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84 毫秒
1.
通过多年试验研究表明,马尾松毛虫、柳杉毛虫、水青蛾、大背天蛾、油茶枯叶蛾等十二种森林害虫(鳞翅目)的卵都是白跗平腹小蜂的中间寄主。应该对白跗平腹小蜂给以保护和利用,以有利于提高森林对害虫的自控能力。  相似文献   

2.
通过3a的研究,掌握了白跗平腹小蜂(AnastatusalbitarsisAshmead)繁殖技术的关键是:蜂种源-柳杉毛虫卵中羽化出来的白跗平腹小蜂;繁蜂用卵一柞蚕(AntheraeapernyiGuerinmeneville)、水青蛾(ActiasseleneningpoanaFelder)等卵,繁殖时温度为22~25℃、相对湿度70%~80%,接蜂的蜂卵比为1:10~20;接蜂时间为24h为宜;母蜂利用时间15~20d;蜂量积累办法,在上述温湿度条件下接种8~9d的寄生卵置于8~10℃范围内贮存20d左右,解除低温控制后的寄生卵能正常羽化繁殖后代,达到积累目的。  相似文献   

3.
赣东北地区的松毛虫卵寄生蜂有15种,其中有3种是近年发表的新种。调查分析表明,赤眼蜂、黑卵蜂和平腹小蜂是主要类群;平腹小蜂属的白跗平腹小蜂是优势种。思茅松毛虫的卵寄生率明显高于马尾松毛虫,主要是个体大、寄生力强的平腹小蜂和金小蜂的寄生量大。若能造成多种卵寄生蜂及其它天敌增加的趋势,控制松毛虫成灾是完全可能的。  相似文献   

4.
赣东北地区的松毛虫卵寄生蜂有 1 5种 ,其中有 3种是近年发表的新种。调查分析表明 ,赤眼蜂、黑卵蜂和平腹小蜂是主要类群 ;平腹小蜂属的白跗平腹小蜂是优势种。思茅松毛虫的卵寄生率明显高于马尾松毛虫 ,主要是个体大、寄生力强的平腹小蜂和金小蜂的寄生量大。若能造成多种卵寄生蜂及其它天敌增加的趋势 ,控制松毛虫成灾是完全可能的。  相似文献   

5.
通过室内和田间试验及抽样调查,初步探讨了马尾松毛虫卵密度对其三种主要寄生蜂——松毛虫赤眼蜂、松毛虫黑卵蜂和白跗平腹小蜂的寄生效率的影响以及各寄生蜂在卵块单位上的相互作用.研究发现,随着生境单位(这里为单株树)卵块数的增加,松毛虫赤眼蜂和松毛虫黑卵蜂的发现卵块数相应增加,但白跗平腹小蜂的这一反应不明显;随着卵块的增大,各蜂的卵块发现率和发现卵块寄生卵粒数亦相应增加,但发现卵块寄生率呈相反趋势;在卵块大小相同的情况下,白跗平腹小蜂的寄生卵数大于其它两蜂;在搜寻寄主卵块时,松毛虫赤眼蜂和松毛虫黑卵蜂有相互离异的趋势,而松毛虫赤眼蜂和白跗平腹小蜂有相互吸引的趋势。  相似文献   

6.
本文研究的是在林间自然条件下,施用灭幼脲Ⅲ号(Dimilin-3)胶悬剂防治马尾松毛虫(Dendrolimuspunctatus),药剂在林间松针上的残留动态及残效期。试验结果表明,林间用300ppm浓度的灭幼脲Ⅲ号胶悬剂在松针上的消解方程为C=46.44325E-0.0145t,半衰期为47.8天,药剂在松针上的即时附着量为53μg/kg。它对第1代马尾松毛虫1龄幼虫的持效期为40~50天,第2代30~40天,第3代长达56天以上。  相似文献   

7.
马尾松毛虫卵寄生蜂数量变动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松毛虫黑卵蜂、赤眼蜂和白跗平腹小蜂是浙江省马尾松毛虫的主要卵寄生蜂。松毛虫黑卵蜂对马尾松毛虫的数量有较好的调节作用。人工释放松毛虫赤眼蜂能提高该蜂的寄生率。利用卵寄生蜂防治马尾松毛虫应发挥各种卵寄生蜂的作用,特别不能忽视和削弱松毛虫黑卵蜂的作用。营造马尾松—湿地松(火炬松)混交林是充分发挥各种卵寄生蜂自然调节作用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8.
杨忠岐  谷亚琴 《林业科学》1995,31(3):223-232
调查发现,大兴安岭落叶松毛虫DendrolimussuperanssibiricusTschetverikov共有5种卵寄生蜂(其中包括1个新种)。它们的总寄生率达54.63%(±1.70%),在自然控制这种害虫上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对5种卵寄生蜂作了较为详细的形态描述,并对一些误名作了更正。这5种卵寄生蜂为:落叶松毛虫黑卵蜂TelenomustetratomusThomson(细蜂总科);松毛虫卵宽缘金小蜂Pachyneuronsolitarium(Hartig),松毛虫迈金小蜂MesopolobussuperansiYangetGu(新种),落叶松毛虫卵跳小蜂Ooencyrtuspinicolus(Matsumura)和松毛虫赤眼蜂TrichogrammadendrolimiMatsumura(小蜂总科)。  相似文献   

