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 毫秒
1.
《技术与市场》2003,(6):32-34
竹荪,学名Dictyophora indusia(vent expers)Eiss-cher商品名竹笙,别名竹参、竹萼、网纱菌、仙人笼,鬼打伞、僧笠蕈等。英文名Long Net Stinkhorn。竹荪一名始于清代宫庭官员薜宝辰的《素食说略》。“荪”又称“荃”是一种香草,薜氏以其命名。本品属于担子菌亚门、腹菌纲、鬼笔目、鬼笔科、竹荪属,已被描述的有11个品种,包括:红托短裙竹荪,棘托长裙竹荪,朱红竹荪、纯黄竹荪,皱盖竹荪,棒竹荪等。现有作为商业性生产的主要是棘托长裙竹荪和红托短裙竹荪两种。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索食用菌人工栽培基质重复利用的可行性,促进食用菌人工栽培的低碳环保化发展。【方法】开展了以灵芝(Ganoderma lucidum)栽培废菌棒辅以毛竹屑为栽培基质的棘托竹荪(Dictyophora echinovolvata)栽培研究。【结果】以废竹屑为基质栽培棘托竹荪,产量为12.59 kg·m-2;在废竹屑基质中添加30%、50%的灵芝废菌棒,棘托竹荪的产量无显著性变化,分别为13.08 kg·m-2和12.73 kg·m-2,但棘托竹荪的现蕾时间会延迟8 d、11 d,采收期会延长3 d、7 d,同时竹荪采收期的产量肩峰会被削减,采收期产量主峰的时间段覆盖范围会被扩大,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减缓竹荪采收期内产量的波动幅度。【结论】灵芝废菌棒成本远低于竹屑,采用灵芝废菌棒作为棘托竹荪栽培基质配料,相对于竹屑有一定的成本优势。  相似文献   

3.
为筛选适宜广东地区棘托竹荪栽培的主要方式与技术,对比了竹林下棘托竹荪不同栽培方式(床栽、箱栽、棒栽)及覆土配方、基质施用尿素、林分郁闭度等对棘托竹荪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覆土为蚯蚓粪与表土1∶1混合的棘托竹荪产量最高,达到8.52 kg/1.5 m2;其生物转化率也最大,为37.9%。2)基质喷施尿素后可显著提高子实体产量,与对照相比总产量增加153%,子实体数量增加159%。3)竹林郁闭度为0.8、覆土方式为凹凸形时,棘托竹荪产量最高,达到12.51 kg/m2;其生物转化率最大,为99.3%。4)在床栽、箱栽、棒栽3种栽培方式中,棒栽方式棘托竹荪采摘周期较长、子实体产量较高、投入较低。研究结果可为广东地区竹荪栽培产业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棘托竹荪的生物学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棘托竹荪的生物学特征周崇莲(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沈阳110015)曾德容(湖南合同县政协会同418300)关键词棘托竹荪,形态特征,生态习性,营养成份1985年对湖南会同县的竹荪进行野外调查时,采到一种不同于竹荪(Dictyophoraind...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竹林下日温湿度变化对棘托竹荪出菇动态及产量的影响,揭示出菇过程中温湿度的调控机制,为竹林下棘托竹荪的科学种植提供参考依据和技术指导。【方法】以棘托竹荪为研究对象,分别在湖南省的炎陵县和永州市竹林下开展相关研究,记录棘托竹荪出菇期日产量和竹林地表空气温度和相对湿度,拟合日产量动态曲线,并对其日产量与温湿度变化的相关性及不同温、湿度梯度下出菇日产量的差异进行了分析。【结果】出菇期竹林地表日均温度范围为21~32 ℃、空气相对湿度大于65%,且棘托竹荪日产量的变化较符合阻尼正弦函数的动态拟合曲线。虽然林地日均温、湿度及其昼夜差与竹荪日产量间均没有显著的相关性,不同平均日温、相对湿度的梯度间竹荪的日产量存在显著差异,其日产量在日平均温度为26~28 ℃和平均相对湿度为85%~90%时达到最大;除永州点的空气昼夜温差梯度之外,炎陵点的昼夜温、湿度梯度和永州点的昼夜湿度差梯度间的日产量均无显著差异。【结论】在出菇阶段,林地地表空气日平均温度为26~28 ℃、相对湿度保持在85%~90%,且相对小的温湿度变化更有利于棘托竹荪子实体的分化。  相似文献   

