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呼伦贝尔草甸草原牧草产量及载畜力估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改进后的CASA模型估算2009年呼伦贝尔谢尔塔拉草甸草原生长季的牧草产量和载畜量状况,利用2009年牧草生长季的地面实测样方数据对CASA模型进行验证。结果表明,呼伦贝尔谢尔塔拉草甸草原的NPP值(以C计算)全年呈单峰变化,7月份达到最大,为71.92 g/m2。NPP值的年内变化与草原植被的返青期-生长期-衰退期相对应。估算的牧草产量值与地面实测值无显著性差异,且季节变化与地面样方实测值的变化趋势基本相一致,牧草产量的模拟精度达到94.05%。群落生长各阶段的总盖度、牧草高度与牧草产量之间均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根据2009年谢尔塔拉牧场草甸草原的产量估测结果,适宜载畜量应为7 562.40牛单位,但实际载畜量大于适宜载畜量,超载率达13.37%。  相似文献   

2.
建设用地动态变化是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的一部分。文中介绍了建设用地动态变化研究,并借鉴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研究的部分成果,在总结建设用地动态变化的特点、影响及趋势的基础上构建了建设用地动态变化研究模型体系。针对建设用地变化的不同方面构建了不同的动态模型并阐述了模型成果的应用,预测建设用地需求的两种不同方法:因果分析法和时间序列法。  相似文献   

3.
引进澳美、德美和邦德种公羊,对呼伦贝尔细毛羊进行导血提高,主要采取区域品系繁育技术,培育细型细毛羊品系和毛肉兼用型细毛羊品系,采用胚胎移植、冷冻精液配种、鲜精常温人工授精、鲜精高倍稀释、小群本交改良、选种选配等先进繁殖技术,综合运用饲养管理、疫病防治等技术,使呼伦贝尔细毛羊群体品质、羊毛综合品质、产毛量和产肉性能得到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4.
引进澳美、德美和邦德种公羊,对呼伦贝尔细毛羊进行导血提高,主要采取区域品系繁育技术,培育细型细毛羊品系和毛肉兼用型细毛羊品系,采用胚胎移植、冷冻精液配种、鲜精常温人工授精、鲜精高倍稀释、小群本交改良、选种选配等先进繁殖技术,综合运用饲养管理、疫病防治等技术,使呼伦贝尔细毛羊群体品质、羊毛综合品质、产毛量和产肉性能得到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5.
文中较详细地介绍了呼伦贝尔草地的自然生态条件,并分析了不同草地类型和生态条件下有害生物种群变化规律性,讨论了环境与有害生物变化引发的草地退化的过程,提出了人与环境及生物间相和谐是促进草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相似文献   

6.
7.
呼伦贝尔羊是蒙古羊的一个优秀类群,形成历史悠久,呼伦贝尔羊的发展关键取决于种公羊的培育,通过种公羊不同阶段的选育和科学饲养,提高种公羊生产的科技含量,以提供数量充足的优秀种公羊,加大遗传优势,促进本品种选育速度.  相似文献   

8.
呼伦贝尔羊属短脂尾型肉用绵羊品种,抓膘增重快,耐寒耐粗饲,适应性强,体格大,产肉多,屠宰率和净肉率高,附加值工业用途丰富.为了更进一步掌握它的产肉性能和生长发育特点,指导育种工作,对不同年龄段的羯羊进行了屠宰试验,并对各项指标详细分析.其屠宰率和净肉率分别为8月龄羊达47.2%和38.3%;育成羊达48.8%和40.3%;成年羊达52.1%和43.6%.不断选育提高个体产肉性能,提倡生产羔羊肉,增加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相似文献   

