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采用社区村寨访谈、现场调查、数据收集整理等方法,探究了亚洲象在勐腊子保护区与社区村寨村民的关系,结果表明:社区村寨村民的生产生活和社区经济发展对亚洲象的生存和繁衍造成了很大影响。同时,亚洲象的活动也给社区村寨村民造成了很大的人身财产损失,加剧了人象冲突的矛盾。分析了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以及近年来人象冲突造成社区村寨的损失情况。提出了应做好亚洲象栖息地的保护与恢复;社区村寨调整产业种植结构,减少人身财产损失;建立建全社区村寨亚洲象活动监测预报体系;党委政府提高补偿标准和加强野生动物肇事补偿工作组织领导;加强社区村寨法律法规宣传,加大打击力度,提高社区村寨公众保护意识;建立亚洲象跨国联合保护区、建全巡护管理机制等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2.
正云南南滚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沧源管理局紧紧围绕保护生态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维护生态系统平衡的战略目标,遵循依法保护、合理利用的方针,扎实推进保护区的资源管理、科研监测、基础建设、宣传教育、社区发展等项工作。把握机遇,新常态下科学编制规划一是启动"十三五"期间亚洲象拯救保护项目。开展亚洲象食物源基地建设,改善亚洲象生境质量;  相似文献   

3.
在环境问题日益严峻的背景下,国际社会高度重视生态综合治理,不少国家和机构在实践中推动了生态综合治理理论的发展。随着“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理念的提出,我国进入生态系统综合治理阶段。文中介绍了国际上关于生态系统综合治理的理论,归纳概括了美国、英国、日本和法国通过推行生态综合治理实现生态、经济和社会协同发展的实践案例;在此基础上,总结分析国外生态系统综合治理经验和发展趋势,提出对我国的启示,即生态系统综合治理应重视治理理念和模式的创新、以问题为导向突出治理重点、形成系统集成的生态治理体系、促进社会力量的充分参与,以期推动我国“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  相似文献   

4.
针对亚洲象保护所面临的栖息地减少、生境破碎化、人象冲突加剧、盗猎等问题,通过查阅资料、实地调查和监测,取得了尚勇保护区亚洲象种群数量及分布、活动地点、对生境因子的选择、周边社区土地利用等方面的数据.应用GIS技术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从野外巡护、栖息地改造与恢复、生物走廊带建设、缓解人象冲突4个方面开展对尚勇保护区的亚洲象保护方案设计.  相似文献   

5.
我国的亚洲象仅分布于云南省西双版纳、普洱和临沧3个州(市).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亚洲象与人类的冲突时有发生,互相伤害,形成了亚洲象分布区最大的安全隐患.通过实地考察、走访村寨、查看现场、录像拍照并与当地村民进行交流、查找相关资料、咨询专家等方式对产生问题的原因进行了深入分析.针对目前存在的这一突出问题提出了建设亚洲象迁...  相似文献   

6.
指出了社区社会组织参与社区协商有利于解决群众的实际困难,促进基层民主健康发展。从社区社会组织发展不充分、社区协商主体协同治理意识缺乏、社区社会组织参与社区协商的程序、内容及协商成果运用等方面分析了存在的问题。为提升社区社会组织有效参与社区协商,提出了加快社区社会组织的培育、激发基层参与活力、完善社区社会组织参与社区协商的制度保障、整合细化协商内容、建立协商成果运用反馈机制等对策,以期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湿地生态系统管理以湿地生态系统功能和产品的长期可持续为核心目标,强调基于生态系统完整性的湿地保护和修复,是人类应对湿地退化的重要工具。通过梳理湿地生态系统管理相关研究,文中对其热点领域和方法采用文献列举方式进行分析,概述当前的研究热点,包括湿地生态系统评价、湿地生态系统时空演化及驱动因素、湿地水文过程调控、湿地保护修复的策略与规划、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及其权衡与协同、湿地利益相关者需求与协调、湿地综合生态系统管理等;归纳了主要研究方法,包括情景分析法,统计学、数学分析法,模型模拟法,社会、经济协同分析法,统一框架综合决策法等;指出未来研究可能向跨学科交叉与融合持续深化,湿地生态系统服务测量、评价和价值实现,多尺度研究的协同,案例研究进一步丰富和接续等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8.
运用文献研究法研究了吕梁山区的生态扶贫政策和现状,从协同治理角度分析了吕梁山区生态扶贫存在地区政府之间、政府各部门之间、社会各主体之间缺乏协同治理的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了加强各省市县地方政府之间协同治理、各政府职能部门协同治理、社会各主体之间协同配合等开展生态扶贫工作的建议。  相似文献   

