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CIMMYT小麦在我国的产量和品质表现   总被引:5,自引:4,他引:5  
为了研究近年来国际玉米小麦改良中心(CIMMYT)育成的小麦品种的产量、品质等性状及其在我国春麦区的表现,选用新引进的10个CIMMYT小麦新品种和我国15个主栽春小麦品种,在国内9个试点进行了两年联合多点试验。结果表明,CIMMYT小麦新品种对我国中西部地区适应性较好,在产量和品质方面总体表现较我国品种好,其中大多数品种具有优质高分子量谷蛋白亚基(HMW-GS),沉淀值较高,对叶锈病抗性突出。今后在继续提高产量的同时,应把改良我国小麦的加工品质和抗病性作为重点,开展对CIMMYT小麦种质的直接和间接利用研究。  相似文献   

2.
用9个高蛋白强筋硬质小麦(面包小麦)与一个低蛋白弱筋软质小麦按1:1搭配制粉,SDS沉降值、面粉吸水率等明显下降,各品种间表现一致。面包体积、面包评分、和面时间及粉质图稳定时间等,在各品种间反映不同,部分面包小麦品种搭配软麦后,面包品质保持不变,有的还有所改善 。  相似文献   

3.
4.
2008-2016年四川省小麦区试品系品质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解四川省小麦品质育种进展,对四川省2008-2016年区试的130个品系(274个样品)的品质测试数据进行了分析,并根据不同品质分类标准评价了供试四川小麦达标现状.结果表明,四川2008-2016年130个小麦区试品系的容重为789±34 g·L-1;粗蛋白含量为13.83%±1.69%,降落数值为238±93 s,沉降值为38.4±11.7 mL,湿面筋含量为28.0%±4.4%,吸水率为57.0%±5.3%,形成时间为3.1±2.5 min,稳定时间为4.3±3.9 min,弱化度为126±51F.U,粉质质量指数为57±42,评价值为45±13,最大抗延阻力为371±193 E.U,延伸性为172±28 mm,能量为84.4±40.7 cm2,拉伸比值为2.33±1.31,硬度指数为57.1±9.1.其中,稳定时间和形成时间变异系数高达89.99%和80.16%.年度间比较发现,粗蛋白含量、湿面筋含量、Zeleny沉降值、形成时间和稳定时间呈逐年下降趋势,而容重、降落数值、吸水率和硬度指数无明显变化趋势.根据国家及省级品质评价标准,四川2008-2016年130个小麦区试品系中,均存在较大比例同一品系各项指标间强、中、弱筋层次交错不协调的现象,达标品系以中、弱筋小麦为主.总体而言,四川小麦品质改良趋向弱筋化.  相似文献   

5.
云南小麦主要栽培品种的品质现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分析测定了当前云南省大面积生产的14个小麦品种的理化性质和面团流变学特性,各性状的平均值为:千粒重46.9g,容重769.4g/L出粉率71.1%,蛋白质含量12.9%,湿面筋含量31.4%,沉降值21.2ml,面团形成时间1.97min,稳定时间1.96min,软化度161.1B.U.评价值30.4,总的来说,云南省小麦品种的千粒重,容重和出粉率稍高,蛋白质和面筋含量不算低,但沉降值和粉质仪图的  相似文献   

6.
为掌握近年来关中地区小麦品质状况,以2008-2010年从关中地区3市9县(区)抽取的253个大田生产小麦样品为实验材料,对其品质进行了全面检测分析。结果表明,2009年小麦籽粒品质和磨粉品质较差,籽粒硬度、L*值、a*值、b*值在年度间差异显著。总体来讲,关中地区小麦的蛋白质品质较好,且比较稳定,受环境条件影响较小;而淀粉品质受环境的影响较大,3年间淀粉峰值黏度、破损值、回生值均有显著差异;粉质参数和拉伸参数在不同年度的差异较小,比较稳定。  相似文献   

