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为推进农药减量控害增效,探索以科学使用化学农药和统防统治为核心的技术路线,2018年~2019年,在枝江市七星台镇鲜家港村,采取大区对比法,试验示范面积13.3hm~2,病虫自防面积0.2 hm~2,空白对照面积0.1hm~2。结果表明,示范区小麦条锈病和赤霉病的防治效果明显好于农户自防田和对照田,农户自防田好于不施药田块;示范区产量达到5 437.5kg/hm~2,比农户自防增加490.5kg/hm~2,比对照增加1 141.5kg/hm~2;示范区用药量减少38.8%。科学统防统治能达到明显的减药控害增效目的。  相似文献   

2.
<正>4月13日,农业部在湖北省襄阳市召开小麦穗期重大病虫防控现场会,全国小麦主产区省植保站主要负责人参会。农业部要求各地要确保小麦条锈病、赤霉病、蚜虫不大面积暴发成灾,病虫危害损失控制在5%以内,赤霉病病穗率控制在5%以内、病粒率控制在1%以内、专业化统防统治率达到32%以上。具体做到以下五点。一是切实抓好政策落实。发挥专业化统防统治和"一喷三防"补助资金的引领带动作用,积  相似文献   

3.
赤霉病严重影响小麦产量和品质。为及时有效防控赤霉病,2021年分别在两地不同生育期小麦上开展了赤霉病药剂飞防试验。结果显示,飞防可以快速有效防治小麦赤霉病,扬花初期飞防的效果好于破口期抽穗期;赤霉病重发年份飞防2次的防效好于飞防1次;48%氰烯·戊唑醇50 mL/667m2飞防2次的防效在80%以上,15%丙唑·戊唑醇75 mL/667m2飞防2次防效在73%左右,43%戊唑醇20 mL/667m2飞防2次防效在70%以上,20%丙三醇飞防助剂10 mL/667m2可以有效提高药剂防效。  相似文献   

4.
简述了2020年湖北省小麦条锈病发生时间早、区域广,流行期长、程度重,不防田损失重等流行特点,介绍了疫情期间各地采取的领导高度重视,防控资金落实到位,做好领导参谋,监测预警到位,充分利用媒体,技术培训到位,创新服务方式,统防统治到位,各方协同配合,保障防控物资到位的五到位措施和推广抗病品种、适期晚播、药剂拌种,以及带药侦查、打点保面的药剂防治等关键防控技术,有效控制了条锈病的为害,挽回粮食损失达6.1亿kg,实际损失低于2%,确保了小麦稳产丰收。  相似文献   

5.
防治甘薯田腐烂茎线虫的药剂筛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7年,腐烂茎线虫病在山东省邹城市甘薯田为害严重。通过田间药剂筛选试验,明确不同药剂的防治效果。筛选出每667 m2分别穴施10%噻唑膦颗粒剂1.5 kg、10%噻唑膦颗粒剂2 kg、20%噻唑膦悬浮剂1.0L、10.5%阿维·噻唑膦颗粒剂2.0 kg、0.5%阿维菌素颗粒剂+10%噻唑膦颗粒剂2.0 kg共5个较优处理,防效分别为95.55%%、95.86%、94.59%、95.19%、94.29%,挽回损失率分别为83.40%、90.06%、82.60%、83.94%、81.86%,控害及挽回鲜薯产量的效果明显,可以替代以往甘薯生产中曾使用的高毒农药涕灭威。综合防治费用考虑,推荐生产中穴施10%噻唑膦颗粒剂1.5~2.0 kg/667m~2、20%噻唑膦悬浮剂1.0 L/667m~2或0.5%阿维菌素颗粒剂+10%噻唑膦颗粒剂2.0 kg/667m~2防治腐烂茎线虫,收益高于涕灭威。  相似文献   

6.
为探索酸性氧化电解水(以下简称电解水)防治小麦赤霉病田间效果,2018年在光山县开展电解水防治小麦赤霉病田间试验结果表明:电解水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效为60.19%;用电解水稀释2/3常规用药量20g/667m2的25%戊唑醇防效为71.05%比用清水稀释25%戊唑醇30g/667m2(全量)防效为67.60%高。方差分析,电解水与25%戊唑醇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治效果没有显著差异。电解水既可以替代化学农药也可以减量化学农药防治小麦赤霉病。  相似文献   

7.
筛选了苏云金杆菌和白僵菌防治油菜田菜青虫和小菜蛾的最佳防治浓度。结果表明,药后13 d,2种生物药剂防效达到最高;其中,苏云金杆菌浓度为150 g/667m~2时,对油菜田菜青虫和小菜蛾的防效最好,均在92%以上;白僵菌浓度为250 g/667m~2时,对油菜田菜青虫和小菜蛾的防效最高,分别为92.07%和92.66%。  相似文献   

