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美国白蛾(Hyphantria cunea Drury)是国际性检疫害虫,本研究连续4年通过野外观察以及性诱捕器诱捕准确掌握了美国白蛾在枣庄地区的生活史以及各代成虫发生高峰期具体时间。研究表明:美国白蛾在枣庄地区一年发生3代,3代成虫发生高峰期分别为4月29-5月3日、7月4-10日、8月13-21日。同时雨天等环境因素对美国白蛾发生规律影响较大,这为科学指导飞机防治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2.
美国白蛾是国际检疫性有害生物,武汉市毗邻4个美国白蛾疫区,为了加强监测与防控研究工作,从2019年开始将全市15个行政区划分为中心城区和远城区两个监测区域,共布设性诱捕器监测点位490个,安装智能监测灯50台。研究结果表明,2021~2022年利用性信息素诱捕器在5个行政区监测诱捕到16只美国白蛾成虫,人工调查未见网幕、幼虫及越冬蛹。分析监测诱捕到成虫的时间、地点及后续跟踪调查结果,推断为物流带入。针对美国白蛾疫情威胁的严峻防控形势,切实做好监测预警,及时发现疫情,迅速封锁扑灭,是阻止疫情入侵蔓延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3.
选取6种目前国内防治美国白蛾常用药剂,模拟林间施药方式对美国白蛾的重要天敌--白蛾周氏啮小蜂施药处理;对美国白蛾5龄幼虫进行叶片带毒(美国白蛾核型多角体病毒)饲养直至化蛹,以这些蛹为宿主繁育该小蜂.结果表明:高效氯氰菊酯、阿维菌素对白蛾周氏啮小蜂成虫寿命有很大影响,能显著降低成虫存活时间.杀铃脲、灭幼脲Ⅲ号、苏云金芽孢杆菌和美国白蛾核型多角体病毒对成虫寿命无显著影响.美国白蛾核型多角体病毒对白蛾周氏啮小蜂的繁殖没有显著影响,完全可以利用该病毒配合白蛾周氏啮小蜂防治美国白蛾.  相似文献   

4.
美国白蛾是江苏省重大的林业外来有害生物入侵物种之一,正逐步由苏北、苏中向苏南区域扩散。为了明确美国白蛾在苏南地区的发生趋势和入侵规律,通过成虫性诱监测的方式对美国白蛾在苏南地区的发生情况进行了初步调查和分析。结果显示,研究区域自监测到美国白蛾成虫以来,虫口密度和发生范围均呈逐年上升趋势,成虫诱捕量从2018年的0.36头/(器·a),增加到2022年的1.33头/(器·a),诱捕到成虫的点位占比从24.2%上升到47.8%。全年监测到3代成虫发生,羽化盛期分别为越冬代:4月28日—5月8日;第1代:6月29日—7月12日;第2代:8月15日—8月26日。结合期距法初步估算各世代发育历期分别为:第1代历期66 d,第2代历期43.7 d,越冬代历期255.3 d。  相似文献   

5.
房山区越冬代美国白蛾已经进入成虫发生高峰期,也是第一代美国白蛾幼虫最佳防治时期。  相似文献   

6.
为了更有效地防治美国白蛾,该文通过对兴城市2016年美国白蛾发生现状进行调查,根据美国白蛾在兴城地区的生活史、生活习性、发生情况等,提出加强检疫和监测、联防联治提高防治效率,以及人工剪网、悬挂性诱捕器、围草诱蛹、人工捕蛾、释放周氏啮小蜂、病毒复合微生物杀虫剂、灭幼脲3号胶悬剂防治美国白蛾的7种防治方法。  相似文献   

7.
3种诱虫灯对美国白蛾成虫诱杀力的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选取 4块基本相似的林地 ,利用 3种诱虫灯进行了诱杀美国白蛾成虫的试验 ,对其效果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 ,使用诱捕电击灭蛾灯效果最好 ,诱杀效果可达 81.7% ,每公顷防治成本为 2 5.5元 ;佳多频振式杀虫灯次之 ,诱杀效果可达 70 .6% ,每公顷防治成本为 17.7元。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对美国白蛾的习性的介绍,对其在颐和园内的发生危害的调查研究,掌握了其动态规律,总结出了防治美国白蛾的主要措施。主要包括:建立长期的美国白蛾防控监测机制和有效的人工普查监测网络;进一步加强植物检疫:采取黑光灯、诱捕器、剪除网幕、喷施药剂、树干捆草把等物理防治方法和周氏啮小蜂等生物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9.
邳州市美国白蛾发生危害特点及防治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文介绍了邳州市美国白蛾发生危害特点,并开展了成虫灯诱、性诱、人工和药剂防治美国白蛾试验,取得了较好的防控效果。  相似文献   