7.
8.
为掌握陕西省科企联合体小麦区试品种抗病性水平,对2019—2023年度连续5年参加联合体区试的114份品种,采用大田人工接种的方法进行小麦条锈病、白粉病、赤霉病、叶锈病和纹枯病等5种病害的抗性鉴定与评价。结果表明,供试的114份品种对鉴定的5种病害抗性程度差异较大,表现为对条锈病抗性水平较高,对白粉病和赤霉病抗性水平最差。供试品种中,对条锈病表现免疫-中抗的品种61份,占供试品种的53.51%;对白粉病表现免疫-中抗的品种27份,占供试品种的23.68%;对赤霉病表现抗-中抗的品种21份,占供试品种的18.42%;同时鉴定出2份对5种病害均表现抗病的品种,分别为西农968和金麦207。对21份高感条锈病的品种均按陕西省区试品种试验要求终止了试验。  相似文献   

9.
2006-2016年河南省小麦区域试验品种(系)的品质性状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解近年来河南省小麦品种的品质现状及变化规律,对2006-2016年河南省小麦区域试验的749个参试小麦品种(系)的籽粒品质和面粉加工品质指标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参试小麦材料的籽粒容重、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平均值均较高,能达到或接近强筋小麦的要求,但是稳定时间相对偏低。随年份的推移,容重、蛋白质含量和湿面筋含量平均值均呈下降趋势,硬度、吸水率、稳定时间和沉淀指数均呈上升趋势,说明河南省参试小麦品种(系)籽粒的蛋白质质量在逐渐提高。容重、硬度、蛋白质含量和湿面筋含量达到国家强筋和中强筋小麦标准的品种较多,稳定时间达到弱筋和中筋标准的品种较多,说明供试小麦品种品质结构发展不平衡。河南省2006-2016年度区试品种(系)以中筋品种为主,其次为中强筋、强筋和弱筋。因此,当前河南省小麦品质改良的重点仍是蛋白质质量的改良、各品质性状平衡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0.
分析测定了当前云南 省大面积生产中 14 个小麦品种的理化性质和 面团流变学特性,各 性状的平均值为:千粒 重 46.9 g,容重 769.4 g/ L,出粉率 71.1% ,蛋白质含量 12.9% ,湿面筋含量 31.4% ,沉降值 21.2 m l,面团形成时间 1.97 m in ,稳定时间 1.96 m in ,软化度 161.1 B. U.,评价值 30.4。总的来说,云南省小麦品种的千粒重、容重和出粉率 稍高,蛋白质和面筋含量不算低,但沉降 值和粉质仪图的 数值较低,因而面筋质量较差,均达不到高筋粉 的要求,属弱力粉的范畴。  相似文献   

11.
为提高小麦品种的面粉白度,以来自不同种植区的216个小麦品种(系)为材料,研究了小麦面粉白度的分布规律及与其他品质指标的相关性,并初步探讨了储藏时间对面粉白度的影响。结果表明,面粉白度在小麦品种(系)间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年份间极显著正相关;参试材料的面粉白度平均为72.9,变幅为54.1~80.1,高于80的品种较少,大多数品种(系)的白度值在70~75之间。来源于西南冬麦区的小麦品种(系)的面粉白度值最高,显著高于黄淮冬麦区和北方冬麦区(P0.05),长江中下游冬麦区的白度值也较高;国外引进品种的白度值普遍较低,平均值为69.53;软麦的白度值显著高于硬麦(P0.05)。面粉白度与出粉率、籽粒硬度、蛋白含量和粉质参数等指标均呈负相关,尤其与硬度的负相关性最强(r=-0.798)。储藏一段时间可略微增加面粉白度,但增幅不明显。同时,筛选出一批优质高白度材料,可作为培育强筋高白度小麦品种的优良亲本。  相似文献   

12.
南方冬麦区小麦主要品质性状的变异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明确区试小麦品种品质性状的变异,选择南方冬麦区43份代表性品种(系)于2001~2002年度分别在江苏白马湖农场、南京、江苏里下河和武汉4个区试地点种植,对其主要品质性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参试品种(系)的平均籽粒硬度、籽粒蛋白质含量、千粒重和SDS沉淀值依次分别为44、11.5%、37.8 g和10.3 mL;4个试验点品质性状稳定性较好的品种(系)频率依次为23.3%、39.5%、32.6%和7.0%,变异系数分别为5.4%~9.9%、3.4%~8.0%、5.3%~9.9%和3.0%~9.7%;稳定性较差的品种(系)频率依次为39.5%(软质或混合麦)、9.3%、44.2%和41.9%,变异系数分别为21.1%~72.7%、12.2%~74.2%、12.1%~20.3%和25.1%~62.8%。  相似文献   

