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根系是植物在地下所有根的总合,也是植物吸收、运输和储藏营养物质的重要器官;根际微生态是指受植物根系、土壤微生物以及根系周围各个因子相互作用的土壤区域。根系的分布和走向会对根际微生态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同样根际微生态也会影响植物根系分布。本文主要对植物根系分布与根际微生态的研究方法进行介绍,解决植物根系分布与根际微生态方面研究较少的问题,促进国内外学者在植物根系与根际方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2.
很多林木种子存在难萌发、天然更新不良的现象,而种子际是直接影响种子萌发的土壤区域,种子际微生物会对天然更新的植物产生有益或有害的影响,并对解释根际微生物群落的建立具有重要的意义。文中主要从种子际微生物多样性、对种子和幼苗生长发育的影响、种子际微生物群落变化的影响因素以及种子际微生物的自身调节行为等4方面来概述种子际微生物研究现状,分析种子际微生物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未来林木种子际微生物的研究展望,旨在为林木种子建立共生萌发机制及为濒危物种野生居群的生态恢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综述了我国干旱荒漠区常见固沙及药用植物黄花补血草分布范围、种子萌发及抗逆性特征、育苗及人工栽培技术、生理生态特征及开发利用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并提出了今后研究的思路和方法。黄花补血草抗旱、耐旱,集固沙、园林应用及药用开发利用价值于一体,是干旱荒漠区难得的优良植物资源之一,今后要加强黄花补血草在干旱荒漠区退耕地植被恢复、城市周边区域园林绿化等方面的开发利用,为干旱荒漠区植被恢复和生态环境建设做出积极的贡献。  相似文献   

4.
降雨对干旱半干旱地区土壤微生物影响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未来气候变化预示着降雨时间和数量的变化。降雨是干旱半干旱地区最重要的水分来源,降雨格局的变化将直接影响该区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而土壤微生物作为敏感指标多用来监测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文中综述了降雨对干旱半干旱地区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多样性的直接影响,以及其通过改变土壤水分、土壤空气和植被生长等对土壤微生物产生的间接影响,其中还可能伴随着其他因素的干扰,如土地利用方式、温度、海拔等。通过了解降雨格局变化对干旱半干旱地区土壤微生物的影响,可以更好地预测未来气候变化对该地区生态稳定性的影响。指出了降雨对干旱半干旱地区土壤微生物影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对未来研究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5.
盐胁迫是一种常见的逆境胁迫,对植物的生长发育和土地环境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植物与土壤中的微生物可以形成稳定的微生态系统,其中微生物可以促进植物获取养分,植物分泌物可以为微生物提供养分。结合近年来国内外根系-土壤-微生物之间相互作用的研究现状,为更好地了解并应用微生物,深入探究盐胁迫下植物根系形态特征和根系微生物的变化,有助于提高植物耐盐性,改善盐碱地土壤环境。文中就盐胁迫下植物根的各项形态和生理指标变化,植物不同种类及不同根系生态位对微生物的影响,以及耐盐菌种的筛选鉴定和开发进行总结分析,综述植物抗盐机制以及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并探讨盐碱环境下共生微生物在盐碱土壤改良及利用中的重要作用,以为盐碱地的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中国西南干热河谷植被恢复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我国干热河谷主要分布于长江、红河、怒江和澜沧江等流域中、上游地区。该区域气候干热、植被稀少、土壤干旱瘠薄、水土流失严重, 是我国西南地区典型的生态脆弱区, 也是我国植被恢复和生态治理极为困难的区域。文中通过回顾其植被恢复历程, 对现有植被演变过程、植被恢复的途径与方法、植物逆境适应保护机制研究及其适宜树种筛选与引种、植被恢复与特色资源培育利用等进行系统比较分析, 总结了数十年来植被恢复研究与实践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 阐述了干热河谷植被恢复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提出加速构建长江上游绿色生态安全屏障是实现干热河谷地区及其所在江河流域的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西南地区森林"双增"目标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7.
土壤微生物是土壤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森林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森林生态恢复与重建的重要参与者.本文阐述了环境因子对林地土壤微生物影响的研究进展,包括植被、气候、土壤有机质、土壤肥力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及规律;概述了目前对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主要方法研究,提出了今后土壤微生物研究和应用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8.
计划火烧作为管理植被生态系统的有效手段之一,越来越受到国内外植被管理者及研究者的关注。系统总结国内外计划火烧研究进展对我国林火生态学研究及植被恢复管理具有重要意义。文中利用国际科学论文Web of Science(WOS)数据库和CNKI数据库中近10年的计划火烧研究文献,分析了计划火烧和野火的关系,计划火烧对植物物种丰富度、植物死亡率及植被恢复的影响,计划火烧对土壤性质、微生物及种子库的影响;对于未来研究,提出可利用计划火烧中的频率、强度、规格和时间参数,针对不同区域、不同经营目标的植被类型研发计划火烧模式,长期定位研究计划火烧对植被—土壤系统结构与功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沙生植物是沙区重要的自然资源之一,沙地基质流动性对沙生植物的生长与分布有重要影响。而沙生植物也形成了对其特殊的生态适应对策。文章从4个方面回顾了我国沙生植物的生长对沙地基质流动性响应的主要研究进展,指出了研究中存在的一些分歧,并分析了沙生植物的生长与沙地紧实度及相关的主要生态因子之间的互馈关系,指出了需要进一步深入开展的研究方向及内容,旨在为干旱半干旱沙区植被恢复与重建中防风固沙植物种选择、合理配置、植物资源合理利用与管理提供科技支撑。  相似文献   

