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李延华  吕文清 《植物保护学报》1991,18(4):334-334,356
大豆花叶病毒侵染大豆后,在系统显症前蚜虫不能传毒(Schultz等,1983;郭井泉等,1989),郭井泉(1989)通过有效积温这一参数,建立了预测SWV显症率的电算模拟模型,这对评估SMV的田间扩展速度及为害程度有重要价值。由于植物病毒的潜育期在抗性不同品种上差异很大(Lei等,1986),致病力不同的毒株也可能影响病毒的显症率。  相似文献   

2.
大豆病毒病的类型及其病原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东北地区发生的大豆病毒病,其症状主要为黄斑花叶、顶枯、皱缩花叶及卷叶等类型。根据对50个毒株测定的结果,这些病害的病原均属于大豆花叶病毒(SMV),但由于它们所引起的症状不同,可认为是三个不同的株系,即黄斑株系(SMV—Y,引起黄斑花叶和皱缩)、顶枯株系(SMV—T,引起顶枯)和卷叶株系(SMV—C,引起卷叶)。三个株系都由种子带毒传病,田间可由大豆蚜传染,属口针带毒型,只能系统侵染大豆及秣食豆,在菜豆品种家雀蛋上形成局部斑,不能侵染豇豆、眉豆、豌豆、普通烟、苋色藜等,在多种其他菜豆品种上无症。SMV—Y 的稳定性较低,失毒温度为50°~55℃,稀释限点为10~(-2),体外保毒期为12小时至两天,病毒粒体为线状。  相似文献   

3.
大豆感染SMV系统量症前介体不能传毒。接种稀释10倍SMV病液显症率与介体传毒相似。介体和人工接种SMV于5个感病品种V_1-R_5 9个生长时期共30余批次,结果表明SMV显症率主要决定于温度。显症起始温度为9℃,最适温度约26℃.V_1-R_2时期的植株显症所需有效积温基本一致;R_3—R_5时期比前者略有增加。累积显症率与累积有效积温的相关点图呈“S”型曲线分布,通过Weibull和Gompertz等8组曲线拟合选出拟合最优模型。V_1—R_2时期显症预测Gompertz拟合最好,得预测式:PP_(11)=Exp[-103021.196×Exp(-0.1329TT_1)]R_3—R_5时期Weibull拟合最好,得预测式:PP_(12)=1-Exp{-[0.02222(TT_1-65)~(2.581)]}  相似文献   

4.
田间飞翔蚜虫传染大豆花叶病毒(SMV)的模型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提出一个飞翔蚜虫非持久性传染植物病毒的侵染概率模型。设置绿色诱盘捕捉着落大豆株冠的蚜虫估计飞翔翅蚜日平均着落株冠次数。采用诱饵植株测定田间一定传染性病株率和飞翔蚜量条件SMV的日侵染率,对迁飞着落蚜虫群体传染SMV的效率进行估计,实现模型对SMV日侵染率的预测。结合显症率预测,对两年三个区的SMV病株率发展动态用模型拟合回测,平均准确度为90.18%,对两年非建模的两区病株率发展动态拟合预测,平均准确度为88.41%。  相似文献   

5.
大豆花叶病毒(SMV)病显症率的模型预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大豆感染SMV系统量症前介体不能传毒。接种稀释10倍SMV病液显症率与介体传毒相似。介体和人工接种SMV于5个感病品种V1-R5 9个生长时期共30余批次,结果表明SMV显症率主要决定于温度。显症起始温度为9℃,最适温度约26℃.V1-R2时期的植株显症所需有效积温基本一致;R3-R5时期比前者略有增加。累积显症率与累积有效积温的相关点图呈"S"型曲线分布,通过Weibull和Gompertz等8组曲线拟合选出拟合最优模型。V1-R2时期显症预测Gompertz拟合最好,得预测式:PP11=Exp[-103021.196×Exp(-0.1329TT1)]R3-R5时期Weibull拟合最好,得预测式:PP12=1-Exp{-[0.02222(TT1-65)2.581]}  相似文献   