6.
棘托竹荪(Dictyopora echino-volvata Zang Zheng et Hu)是我们上世纪80年代于湖南省会同县发现的竹荪新种,也是会同最先推出新产品.至今,会同生产的棘托竹荪仍是最地道生态产品.  相似文献   

7.
红托竹荪母种分离培养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不同培养基培养红托竹荪母种,探明红托竹荪母种培养基的最佳营养条件,为红托竹荪生产提供母种制种技术。  相似文献   

8.
连续2 a在盛产期锥栗Castanea henryi林下进行棘托竹荪Dictyophora echinovolvata培养料基质配方和栽培时间、栽培用料量等栽培措施试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棘托竹荪基质配方、栽培时间、栽培用料量及施肥与不施肥对棘托竹荪产量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开沟与不开沟栽培对棘托竹荪产量无显著性差异。在林下栽培棘托竹荪,宜采用发酵料;栽培时间以2月为宜;单位面积栽培料以37.5 kg·m~(-2)为宜;林地土壤肥力条件较差的林地宜适量施肥;土壤疏松度较好的林地水平梯带上可不开沟栽培。  相似文献   

9.
对套种棘托竹荪(Dictyophora echinovolvata)毛竹(Phyllostachys heterocycla cv.pubescens)林土壤理化性质、土壤磷脂脂肪酸特性及其土壤酶活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相比未套种林分毛竹林套种棘托竹荪能显著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P<0.05),土壤pH值提高了4.97%;显著提高了全氮、速效氮、全磷的含量,增加了钾的活性(P<0.05);微生物群落结构存在差异,套种显著提高了土壤总PLFA、细菌和真菌的含量(P<0.05),细菌/真菌比值有所下降;脲酶、蔗糖酶、蛋白酶、氧化氢酶、磷酸酶的活性显著升高(P<0.05),分别比未套种提高了58.33%、50.00%、21.43%、19.12%、5.43%.  相似文献   

10.
毛竹林空间立体经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目的在于利用毛竹林蔽荫、风小、湿润的独特环境条件,以及拥有较多的竹枝、竹叶、竹箨等凋落物和残留在地里的死竹篼、死竹鞭等有机物,进行地下栽培棘托竹荪和利用空间挂袋毛木耳的立体经营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这一模式切实可行,既提供了人们物质生活所需的竹荪、毛木耳产品,又改善竹林环境条件,提高笋、竹产量和质量。获得菇、竹双丰收。栽培竹荪,起到垦复竹山,抚育松土和施肥培土的作用;同时,竹荪、毛木耳呼吸作用所释放大量的CO2,大大增加竹林干物质积累,为竹林高产稳产奠定了基础。产值可达13514元·hm-2,比单纯经营竹林翻3番多,经济、生态效益显著。  相似文献   

11.
广东高州丛生竹林下棘托竹荪栽培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引进 3 个棘托竹荪 Dictyophora echinovolvata 菌株在广东省高州市丛生竹林下进行不同菌株及 不同竹林郁闭度栽培对比试验,结果是:D89 号菌株在郁闭度 0.9 的条件下取得最高产量,其带托与去托 竹荪产量分别为 21 608.5 和 11 057.3 g,折合每平方种植面积的产量为 5 402.1 和 2 764.3 g,达到了较高 的产量水平。各个菌株在 3 种竹林郁闭度下栽培的平均产量从高到低排列的顺序为 D89、D- 古优 1 号、 D1 号,三者的去托竹荪平均产量数据非常相近。说明 3 个菌株均很适合在高州的竹林下栽培,并且均可 获得较高的产量。不同菌株对竹林郁闭度的适应能力表现出一定的差异,D- 古优 1 号较其他两个菌株适 应性强,3 个菌株均较适合在竹林郁闭度为 0.7 和 0.9 的条件下栽培。  相似文献   

