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 毫秒
1.
典型喀斯特石漠化小流域小型农田水利配套技术与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贵州清镇市王家寨小流域为例,借助3S技术建立研究区土地利用与石漠化空间数据库,摸清不同等级石漠化分布的土地利用方式,结合经济社会和人地矛盾分析,揭示导致石漠化的主导因子。在此基础上,根据水文地貌结构,水土资源条件等综合因素,确定流域小型农田水利配套方式与布局,以洼地排涝解决内涝保护基本农田为核心,提水解决水资源短缺为重点;通过配套供水管网,田间道路,引导发展节水灌溉型早熟蔬菜。2008年工程实施,至2011年流域石漠化面积减少10.2%,强度等级明显降低,中度及以上石漠化面积减少21.23hm2,土壤侵蚀模数由治理前204.45t/(km2.a)降低到156.31t/(km2.a);人均收入提高237.9%,农业产值增产66.7%,在几次重大干旱中,流域水资源均有保障,喀斯特洼地"洼地排涝+提水灌溉"模式有序地推进了流域整体石漠化的治理。  相似文献   

2.
从产业结构调整着手进行马陵山小流域综合治理 ,可为同类地区的小流域治理开发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
从产业结构调整着手进行马陵山小流域综合治理,可为同类地区的小流域治理开发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
5.
在岩溶山区以小流域为单元,开展山、水、田、林、路的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是治理水土流失与防治石漠化的有效途径.对贵州省毕节地区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的技术措施和布局所取得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进行了分析和总结,并指出存在问题,提出相应建议.  相似文献   

6.
7.
在分析宽甸县小流域自然条件和经济情况的基础上,根据水土流失的产生原因、程度及危害,调整土地结构,优化水土保持措施布局,总结出一套适合该区域的小流域综合治理模式,不但使流域的生态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而且使当地的综合效益大大提升。  相似文献   

8.
9.
大梨树小流域通过规划治理,走出了一条具有山区特色的发展之路,成为辽东山区脱贫致富的一面旗帜。介绍该小流域的各项治理措施,阐述水土保持的重要性及主要措施,为新农村建设及其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大梨树小流域通过规划治理,走出了一条具有山区特色的发展之路,成为辽东山区脱贫致富的一面旗帜.介绍该小流域的各项治理措施,阐述水土保持的重要性及主要措施,为新农村建设及其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目的】揭示石漠化治理区不同植被类型浅层土壤水分入渗过程的差异性,分析降雨对土壤水分的补给特征,因地制宜地开展灌溉工作。【方法】以花椒地、金银花地、火龙果地、荒地为研究对象,监测了地区降雨量和植被0~10、10~25 cm土层土壤含水率,并计算了土壤储水量、滞后时间、补给速率、补给效率等指标。【结果】①4种植被浅层土壤含水率变化趋势与降雨一致,6、8、9月为二者的峰值期;浅层土壤含水率为火龙果地最高,而后依次为荒地、金银花地、花椒地;火龙果地土壤含水率变异系数最小,荒地最大。②植被土壤含水率对小雨量降雨事件的响应较小,仅火龙果地增长11.97%;随降雨量级增大,土壤含水率增长率为火龙果地(7.89%~17.94%),其次为金银花地(0~45.09%)、荒地(0~59.86%)、花椒地(0~126.95%);火龙果地浅层土壤含水率增长率在大雨事件中最小,其他3种样地均为小雨量时增长率小,大雨量时增长率大。③不同植被浅层土壤水分对降雨响应时间有显著差异,大雨量条件下响应快于小、中雨量,0~10 cm土层优于10~25 cm土层;平均滞后时间为荒地0.3 h、火龙果地0.5 h、花椒地0.9 h、金银花地3.0 h;补给效率为火龙果地(64.87%)>荒地(38.16%)>花椒地(31.94%)>金银花地(29.23%)。【结论】丰水期,对火龙果地适当减少人为灌溉,增加地表覆盖以减轻水土流失;对金银花地、花椒地可采取相应保墒措施提高土壤对降雨的利用效率且在雨量较小时增加灌溉,提高入渗量。  相似文献   

12.
孙全福  葛霖 《农业工程》2015,5(1):44-47
喀斯特作为我国特殊的地质地貌,其区域内多发的地质灾害已成为影响“三农”乃至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在分析喀斯特高原区地质灾害类型及其对区域经济社会影响的基础上,以贵州省毕节市七星关区燕子口镇大南山小学滑坡崩塌地质灾害为例,阐述了研究区滑坡、崩塌地质灾害的形成及其治理概况。喀斯特高原区滑坡治理措施包括截排水系统和抗滑、阻挡系统两类,工程措施主要有截排水沟、抗滑桩及挡土墙3种;崩塌主要采取清理和加固。喀斯特高原区滑坡、崩塌地质灾害的高发性与其特殊的地质地貌密切相关。最终结合喀斯特高原区实际,从预防和治理滑坡、崩塌地质灾害两方面出发,提出加强区域地质灾害巡排查力度、加大对设计可行性的论证及结合退耕还林等政策减少诱发地质灾害因素的措施,降低地质灾害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高曦  田海燕 《农业工程》2017,7(5):90-92
近年来,中国正在从经济、社会、生态及人与自然和谐等多角度出发在流域沿岸乡村实施美丽乡村建设。这不仅加快了农村基础设施配套建设,促进了农村生态农业的发展,也极大地增加了农村生态环境治理力度,对流域治理起到了一定的间接推动作用。以福建省桃溪流域永春县的美丽乡村建设为背景,调研美丽乡村实施前后农村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和居民水环境保护意识的变化,并结合水环境监测的手段,对比美丽乡村实施前后桃溪流域污染源强及水质环境的变化,分析美丽乡村建设在流域治理方面的贡献,为美丽乡村建设在推动流域治理方面的作用研究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陈晓荣 《农业工程》2018,8(3):81-83
影响小流域水土流失的因素有降雨因子、植被盖度因子等,以陕西省宁陕县寨沟小流域5个不同植被覆盖度的侵蚀观测小区为研究对象,采用灰色关联度方法,对影响因子进行分析,为区域水土流失防治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为解决气候极度干旱条件下喀斯特山地地貌区人畜饮水困难问题,以贵州省七星关区朝营小流域为例,分析了水资源赋存特征,以及不同干旱情景下供需水平衡状况。结果显示:表层岩溶水分为森林滞水型、溶蚀差异型和相对隔水型3种赋存类型,水源点共18处,枯水期流量131m3/d;研究区一般干旱持续时间为4个月,水资源短缺量为5 748m3;极度干旱下水资源缺口1.69万m3。资源型缺水、工程性缺水和利用不合理等因素造成研究区严重缺水。在流域内可利用水资源量不能保障极度干旱条件下人畜饮水情况下,通过从流域外引入稳定水供给上游区域饮水,从而将上游水源腾出来调入中下游区域使用,并与当地水资源有机结合起来利用;采用多级收集洼地泉点、堵截-地下河提水方式,集中解决洼地周边饮水问题;以解决流域3 449人,3 446头牲畜饮水及其极度干旱水资源保障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