8.
为全面提高小麦、油菜病害预测预报水平,指导小麦、油菜病害防控,2009年2—5月、2010年2—5月对城固县中部平坝区、南部浅山区小麦、油菜主要病害进行调查,南部浅山区、中部平坝区每年每乡镇每作物每期分别调查5块、10块田(地),每块田(地)面积0.03~0.20 ha,对小麦条锈病、小麦赤霉病、小麦纹枯病和油菜菌核病等病害进行后期调查(5月上中旬)。年度间病害防治次数、防治面积占比相似,就某一病害来说,已防田块后期平均发病程度、未防田块后期最高发病程度均与未防田块后期平均发病程度成正相关,因此小麦、油菜后期调查意义重大。对小麦条锈病还要开展早中期调查(2—4月)。调查结果表明:南部浅山区、中部平坝区的小麦、油菜主要病害发病程度和发生特点不同,小麦条锈病有些年度浅山区重,而有些年度平坝区重,小麦赤霉病、油菜菌核病等病害浅山区重,小麦纹枯病区域间差异不大,低湿田病害较重,只有抓住这些特点,才能有效预测防控。  相似文献   

9.
于2015—2016年,在陕西汉中市开展了小麦病虫害自然危害损失率测定。试验研究表明,2015、2016年汉中小麦病虫害综合自然危害损失率分别为20.19%、20.56%;其中,小麦条锈病、赤霉病的自然危害损失比重及危害损失率较高。专业化防治区病虫害综合防效在各试验区中最高,2015、2016年的病虫综合防效分别为85.30%和83.51%。  相似文献   

10.
2017年湖北省小麦种植面积114.13万hm2,小麦条锈病在湖北省大发生,发生达到了71.84万hm2.在全省各级政府和农业部门的高度重视下,大力组织开展统防统治,小麦条锈病防控面积达到1 09.27万hm2,使小麦条锈病危害得到有效控制,挽回小麦损失2.9亿kg.现将2017年湖北省小麦条锈病发生的特点和防控对策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1.
受暖冬和早春气温回升快等因素影响,2002年岳池县小麦条锈病发病早,扩散蔓延快,全县发病面积7000hm2,占小麦播种面积的43.7%;防治面积6400hm2,防治后挽回损失470t,实际损失120t。12002年流行特点2002年小麦条锈病的流行特点:一是发病早。据2001年12月17日在小麦条锈病常发区3个乡(镇)的5个村,对298块麦田,共计面积15.8hm2的调查,发现发病田块2块,其发病中心平均病株率2.65%,平均病叶率0.78%,比2001年度始见期早58d,比大流行的1996年早6d,比常…  相似文献   

12.
2017年,驻马店市开展了综合应用抗性品种、健身栽培、理化诱控、科学用药等花生绿色防控技术示范。示范结果显示,对花生茎腐病、白绢病的防治效果分别达到82.96%和78.37%;对地下害虫的防效达83.53%,对2代和3代棉铃虫的相对防效分别为81.94%、76.92%;对田间自生麦苗、马唐、马齿苋等杂草群体有较好的防控效果。测产结果显示,绿色防控区花生果单产347.87 kg/667m~2,比常规防治区增产13.23%;花生售价高于常规防治区,总收益2087.22元/667m~2,比常规防治区提高27.21%。示范区减少使用农药2次,减少农药折百量189 g/667m~2。  相似文献   

13.
<正>小麦条锈病和赤霉病是枝江市小麦上的常见病害,2015年两病大流行,是近十几年来发生最严重的一年,与大发生年2002年相当。病害发生面积33万hm2,损失率约为18%,少数田块基本绝收,严重制约了今年夏粮的增收。1 2015年小麦病害发生特点1.1发生程度重小麦乳熟期调查,条锈病大发生,病田率100%,平均病叶率90%,平均严重度40%,病指36.0,最高田块病指为72.5;赤霉病中等偏重发  相似文献   

14.
在小麦绿色防控示范工作中,我们狠抓宣传发动,播种前培训;播种时做到"五统一",在病虫发生的关键时期统一使用高效低毒农药进行统防统治,示范区平均单产量达到410.6kg/667m2,比对照(农户自由种植区)增产65.9kg,增产率为19.1%,增效170.75元/667m2。实践证明开展绿色防控挖掘了小麦增产潜力,应加大扶持力度,大面积推广这项技术。  相似文献   

15.
以郑麦9023为试材,研究了微生物农药多粘类芽孢杆菌对小麦赤霉病的田间效果。结果表明:5亿CFU/g多粘类芽孢杆菌悬浮剂400~600mL/667m~2在小麦抽穗初期施第1次药,间隔5d施第2次药,对小麦赤霉病防治效果较好,防效在80%以上,增产效果达14.51%~17.27%,可以广泛用于小麦赤霉病的防治。  相似文献   