9.
结合吉林省辽河流域水环境质量现状,针对“十四五”流域水生态环境保护问题,分析了水生态环境保护工作面临的机遇与挑战:辽河流域“十四五”期间存在水环境不能稳定达标,劣五类水体“清零”难度较大,环境基础设施存在短板,水资源匮乏,生态基流无法保障,生态系统功能下降、流域治理的机制体制有待完善等问题,水生态保护形势依然严峻,水环境保护工作任重道远。提出了辽河流域水生态保护建议,围绕持续改善水环境质量目标要求,坚持水环境治理、水生态修复、水资源保护三水统筹,系统治理;以持续改善水环境质量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以水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研究结果可为流域管理部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以可持续经营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和林业中长期发展紧密衔接为线索,介绍了虞山林场坚持以森林资源为根本,调整产业结构,增强经济实力,找准特色生态旅游品牌等可持续经营的主要经验,结合林场经营过程中一、二、三产业协同发展所取得的成功经验,分析了目前存在的问题,探索了解决办法,以实现森林资源安全指标全面提升,生态公益林、生物多样性保护、森林景观资源提升、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上进一步优化,社会经济得到显著发展。  相似文献   

11.
西双版纳亚洲象肇事原因分析及缓解对策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针对西双版纳人象冲突日益严重的现象,通过实地调查、数据收集整理、村寨访谈等方法,分析了1991~2010年间以亚洲象为主的野生动物为害情况。分析认为,天然林下食物减少、栖息地孤岛效应、环境容量不足、亚洲象取食习性改变、人为伤害引发的报复行为、补偿不足和思小高速公路阻隔等是造成人象冲突的主要原因。藉此提出加强生物廊道建设,开展合理的土地利用规划,进行适当的产业结构调整,加强栖息地保护,提高损失补偿额度,开展以观象为主的生态旅游活动和建立亚洲象保护管理信息系统等对策。  相似文献   

12.
采用实地查看、数据收集整理、村寨访谈等方法,分析了亚洲象自2002年以来在勐腊保护区内的分布及变化情况.结果表明,亚洲象主要分布在人类活动频繁区域周围,分析了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以及近年来亚洲象所造成的保护区内及周边村寨群众粮食作物损失情况.提出加强宣传,改善管理部门工作条件和能力,调整产业结构和做好亚洲象栖息地改造工作等做好亚洲象保护及缓解人象冲突的建议.  相似文献   

13.
金瑜  王娟  李起 《林业调查规划》2024,49(2):168-175
对思茅区亚洲象肇事情况进行调查,并分析思茅区土地利用类型情况及其对亚洲象肇事活动的影响。结果表明:2009年以来思茅区亚洲象数量呈稳定快速增长趋势,肇事数量和造成的损失也呈增长态势,2017—2020年共造成经济损失2 400.10万元,人员伤亡4人,分布范围和受损户数扩大;亚洲象对农作物损害程度不同,其肇事频率与季节性食物变化密切相关,月损失呈先波动增长后降低的趋势;土地利用格局是其种群扩散分布的重要基础。建议采取建设生态廊道提高亚洲象栖息地连通度,建设食源基地与完善象损赔偿机制,强化亚洲象预警系统等对策缓解人象冲突。  相似文献   

14.
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构建是我国国家治理进程中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方面,"科学规划、完备制度"是保护地体系稳健发展的必然路径,保护地规划制度研究及建设非常紧迫。文中剖析了美国国家公园管理局(NPS)的组织管理结构与国家公园体系的构成,梳理了国家公园体系百年发展的重要法案历程,探析了隶属NPS的丹佛规划设计研究中心(DSC)全权负责下的规划体系,发现NPS垂直式统筹管理和从"一园一法"到"基本法"进而"各专项保护"的法案发展历程,二者正是美国国家公园规划制度建设发展的双重基石。研究启示有3个方面:一是我国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构建亟待与管理体系的重构协同发展;二是完善立法以实现强制性保护和引导性发展;三是结合我国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构建特征,提出由6个层级构建规划体系及其规划制度建设设想,以期探索我国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科学规划体系。  相似文献   

