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正> 小麦是小春主要粮食作物。近年来,小麦赤霉病发生危害严重,黑穗病、纹枯病发生面积大,白粉病、叶锈病、麦蚜、麦蜘蛛的危害逐年加重。抓住三个关键时期对小麦病虫害进行有效防治,是夺取1994年小麦丰收的根本保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对核桃小麦间作田、红枣小麦间作田及小麦单作田小麦叶锈病田间发生规律及田间药效试验研究,探讨果粮间作模式下小麦叶锈病的发生危害特点,筛选对小麦叶锈病防治效果较好的化学药剂及合理的使用方法.[方法]选取有代表性的核桃小麦间作田、红枣小麦间作田和小麦单作田,定点定期调查小麦叶锈病的发生危害情况;药效试验参照小麦叶锈病田间药效试验准则进行.[结果]小麦叶锈病在不同间作模式下始发生期及田间消长规律基本一致,始见期在5月中下旬,病情指数在小麦生长期内呈现上升趋势.不同年份叶锈病发生危害程度差异较大.核桃小麦间作田、红枣小麦间作田及小麦单作田小麦叶锈病的发生危害程度有一定的差异,枣麦间作麦田小麦叶锈病病情指数最高,其次是小麦单作田.药剂试验表明,药后10 d,2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250 g/L丙环唑乳油、250 g/L已唑醇悬浮剂和400g/L氟硅唑乳油在试验浓度下的防治效果均在76;以上,显著高于10;苯醚菌酯悬浮剂和25;乙嘧酚水悬浮剂.[结论]基本摸清了核桃小麦间作、红枣小麦间作模式下小麦叶锈病的田间发生规律及与小麦单作田的差异性.筛选出的2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250 g/L丙环唑乳油、250 g/L已唑醇悬浮剂和400 g/L氟硅唑乳油在试验浓度下可有效控制小麦叶锈病的发生及危害,且对小麦生长安全,可在大田合理轮换使用.  相似文献   

3.
小麦叶锈病是由小麦叶锈菌(Puccinia tritocone Eriks)引起的真菌性病害,具有破坏性强,循环式侵染,专性寄生等特点。小麦叶锈病是禾谷类锈病中分布最广、发生最普遍的一种小麦病害,本文主要介绍小麦叶锈病的综合防治技术,为小麦生产安全和质量安全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4.
小麦叶锈病是重要的小麦叶部病害,系由小麦叶锈菌引起的真菌性病害,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发生,严重威胁小麦生产。培育抗病品种是防治小麦叶锈病最为有效、经济和环境友好的策略。培育具有持久抗病性的小麦品种是育种家的理想,成株期抗病基因则是培育持久抗病品种的基础。与全生育期抗叶锈病基因相比,成株期抗叶锈病基因研究和应用相对较少,目前仅正式命名了15个成株期抗叶锈病基因。本文对这些小麦成株期抗叶锈病基因的研究进展和分子标记开发现状进行综述,为抗叶锈病育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小麦叶锈病在全国主要麦区都有发生,在晋州市,一般年份发生较轻,对小麦产量影响不大,2001年异常的气候条件,造成小麦叶锈病普遍流行.据统计,2001年晋州市小麦种植面积2.8万hm2,小麦叶锈病害发生面积2.8万hm2,发生率100%,一般减产10%~20%,严重地块减产30%以上.  相似文献   

6.
李艳红 《河南农业》2019,(16):34-35
随着小麦生产水平的提高,连年秸秆还田、作物品种更换、用药混乱、耕作制度的改变等,引起小麦病害发生呈加重趋势。根据调查,长葛市小麦病害有20多种,为害较重的有纹枯病、锈病(包括条锈病、叶锈病、秆锈)、白粉病、赤霉病等,病害已成为制约小麦高产优质的主要因素之一,严重影响着小麦的增产与增效。  相似文献   

7.
0 引言 小麦锈病属真菌病害.根据危害部位和危害菌源种类不同,可分为条锈病、叶锈病和秆锈病3种.在青河县小麦易发生条锈病,叶锈病和秆锈病很少发生.  相似文献   