6.
 本文研究了影响大豆花叶病毒种子传毒及种子斑驳的有关因素,以及种子传毒与种子斑驳的关系。结果表明,种子传毒率的高低受大豆品种,大豆花叶病毒(SMV)毒株,大豆感病早晚以及环境条件的影响。这些因素之间对种子传毒还存在交互作用。供试的12个大豆品种中,传毒率最高的为47%,最低的为25%;包括SMV Ⅰ,Ⅱ,Ⅲ号3个株系群的8个毒株在东农64-3513上传毒率的变化范围为1-33%,在抗霉2号上的变化范围为9-48%;大豆在开花以前感染SMV,种子传毒率可达45%,开花以后感病,种子基本不能传毒。
种子斑驳率因大豆品种,SMV毒株不同而异,并受品种与毒株交互作用的影响。种子斑驳既不代表种子带毒,也不代表种子传毒;从感病植株上采收的大豆种子,其斑驳种子与非斑驳种子的传毒率基本相同(P>0.05),因此,不能从种子斑驳率预测种子传毒率。  相似文献   

7.
检验大豆种子传带几种危险性病毒的初步意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沈淑琳  舒秀珍 《植物检疫》1992,3(3):171-173
大豆种子可以传带多种病毒。其中分布最广的为大豆花叶(以下简称 SMV,大豆种传率约1%~68%),其次为大豆矮化(SSV,50~95%),两者也是我国大豆的主要种传病毒。除此,在一些国家已经发生,为害较为严重,而在我国尚无报道  相似文献   

8.
带毒种子是大豆花叶病初侵染的唯一来源,种子带(传)毒率高低影响田间发病基数和病害的扩展流行,也是评价品种抗性的一个重要指标。因此,摸清和掌握大豆品种的带(传)毒情况及检测方法,在生产中有重要的经济意义。为此,我们在筛选种传率低的品种过程中,对此项工作做了初步摸索。  相似文献   

9.
设计与大豆叶片反射光谱相似的绿色诱盘,诱集大豆田迁飞降落的有翅蚜,结果所获蚜虫种类和数量与田间有翅蚜的动态变化相吻合。绿色诱盘诱集蚜量与田间百株有翅蚜量和大豆花叶病(SMV)侵染速率相关显著。黄皿诱蚜量接近绿色诱盘所获蚜量的2倍,但黄皿诱蚜与田间百株有翅蚜量和SMV侵染速率均无显著相关。SMV流行程度与田间百株有翅蚜量无显著相关,而决定于田间种传病株率的高低和病害盛发期田间着落蚜量的大小。  相似文献   

10.
设计与大豆叶片反射光谱相似的绿色诱盘,诱集大豆田迁飞降落的有翅蚜,结果所获蚜虫种类和数量与田间有翅蚜的动态变化相吻合。绿色诱盘诱集蚜量与田间百株有翅蚜量和大豆花叶病(SMV)侵染速率相关显著。黄皿诱蚜量接近绿色诱盘所获蚜量的2倍,但黄皿诱蚜与田间百株有翅蚜量和SMV侵染速率均无显著相关。SMV流行程度与田间百株有翅蚜量无显著相关,而决定于田间种传病株率的高低和病害盛发期田间着落蚜量的大小。  相似文献   