9.
呼伦贝尔草甸草原区沙化草地治理效果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由于气候变暖以及人为不合理利用等原因导致呼伦贝尔草原出现不同程度的退化、沙化,尤其是海拉尔沙地,草原沙化日趋严重,在常年风蚀的作用以及重度放牧压力下,严重地段土壤腐殖质层被剥开风蚀,腐殖质层下的沙土在风的作用下,形成大小不一、斑点状分布的风蚀坑,部分风蚀坑相互连接,形成大面积的明沙,寸草不生。本文选择呼伦贝尔市新巴尔虎左旗风蚀沙地,研究沙化草地快速恢复治理模式,为治理呼伦贝尔沙地提供具有可操作性的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10.
肉羊业是呼伦贝尔草原畜牧业的优势产业,以呼伦贝尔肉羊为主要品种,广泛分布在牧业四旗,并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近些年来,由于对呼伦贝尔肉羊进行了本品种的选育提高,使其生产性能和品种特性有了明显提高,促进了肉羊业的发展.在提高品种质量的基础上,采取了行之有效的措施,实行科学养畜、建设养畜,并加强对草原的保护和建设,开展划区轮牧和休牧,发展季节畜牧业,做到增草增畜,提高质量,提高效益.  相似文献   

11.
土壤呼吸作用是土壤碳库向大气释放CO2的主要途径,其在空间尺度上具有明显差异性,土壤呼吸的空间变化增加了土壤碳排放评估的不确定性,研究土壤呼吸作用空间异质性对于准确评估生态系统碳排放具有重要意义.2020年9月1日—9月6日,本研究沿呼伦贝尔草原东西样带随机选取了30个观测样地,利用土壤呼吸自动观测系统(Li-8100...  相似文献   

12.
土壤微生物是土壤生态环境变化的敏感因子,其群落组成及结构易受到人为干扰的影响.本研究通过比较内蒙古呼伦贝尔草地在围封、割草、连续放牧、休牧等不同利用方式下土壤微生物群落组成及结构的差异,结合土壤理化性状的变化阐明影响土壤微生物群落的主要因素,探索有利于土壤微生态环境的草地利用方式.结果显示:生长季节休牧处理的土壤微生物...  相似文献   

13.
人为干扰对典型草原土壤侵蚀影响的价值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不同干扰条件下典型草原风洞试验的研究结果,计算了风蚀所造成的各种损失(养分、有机碳的损失及废弃地的形成等等),在此基础上,定量评价了人为干扰对土壤侵蚀过程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禁牧可以明显减小由风蚀所导致的草原生态系统的价值损失,而开垦和放牧则会增加其价值损失(包括速效养分、有机碳和废弃地形成)。总的来看,不同风速下不同生态系统的价值损失速率由大到小的排列顺序为:新开垦农田>农田>自由放牧草原>2003年禁牧草原>1987年禁牧草原;同时,风速越大不同干扰类型之间的价值损失差值越大。  相似文献   

14.
放牧强度对荒漠草原土壤物理性质及其侵蚀产沙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荒漠草原退化已经由植被退化演变到土壤退化的特征,采用野外调查取样和人工模拟降雨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探讨不同放牧强度下荒漠草原的土壤紧实度、容重、总孔隙度、水分及其侵蚀量的变化情况,研究结果表明:(1)不同放牧强度下0~10cm土层土壤紧实度受放牧的影响差异显著,且随放牧强度加重而呈明显的增加趋势,对深层土壤的影响有限;(2)0~10cm土层土壤容重差异性显著,且随放牧强度的增加而不断增大,与对照未放牧草地相比,不同放牧强度草地土壤容重增加幅度为5.1%~11.7%;(3)放牧强度对0~20cm深度的土壤含水量影响显著,放牧强度越大,土壤含水量越小,与对照未放牧草地相比,不同放牧强度草地土壤含水量降低12.5%~35.4%;(4)雨强一定时,坡度与放牧强度越大,其土壤侵蚀量明显增加,雨强、坡度条件相同情况下,重度放牧的土壤侵蚀量可达到对照样地4.9~13.6倍;(5)土壤容重与土壤紧实度、土壤总孔隙度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土壤紧实度与不同坡度、降雨、放牧强度的土壤侵蚀量均存在显著正相关,且均为幂函数关系。  相似文献   

