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元谋干热河谷不同人工林土壤肥力比较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分析测定元谋干热河谷3个试验点8种不同人工林地土壤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酶活性和微生物数量变化,运用因子分析方法对人工造林后的林地土壤肥力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不同人工林地的土壤肥力均有提高,尤其小叶型豆科树种及其与非豆科树种的混交林,对干热河谷退化土壤生态系统的恢复具有重要作用.同时,呈现出造林时间越长,土壤生态系统的恢复效果越明显的趋势.但应加强林地土壤管理,减少和杜绝人为干扰.  相似文献   

2.
首次提出金沙江干热河谷人工林水土保持功能是目标功能,燃料是急需功能。在人工林经营技术选择时,应兼顾这两种功能的发挥。  相似文献   

3.
元谋干热河谷人工林地的水分输入与土壤水分研究*   总被引:23,自引:2,他引:2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1992年3月 ̄1994年5月对赤桉-山毛豆人工幼林地的观测,在雨季降水平均481mm,比多年平均值少17%的条件下,林木未出现萎蔫和死亡,全年土壤平均含水量在11%以上,在最干的3 ̄5月份,土壤水分也能满足林木存活;水分输入后被林冠截留部分约占总降水量的10%,地表流失量仅占3%左右,大部分水分渗入土壤。在无任何地下水补给,天然降水作为唯一水分来源的情况下,干热河谷地区的营林和植被恢复应采取  相似文献   

4.
元谋干热河谷人工林的土壤养分效应及其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研究了元谋干热河谷地区人工林对土壤养分的效应,并选择了土壤有机质、全N、速效N、速效P、速效K作为人工林重建对土壤养分效应的指标,运用灰色关联度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1)12年生的桉树、苏门答腊金合欢、新银合欢类人工林土壤表层有机质、全N量其增幅高于10年生、6年生的人工林;除念珠相思林以外,人工林表层土壤有机质含量均高于所在试验点的对照地.混交林对增加土壤表层有机质含量的作用非常明显,其改良能力优于纯林;人工林土壤表层全N含量均低于1.0 g·kg-1;(2)速效N的变化规律与全N含量基本一致,速效P含量波动较大,土壤速效K含量比较丰富,pH值的范围在4.44~6.42之间;(3)灰色关联度分析的结果为赤桉 苏门答腊金合欢混交林对土壤养分的影响相对较大,其关联系数为0.651,影响最小的为念珠相思纯林,关联度系数为0.343.  相似文献   

5.
对云南元谋干热河谷区加勒比松人工林枯落物层水土保持功能的模拟试验结果表明:该河谷区的加勒比松人工林枯落物层具有截留降雨的作用,其降水截留率可达73.48%,且滞缓林地地表径流的效果显著;厚度为3 cm的枯落物层能抑制林地土壤水分的蒸发率达54.5%;加勒比松人工林的枯落物层能防止林地土壤的击溅侵蚀,当枯落物层厚2.0 cm时,林地土壤的滴溅侵蚀业已停止。  相似文献   

6.
通过样地调查,采用Patrick物种丰富度指数(S)、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Simpson优势度指数(D)、Alatalo均匀度指数(E)、Pielou均匀度指数分析比较了元谋干热河谷10个主要自然植物群落与人工林群落的物种多样性,并测定了不同群落的土壤养分.结果表明:(1)元谋干热河谷主要植物群落的多样性水平较低,S、H、D值分别为3.92319.583、0.9132.000和0.1780.510,且人工植物群落的S值明显低于自然植物群落,具优势种乔木群落的H值较高,人工植物群落E值大于自然植物群落的特点;(2)物种多样性与植物生长型的分析表明,按S指数排序为乔木层<草本层<灌木层;按H指数排序为乔木层<草本层<灌木层;按D指数排序为乔木层>草本层>灌木层;(3)自然植物群落对立地土壤的维持明显高于人工植物群落,前者的有机质、全氮、全磷、水解氮、速效钾明显高于后者.  相似文献   

7.
在对元谋干热河谷4种不同林分土壤物理性质、蓄水能力、枯落物持水能力研究的基础上,比较了4种不同林分的水文特征。结果表明,4种林分不同层次土壤容重介于1.30~1.75 g/cm3,且0~15 cm土层的孔隙度比15~30 cm土层的孔隙度大,不同林分土壤的饱和持水量大小为加勒比松纯林>车桑子纯林>山合欢纯林>山毛豆×车桑子混交林。不同林分枯落物储量最大的是加勒比松纯林,最小的是山毛豆×车桑子混交林,持水量最大的是山毛豆×车桑子混交林。  相似文献   

