化,即可解禁利用;温性草原经过5年的禁牧和休牧,产草量、植被盖度、高度均有显著提高,表现为正向性演替。从禁牧和休牧第5年产草量、植被盖度、高度比较无显著变化(P0.05),故温性草原禁牧5年即可解禁利用。  相似文献   

11.
多年来鄂尔多斯重利用轻保护的粗放式畜牧业生产方式,以及人口的急剧增加,导致草原生态环境整体恶化,草场退化。2000年,鄂尔多斯在全区乃至全国率先推行禁牧、休牧、划区轮牧制度,从变革生产方式上促进生态恢复。2002年国家退牧还草工程开始在我市实施。实施禁牧休牧划区轮牧是退牧还草工程建设的首要任务,也是项目建设的核心内容。通过退牧还草工程的实施,禁牧、休牧、划区轮牧制度得到了大力推行,同时禁牧、休牧、划区轮牧制度更加规范化。退牧还草工程在我市实施7年来,使我市草原生态快速恢复,取得了明显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草原植被覆盖度从2000年的30%提高到现在的75%以上,草群高度由平均不足15cm提高到35cm左右,梁地草场和沙地草场的产草量平均提高30%以上。  相似文献   

12.
根据阴山北麓农牧交错带特有的生境条件和生态脆弱性,通过对区域天然草地牧草返青、生长规律及放牧对草地植被影响的分析,针对目前天然草地利用和退化、沙化现状,提出在今后大规模的生态建设过程中,对天然草地的利用必须因地制宜地走全年舍饲与季节性禁牧互补的途径,探讨了适合本区域实施舍饲休牧的时间和相应的技术措施,为阴山北麓农牧交错带天然草地合理利用和退化草地的复壮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内蒙古阴山北麓农牧交错带生态建设中天然草地的利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根据阴山北麓农牧交错带特有的生境条件和生态脆弱性,通过对区域天然草地牧草返青、生长规律及放牧对草地植被影响的分析,针对目前天然草地利用和退化、沙化现状,提出在今后大规模的生态建设过程中,对天然草地的利用必须因地制宜地走全年舍饲与季节性禁牧互补的途径,探讨了适合本区域实施舍饲休牧的时间和相应的技术措施,为阴山北麓农牧交错带天然草地合理利用和退化草地的复壮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草原禁牧、休牧、划区轮牧是落实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生态环境建设,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为了贯彻实施新修订的《草原法》、《国务院关于加强草原保护与建设的若干意见》推行划区轮牧、休牧和禁牧的制度,乌鲁木齐市人民政府组织考察团,于2003年11月赴全国草原禁牧、休牧、划区轮牧起步较早的内蒙古自治区和2003年5月1日全区实行草原禁牧封育的宁夏回族自治区进行考察和学习。我们考察学习了他们的总体情况以及采取的主要措施和成功经验,对我区这方面的发展都具有较好的借鉴和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5.
针对高寒草原冬春草场退化及草畜不平衡问题,为遏制草地生态系统进一步退化、提高草地生产力,本研究于2018年在青海省玛多县玛查理镇冬春草场开展返青期休牧育草试验。试验采用随机区组设计,设置返青期休牧和返青期放牧两个处理,在休牧结束时期和牧草生长高峰期(7月10日和8月10日)分别进行草地植物群落调查。结果表明:相对于放牧草地,7,8月份休牧草地的禾本科牧草株高增加了236.33%和123.83%(P<0.05),盖度增加了41.13%和61.71%(P<0.05),地上总生物量增加58.66%和33.62%;休牧以后草地主要植物种由原来的沙生风毛菊(Saussurea arenaria Maxim)、山莓草(Sibbaldia procumbens Linn.)等变为紫花针茅(Stipa purpurea Griseb)、疏花针茅(Stipa penicillata Hand.-Mazz)等;休牧草地和放牧草地样点植物群落结构存在差异;休牧草地植物群落物种丰富度、辛普森指数、香农-维纳指数较放牧草地均有所增加。因此,返青期休牧在高寒草原的实施改善了草地植被恢复情况,优化了草地植物群落结构,增强了生态系统多样性。本试验可为退化高寒草原植被恢复及休牧制度的实施提供科学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我国20%可利用草地实施禁牧、休牧和划区轮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据农业部草原监理中心主任宗锦耀日前在“天然草地共管国际经验交流会”上介绍,近几年,我国草地保护建设取得重大成就,截至2005年底我国有20%的可利用草地实施了禁牧、休牧和划区轮牧。同时,全国人工种草累计保留面积达1 459万hm2,草地改良面积达1 583万hm2,草地围栏面积达3 78  相似文献   

17.
最近几年,通过实施天然草原退牧还草和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以来,有力的促进了草原生态环境发展,推行的禁牧、休牧、划区轮牧和草畜平衡制度,为草原生态环境保护和草地资源科学利用提供了成功的经验。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人口不断增长,草地资源不合理利用,使得草原生态系统受到严重影响,由于长期过度超载放牧,粗放式管理,草原生态环境被严重破坏。加强草地动态监测是草地生态资源保护、建设和科学利用的机制,是草原工作者需要重点做好的工作。笔者主要就草原动态监测对草原生态平衡的作用和保障措施进行了分析,希望通过本次研究对同行有一定帮助。  相似文献   

18.
草原植被长势遥感监测是草原监测的重要内容之一,它从宏观上反应了草原植被生长状况及动态变化,对草原科学管理、草地保护和草原生产力预测有着重要意义。本文选择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结合地面样方观测数据,分析了川西北天然草原2009~2014年6个时期的牧草长势情况。  相似文献   

19.
以土壤特征及地下生物量为主要指标研究了东祁连山高寒草甸草原对全生长季休牧、传统夏季休牧和禁牧的响应,以期为该区草地恢复、保护和管理提供支撑.结果表明:与传统夏季休牧相比,禁牧和全生长季休牧改良了高寒草甸草原0~20 cm土壤物理结构,降低了土壤的紧实度,但对深层土壤影响较小;禁牧和全生长季休牧不同程度地改善了高寒草甸草原土壤的持水能力;禁牧显著增加了0~30 cm土壤有机碳含量,全生长季休牧增加了高寒草甸草原表层土壤有机碳含量;禁牧极显著增加了0~10 cm土层根系生物量,而传统夏季休牧草地10~20 cm土层的根系生物量显著高于禁牧与全生长季休牧.说明短期禁牧和全生长季休牧是提升青藏高原高寒草甸草原生产力与生态恢复的重要措施之一.  相似文献   

20.
我国为何要推行草原禁牧休牧轮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实施禁牧休牧轮牧制度的背景我国拥有天然草原近4亿公顷,占国土面积的41.7%,约占全球草原面积的13%。草原是我国国土的主体和陆地生态系统的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