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陆文  薛杨  林之盼 《热带林业》2010,38(2):46-47,45
随着林业生产的迅速发展,相应人工林病虫害的发生逐年递增,特别是海南省木麻黄苗圃常见病虫害不断出现。文章通过海南省林业科学研究所长期的实践与调查,海南木麻黄苗圃常见病虫害发生的种类及防治方法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控制措施,仅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沿海木麻黄生态效益研究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木麻黄是我国东南沿海防护林的主要造林树种,对其生态效益的探讨已成为沿海防护林研究的重点问题。本文选取防风固沙、调节气候、改良土壤、涵养水源等四个生态指标概述木麻黄的生态效应,针对目前木麻黄造林存在的树种结构单一、病虫害发生、二代更新困难等一系列问题,从造林技术着手,提出了沿海防护林恢复重建的对策。  相似文献   

3.
木麻黄是我国东南沿海主要防护树种,由于经营不善造成更新困难、生长衰退、病虫害加剧,严重地影响了防护林的可持续发展。文章从分析影响木麻黄防护林持续经营因素出发,探讨了木麻黄防护林持续经营的途径。  相似文献   

4.
几种木麻黄抗病虫性调查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3——1985年,我们先后调查了平潭、长乐、莆田、惠安、福清、东山等县的不同木麻黄种类(粗枝木麻黄、细枝木麻黄、普通木麻黄)对病虫害(青枯病、木毒蛾、豹蠹蛾)的抗性强弱。结果表明,细枝木麻黄、粗枝木麻黄比普通木麻黄抗病虫能力强,尤其对青枯病和食叶害虫抗性更为显著,而且较稳定。这些初步调查结果,可作为今后木麻黄第二代更新、抗性良种选育时参考取舍。  相似文献   

5.
东南沿海防护林主要病虫害发生现状与防治策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现有文献以及笔者多年来对沿海防护林病虫害的研究积累,对东南沿海防护林的主要树种木麻黄、红树林的主要病虫害发生和防治现状进行了综述,并提出了防治策略。  相似文献   

6.
在研究木麻黄低效防护林生长主要特点、共同特征的基础上,分析了导致大面积木麻黄低效防护林的成因是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条件作用下形成的。自然因素包括立地条件较差、林木衰老、灾害天气频繁及病虫害对木麻黄防护林的破坏;社会经济因素主要有立地条件与造林树种选择不当、造林材料遗传性不高、苗木质量低下、林分密度和土壤管理不善以及人为干扰对林分的破坏等。针对木麻黄低效林的形成特点和原因,提出木麻黄低效防护林改造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7.
主要探讨了沿海防护林中木麻黄的主要病虫害类型以及防治技术,为我国沿海地区防护林病虫害的防治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保证我国沿海防护林的健康生长,促进我国生态环境的改善。  相似文献   

8.
在东山县低山丘陵马尾松林采伐迹地上开展木麻黄与尾巨桉8∶2不规则混交林、木麻黄与厚荚相思2∶3行状混交林和木麻黄纯林对比试验,以此比较马尾松林迹地更新木麻黄不同造林模式的效果。结果表明:木麻黄+厚荚相思混交林中木麻黄的树高、胸径、单株材积与木麻黄纯林相比分别提高了10.0%、11.1%和32.7%;木麻黄纯林与木麻黄+尾巨桉混交林中木麻黄相比,树高、胸径和单株材积分别提高了9.1%、12.5%和34.6%。木麻黄+厚荚相思混交林土壤的通气度和总孔隙度最大,容重最小;木麻黄+尾巨桉混交林土壤的通气度和总孔隙度最小,容重最大。木麻黄+厚荚相思混交林土壤肥力最高,木麻黄纯林土壤肥力其次,木麻黄+尾巨桉混交林土壤肥力最低。东山县低山丘陵区木麻黄与厚荚相思混交造林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9.
在东山县低山丘陵马尾松林采伐迹地上开展木麻黄与尾巨桉8∶2不规则混交林、木麻黄与厚荚相思2∶3行状混交林和木麻黄纯林对比试验,以此比较马尾松林迹地更新木麻黄不同造林模式的效果。结果表明:木麻黄+厚荚相思混交林中木麻黄的树高、胸径、单株材积与木麻黄纯林相比分别提高了10.0%、11.1%和32.7%;木麻黄纯林与木麻黄+尾巨桉混交林中木麻黄相比,树高、胸径和单株材积分别提高了9.1%、12.5%和34.6%。木麻黄+厚荚相思混交林土壤的通气度和总孔隙度最大,容重最小;木麻黄+尾巨桉混交林土壤的通气度和总孔隙度最小,容重最大。木麻黄+厚荚相思混交林土壤肥力最高,木麻黄纯林土壤肥力其次,木麻黄+尾巨桉混交林土壤肥力最低。东山县低山丘陵区木麻黄与厚荚相思混交造林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0.
针对福建沿海木麻黄防护林更新难的问题,在平潭岛进行了木麻黄农田防护林带更新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在原林带边耕地上营造的木麻黄生长良好。据测定,普通木麻黄年均生长速度达1.08m,粗枝木麻黄年均生长速度为0.72m;普通木麻黄生长速度超过粗枝木麻黄,两者差异极为显著;原耕地新造木麻黄带生长速度超过原为林带迹地新造的木麻黄林带,两者差异极为显著。  相似文献   