16.
在三亚市首次尝试专业化防治农田害鼠,委托灭鼠专业化防治队伍按10日间隔饱和投饵法进行防治。同期组建农民防治队伍采用毒饵站防治,并统一采用捕鼠笼法进行监测。结果表明,专业化队伍防效85.52%,鼠害损失率减少22.17%,每667 m~2挽回粮食损失110.85kg,投入产出比1:1.77;农民防治队伍防效74.29%,鼠害损失率减少20.85%,每667 m~2挽回粮食损失104.25 kg,投入产出比1:6.55。专业化队伍防效优于农民防治队伍,但投入成本高,整体推广难,需要更多政策和资金的支持。  相似文献   

17.
河北省小麦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实践效果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9~2010年在河北省孟村、故城、隆尧、沧县、武邑、安新县和辛集市7个区域进行小麦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区和农民自防区防效评估测定.结果表明,专业化统防统治区虫害、病害、草害防治效果比农民自防区分别提高6.8%、11.9%、7.2%;每667 m2减少农药用量33 mL,减少施药次数2次,施药效率提高60%,减少农药支出1.1元,增收58元,节本增效59.1元,综合效益显著.笔者从防治效果、防治投入、投入效益、农田生态4个方面对小麦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实践效果进行了评估.  相似文献   

18.
小麦赤霉病是小麦穗期的主要病害之一。化学防控一直是小麦主产区防控赤霉病的主要措施。为明确几种新型杀菌剂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效和对小麦籽粒DON毒素含量的影响,于2018年进行了氰基丙烯酸酯类和三唑类杀菌剂单剂及其复配剂对赤霉病的防效试验。结果表明:30%戊唑·多菌灵悬浮剂(SC)1500 mL/hm^2处理对赤霉病病穗防效达92.40%,病指防效达93.20%,小麦籽粒DON毒素检出量较不用药对照降低80.38%;25%氰烯菌酯SC 2000 mL/hm^2处理对赤霉病的病穗防效达86.80%,病指防效达88.78%,小麦籽粒DON毒素检出量较不用药对照降低88.19%;48%氰烯·戊唑醇SC 900 mL/hm^2和40%丙硫·戊唑醇SC 600 mL/hm^2对小麦赤霉病的病穗防效分别为77.20%、78.00%,病指防效分别为80.27%和79.59%,对籽粒DON毒素检出量较不用药对照分别降低73.87%和81.42%。在小麦赤霉病较重发生的情况下,上述4种杀菌剂单剂或复配剂1次用药既能高效控制病情,又能有效控制小麦籽粒DON毒素不超标。本试验研究进一步阐明,氰烯菌酯、戊唑醇、丙硫菌唑等杀菌剂及其复配剂均能有效控制小麦赤霉病的危害,并能有效降低小麦籽粒DON毒素含量;吡唑醚菌酯单剂及其复配剂虽然对小麦赤霉病的病穗和病指防效也较高,但控制小麦籽粒DON毒素含量效果相对较差。研究结果为小麦穗期赤霉病化学防控提供了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19.
我国小麦产区间病害发生与损失差异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也  蒋沁宏  车琳  李春广  闫硕 《植物保护》2022,48(4):278-285
为系统全面地掌握我国各产区小麦病害的发生情况,本文重点分析了我国小麦五大产区(华东麦区、华中麦区、华北麦区、西北麦区和西南麦区)小麦锈病、赤霉病、白粉病、纹枯病、黑穗病、根腐病和全蚀病的发生及防控情况。结果表明:我国小麦病害发生危害具有区域性特点,华东和华中麦区小麦纹枯病和赤霉病发病面积较大,且造成产量损失占比远超其余三大产区;华北麦区以白粉病发生最重;西北和西南麦区锈病和白粉病发生最重。我国小麦病害防治效果显著,华东和华中麦区赤霉病、纹枯病的年均挽回损失率均在80%以上;华北麦区年均挽回损失率最高的病害是白粉病(84.43%);西北和西南麦区对锈病年均挽回损失率分别为78.20%和85.26%;黑穗病、根腐病和全蚀病挽回损失率较低。  相似文献   

20.
襄阳地处南北过渡地带,赤霉病已由偶发性病害发展成为常发性重大病害。小麦赤霉病流行频率高、危害损失重、防治难度大,襄阳市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和全程管控策略;落实“政府主导、属地责任、联防联控”工作机制;突出预防为主、防治关口前移,突出关键技术、抓好科学防控,突出收获减损、适时抢收烘干储粮的落实;强化组织领导、强化监测预警、强化宣传服务、强化统防统治到位,将赤霉病等小麦重大病虫灾害控制在初发阶段,保障粮食增产丰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