10.
土壤微生物是森林生态系统中促进养分循环、能量流动的重要推动力。根据目前对森林土壤微生物的研究现状,文中对森林土壤微生物的分布特征(地理区域、季节变化和垂直分布)、功能(促进碳氮循环)以及环境影响因素(植被类型、气候条件、土壤性质)和人为影响因素进行归纳和总结,对将来研究方向提出研究展望,以期为今后的土壤微生物生态学研究和森林经营实践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土壤水分在干旱、半干旱沙区人工植被恢复、植物生长和群落演替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文中综述了我国主要沙化地区人工固沙植被土壤水分状况和动态的研究现状, 分析了土壤水分的时空格局及其影响因子; 探讨植被冠层、生物结皮、植物根系对土壤水分的调控作用和影响机理以及干旱、半干旱沙区人工植被土壤水分空间异质性及相关问题; 最后提出人工植被区的土壤水分动态模拟预测、土壤—植被—大气系统水量平衡和水分循环以及空间尺度扩展等问题应是未来的研究重点。  相似文献   

12.
生物土壤结皮是由土壤微生物、藻类、地衣和苔藓植物等孢子植物类群与土壤形成的有机复合体,具有极强的生态适应性,广泛分布于陆地生态系统中。对于生物土壤结皮的研究过去主要集中在干旱荒漠地区的生态修复方面,近年来研究发现,生物土壤结皮可以有效固定CO2等温室气体,实现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研究生物土壤结皮形成、发育过程的特点,合理推广利用生物土壤结皮,可以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固定CO2效率和降低温室效应。文中综述了生物土壤结皮国内外相关研究最新进展,总结了生物土壤结皮的种类和对生态的积极作用,分析其对减缓温室效应的作用机理,并对未来研究重点进行展望,以加深对生物土壤结皮的认识,促进其在环境修复方面的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我国干旱、半干旱沙区广泛采用种植植物的措施固定流沙,因其可以更持久地、可持续地发挥防护效能。固沙植物以多年生灌木、半灌木和草本植物为主,不仅可以良好地适应当地的自然条件,而且具有较高的生态经济价值。研究优良固沙植物的饲用价值、绿化价值以及药用价值,对合理开发利用沙区植物资源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文中回顾了我国不同优良固沙植物的资源分布情况,综述了沙区植物资源利用概况,包括沙质地区固沙植物的饲料资源、绿化资源以及药用资源利用,探讨了我国固沙植物资源利用过程中的不合理现象及存在问题,提出固沙植物资源的可行性保护措施,为充分发挥沙区植物资源防风固沙、水土保持的生态效益以及最大限度地提高当地的经济效益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干旱区沙质土壤缺乏矿物质和有机胶体、漏水漏肥,是沙区植被修复和生态林业建设的主要障碍,与此同时随着生态建设和林草业的发展产生了大量的植物性有机废弃物。因此,回收利用林业剩余物,研发植物性节水保肥材料,改良干旱区风沙土,具有恢复退化土地和回收有机物料的双重意义。文中概述了植物性节水保肥材料在荒漠化防治特别是沙漠林业开发中的重要性,综述了植物性节水保肥材料种类和发展史,对比国内外研究和应用有机物料改良沙质土壤的趋势和特点,从林业剩余物利用和荒漠化防治等领域提出了研发建议。  相似文献   