11.
通过病虫害普查,初步摸清尤溪县世行项目林主要病虫种类有15种,其中杉木缩顶病、杉木炭疽病、马尾松赤枯病及微红梢斑螟为害最为严重。病虫的发生与森林结构、立地条件、林分状况、森林采伐和苗木带病等因子有关。  相似文献   

12.
调查表明:在永泰县世行项目造林地上幼林病虫害发生面积达203hm2;害虫有蕉艺夜蛾、微红梢斑螟等9种,病害有松枯梢病、赤枯病等5种,以微红梢斑螟和松枯梢病为害较严重;集中成片、速生快长的单纯针叶林是造林地幼林病虫害发生严重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3.
R.T.Gahukar 《林业研究》2010,21(2):231-238
讨论了苦楝树和其他热带树种天然产品在印度森林病虫害防治中的生物功效。这些树木产品可起到拒食素、防护剂、不育诱导剂、毒素等作用,可以调控害虫生长,具有效力高、价格低廉和对环境无公害的特点。将这些树木产品整合到森林虫害管理策略中,会增强森林的可持续性,防止木材质量衰退。表3参61。  相似文献   

14.
大棚内栽培桃树与露地果园生长的桃树病虫害种类与发生特点有所不同,通过对大棚栽培桃树病虫害调查,查明主要病虫害的种类与发生特点,为防治工作提供依据。结果表明,大棚桃树主要病虫害种类共有20种,其中病害6种,虫害14种,主要的必须进行防治的病虫害有桃细菌性穿孔病、桃流胶病、桃根癌病、桃蚜、桃粉大尾蚜、山楂红蜘蛛、桃潜蛾、小绿叶蝉8种。通过对主要病虫害的发生危害规律的观察,总结出发生特点。  相似文献   

15.
成都平原西缘笋用竹病虫害种类与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查明笋用竹病虫害种类及分布危害,为保障笋用竹产业发展和产品安全提供基础信息,采用踏查和标准地调查结合,并辅以灯诱的方法,对成都市主要笋用竹基地以及部分景区和社区竹林地病虫害开展了全面调查。结果显示,成都市笋用竹病虫害共45种,其中害虫38种,病害7种;对危害面积较大的病虫害分布和危害情况进行了分析,提出成都市笋用竹病虫害防控建议。  相似文献   

16.
林火对森林虫害发生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海清  郭福涛 《林业科学》2006,42(12):77-82
对黑龙江省的大兴安岭、黑河、伊春、牡丹江等林区近5年的火灾过火林地进行森林虫害调查分析.结果表明:大兴安岭及黑河林区森林过火后主要虫害为天牛和小蠹类;伊春林区食叶害虫种类较多,但危害较轻;牡丹江林区落叶松毛虫发生程度严重.森林火灾后林内蛀干害虫大量发生,树干熏黑高度是影响虫害发生数量的一个重要因子.火烧强度与虫害发生数量呈正相关性;天牛及小蠹类虫害发生数量与树干熏黑高度线性关系明显;兴安落叶松林、樟子松林、白桦林的虫害发生数量与树干熏黑高度相关性较高,兴安落叶松和樟子松林尤为明显.  相似文献   

17.
为了探索丘陵区用材林立体经营模式,于1989年开始.在湖南省衡南县,开展了杉木幼龄林—山苍子—黄豆、杉木中龄林—绞股蓝、杉木中龄林—生姜、湿地松—棕榈—黄豆4个经营类型试验,进行了林中生态因子、小气候因子的测定,病虫害情况和土壤调查,6a的试验结果表明:4个经营类型都能改善林内的微域环境,提高土壤肥力.增强林分抵抗病虫害的能力,显著提高上层林木的生长量此外,立体经营在前期即能从中层树木和下层作物获得一定的经济效益,克服了传统林业生产周期长、早期无经济效益的缺点,能有效地发挥林业的练合效益.  相似文献   

18.
森林害虫是用材林的大敌。在森林害虫科学管理决策专家系统中 ,害虫危害的经济阈值是最重要的判别依据。该文通过大量的调查 ,系统的研究和实际检测 ,确定了食叶害虫种群控制、蛀干害虫种群控制和树干韧皮部害虫营林防治经济阈值模式  相似文献   

19.
采用线路踏查和固定样地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对思南县境内的核桃病虫害进行了调查,发现病虫害12种,其中病害2种,虫害10种,并对12种病虫害的危害特点、分布及发生情况进行了阐述,提出了防治建议.  相似文献   

20.
成县核桃主要病虫害及其防治措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病虫害已成为影响甘肃省成县核桃产业健康、持续、快速发展的主要因素,因此,防治核桃病虫害是该县目前核桃产业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结合生产实践,就甘肃省成县核桃病虫害进行了专项调查研究,结果发现该县核桃病虫害共有10余种:其中主要病害有白粉病、核桃黑斑病、核桃枝枯病和核桃腐烂病等4种;主要虫害有核桃举枝蛾、核桃云斑天牛、木尺蠖、铜绿丽金龟、舞毒蛾、核桃瘤蛾等6种。还在调查分析的基础上,总结并提出了病害的危害症状、虫害的特征和发生规律及综合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