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该项技术2005年获吉林省农业技术推广二等奖,是一项经过近6年时间试验、示范、推广的成熟技术。该项技术有5个要点:一是选择早熟、大穗型水稻品种;二是塑料钵盘精量播种育苗(2~3粒/孔);三是插秧密度为山区21穴/m^2,半山区16穴/m^2;四是孕穗期深水保胎;五是因土施肥、因气候施肥。  相似文献   

2.
通过选用叶片直立型水稻品种、适当降低基本苗、改革氮肥施用期和施用量,研究出一套水稻节本增效优化群体调控技术。该项技术较常规栽培水稻分蘖成穗率高、抗病抗倒、抗早衰、经济系数高,经济效益显著,增产稻谷1337.7kg/hm^2,增产17、72%,降低水稻生产成本945元/hm^2,增加经济效益3270元/hm^2。  相似文献   

3.
玉米单粒播种技术节本增效优势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玉米单粒播种是一项农业新技术.与传统的播种方式相比,这项技术在节约种子、促进苗齐苗壮、促使植株群体发育整齐一致、增强抗逆性、降低劳动投入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这些因素综合起来,可以显著提高玉米单产、降低生产成本、维持稳产,从而达到节本增效的目的。因此,玉米单粒播种技术值得大力推广。  相似文献   

4.
湾建 《种业导刊》2010,(8):20-21
为使玉米达到高产节本增效的目的,应做到因不同地力、不同产量、不同品种、不同肥量等因素,制定高产节本增效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5.
张运根 《种子科技》2023,(16):66-68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为我国农业发展奠定了稳固的经济基础.籼稻作为我国的农作物之一,其节本增效栽培技术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文章概括了籼稻种植特点和优质高产杂交技术,总结了杂交中籼稻优质高产节本增效栽培技术,技术内容主要包括选择优质品种、选择合适土地、适时栽插种植、加强水肥管理、防治病虫害5个方面,希望能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6.
2011年,我县有8万多亩油菜推广“五改一量”技术,经田间测产采籽验收,单产突破150千克,总产达到12万吨,每亩平均产值超过900元,创历史最高水平。  相似文献   

7.
李艳荣 《种子科技》2023,(12):43-45
玉米作为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与工业原料,控制玉米作物的种植生产成本已成为相关农技人员需要攻克的关键性问题。文章以山东省泰安市东平县玉米作物种植情况为例,分析了优质玉米新品种的比较与筛选要求,并基于选种处理、地块改良、密度确定、定苗移栽、时机选定、中耕除草、病虫害防治以及提升农机化水平等方面,介绍了玉米作物节本增效的种植新技术,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我国是农业生产大国,化肥施用量很大。有关资料显示,2009年我国化肥消费量超过5300万吨,占世界化肥消费量的1/3;单位面积施肥量是世界平均水平的3倍,其中,每年施用氮肥3450余万吨,而利用率只有35%,每年损失达1400万吨;磷肥消费量在1100万吨以上;钾肥消费量达750万吨:因此,我国农业生产施用化肥的技术路线应是合理施肥、  相似文献   

9.
熊飞 《科学种养》2012,(11):26-26
莲藕栽培一般采取整藕繁殖,亩用种250千克左右,有的甚至高达400千克,藕种投人大、成本高,直接影响到莲藕的种植效益。为解决此问题,湖北省竹山县溢水镇的莲藕种植大户李贤军在专家指导下,积极探索使用藕尖(顶芽)繁殖并获得成功。此法在不降低莲藕产量的情况下,将每亩藕种用量控制到接近于0,每亩仅节省藕种一项就增效千元以上。其主要技术要点有以下几方面:  相似文献   

10.
水稻作为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在我国农业种植领域中一直备受关注。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化肥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使用过量,不仅会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水稻的品质受到影响,致使氮肥实际利用率下降,也会给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的不良影响,化肥应用成为水稻种植所关注的一个焦点话题。因此,农业生产部门和相关种植人员应从技术与生产两个层面着手,全面推广减肥增效措施,节省水稻生产成本,并有效缓解水稻种植中的环境污染问题,从而推动水稻种植产业的绿色发展。基于此,阐述了水稻化肥减量增效技术的原理,论述了该项技术应用的有效途径,并提出了技术集成与推广措施,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在西葫芦制种过程中,及时防治病虫害将有利于西葫芦种子发育和提高结籽率.  相似文献   

