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猪囊虫病在我省猪群中普遍存在,部分地区近年来还有扩大的趋势.为进一步摸清我省猪囊虫病的流行情况,给猪囊虫病的综合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我们于1988年11月至1989年10月对我省7个地区的猪群抽样进行了猪囊虫病血清流行病学调查.现将调查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驱绦灭囊的经济效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猪囊虫病是人畜共患的循环感染的寄生虫病,在我国各地都有不同程度的分布。我省猪囊虫感染率较高,1975年为14.7%。由于有些县开展了驱绦工作,到1979年屠宰检出率仍为11%,全省每年可检出囊虫病猪大约30万头,平均每头囊虫病猪按70元损失计算,每年损失约为2100万元。我省人患有钩绦虫的约占1%左右;患囊虫症的人也占一定比例。由此可见,猪囊虫病不仅直接影响鲜肉供应,给国民经济造成很大损失,而且严重地危害人民的身体健康。  相似文献   

3.
绪囊尾蚴病是一种人畜共患的循环感染的寄生虫病。近几年来,我省开展了驱绦灭囊工作,取得了一些成效,囊虫感染率有一定程度的下降。但在每年收购的生猪中,仍有10%左右的囊虫病猪。这些病猪肉不能鲜销食用,给国家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为此,我们从1986年在“猪囊虫病生前快速诊断的研究”通过鉴定之后,便开展了应用生前快速诊断法在农村普查痘猪及试验用最新药物丙硫苯咪唑进行治疗囊虫病猪的现地推广工作,通过一年的试验观察,取得了较好的结果,现将初步实验情况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正> 前言猪肉绦虫和猪囊虫是人猪之间循环感染的一种侵袭病。近几年,尽管我盟开展了驱绦灭囊工作,猪囊虫的感染率已由1976年的18.5%降到1980年的11.5%,但下降的速度仍很慢。1980年仅盟食品系统所检出的9,039头囊虫猪,便给国家损失140余万元。加之一年来对检出的  相似文献   

5.
猪囊虫病是由猪带绦虫的幼虫囊尾蚴寄生在猪的肌肉、心脏、脑等处所引起的寄生虫病.该病为人兽共患寄生虫病,囊尾蚴不仅寄生在猪、猫、野猪等体内,还可以寄生在人的脑、心脏等处,引起人的多种类型的囊虫病如皮肤型囊虫病、脑囊虫病(脑实质囊虫病、脑室囊虫病)、心肌囊虫病、口腔囊虫病、眼囊虫病及椎管囊虫病等.人是囊尾蚴的中间宿主,也是其终末宿主.  相似文献   

6.
五常市采取综合防治措施猪囊虫病得到控制张志萍蒋树飞裴志国(五常市家畜防治院)我市猪囊虫病感染率是比较高的。1981年生猪屠宰囊虫率为5.4%。近十几年来,通过采取综合防治,有效地控制了猪囊虫病的发展,感染强度逐年减轻,1996年感染率为2.3%。1感...  相似文献   

7.
建立人-猪囊虫、猪带绦虫替代动物模型的实验技术在解决猪囊虫病研究的材料来源、以及在寄生虫入侵、致病性、免疫机制和宿主特异性等基础理论和临床应用研究中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本文就猪囊虫和猪带绦虫病实验动物模型,尤其对啮齿类动物模型上取得的成就,以及新的研究动态和策略进行概述。目的是提高人们对猪囊虫和猪带绦虫病实验动物模型重要性的认识,促进和加快猪囊虫病研究的步伐,早日在我国有效控制人猪囊虫病。  相似文献   

8.
猪带绦虫病与囊虫病在世界各地均有分布。在我国,猪一旦发生猪带绦虫与囊虫病会造成养猪业的巨大损失,甚至对人体健康造成威胁。因此,应采用灵敏、独特的防治手段,加强对猪带绦虫病与囊虫病的控制。本文对防治猪带绦虫病与囊虫病的相关问题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9.
正本文采用走访农户和屠宰户、临床检查、检疫检验、实验室诊断等方法,对贵德县浅山、川水、脑山不同地区猪囊尾蚴病的防治效果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该地区猪囊尾蚴病的感染率0.05%,与2011年的0.11%相比显著下降,采取的综合防制措施科学、有效,宜推广,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猪囊尾蚴病,群众俗称"囊虫猪"或"米虫猪",病原体寄生在人体肠道内的猪带绦虫(Taenia solium)的幼虫(猪囊  相似文献   

10.
我区定点屠宰场成立于1996年6月,日屠宰量约50头,半机械化,猪源来自浙江、江西、江苏、安徽等地,其生猪的宰前检疫和宰后检疫由我站负责。屠宰场至今已屠宰生猪38118头,其中有2次检出2头猪囊虫病肉。南方地区检出猪囊虫病肉极为稀少,有必要将检出情况作一报告,以供同行参考。l病例1996年6月25日第30号生猪检出囊虫。表现特征为头、面部咬肌、腰内侧腰肌、臀股部等部位横纹肌纵切面(顺肌纤维切)散在稻米粒大小的白色囊泡,囊泡呈半透明状,内含透明液体,并有一紧贴囊壁的突起,当即怀疑是囊虫病,即将肉尸暂时封存,取样化验。用剪…  相似文献   

11.
猪囊虫病属于人畜共患病,不仅对养猪业危害巨大,还会对人类的健康安全造成严重威胁。猪囊虫病的临床表现为病猪被毛杂乱、生长迟缓、机体消瘦等,发病率较高。本文阐释了猪囊虫病屠宰检疫措施和处理措施,从加强检疫措施和加强饲养管理两方面分析了猪囊虫病的预防措施,希望对猪囊虫病的防治提供积极借鉴。  相似文献   