15.
采用野外定点取样与室内培养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呼伦贝尔4种退化沙地土壤种子库密度多样性。结果表明:土壤种子库密度随草地沙化程度的加重而下降,且不同沙化阶段其下降率各异,从固定沙地到半固定、半流动、流动沙地,土壤种子库密度分别下降75.7%、83.4%和84.2%。种子库物种数的变异从固定沙地到半流动沙地变化较小,而到流动沙地变化较大,主要为一二年生植物(50%),多年生草本和灌木比例相对较少。土壤种子库物种多样性指数变化与密度变化不一致,其中半固定沙地最大,流动沙地最小。种子库群落相似性指数变化幅度在0.6087~0.9355之间,说明其空间异质性较小。  相似文献   

16.
中国水土流失问题的初探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长期以来,水土流失直接威胁着人们赖以生存的环境,在所有的生态破坏中,水土流失称之为“环境破坏第一杀手”。针对我国山地丘陵面积大、地质条件复杂、人为破坏加速、水土流失严重的实际情况,通过丰富的历史资料和整治经验及野外工作所积累的大量数据分析,以生态恢复学为指导,总结了水土流失的基本特点,研究了水土流失治理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探讨了水土流失给生态安全造成的巨大危害,展望了水土保持的预期目标,根据中国的实际情况,提出了综合治理的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17.
根据不同退化程度草原和不同开垦年限农田土壤137Cs放射强度分析结果表明:与轻度退化草原相比,中度退化和重度退化中的137Cs放射强度分别下降了21%和52%。草原土壤开垦后,137Cs放射强度明显下降,开垦7年、15年、33年后,137Cs的放射强度分别只有轻度退化草原的37%、31%和26%。相关分析表明,伴随着土壤侵蚀的发生,土壤有机质含量、全N含量以及阳离子交换量下降。137Cs放射强度与土壤有机碳、土壤全N、交换性K和阳离子交换量呈极显著的正相关。  相似文献   

18.
以长芒草(Stipa bungeana)、苜蓿-长芒草-铁杆蒿(Medicago sativa-S.bungeana-Artemisia sacrorum)、苜蓿-铁杆蒿(M.sativa-A.sacrorum)、长芒草-铁杆蒿(S.bungeana-A.sacrorum)和苜蓿-长芒草(M.sativa-S.bungeana)5种弃耕后自然演替形成的草地群落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不同群落中土壤淀粉酶、脲酶、蔗糖酶和碱性磷酸酶活性的分布,进一步阐释黄土高原水蚀风蚀交错区弃耕农地不同植被恢复过程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除土壤淀粉酶外,土壤脲酶、蔗糖酶和碱性磷酸酶活性均受地上植物群落的显著影响,并且土壤脲酶、蔗糖酶和碱性磷酸酶活性均随土层的加深而逐渐减小。长芒草群落土壤酶活性低且土壤养分和生物量均低于其他4个群落,表明弃耕后以单一种为优势种的草地群落植被恢复效果并不理想。4种土壤酶活性与土壤养分因子存在显著相关性,表明土壤酶活性可以指示土壤质量的变化。  相似文献   

19.
陕北水蚀风蚀交错区苜蓿地土壤水分过耗与恢复   总被引:13,自引:9,他引:13  
樊军  邵明安  王全九 《草地学报》2006,14(3):261-264
采用野外定位观测法研究水蚀风蚀交错区苜蓿(Medicago sativa)草地土壤水分在天然降水作用下的恢复过程。结果显示:苜蓿地翻耕后,在降水作用下土壤水分有明显的恢复过程,第一年,150cm以上土壤水分得到一定恢复,第二年深度达到300cm,但上层土壤含水量并未增加;该地块植被大量消耗土壤储水导致土壤干燥化,高耗水植被消除后,土壤含水量逐渐增加。  相似文献   

20.
利用2000~2018年的MODIS13Q1遥感数据、地面样方调查数据建立最优估算模型,反演地上生物量,计算牧草产量的月动态系数;结合牧业统计数据中的牧业年度和日历年度资料,计算家畜月动态系数;综合分析内蒙古呼伦贝尔市陈巴尔虎旗、鄂温克族自治旗、新巴尔虎左旗、新巴尔虎右旗等4个牧业旗2000~2016年月尺度草畜平衡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