13.
我国小麦品质现状分析   总被引:16,自引:2,他引:16  
为给小麦生产及粮食购销、加工企业提供小麦品种品质方面的信息,2003~2005年从全国各地征集了1334份小麦样品(包括369个品种),对其籽粒品质、面粉品质、面团特性及加工品质进行了测定和评价。结果表明,在所测试的品质性状中,稳定时间的变异系数最高(83.28%),其次为最大阻力、形成时间、拉伸面积、沉淀值、降落数值、延伸性、湿面筋和蛋白质含量,容重、出粉率和吸水率的变异系数较低(2.44%、2.84%、6.06%)。稳定时间、拉伸面积、形成时间、沉淀值、最大阻力等品质性状在品种间和年度间变化较大。与国家标准相比对,2003、2004和2005年测试样品中分别达到强筋和弱筋小麦国家标准主要指标的品种数为7、24、39个和2、6、12个。与农业部1986、1990、1994年三次面包品质测定结果相比较,我国强筋小麦的烘焙品质呈逐步改良趋势。  相似文献   

14.
我国部分小麦品种品质分类状况分析   总被引:3,自引:4,他引:3  
为了给小麦品质育种及优势区域发展规划提供科学依据,选取31个春小麦品种及58个冬小麦品种做为样品,对其进行了品种品质分类及相应的品质类型分析,并与美国、加拿大等国家同一类型小麦品质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我国春小麦品种品质性状总体平均值高于冬小麦,优质冬小麦品种比例大于春小麦。优质强筋小麦品种占分析样品的65.2%,优质中筋和优质弱筋小麦品种分别占6.7%和2.2%。  相似文献   

15.
为了解黄淮麦区小麦新品种(系)的品质状况,用SDS-PAGE方法对227份材料的HMW-GS组成进行了分析,共检测到10种等位基因变异和18种亚基组合,其中,各位点的主要亚基有:Glu-A1位点的1(61.67%),Glu-B1位点的7+9(62.11%)和7+8(21.59%),Glu-D1位点的2+12(53.30%)和5+10(40.97%);主要的亚基组合为"1,7+9,2+12"(21.59%)和"null,7+9,2+12"(19.38%)。研究表明,黄淮麦区小麦HMW-GS等位变异和亚基组合的多态性较为丰富,但分布严重不均,仍需引进含有2*、13+16和17+18等亚基的材料;优质亚基5+10和14+15的比例有所提高,但优质亚基组合的比例仍然很低,今后该地区小麦品质育种中应加强优质亚基组合的选择。  相似文献   