15.
退化林的基本内涵是森林生产力和生态服务功能出现逆向改变。国内外研究表明,过度采伐和外来树种干扰是引发森林退化的重要人为因素之一,而干旱是重要的自然因素之一。退化林修复技术研究主要集中在修复方式选择、乡土树种选育和土壤微生物利用等方面。自然恢复过程高度可变,人工辅助成本较高且效果良莠不齐,在景观水平上可将2种策略互补使用,以提高修复效果,降低实施成本;乡土树种比外来树种有更好的立地适应性且生态风险较小,在大多数情况下应采取自然修复和以乡土树种为主的人工修复相结合的综合修复措施;土壤微生物在增强土壤养分循环和促进植物生长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其中固氮微生物是最主要的成员,土壤真菌能够辅助细菌更好地发挥作用,充分利用土壤微生物可以有效促进退化林分的恢复。我国森林退化现状与世界各地森林退化情况基本一致,但退化林的成因有其特殊的历史性。在退化林修复工作中应因地制宜制定修复策略,及时调整抚育间伐措施和财政补贴政策,将森林经营系统化,确保退化林修复效果。  相似文献   

16.
In “West Development” of China,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activities is the Natural Forest Protection Program, designed to swiftly convert the focus of management and utilization of the natural forests from a timber orientation towards forest conservation, sustainable management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The project covered almost all the arid and semi-arid regions in Northwest region. Accompanying this great campaign this paper studied the conservation and restoration model of degraded ecosystems in arid and semi-arid lands in Northwest China. The past practices have resulted in considerably natural forest degradation and loss through land conversion (primarily for agriculture), over-harvesting, inadequate reforestation and lack of protection. The consequences have been the loss of soil and water resources, diminished timber production capacity on a sustainable basis, and environmental losses. This paper applied Aronson’s restoration model and proposed the conservation, restoration, re-allocation and preservation program for the implementation of environmental improvement and natural forest conservation.  相似文献   

17.
沙漠生物土壤结皮国外研究概况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生物土壤结皮在干旱和半干旱生态系统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文结合W illiam s研究综述和近年来发表的论文,介绍了国外对生物土壤结皮研究的状况和发展趋势。提高人们对沙漠生物土壤结皮在稳定土壤、防止风蚀和输入大气氮等生态功能的认识,更好地保护沙漠中由微小植物组成的十分脆弱的生物土壤结皮。  相似文献   

18.
干旱半干旱区人工林密度调控技术研究现状及趋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水资源日趋紧张已是全球性生态问题.我国的干旱、半干旱、亚湿润干旱地区的面积分别为142.7、113.9、75.1万km2.其总面积为331.7万km2,占国土总面积的34.6%[1].这些地区降水量小,蒸发量大,植被稀少,生物量生产力低,属我国生态建设重点和难点地区.加强生态建设,恢复植被,需要实施大面积人工造林,提高经营管理技术,确保高的造林成活率和保存率.  相似文献   

19.
采用时空代换法,以福建省宁化县严重退化紫色土人工林生态系统为对象,按侵蚀强度由强到弱选取4种生态恢复措施Ⅰ、Ⅱ、Ⅲ、Ⅳ,研究了植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过程的关系.结果表明,该紫色土退化生态系统的植物出现43科78属86种,种子植物属15个分布类型中出现12个.沿恢复梯度,植物的生活型谱逐渐丰富,种子植物属各分布区类型出现的属数趋于增加,各种叶特征所对应的植物属数依次增多.可见,生态恢复过程中的植物区系与群落外貌越来越复杂和多样化,该紫色土生态系统渐趋稳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