11.
苜蓿花叶病毒(alfalfa mosaic virus, AMV)是一种世界性分布、宿主范围广、具有严重危害性的植物病毒,能引起大豆的严重病害。本研究利用原核表达的AMV CP蛋白制备的抗血清,建立了高效、准确的AMV间接ELISA检测方法,并应用于病害调查和抗性鉴定,结果表明制备的3份抗血清对重组蛋白和AMV感染的大豆植物粗提液的效价均达到256 000倍,血清特异性分析结果显示3份抗血清仅识别感染AMV的大豆叶片,不识别感染大豆花叶病毒(soybean mosaic virus, SMV)的大豆叶片。通过建立的AMV间接ELISA与常规RT-PCR同时对采集的50份疑似感染AMV的大豆样品进行检测,有46份样品检测结果一致,符合率达92%。利用建立的AMV ELISA方法和课题组已建立的SMV ELISA方法对吉林省大豆主产区的大豆样品进行病毒检测的结果表明,病毒检出率为38.30%,SMV的检出率达30.85%,AMV的检出率达17.06%,复合侵染率为9.61%。对接种AMV的40个大豆品种进行抗性鉴定,结果显示40份大豆全部感染AMV,但是病毒载量存在差异,部分品种表现出AM...  相似文献   

12.
大豆花叶病毒(SMV)两个新株系的鉴定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1983—1984年在南京本校大豆研究室试验田内的“广吉”品种上分离到K_1和K_2两个病毒分离物。根据它们的寄主范围、体外抗性和蚜虫介体传病特性,电镜观察病毒粒体形态和内含体特征,以及SDS——琼脂双扩散的血清学反应,证实了K_1和K_2两个分离物都是属于马铃薯Y病毒组的大豆花叶病毒(SMV)。在大豆花叶病毒株系鉴别寄主上,K_1和K_2分离物与已鉴定的大豆花叶病毒S_A、S_B、S_C和S_E几个江苏株系的反应不同,主要是K_1和K_2两个株系都能系统侵染大豆“广吉”品种。K_1表现为系统轻斑驳花叶,而K_2为系统枯斑和叶脉坏死。此外,K_1不能侵染大豆品种“齐黄1号”和蚕豆品种“三白”等。以上证明,K_1和K_2两个分离物是江苏大豆花叶病毒(SMV)上的新株系。为了统一大豆花叶病毒的株系编号,将K_1和K_2分离物分别定名为S_G和S_H株系。  相似文献   

13.
北方大豆品种资源抗大豆花叶病毒筛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豆花叶病(Soybean Mosaic Virus,简称SMV)是世界各大豆区发生最广,危害最重的病毒病害。鉴定筛选抗大豆花叶病毒的抗性材料,为抗SM V育种提供抗源,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本研究从接种大豆花叶病毒(SMV)江苏株系Sa、Sg的大豆植株上取上位叶为外植体,研究不同株系对愈伤组织产生及芽与根分化的影响。结果发现,愈伤组织的诱导率及其形态特点在接种与未接种间无明显差异;接种Sa的其芽分化率低于未接种的,但接种Sg的其芽分化率反略高于未接种Sg的;接种Sa、Sg后,根的发生能力减弱,但对抗病品种的影响小于感病品种。  相似文献   

15.
黄淮海大豆新品种(系)的抗病性评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大豆花叶病毒(SMV)、大豆孢囊线虫(SCN)和大豆根腐病(SRR)是危害中国乃至世界大豆生产的3种主要病害。为了评价黄淮海选育的大豆新品种(系)对这3种病害的抗性水平, 采用温网室接种鉴定及田间调查自然发病的方法, 对72份大豆新品种(系)进行了抗病性鉴定。结果表明, ‘中作J8012’、‘蒙01-38’、‘汾豆86’、‘中作X96328’、‘阜08-190’等9个品系对SMV流行株系SC3和SC7表现高抗或抗病, 占参试品种总数的12.5%; ‘周01015-1’、‘远育8号’和‘冀豆17’ 3个品系对SCN 1号生理小种表现中抗; 自然条件下, 抗SRR病情指数在15以下的大豆材料有31份, 占鉴定总数的43.06%; 对SMV和SRR的抗性水平均在中抗及以上的有‘阜08-325’、‘HD0113’、‘太丰6号’等8个品系, 占参试品种数的11. 11%, 而对3种病害的抗性水平均在中抗以上的材料仅有‘冀豆17’1份。本研究的结果可为大豆抗病育种选择亲本和培育多抗性的大豆新品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南京地区夏大豆田的定殖蚜虫主要是大豆蚜(Aphis glycines)。1987和1988两年黄皿共诱到29种蚜虫,其中以大豆蚜数量最多,是传播SMV的主要介体,其他介体蚜虫有:绣线菊蚜(A.citricola),豆蚜(A.craccivora)、棉蚜(A.gossypii)、萝卜蚜(Lipaphis erysimi)、桃蚜(Myzus persicae)、玉米蚜(Rhopalosiphum maidis)、麦二叉蚜(Schizaphis graminum)和二叶草彩斑蚜(Therioaphis trifolii)。1987年蚜虫迁飞峰出现在大豆花期以前,2周后田间出现发病高峰,SMV发病增长率与蚜虫迁飞量呈显著的线性正相关(P<0.01);1988年蚜虫迁飞峰发生在大豆花期以后,其迁飞量与SMV的流行无显著线性相关(P>0.05)。  相似文献   