8.
小麦是重要粮食产物,小麦叶锈病是小麦主要病害之一,该文结合山东省滨州市沾化区的实际情况,介绍了小麦叶锈病的症状与发生特点,分析了该病害的发生原因,提出物理防治、农业防治、生物防治、化学防治、综合防治等措施,可为当地小麦种植户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正> 小麦叶锈病是小麦生产上常见的一种病害.在三种锈病中,其为害程度虽略次于条、秆锈病,但发生分布甚为普遍,我省各地历年来经常发生,在气候条件适宜的年份,造成显著的减产,尤其是我省大多数小麦品种对叶锈病缺乏抗性,一旦条件适宜便会发病,给生产带来很大损失,近年来该病又有加重危害的趋势.为了加速选育推广抗病良种,给育种和生产部门提供科学依据,1975-1980年,我们和有关单位协作,对来自省内外有关单位的几百个小麦品种和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小麦病虫害有逐年加重的趋势。就全省范围而言,过去危害不严重的病害,如小麦白粉病、纹枯病等,现在越来越严重;过去已被控制的病虫害,如小麦黑穗病、吸浆虫等,现在又大幅度回升;小麦条锈病、叶锈病、叶枯病等也越来越严重。1990年更是多种小麦病虫害严重发生的一年,全省小麦因此减产约15亿公斤。分析小  相似文献   

11.
用苯骈咪唑保绿的离体叶段对小麦白粉病、条锈病和叶锈病抗性的鉴定结果表明:小麦对白粉病的抗性,用50 mg/kg 苯骈咪唑保绿的小麦离体叶段鉴定结果与田间成株期鉴定结果基本一致;而对小麦抗条锈病、叶锈病性的鉴定结果和田间成株期鉴定的结果有差异。说明此法可用于小麦抗白粉病性的鉴定,而对小麦抗条锈病、叶锈病的鉴定,此法尚待改进。  相似文献   

12.
我国小麦抗叶锈病育种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阐述了小麦叶锈病的经济重要性和抗病育种在小麦病害综合治理中的重要作用。总结评述了建国后50多年来我国在小麦叶锈菌致病性和小麦品种抗病性及其相互作用,以及在小麦抗病育种和品种合理利用等研究方面所取得的主要成就和经验。在对病菌致病性和品种抗病性及其相互作用研究中,鉴定出41个生理小种。明确主要由突变和异核作用不断产生的新小种为导致品种抗锈性丧失的主要原因,品种的遗传分化、混杂退化和布局利用、环境因素,特别是地理生态条件也有重要影响;研究建立了小麦叶锈菌DNA分子遗传标记体系,提出了治理对策。初步揭示了其抗病机制。总结提出了抗病亲本选配和杂交育种以及品种合理利用等方面的成功经验以及当前存在的问题和解决途径。  相似文献   

13.
粗山羊草苗期抗叶锈性鉴定及抗叶锈基因推导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普通小麦D基因组的供体材料粗山羊草含有丰富的抗叶锈病基因资源,而且具有较好的农艺性状,在抗病育种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本研究旨在了解粗山羊草的抗叶锈性以及准确了解其中所含抗叶锈基因。选取25株小麦叶锈菌株对6个粗山羊草品系进行抗叶锈性离体鉴定,筛选出4个在苗期对22个和23个菌株表现中到高抗的品系。试验选用18个不同毒力类型的小麦叶锈菌株和44个已知的抗叶锈单基因品系对其进行了抗叶锈基因推导,推导出粗山羊草4254-Y206可能含有Lr1,Lr10和Lr29或其他未用于本次研究的抗叶锈基因;4255-Y212可能含有Lr10和Lr29抗叶锈基因或其他未用于本次研究的抗叶锈基因;Y192可能含有Lr41抗叶锈基因或其他未用于本次研究的抗叶锈基因;Y201可能含有其他未用于本次研究的抗叶锈基因。  相似文献   

14.
Genetic resistance is the most economical method of reducing yield losses caused by wheat leaf rust. To identify the leaf rust resistance genes in commonly used parental germplasm and released cultivars become very important for utilizing the genetic resistance tc wheat leaf rust fully. Up to date, about 90 leaf rust resistance genes have been found,of which 51 genes have been located and mapped to special chromosomes, and 56 genes have been designated officially according to the standards set forth in the Catalogue of Gene Symbols for wheat. Twenty-four wheat leaf rust resistance genes have been developed for their molecular markers. It is very important to isolate, characterize, and map leaf rust resistance genes due to the resistance losses of the genes caused by the pathogen continuously.  相似文献   

15.
小麦抗叶锈基因的定位及分子标记研究进展   总被引:10,自引:4,他引:10  
 利用抗病品种是减少小麦叶锈病造成产量损失的最经济有效的方法 ,了解和鉴定常用亲本和推广小麦品种的抗性基因是充分利用小麦对叶锈菌的遗传抗性的前提和首要任务。到目前为止 ,小麦中已发现有近 90个抗叶锈基因 ,其中 5 6个抗叶锈基因被正式命名 ,5 1个被定位 ,2 4个抗病基因被标记。由于叶锈菌的毒性变异造成抗病基因抗性不断“丧失” ,所以持续不断地研究、发现和标记抗叶锈基因是今后育种工作的一项长期而重要的内容  相似文献   