12.
2000年12月1日<种子法>的颁布实施预示着我国种业企业市场已由过去的政府保护、区域垄断的温室中走向风雨交加的市场竞争中来.这将使3000多家国有种子企业面临重新洗牌的格局,大量人才流入外资、私营和合资企业,并带走了部分市场.一部分民营科技企业和科研院校竞相成立种业企业,加速了原国有种业企业瓦解速度,彻底打破了计划经济下的垄断、封闭的模式,种子市场化程度显著提高,导致种子供需极不平衡.2001年7月中国加入WTO后中国种子市场又进一步受到世界各跨国种业公司的威胁,如孟山都(美国)、先锋(美国)、先正达(瑞士)等一批跨国种业公司相继在我国东北、山东、河南、甘肃等地建立科研、生产基地,市场竞争愈来愈激烈和残酷.如今各企业之间进行着价格、数量、质量、资金、规模、品牌间的无序竞争,行业利润已由过去的机会赚钱向科学管理、技术、服务、创新等方面急剧转变.  相似文献   

13.
龙头企业是连接基地与市场的纽带,其经济实力的强弱和牵动能力的大小,直接决定着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规模和成效,如何科学确定以及精心培育龙头企业,是农业产业化成功的关键.近年来张掖市坚持"扶持农业产业化就是扶持农业、扶持龙头企业就是扶持农民"的发展思路,发挥优势建基地,千方百计扶龙头,严格标准抓质量,面向国内外开拓市场,大力发展以脱水蔬菜为主的龙头企业,形成了以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产加销、贸工农一体化的经营格局,为龙头企业推进农业产业化的进程探索出了有益的路子.  相似文献   

14.
提高甜瓜杂交种子纯度的制种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甜瓜营养丰富,深受消费者的喜爱.随着高效农业的进一步发展,早熟丰产、品质优良、商品性高的杂交甜瓜品种已成为种植者的首选目标.近年来由于甜瓜杂交种子杂交优势不高给农民造成经济损失,也引起某些种子公司与农民之间的民事纠纷,对社会稳定造成不良影响.甜瓜杂交制种是一项技术性要求很高的工作,掌握甜瓜杂交制种技术,对于保证种子的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增施磷肥提高弱光环境中夏大豆叶片光合能力及产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研究增施磷肥对弱光环境中夏大豆光合能力的调控作用,本研究以齐黄34为供试品种,设置全生育期正常光照(L1)、花后弱光(L2) 2个光照处理,不施磷肥(P0)、常规施磷(P1)、增施磷肥(P2) 3个磷肥处理,通过测定叶片气体交换和叶绿素荧光,系统分析了花后叶片光合能力和产量要素的变化。2年结果表明,花后弱光处理后大豆产量显著降低,平均产量较正常光照组降低61.4%。正常光照环境中,P2比P0和P1处理的2年平均产量分别高8.4%和3.2%,而弱光环境中,P2较P0、P1处理分别增产21.7%与12.2%,表明在弱光环境下增施磷肥增产效果更明显。弱光处理后大豆叶片叶面积、比叶面积和叶绿素a、叶绿素b含量显著增加,增施磷肥进一步扩大其增幅,同时叶片净光合速率与气孔导度明显降低,胞间CO2浓度变化趋势与之相反,证明弱光处理后同化能力的降低不是由于气孔限制。增施磷肥会提高光合速率和气孔导度,在弱光条件下效果更显著。增施磷肥会显著降低叶片叶绿素荧光诱导曲线中的J点和K点相对荧光,提高叶片光系统II电子传递性能,在弱光环境下作用比正常照光下更明显。弱光环境下增施磷肥可提升叶片光合电子传递活性,缓...  相似文献   