12.
红托竹荪(Dictyophora rubrovalvata)是我国四大竹荪中公认品质最好的中温型食用菌,在贵州、云南、四川、江西、浙江等地均有分布,是贵州特色优势品种。文章以贵州省龙里县国有龙里林场国家储备林建设项目林下经济板块为例,探索红托竹荪林下扩繁技术,为贵州林下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通过菌袋培养棘托竹荪试验,对比了不同基质硒含量对菌丝体生长速度及其谷胱甘肽过氧化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改良的基质配方比用传统生产常规的木糠加麦麸配方的菌丝生长速度可增加15.9%,在传统配方基质培养下,菌丝体长至满袋的时间为85 d,而改良配方基质菌丝体满袋时间只需要70 d;用改良配方基质添加外源硒的含量在0.5~4.0 mg/kg时,可促进菌丝体的生长,最佳配方在1.5个月内菌丝体长至满袋;基质硒含量为1.0~2.0 mg/kg时,菌丝体生长最快,质量约1.8 kg的菌袋在培养时间为50 d时各个配方均能完全长满。在培养基质中添加适量的外源硒肥对提高棘托竹荪菌丝体先端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性有显著作用。  相似文献   

14.
竹荪是名贵食用菌,它营养价值高,富含蛋白质和多种氨基酸,脆嫩爽口,味道鲜美,历史上作为贡品。在医药上对高血压、高胆固醇病治者有一定疗效,特别是腹部脂肪过厚者,长期食用减肥效果明显。我国在世界上是竹荪主产国,分布有10个种和变种,以短裙竹荪质量最佳。为了开发北方短裙竹荪资源,实现人工栽培,在省科委立项开展了研究工作。3年来,我们对北方短裙竹荪的生态学、生物学、菌种分离、驯化培养和栽培技术等进行了系统的试验研究,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5.
利用阔叶树枝桠栽培织金竹荪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笔者自 1983年接受本县野生清香型红托竹荪进行驯化栽培试验的任务 ;1985年取得栽培成功 ;1986年“织金竹荪人工栽培技术的研究与推广”列为毕节地区星火科技项目 ,在推广中逐步形成利用阔叶树枝桠进行仿野生环境畦床栽培与砂锅栽培技术 ;1991年形成规模并荣获贵州省星火科技三  相似文献   

16.
据丽水地区科委叶华福等介绍,目前所知竹荪有十多个种,经人工驯化栽培成功的短裙、长裙、红托竹荪的栽培,由于受生态特性和栽培条件的局限,养菌时间长、抗逆能力低、产量不高,至今难以形成规模生产。1991年以前,全国竹荪的产量只有几t。后来由于棘托竹荪的推广,促进了竹荪生产的发展,至1991年达40~50 t。但市场价格大幅度降低,每kg120元左右,加之没有正规的销售渠道,播种面积已开始收缩,“竹荪热”已呈降温趋势。  相似文献   

17.
章笑 《云南林业》2006,27(4):24-24
竹荪,是一种腐生在竹子根部的菌类,其顶部是绿色的帽状菌盖,菌盖下具一围雪白的网状菌裙,白色的柱状菌柄站立在粉红色的蛋形菌托上。整株菌体显得亭亭玉立,妖娆妩媚,因此,竹荪被称为“纱罩丽人”、“菌中皇后”。  相似文献   

18.
卢山 《绿色科技》2023,(13):167-170+177
为探究贵州红托竹荪高海拔林下菌包脱袋覆土种植技术措施及种植效益。选择在高海拔林下试验种植林地进行种植,在种植过程中,采用的主要技术措施有选择适宜种植林地地块、选择适宜林下种植品种(菌株)、选择优质菌包、整地及土壤消毒、脱袋覆土种植、做好发菌和出菇管理、做好病虫害防治管理、采收及加工处理。结果表明:林地面积利用率25.8%,分2年试验种植样方综合测算数据显示,鲜荪平均产量2.093 kg/m2,亩均鲜荪产量360 kg。菌包脱袋覆土种植是贵州红托竹荪目前技术最为先进、产量高且稳定的人工栽培模式,开展高海拔林地区菌包脱袋覆土种植技术研究,并进行大范围推广,有助于提高红托竹荪产量。  相似文献   

19.
竹荪有极高的营养价值与药用价值,为名贵食用菌,我国人工栽培竹荪始于20世纪70年代,现在人工栽培竹荪的人数不断增多,栽培模式也在不断增加。总结探讨了当前主要的栽培模式:包括有林下栽培、大田栽培、室内栽培、压块栽培、袋式栽培和与粮菜套作等,以为相关从业人员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为解决竹荪老法(常规)栽培的缺陷,从1988年~1994年进行了竹荪新法栽培研究.提出了新法制种、新法栽培、新法防虫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