15.
Ecological ravages,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and the developmental problems of regional ecology, economy, and society are not geographical restrictions. The synergistic development of the ecology-economy-society system in forestry was quantitatively assessed by system theory and synergistic dynamic models, illustration of the metering principle and corresponding theory, assessing and quantizing synergistic development status of ecology-economy-society system, and the orderliness of the subsystem of the last decade. The orderliness of the ecology and ecological subsystems developed unstably with an increasing trend. The eco-environment construction and eco-conservation achievement of forestry in China are effective and need to be maintained. The industry structure should be improved to promote the growth of the forestry economy. The society subsystem development is increasing but is not at a high level, which indicates that the public demand to ecological service was not satisfied. The theoretical analysis and numerical examples show that the development of the forestry system has a good development state. The synergy changes of forestry system in the 0 to 0.951 range, which is in the intermediate degree of synergy during this period. It still needs much improvement on efficiency of synergy. The orderliness and the relationship among the subsystems of forestry should be improved in future.  相似文献   

16.
In Cameroon, community forests are frequently presented as a relevant option to increase the welfare of rural populations and simultaneously improve local governance and forest resources conservation. But apart from community forests, rural livelihoods also depend on forest areas, designated as ‘domestic forests’ in this article, where local users enjoy informal customary rights. The specific contributions of community and domestic forests to the evolution of the prevailing socio-ecological system are assessed through a diachronic study of a village which is located in southern Cameroon. The Sustainable Livelihoods Framework is used to compare the progress of this social-ecological system between January 2008 and December 2009. The overall evolution of livelihoods was found to be positive during that period. In this case study, domestic forests and community forests are based on complementary models, which are often observed in southern Cameroon. Domestic forests constitute the basis of socio-economic development, while community forests might offer opportunities for a local-level carbon sequestration payment mechanism.  相似文献   

17.
通过构建垃圾源头分类理论模型,自拟相应的调查问卷,对菏泽市垃圾源头分类情况进行了调查,并对调查结果进行了分析。经研究分析发现,菏泽市在垃圾分类实施过程中,存在分类标准制定不合理、宣传教育力度不够、未能形成有效的监督体系等问题。为解决上述问题,以多中心治理为视角,对如何加强政府、居民、社会组织、小区物业之间的协商协作,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18.
亚洲象分布、数量、栖息地状况及种群管理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全世界野生亚洲象的数量约为5万只,分布于全球13个国家。亚洲象喜栖于热带雨林和季雨林地区,集中在各国气候湿润地带且多呈跨境分布。亚洲象适宜栖息地丧失和破碎化是各分布国面临的最主要问题之一,栖息地面积减少带来的亚洲象死亡、人象冲突等一系列生态经济问题凸显,各国就解决栖息地丧失与破碎化问题和缓解人象冲突问题提出了相关办法并拟定了共同行动方案。文中从亚洲象在世界各分布国的数量、栖息地丧失和破碎化程度的现状、人象冲突问题及各国针对保护亚洲象正在和将要计划实施的种群管理措施等方面介绍亚洲象相关信息,以期为科学管理和保护亚洲象种群提供详细的参考。  相似文献   

19.
高黎贡山自然保护区森林资源丰富,动植物种类繁多,其物种多样性的丰富程度为国内外罕见。由于周边社区集体森林破坏严重,使保护区受到周围村社的"蚕食",给高黎贡山的森林资源管理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在对村社集体林地的管理与高黎贡山生物多样性保护相关性论述的基础上,提出加强对乡村集体森林的管理,发展社区林业,实行"以林养林",即以发展集体林来保护国有林、保护区,使社区林业的发展既为当地农户提供日常生产、生活和经济发展所需要的非木材林产品、薪材及木材,又为保护区构筑一道以集体林为主的绿色屏障,以实现自然保护区森林资源管理、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周围农村经济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