16.
Compound 4-n-butyl-1,2,4-triazole was demonstrated as an enduring and selective systemic fungicide for the control of wheat leaf rust by foliar and soil applications. Among several species of rust fungi treated, only wheat leaf rust (Puccinia recondita Rob.) was controlled. Wheat stem rust, for example, was unaffected by either soil or foliar applications.  相似文献   

17.
基于支持向量机的小麦条锈病和叶锈病图像识别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为了解决生产中小麦条锈病和叶锈病症状难以区分的问题,提高识别率和精度,提出了一种基于支持向量机和多特征参数的小麦条锈病和叶锈病图像分类识别方法。利用图像裁剪方法获取典型症状的子图像,采用中值滤波算法对图像进行去噪,利用K_means硬聚类算法实现病斑分割,提取病斑区域的形状、颜色和纹理特征空间的50个特征参数,设计支持向量机分类器进行分类识别。根据优选的26个特征参数,利用以径向基函数作为核函数的支持向量机对这2种小麦锈病图像进行识别。结果表明:训练样本识别率均为96.67%,测试样本识别率均为100%;与其他核函数相比,径向基核函数最适合于这2种小麦锈病的识别。所提出的基于支持向量机的方法可有效地进行小麦条锈病和叶锈病的图像识别。  相似文献   

18.
CIMMYT小麦PBW343和Muu中条锈和叶锈成株抗性QTL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发掘CIMMYT小麦品种PBW343和Muu中条锈和叶锈成株抗性基因,以PBW343与Muu杂交的146个F6代重组自交系为材料,种植于田间调查鉴定,并利用31个SSR标记、16个EST标记和502个DArT(Di-versity Arrays Technology)标记构建连锁图,采用复合区间作图法进行小麦条锈病和叶锈病的成株抗性QTL分析,发现了2个控制小麦抗条锈病和1个控制小麦抗叶锈病的QTL,分别位于2AL、2BL和5BL上,解释8.89%,10.81%和12.82%的表型变异,3个QTL均来自小麦品种Muu。这2个小麦抗条锈QTL和1个抗叶锈QTL的发掘,将为小麦抗病育种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9.
宁春4号与河东乌麦杂交F2代抗病性及分子标记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给宁夏小麦抗病育种提供优异资源,以宁春4号、河东乌麦及其杂交F2代331个单株为材料,进行了群体抗病性与分子标记鉴定。结果表明:宁春4号中感白粉病、条锈病和叶锈病,河东乌麦中抗至高抗白粉病、中抗条锈病和叶锈病。在F2代分别鉴定出68、54、52个单株抗白粉病、条锈病、叶锈病,比例依次为20.54%、16.32%、15.71%,其中,50个单株同时抗白粉病和条锈病,44个抗白粉病和叶锈病,32个抗条锈病和叶锈病,29个抗白粉病、条锈病和叶锈病。在F2代群体中检测到239个单株携带Pm16基因,22.59%携带该基因的单株表现田间抗白粉病;202个携带Yr2基因,16.83%携带该基因的单株抗条锈病;246个携带Lr24,17.07%携带该基因的单株抗条锈病;148个单株同时携带基因Pm16和Yr2,185个单株同时携带基因Pm16和Lr24,155个单株同时携带基因Yr2和Lr24,119个单株同时携带基因Pm16、Yr2和Lr24。新开发的6个SSR标记共检测到10个抗病性数量性状基因座(QTL),涉及2A、5A、3B、5D等4条染色体,加性效应为-0.15~0.08,对表型贡献率为2%~4%,连锁系数(LOD值)最大为10.40,其中,5A、3B和5D染色体存在抗病的QTL富集区。  相似文献   

20.
山西省小麦叶锈菌群体的毒性基因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1994~1997年间,利用25个抗叶锈病小麦单基因系(或近等基因系),对来自山西省10个地(市)31个县(市)的334个小麦叶锈菌株进行了测试,分析了山西省小麦叶锈菌群体的毒性基因频率。结果表明,毒性基因V19的出现频率较低(2637%),其对应的抗性基因Lr19为目前山西省小麦叶锈菌的有效抗病基因。其次,毒性基因V15,V20,V25的出现频率分别为715%,7625%,7808%,对应的抗性基因Lr15,Lr20,Lr25具有一定的利用价值。除此以外,其余21个毒性基因的出现频率均高于8174%,其对应的抗性基因为目前山西省小麦叶锈菌的无效基因,在小麦抗锈育种上没有重要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