10.
美国白蛾防治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连云港对美国白蛾采用多种防治试验发现:在成虫期采用灯光诱杀成虫效果明显;1个性诱捕器平均诱蛾59.2头/晚;在卵高峰期、幼虫3龄前网幕期剪除卵块、网幕,防治效果95%以上;在幼虫化蛹前,于树干离地面1 m处,捆扎草把诱集老熟幼虫,防治率90%以上;在11月至翌年4月,组织人力挖蛹,大大降低翌年虫口基数;释放周氏啮小蜂,虫株减退率超50%;分别用25%灭幼脲1 500倍、2.5%高效氯氰菊酯3 000倍、2%阿维菌素2 000倍、0.2%甲维盐3 000倍、1.2%烟碱·苦参碱乳油1 500倍液进行喷雾防治,施药后48 h(灭幼脲96 h),防治效果均在97%以上,试验说明采用综合治理方法可有效控制美国白蛾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柴河林业局天保工程区在天然林保护工程实施后,森林生态环境得到了很大改善。文章通过对天保工程区各类土地资源在天然林保护工程实施前后的对比分析,系统阐述和评价了天然林保护工程的实施对该局森林资源和生态状况变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为了解巨桉内含物对牧草的化感作用,试验选用浓度为1∶10、1∶50、1∶100的巨桉根浸提液(母液浓度为1∶10,w/v),以蒸馏水为对照,按照培养皿水培和盆栽土培的生物检测方法,探讨巨桉根系对黑麦草、紫花苜蓿、高羊茅3种牧草的化感作用。结果表明:在水培试验中,对黑麦草表现为高浓度抑制其根和苗生长,低浓度促进其根和苗生长;对紫花苜蓿根和苗生长均表现为促进作用。在盆栽试验中,对黑麦草和高羊茅表现为抑制其根长和促进其茎高生长,随着浓度的增加,对根的抑制作用逐渐增强;对紫花苜蓿根和地上部分干重表现为促进作用,随浓度的增加,促进作用减弱。  相似文献   

13.
红海榄植株为小乔木,拥有非常发达的支柱根,抗风消浪能力强。通过探讨红海榄支柱根的支撑结构特征,结果表明,红海榄在红海榄纯林、红海榄+白骨壤混交林、红海榄+木榄混交林中,其支柱根都能形成受力结构合理、稳定支撑结构;当来自迎潮方向的作用力对红海榄产生足够大的影响力时,红海榄背潮方向上的支柱根的地径比迎潮方向上的大;不同群落的红海榄均形成不同的支柱根水平分布格局使其重力落在支柱根系统中。  相似文献   

14.
为解决利用分光光度法和极谱法测定植物中葫芦巴碱含量时时间较长,以及样品的制备和提取比较繁琐,操作复杂等问题,建立了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桑树不同方位叶片中葫芦巴碱的含量方法。以氨基键和柱为固定相,甲醇和水为流动相,柱温为室温,可快速准确测定桑树叶片中葫芦巴碱含量。本方法样品预处理简单、分析灵敏度高、精密度好、速度快,尤其适应批量样品的分析。结果表明,桑树东南叶片中葫芦巴碱含量较高,西北叶片中葫芦巴碱含量较少,这可能与光照强度有关。  相似文献   

15.
东京野茉莉苗期生长节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能源树种东京野茉莉为研究对象,研究东京野茉莉幼苗在不施肥和施肥情况下年生长节律。东京野茉莉苗高增长呈"S"型增长模式,苗木增长出现缓慢期、速生期和停滞期3个时期。苗速生期起点为5月下旬,持续至9月中旬,在5月下旬苗高生长最快。不同施肥处理的1年生幼苗,年生长节律均呈现"S"型曲线。在不同施肥处理中,施尿素的植株长势最好,不施肥的植株长势最差。  相似文献   

16.
溃疡病是猕猴桃生产中的一种毁灭性病害。通过连续几年的防治试验和实地调查研究,根据溃疡病的形成原因,结合试验点实际,研究了猕猴桃溃疡病综合防治方法,总结出了猕猴桃溃疡病综合防治模式。  相似文献   

17.
中国姜花属Hedychium野生花卉资源特点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胡秀  刘念 《广东园林》2009,31(4):7-11
我国野生姜花属植物有32种、2变种和2变型,共计36个分类群,主要分布于西南部。以形态特征为主结合各个种的分布、生境等特点可将现有的种类分为毛姜花类群、白姜花类群、滇姜花类群、密花姜花类群、红姜花类群、盈江姜花类群等6大类群,以方便识别和开发利用。我国该属植物在植株高矮、花期、花色、花香、花序是否高出叶面、耐热性等方面均具丰富变异。为园林应用提供了丰富的种质资源。  相似文献   

18.
青海省生态林业可持续发展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青海省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全省森林覆盖率仅为0.43%,是我国森林覆盖率最低的省份,生态环境堪忧:森林资源遭到破坏;草场严重退化;盲目开荒;土地沙化;水土流失;水资源短缺;生物多样性面临威胁;自然灾害频繁。因此改善生态环境已是当务之急,据此提出了建立生存林业体系,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若干对策。  相似文献   

19.
香菇总黄酮抗油脂氧化作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正交试验优选香菇总黄酮的最佳提取工艺,以猪油为材料考察香菇总黄酮的抗油脂氧化作用。以索氏提取法为主要提取方法,采用正交试验法对提取过程中乙醇浓度、加醇量、提取时间3个影响因素进行研究;采用烘箱储藏法测定香菇总黄酮抗油脂氧化作用。结果表明,影响香菇总黄酮提取的显著因素为乙醇浓度,加醇量、提取时间均为次要因素;香菇总黄酮具有一定的抗油脂氧化作用。  相似文献   

20.
采用湘林—90无性系杨1~5年生根桩萌条的1年生苗扦插造林,研究萌条的根桩年龄对杨树扦插造林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造林时的胸径、苗高、材积在不同年龄根桩的萌条苗间均有显著差异,造林后的第1年、第4年,胸径、树高、材积在不同年龄根桩萌条苗的造林地间虽有差异,但差异均不显著。试验结果表明1~5年生根桩萌条的1年生苗都适宜扦插造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