8.
干热河谷区环境脆弱,生态修复困难。在我国,干热河谷主要分布在金沙江、红河、澜沧江和怒江等流域。结合国内外相关研究,梳理我国干热河谷区的气候特征、土壤特征、植被情况及造林技术,分析干热河谷区生态修复的优缺点,提出对策和建议。结果表明,我国干热河谷区生态修复树种配置较单一,造林成活率较低,综合效益较差;需优化造林树种及配置,创新造林方法及种植设备,保护原生生态环境,建立长期生态环境监测及效益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9.
干热河谷区柠檬桉育苗技术吴建勇,杨争福为摸索解决干热河谷区柠檬桉育苗因高温。干旱缺水而造成出苗率低、病害(猝倒病、立枯病)严重等问题,元江县林业局东峨乡林业站经多年育苗试验,摸索总结出一套适合于干热河谷区培育柠檬桉苗技术。1994年育苗4万株(袋)、...  相似文献   

10.
干热河谷是造林困难区域,过去造林遵循以树、草种的选择和造林时间、造林方法的选下来适应或逃避不利因素.但在经济条件制约下,采用现代育苗技术和造林方法受到限制,同时可选树、草资源十分有限,长期以来严重影响造林工作的进行和造林质量的提高.作者提出通过整地和防渗处理,人工引起并拦蓄地表径流,改善林木生长的上壤水分条件,以达到林木在干旱区域正常生长.  相似文献   

11.
干热河谷地区土地植物资源开发利用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干热河谷立地环境的动态分析,在总结近20年干热地区开发利用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了干热河谷地区开发利用的指导思想、技术路线和多层次开发利用方向。并简要阐述了近年来干热地区开发利用研究的主要成果。  相似文献   

12.
白龙江干热河谷区生态系统脆弱,具有干旱缺水、水土流失严重、自然灾害频繁、人为破坏严重等特点。为了提高该区域的造林效果,在对白龙江干热河谷形成原因分析和本地树种调查的基础上,开展了造林试验研究,总结出了适宜于该区的造林技术体系。  相似文献   

13.
元谋干热河谷在云南干热河谷区中最具典型性。在了解元谋干热河谷退化生态系统现状的前提下,从植被物种的选择、植被物种的生理特性研究成果、植被人工恢复技术的研究成果等方面论述了元谋干热河谷退化生态系统植被人工恢复的研究进程。并对元谋干热河谷退化生态系统植被人工恢复的关键技术进行了盘点。  相似文献   

14.
程海是滇西北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近年来程海流域的生态修复已取得一定成效,但水土流失、石漠化等问题依然突出,危及当地生态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针对现阶段程海流域干热河谷区生态修复工作面临的困难与存在的问题,从总体布局、树种选择、生态修复措施等方面系统论述了生态修复的关键技术,以期为干热河谷生态修复的研究与实践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攀西干旱干热河谷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分析了攀西干旱干热河谷自然条件,阐明其生态系统的退化现状,提出了恢复与重建系统的主要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16.
针对会泽县大海乡干热河谷地区在选择造林树种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多年造林都没有取得成效的实际,依据干热河谷地区的自然条件,结合大海乡的发展需求,通过实验总结提出了大海乡干热河谷地区造林树种选择及营林措施的相关技术建议:在干热河谷地区造林,恢复干热河谷的植被,改善干热河谷地区的生态环境及生存环境.  相似文献   

17.
干热河谷地区马鹿花造林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于1999~2001年在泸水、建水、南涧等县澜沧江、南盘江、怒江流域等海拔1 500m以下的干热河谷地区进行马鹿花不同造林方法、不同混交比例、不同造林模式试验研究,结果为直播造林株行距为1m×1.5m时的最佳播种量为4~6粒·塘-1;最佳造林时间为6月份;土壤厚度≥20cm有利于马鹿花生长.  相似文献   

18.
在绿化造林难度最大的干热河谷地区选择了喜光,耐干旱,耐土壤瘠薄,且能迅速覆盖地表的先锋灌木树种车桑子,要在永胜县猫猫山试验,其成效面积占宜播面积的84.4%。试验的成功,扩大了车桑子的飞播面积,车桑子播区建成后,将为我省干热河谷地区增加32502hm^2的灌木林地,每年增加蓄水量682.5万m^3,  相似文献   

19.
付昌立 《四川林业科技》2009,30(4):107-109,116
根据多年在宁南县干热河谷造林中的经验,对宁南县干熟河谷造林立地类型划分、树种选择、造林方法、整地方法和幼林的抚育管护等技术措施进行了科学总结,提出了干热河谷造林应解决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20.
干热河谷植被恢复模式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金沙江流域干热河谷自然环境特点和退化现状进行分析,以退耕地为研究对象,选定金沙江干热河谷为试验研究区域,筛选出10余种适应于干热生境和退化耕地植被恢复的乔、灌、藤、草植物.并根据不同立地条件营建了多种由这些筛选物种组合的林草、果草、藤草等生态经济型复层植物群落,取得了良好的水土保持和社会、经济、生态效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