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国家公园入口社区是国家公园发展的重要窗口。探索并推动入口社区的建设与发展,是国家公园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议题。美国是世界上第1个建立国家公园的国家,经过150多年的实践,在入口社区发展积累了丰富经验,很好地实现了保护与利用的双重功能。鉴于我国国家公园入口社区的建设与发展正处于探索时期,文中选取国家公园入口社区发展较早的美国,从立法保障、规划引导、多方支持、全面发展、生态管理5个方面总结其经验,为我国国家公园入口社区的发展提供借鉴,有助于促进我国国家公园内外协同发展,共建共享生态成果。  相似文献   

2.
美国国家公园的建设离不开志愿者的贡献,经过100多年的发展,美国已形成了一套完善的国家公园志愿服务体系;而我国国家公园的建设刚刚起步,在环境保护、公园管理和环境教育等方面急需志愿者的参与。因此,在建设国家公园志愿服务体系的过程中需要借鉴美国的成熟经验。文中总结了美国国家公园志愿服务在管理体制和流程、激励机制、法律保障等方面的成功经验,分析了我国试点国家公园志愿服务的现状及存在问题,提出我国国家公园志愿服务机制构建的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3.
美国国家公园特许经营制度分析与启示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特许经营是一种兼顾了资源利用效率和生态保护目标的特殊商业活动,特许经营制度则是结合市场机制与行政监管的特殊机制。文中通过对美国国家公园管理局文件等资料的梳理,总结分析项目规划、准入机制、运营监管等特许经营制度的内容,结果表明,美国的特许经营制度促进了对国家公园资源的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并通过监管有效弥补了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缺陷与不足,可为我国国家公园体制建设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4.
国家公园保护着具有国家代表性的自然生态系统。文中以美国国家公园景观视觉资源管理系统的形成及发展为研究对象,梳理其百年发展过程中5个阶段面临的不同威胁、对应措施和不足;总结了美国国家公园视觉资源管理体系的4个重要经验,包括景观视觉资源政策法规保障、建立统一的管理框架、注重科研和经验总结以及形成丰富的合作管理层次。针对当前我国国家公园建设中视觉资源管理的现状,提出4点建议:1)拟定国家公园景观视觉资源专项法案;2)构建景观视觉清单;3)强化科研对视觉资源管理的支撑;4)加强视觉资源清单基础上的多层次合作。  相似文献   

5.
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构建是我国国家治理进程中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方面,"科学规划、完备制度"是保护地体系稳健发展的必然路径,保护地规划制度研究及建设非常紧迫。文中剖析了美国国家公园管理局(NPS)的组织管理结构与国家公园体系的构成,梳理了国家公园体系百年发展的重要法案历程,探析了隶属NPS的丹佛规划设计研究中心(DSC)全权负责下的规划体系,发现NPS垂直式统筹管理和从"一园一法"到"基本法"进而"各专项保护"的法案发展历程,二者正是美国国家公园规划制度建设发展的双重基石。研究启示有3个方面:一是我国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构建亟待与管理体系的重构协同发展;二是完善立法以实现强制性保护和引导性发展;三是结合我国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构建特征,提出由6个层级构建规划体系及其规划制度建设设想,以期探索我国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科学规划体系。  相似文献   

6.
<正>国家公园已经成为"美国之美"的一张名片,世界各地的游客慕名汇聚而来,游览黄石、大峡谷、优胜美地这样全球地标性的自然保护地。美国这么美的一个因素是:美国是世界公认的最早以国家力量介入文化与自然遗产保护和最早建立国家公园管理体系的国家,也是文化与自然遗产保护较为成功的国家。根据美国1970年颁布实施的《国家公园事业许可经营租约决议法案》:"国家公园体系是不管现在还是未来,  相似文献   

7.
文中从多个方面论述了美国国家公园体系的管理经验, 对我国风景名胜区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 提出了我们从美国国家公园管理经验中可得到的启示和借鉴之处.  相似文献   

8.
完善的融资机制是支持国家公园运营管理的基础,是实现国家公园保护和公益性的重要条件。文中总结了美国、澳大利亚、德国、日本等国家公园融资机制的经验,从国家公园法律、管理模式等方面出发,具体分析各国家公园融资体系的运作机制;将国家公园资金来源划分为财政投入、经营性收入、捐赠收入并介绍具体情况,概述国家公园在融资机制方面的特点;从健全国家公园相关立法、提升财政投入水平、构建多元化资金来源渠道等方面提出完善中国国家公园融资机制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赵兰 《中国林业》1999,(6):40-41
去秋,我们在美国15天的考察行程,时刻被一种深沉的绿色情思包裹着。因为,无论我们行车在公路上,举目两侧所看到的,还是漫步公园、街区所感受到的,都是那绿草茵茵,繁花似锦,树绿林茂,错落有序,千姿百态的优美生态环境,以及良好的旅游服务,令人留连忘返,大开...  相似文献   