16.
提高核心竞争力是促进种子企业发展的关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企业在激烈竞争中生存和发展的源动力,是在一组织内部经过整合了的知识和技能,尤其是关于怎样协调多种生产技能和整合不同技术的知识和技能.不同企业可以根据自身所拥有的资源、特点以及所处的环境条件,形成自己独特的核心竞争力.同样,种子企业也只有构建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才能不断发展壮大.  相似文献   

17.
J. P. Taylor 《Euphytica》1982,31(3):957-964
Summary The use of carbon dioxide to overcome the self-incompatibility mechanisms in marrow-stem kale and Brussels sprouts (Brassica oleracea L.) is discussed. Results are presented to show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treatment, and a method is described of applying it as a routine procedure for the production of selfed seed in quantily.  相似文献   

18.
紫花苜蓿是世界上种植面积最大的优良栽培牧草。它既能养畜,又能肥田,还有一些国家利用嫩芽作新鲜蔬菜,深受人们喜爱。此外它还能保蓄水土、美化环境、改良草原,种子出口创汇。近年来,我国紫花苜蓿种植面积不断扩大,但与美国、加拿大等一些国家相比还相差很远。影响我国苜蓿种植的一个主要原因是种子量不足,而且产种量低,一般在北方生长第 2年头茬紫花苜蓿种子 112. 5~150kg/hm2,而美国、加拿大等畜牧业发达国家高达997.5~1395kg/hm2。提高苜蓿种子的产量和质量是发展种植苜蓿的关键。1地区和地…  相似文献   

19.
Crop recovery of nitrogen (N) fertiliser in flooded rice systems is low relative to fertiliser N recoveries in aerobic crops, and the N losses have environmental consequences. Recent water shortages across the globe have seen a move towards alternative water management strategies such as delayed permanent water (DPW, also known as delayed flood). To investigate whether N fertiliser regimes used in DPW systems result in greater recovery of N fertiliser than traditional continuously flooded (CF) rice systems, we conducted a multi-N rate field trial using 15N-labelled urea. Around 27% of the 15N-labelled fertiliser was recovered in aboveground biomass at maturity, regardless of water regime or N fertiliser rate, and approximately 20% recovered in the soil to 300 mm depth. Plants in the CF system accumulated more total N at each rate of applied N fertiliser than plants in the DPW system due to greater exploitation of native soil N reserves, presumably because the earlier application of N fertiliser in the CF systems led to greater early growth and higher crop N demand. The greater crop biomass production as a result of higher N uptake in the CF system did not increase grain yields above those observed in the DPW system, likely due to cold weather damage. In the following season at the same site, a single N rate (150 kg N ha−1) trial found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crop N uptake, biomass yields, grain yields or 15N-labelled urea recovery in DPW, CF and drill sown-CF (DS-CF) treatments. However, owing to higher 15N fertiliser recovery in the 0–100 mm soil horizon, total plant + soil recovery of 15N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in the CF treatment (63%) than the DS-CF and DPW treatments (around 50% recoveries). The loss of 40–50% of the applied N (presumably as NH3 or N2) in both seasons regardless of watering regime suggests that new fertiliser N management strategies beyond optimising the rate and timing of urea application are needed, particularly in light of increasing N fertiliser prices.  相似文献   

20.
粮食作物生产系统定量调控理论与技术模式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当今作物生产正在向高产、高效、环境友好等多目标协同方向发展,进一步深化和完善作物生产调控理论与技术体系是实现多元化目标协同,促进作物生产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本文对当前作物生产调控理论与技术的研究进展进行了总结,并结合当今作物生产发展形势,在全面总结前人成果和笔者30余年研究结果的基础上,提出了从作物生产系统的整体性角度出发,通过定量分析作物生产系统气候、土壤、作物三要素的协同关系,将"气候-作物"、"土壤-作物"和"群体-个体"三者协同优化的作物高产高效调控途径,构建了作物生产系统气候-土壤-作物"三协同"定量优化体系,并对其生产应用和未来发展进行了探讨与展望,以期为实现我国主要粮食作物高产高效可持续生产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