9.
松毛虫种间杂交及其遗传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本文报道了我国最严重的森林害虫———松毛虫种间杂交试验的研究结果。研究表明,马尾松毛虫(DendrolimuspunctatusWalker)、油松毛虫(DendrolimustabulaeformisTsaietLiu)、赤松毛虫(DendrolimusspectabilisButler)、落叶松毛虫(DendrolimussuperansButler)相互间都可以进行杂交,亲缘关系较近。其中,油松毛虫和赤松毛虫分别与马尾松毛虫进行杂交,无论正交或反交都可以产生有生育力的F1代,F1代自交产生F2代,证明在它们之间不存在生殖隔离。另外,油松毛虫、赤松毛虫和马尾松毛虫分别与落叶松毛虫的种间杂交也能进行,并产生F1代杂种松毛虫,但在人工饲养条件下幼虫死亡率高,经过多年反复试验,均未能完成F2代。另外,还对其形态学特征和染色体进行了初步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赤松毛虫、油松毛虫和马尾松毛虫确系同一物种,但由于长期适应不同的生态环境,相互间的形态及生物学特性已有一定程度的差异,根据动物学命名法的有关规定,我们认为油松毛虫和赤松毛虫应分别定名为马尾松毛虫地理亚种,即油松毛虫(Dendrolimuspunctatust  相似文献   

10.
两种卵蜂在舞毒蛾卵上的寄生动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姚德富  严静君 《林业科学》1994,30(4):334-337
北京地区大蛾卵跳小蜂和舞毒蛾卵平腹小蜂在舞毒蛾卵上一年可以分别完成4-5代和2—3代。两种卵蜂对舞毒蛾的寄生率因采集时期不同而有差异,以8月采集的卵块寄生率最高。7月中旬至8月中旬采集的卵中大蛾卵跳小蜂的寄生率为2.26—4.18%。7月中下旬采集的,舞毒蛾卵平腹小蜂的寄生率为0.64—0.66%。大蛾卵跳小蜂当年羽化的占99.3%,次年羽化的占0.7%。舞毒蛾卵平腹小蜂当年羽化的占81.0%,次年羽化的为19.0%。为保护两种卵蜂,人工采摘卵块除治舞毒蛾的最好时期是9月下旬至次年3月下旬。  相似文献   

11.
12.
1980年以来云南澄江从松毛虫等自然感病虫尸中分离出多种核型多角体病毒(NPV),质型多角体病毒(CPV)和颗粒型多角体病毒(GV)。于1980-2001年先后应用NPV、CPV防治云南松毛虫、思茅松毛虫、文山松毛虫、灰褐带蛾、毒蛾、蚕蛾;面积达7732.2hm^2,当年防效平均约为97%,1次防治,防治效果可持续10年以上。  相似文献   

13.
将室内自然温度饲养的第2代马尾松毛虫成虫所产的卵孵化后收集幼虫,分别以自然温度和加温饲养越冬。结果表明,通过加温的方法马尾松毛虫在室内可以继代饲养,室内自然温度越冬饲养1代过程中可以加温饲养3代,加温饲养的马尾松毛虫成虫的产卵量和孵化率与越冬代相比没有明显的差异。  相似文献   

14.
方惠兰  童普元 《林业科学》1995,31(3):233-238
1986-1990年的研究得知:松毛虫赤眼蜂在浙江于3月下旬开始活动,10月上旬至11月陆续以蛹在马尾松毛虫、云南松毛虫等虫卵中越冬在林中常年都可见到该蜂的活动,其种群数量出现的高峰期与松毛虫卵期相一致,林中昆虫卵的多少、蜜源植物的有无、温度的高低、是影响松毛虫赤眼蜂林间种群消长的主要因子。  相似文献   

15.
1992-1994年,在浙江马尾松林里进行昆虫及蜘蛛群落,松毛虫天敌和种群动态的分析。结果表明:(1)15年生马尾松针叶立体分布,确认砍枝取薪以留7轮为好,不低于留4轮;(2)马尾松林昆虫群落分属18目118科,其中直翅目,鞘翅目,同翅目,膜翅目,半翅目占优势,经测定,龙游县落结构复杂,分布均匀,群落与层次,坡向,郁闭度,灌层盖度关系密切;(3)蜘蛛群落分属19科46种,其中萧蛸科,猫蛛科和蟹蛛科  相似文献   

16.
赤眼蜂大面积防治不同类型区马尾松毛虫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和分析了赤眼蜂大面积防治不同发生类型区(丘陵区、山区和越冬代、第三代)马尾松毛虫的试验情况,发现利用赤眼蜂对丘陵区越冬代马尾松毛虫进行规模防治效果最佳,其次是山区越冬代马尾松毛虫。对第三代松毛虫的防治,效果不理想。  相似文献   

17.
在研究玉溪市北山林场文山松毛虫生活习性的基础上 ,于 1997年对其进行了烟剂防治 ,通过烟剂防治有效地控制了该害虫的发生。取得了连续 4年云南松有松毛虫株率控制在 1%以下的显著效果。本文介绍了玉溪市北山林场文山松毛虫各虫态的生活习性以及烟剂防治技术。  相似文献   

18.
所述实验的实例为:为明了对安徽江淮林区的马尾松毛虫越冬代幼虫施行白僵菌生物防治的效果,在宣州、凤阳不同的马尾松林地进行了该虫越冬前期(11~12月)和越冬后期(3~4月)施用白僵菌剂的防治试验。依据试验结果及其与之相关的因素分析,表明在安徽林区因受所处地带性气候的影响,不论在冬季或春季用白僵菌防治马尾松毛虫越冬代幼虫的效果均不理想。据此,提出相关的防治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