17.
 山东省田间侵染大豆的花叶病毒,粒体线条状,大小714-729×12-13nm,粗提纯液与SMV抗血清呈阳性反应。寄主范围窄,接种5科14种植物只侵染大豆,呈系统花叶症状。体外抗性。钝化温度65-70℃,稀释限点10-3-10-4,体外保毒划3-4天。传毒方式:可通过种子、蚜虫和摩擦接种传毒。根据以上特性,侵染大豆的花叶病毒,毒原应为大豆花叶病毒(SMV),属于马铃薯y病毒组(Potyvirus group)的成员。  相似文献   

18.
我国东北部五省市SMV对大豆主栽品种的毒力测定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自东北三省、山东及北京中国科学院遗传所农场(培育黄淮海豆区大豆品种)采集SMV毒株231个,用各地当前大豆主栽品种56个测定毒株的毒力。结果将SMV分为3个株系群,7个亚群,13个株系,即S1,S2-1M,S2-1N,S2-2M,S2-2N,S2-3M,S2-3N,S3-1M,S3-1N,S3-2M,S3-2N,S3-3M,S3-3N。除S1外,各亚群包括引起系统花叶(M)及系统坏死(N)2类株系。大豆品种按抗性归成8类。病毒群体毒力自北向南逐渐增强,黑龙江省的毒株群体毒力最弱,北京的最强,品种抗性也自北向南逐渐增高,黑龙江省大多数为高感品种,吉林多为中感品种,辽宁为中抗品种,北京全属高抗品种,品种抗性水平与病毒群体毒力相互适应。  相似文献   

19.
大豆灰斑病潜育期的预测模型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通过人工接种试验证明,在品种和小种组合一定时,大豆灰斑病的潜育期主要是由温度决定的,用有效积温可以预测潜育期的动态变化。本文供试3个品种的日显证率与有效积温的关系可以用Gompertz模型,并获得了3个品种的显症率预测式。  相似文献   

20.
对40个供试菜用大豆品种进行了抗2个SMV流行株系的鉴定。结果表明,有4个品种抗SC-3株系,分别是‘苏鲜4号’、‘浙鲜豆5号’、‘奎丰4号’和‘KVS124’;‘浙农8号’和‘苏鲜4号’抗SC-7株系,‘苏鲜4号’兼抗SC-3和SC-7株系。这些品种可作为抗源用于抗病品种选育和与抗性遗传相关的研究。此外,还鉴定筛选出‘通豆6号’、‘青酥2号’、‘青酥4号’、‘青酥5号’和‘青酥6号’等5个品种对SMV的主要流行株系SC-3表现耐病,这些品种可直接用于菜用大豆的生产。研究还显示,来自江苏地区的育成品种抗性相对较好,而来自上海崇明的地方大豆品种资源抗性普遍较差,这可能与该地区流行的SMV株系的类型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