10.
巨人柱仙人掌国家公园位于美国亚利桑那州东南部的著名索诺拉荒漠地带,分布着世界最大的巨人柱仙人掌。通过查阅有关资料和实地考察,对美国巨人柱仙人掌国家公园的历史和现状进行了介绍,巨人柱仙人掌国家公园历史悠久、整体机制相对完善,并为世界公园的建设和保护树立了典范,但也存在问题。  相似文献   

11.
户外游憩是国家公园最重要的功能之一。最早建立的国家公园距今已有150年的历史,形成了科学的户外游憩管理理论和丰富的管理实践,户外游憩管理矩阵(ORMM)理论被认为是国家公园游憩管理中落地效果最好的工具之一。当前我国刚刚设立第 1 批国家公园,基于资源、体验和设施服务影响的ORMM理论可为中国国家公园游憩管理提供发展新思路。文中梳理了ORMM理论,介绍了美国德纳里国家公园和保留区利用该矩阵的游憩管理实践,从资源保护与游憩供给的协调、游客中心职能建设和适应性游憩管理3个方面提出了适用于我国国家公园游憩管理的措施,以期为我国国家公园的户外游憩管理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2.
在我国国家公园体制建设背景下,合理开展生态体验项目是实现国家公园科研、教育、游憩等综合功能的重要途径。文中总结美国、法国、澳大利亚、英国、日本和韩国国家公园生态体验项目发展实践、成效与经验,概述云南省香格里拉普达措国家公园生态体验项目发展现状及面临的挑战,提出普达措国家公园生态体验项目优化策略,包括加强生态体验项目的互动性、挖掘生态体验项目的民族文化内涵、设计形式多样的科普类生态体验项目和建设志愿者队伍。  相似文献   

13.
国家公园作为一种独特类型的自然保护地至今已历140余年,形成了相对完整的承载力管理体系,其中游客体验与资源保护理论(VERP理论)被认为是国家公园游憩管理中最具使用价值的工具之一。当前我国正致力于建设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VERP理论则为中国国家公园游憩管理提供了一个理性思路。文中梳理VERP理论相关内容,介绍美国拱门国家公园对VERP理论的应用实践,提出了适用于我国国家公园游憩管理的措施:明晰管理目标,坚持“自然环境”为主的监测体系,加强规划和管理“软硬实力”,提倡“国家主导、社会响应”式的科学研究,保障和提升监测管理水平。  相似文献   

14.
美国国家公园环境教育成功经验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国家公园体制是我国生态文明体制建设的关键任务和亮丽名片,目前相关试点工作都已步入正轨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在环境教育这一彰显国家公园丰富自然生态和文化知识以及发挥全民公益性职能的重要体系建设方面,还有许多需要学习和提高完善之处。美国国家公园环境教育工作历经百年的发展与实践,已经积累了一套完善的管理和规划体系以及针对不同受众群体开展丰富多样的环境教育内容等成功经验,非常值得各国借鉴。鉴于此,文中在总结美国国家公园环境教育管理体制、规划体系、内容形式和法律保障等方面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我国国家公园环境教育工作在管理和规划等方面的完善建议。  相似文献   

15.
文中介绍美国、加拿大、阿根廷、智利、英国、德国、西班牙、澳大利亚、日本9个国家的国家步道发展进程及成效,对其相关法律法规、管理和运营机制、资金渠道进行比较;结合我国以徒步方式开展的户外游憩发展现状与需求,归纳我国推进国家森林步道建设取得的成效和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典型国家步道的发展经验和成功做法对我国国家森林步道建设的借鉴价值,建议在全国建立统一规范的国家森林步道体系,着力发挥国家森林步道在满足人民需求、助推区域发展、服务乡村振兴、建设生态文明中的多种功能。  相似文献   

16.
台湾地区国家公园管理体制发展与趋势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早期台湾地区对国家公园的经营管理,采取由上至下的一元化政策,忽略国家公园对当地人文与社会的影响,造成利害关系的冲突。虽然目前国家公园政策的形成已加入公众参与机制,但所面临的管理问题仍层出不穷。因此,如何善用公众参与机制,彰显国家公园的生态维护价值,将是未来国家公园管理的重要策略。文中介绍了部分国家(地区)的国家公园发展历史、管理制度,探讨了台湾地区国家公园发展、国家公园系统分级的转变与面临的问题等,提出了台湾地区国家公园未来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南非克鲁格国家公园是世界最大的野生动物保护区之一。文中在介绍克鲁格国家公园概况的基础上, 从水资源管理、物种管理、旅游开发管理3个方面分析生物多样性保护管理政策的制定与实施对园内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并结合我国国情提出保护我国生物多样性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