16.
为了解小麦种质资源的品质状况,并给小麦品质改良提供参考,以来源于国外及国内不同麦区的230个小麦品种(系)为材料,研究小麦面团揉混特性参数的变异和分布特点及与其他品质性状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参试品种(系)面团揉混参数间均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除峰值高度、尾高和8 min尾高外,其他揉混参数的变异系数均在30%以上.同时,在本试验中,国外引进品种的面团揉混参数均高于国内品种,多数参数的差异达到显著水平(P<0.05);来源于北方春麦区的品种(系)面团揉混参数值较高,来源于华南冬麦区的品种(系)各揉混参数均最低,且部分参数达显著差异(P<0.05).同时筛选出一批揉混参数值极高或极低的材料,可作为小麦品质育种的优选亲本.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多数揉混参数与籽粒硬度、蛋白含量、吸水率、形成时间、稳定时间、粉质质量指数和干、湿面筋含量呈显著或极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17.
优质小麦品种对栽培环境的品质适应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给小麦品质育种、栽培及优质小麦生产提供参考依据,研究了14个优质强筋及中筋小麦品种(系)的18个品质性状在陕西岐山、陕西杨凌、河南新乡三个地点上的表现。结果表明,16个品质性状品种间的差异、7个品质性状的品种×地点互作差异均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15个品质性状的地点差异均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P<0.05或P<0.01)。陕西岐山与杨凌两个点大多数品质性状无显著差异,而灰分、面筋指数、形成时间、稳定时间、评价值、拉伸阻力等6个品质性状在这两个点均显著高于河南新乡点相应的品质性状,陕西岐山、杨凌点的面团形成时间、稳定时间、评价值(8.2 m in、6.9 m in;15.1 m in、14.9 m in;72、68)、拉伸阻力、最大拉伸阻力、拉伸面积(262.0 BU、248.5 BU;487.0 BU、418.1 BU;135.0 cm2、98.8 cm2)等指标较强,而河南新乡点容重(798.3 g/L)、蛋白质含量(14.6%)高,但其面团的形成时间、稳定时间、评价值(4.6m in,9.3 m in、62)、拉伸阻力、最大拉伸阻力、拉伸面积(218.8 BU,373.3 BU、97.3 cm2)等指标较弱。各品种在不同地点间的表现趋势不同,大多数强筋品种在陕西岐山点表现出较好的品质,达到了国家优质强筋小麦标准,而在陕西杨凌、河南新乡点达到该标准的品种较少。  相似文献   

18.
基于GIS的河南省小麦自然生产优势区域评价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为了直观显示河南省小麦生产优势区域的分布状况,给自然资源合理开发提供指导,在作物生产潜力研究的基础上,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建立了河南省小麦生产空间数据库和属性数据库。采用机制法通过对光、温、水、土逐级衰减计算了河南省各县市小麦的光、温、水、土自然生产潜力。结果表明,河南省小麦生产光能潜力在22 241~29 150 kg.ha-1之间,并从东北至西南逐渐变小;光温潜力值在11 501~15774kg.ha-1之间,东北部、中部以及南部值较大,西部山区潜力值最小;气候生产潜力值在8 262~15 349 kg.ha-1之间,空间分布趋势是南部较高,东部、中部的部分县市以及西部较低;土地生产潜力全省位于2 612~14551 kg.ha-1之间,北部和中东部的部分县市潜力值较高,西部的绝大部分潜力值最低。  相似文献   

19.
为了了解小麦品种(系)的遗传信息,提高优质小麦育种的效率,利用已有的品质相关基因的分子标记(Dx5、Wx-A1、Wx-B1、Wx-D1、1BL/1RS、PPO18和PPO29)检测了144份黄淮麦区、3份国内其他麦区和8份德国品种(系)的基因等位变异类型。结果表明,5+10亚基类型、Wx-B1b和1BL/1RS易位的出现频率分别为34.8%、2.0%和47.1%,郑麦、新麦、淮麦、烟台以及徐麦等系列小麦品种(系)5+10亚基出现频率较高,而周麦系列中频率较低;未检测到Wx-A1b、Wx-D1b以及双缺失类型的材料;2A染色体上PPO等位基因Ppo-A1a(高PPO)、Ppo-A1b(低PPO)及杂合型基因型出现频率分别为45.8%、49.7%和4.5%,2D染色体上PPO等位基因Ppo-D1a(低PPO)和Ppo-D1b(高PPO)基因型出现频率分别为47.1%和52.9%,两个基因组合类型Ppo-A1b/Ppo-D1b(中等PPO)的出现频率最高,为29.0%,Ppo-A1a/Ppo-D1a(中等PPO)、Ppo-A1a/Ppo-D1b(双高PPO)以及Ppo-A1b/Ppo-D1a(双低PPO)的出现频率依次为23.9%、21.9%和20.6%;聚合多个优质基因的频率很低,同时含有5+10亚基、缺失1个Wx基因、非1BL/1RS易位以及双位点低PPO活性(Ppo-A1b/Ppo-D1a)的材料仅有1份(郑麦366),同时含5+10亚基、非1BL/1RS易位以及Ppo-A1b/Ppo-D1a的材料也仅占5.2%,应加大多个优异基因聚合品种的选育力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