12.
猪囊虫病是由猪带绦虫的幼虫(猪囊尾蚴或猪囊虫)侵袭猪和人体各部肌肉组织和脑内所引起的疾病。所以猪囊虫是一种人畜共患的寄生虫病。猪带绦虫病是猪带绦虫的成虫寄生在人体小肠里所引起的疾病。人是猪带绦虫的唯一终末宿主,同时又是它的中间宿主。猪带绦虫病患者是猪囊虫病的传染源。由于猪带绦虫病和猪囊虫病在人畜中间循环感染,不仅给养猪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更重要的是给公  相似文献   

13.
贵州省毕节地区调查六种家畜寄生虫病初报罗晓松(贵州省毕节地区兽医站)近年,我们在畜禽疫病的临床诊疗中,发现我区纳雍县有疑似牛伊氏锥虫病、马伊氏锥虫病病畜,毕节县有疑似牛焦虫病、马焦虫病、猪弓形虫病和猪囊虫病病畜。笔者为进一步查证这一情况,特进行了上述...  相似文献   

14.
我辖区屠宰场在2003年的检疫中,检出了3例猪囊虫病,由于本病严重危害人畜身体健康,是肉品卫生检疫的主要项目之一。有囊虫的猪肉不能上市销售,严重的完全不能食用,猪囊虫病可给养猪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作为兽医工作者,应正确认识本病,做好预防治疗,严格检疫,以控制猪囊虫病发生、发展的各个环节,从而达到消灭猪囊虫,保护人类健康的目的。  相似文献   

15.
猪囊虫病的流行、预防和控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猪囊虫病(Swine cysticercosis)又称猪囊尾蚴病,是由猪带绦虫(Taenia solium)的幼虫-猪囊尾蚴(Cysticercus cellulosae)寄生于人、猪各组织器官所引起的危害严重的人畜共患寄生虫病.猪囊虫病不仅造成养猪业的巨大损失,而且也给人体的生命安全带来严重危害.人既是囊虫的中间宿主,又是终末宿主,而且是唯一的终末宿主.囊虫在寄生过程中,产生了一整套逃避宿主免疫应答的机制,从而能在宿主体内长期存活,可以存活十几年甚至数十年而无任何临床症状.本文试将囊虫病的流行病学、生活史做较详尽的阐述,以期广大兽医工作者对该病有进一步的认识,达到预防和控制囊虫病的目的.  相似文献   

16.
为尽早控制、消灭猪囊蚴病(猪囊虫病),我市用《黑科成鉴85082号》黑龙江省兽医科学研究肝《猪囊虫病生前快速诊断的研究一定量血片玻板间接血凝试验》法,于1985—1989年,在我市辖的11个县、102个乡开展了诊治猪囊虫病的工作,取得了可喜  相似文献   

17.
猪囊虫病是人畜共患的寄生虫病,对人畜的危害很大。凉城县猪囊虫病发病率较高,为了解该地区猪囊虫感染情况从1999年开始,笔者在检疫中对检出的20头猪囊虫病猪的不同寄生部位进行了剖检。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1 方法 检测肌肉上每40平方厘米内所含的囊虫个数。2 结果 见附表。2.1 所检测20头病猪左右两侧相对应部位囊虫寄生数量大致相同。  相似文献   

18.
猪囊虫病是屠宰检疫的一个重要检疫对象。据《中国动物检疫》2003年第12期报道,猪囊虫的检出率最高只达到94%。主要原因一是猪囊虫的寄生部位差异很大,全身所有肌肉组织都可能感染;二是近年来生猪品种改良后,生长期缩短,虫体感染减少;三是受检疫方法与技术条件的限制,个别存在漏检现象。所以在实际工作中,要提高猪囊虫的检出率,一要扩大对猪囊虫的寄生部位的检疫面;二是要提高检疫质量,杜绝漏检现象发生。我站驻洛阳市江泰肉联厂检疫所2003年1月至2003年1月共屠宰检疫生猪138295头,共检出病害肉272头。其中检出猪囊虫病猪93头,占检出病害肉3…  相似文献   

19.
猪囊虫病是由猪囊尾蚴(猪囊虫)寄生于猪的肌肉中,所引起的一种寄生虫病.患囊虫病的猪屠宰后,在患猪肌肉中,可见到白色半透明,如黄豆大小囊泡的猪肉囊尾蚴,囊泡内有小米粒大小的白点,农村俗称患囊虫病的肉为"米碎猪".  相似文献   

20.
互助县是全省养猪大县之一。 2 0 0 0年全县出栏生猪 19 5万头 ,年末存栏 2 5万头。自九十年代以来 ,互助县各级政府及畜牧部门针对猪囊虫病发病率较高的实际 ,齐抓共管 ,采取得力措施 ,不断加大防制力度 ,通过多年努力 ,猪囊虫病的防制取得了显著成效。现将本病防制中采取的主要措施简介如下。1 感染率调查1992年我县部分地区猪血清检测阳性率为 7 0 9% ;1993年普查感染率为 3 86 % ;1997年屠宰场屠宰生猪 3343头 ,检出率为 2 % ;2 0 0 1年上半年屠宰生猪 46 92头 ,检出率为 0 5 1%。2 防制措施从历年调查及检疫结果看 ,我县猪囊虫病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