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2.
水稻二化螟再猖獗发生原因及综合治理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水稻二化螟是水稻上常发性主要害虫之一。自90年代中期以来 ,我市水稻二化螟种群数量明显上升 ,发生频率和危害程度加大 ,损失逐年加重。 1996~ 1999年年均发生面积 30万hm2 (次 ) ,损失粮食7 36万t以上。为了探索二化螟再猖獗发生原因 ,寻求综合治理技术 ,提高治螟技术水平 ,我们于1997~ 1999年进行了大量的调查与试验研究 ,现将结果报道如下。1 二化螟发生危害特点1 1 发生期早 ,年发生完全 4代据各县市病虫测报站调查分析 ,我市近年来第1代二化螟成虫盛发期在 4月下旬至 5月中旬 ,比常年提早 10d以上。 1、2代主要危害早稻 ,3、4… 相似文献
3.
寒地水稻二化螟发生规律和测报方法调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7~2008年两年的调查研究结果表明,黑龙江省中部方正县等地区二化螟1年发生2代.以第1代幼虫为害为主.控制越冬代成虫与第1代幼虫是本省二化螟防治措施的重点.抓准防治适期1次用药能有效控制二化螟的为害. 相似文献
4.
本文探讨了我县耕作制度与水稻品种的变化对二化螟发生世代及危害程度的影响。双季杂交水稻的大面积种植,使早稻播、插期提早,二化螟第一、二代发生期也相应提前,发生量与危害程度转轻;但为二代安全过渡创造了条件,提高二代转化率,导致晚稻上第三代发生期提早,危害加重;此外杂交水稻改善了二化螟的营养条件,加速幼虫发育,促进世代转化。 相似文献
5.
6.
7.
应用测报灯诱蛾量分析,近10多年来二化螟在全州县的发生表现出:发蛾期明显提早、发生加重、由3代半演变成4代、发蛾极不整齐、3代多发向各代严重化发展。其变动原因有气候变暖、单双季稻混栽、机械割稻的发展等。 相似文献
8.
长期以来,二化螟是我县水稻上的主要害虫,1990~1996年发生程度都达中等以上。近年来,由于水稻品种布局和育秧技术发生重大变化,二化螟生存环境和食料条件恶化,种群密度下降,危害减轻,为60年代以来发生最轻的时期。本文对近两年二化螟发生轻的原因进行了探讨。1、90年代二化螟发生特点1.1一代二化螟我县一代二化螟按虫量基数(即越冬代残虫)划分,可分为三个时段:第一时段为1990~1992年,发生程度中等,每667m2虫口密度平均287头,与80年代持平;第二时段为1993~1996年,偏重发生,平… 相似文献
9.
10.
11.
12.
二化螟对不同药剂的敏感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江西省不同地区二化螟对不同类型杀虫剂的敏感度水平,科学指导二化螟的田间药剂防治,应用点滴法测定了江西省代表性稻区二化螟对5大类8种杀虫剂的敏感度。结果表明,靖安、南昌、吉安稻区二化螟对三唑磷、毒死蜱、稻丰散和杀虫单敏感度极低,对丁烯氟虫腈和氯虫苯甲酰胺敏感度较高,对甲维盐和阿维菌素敏感度最高;3个稻区的二化螟种群对试验药剂的敏感度,除毒死蜱和阿维菌素外(相对敏感性指数为3.88、3.85),对其他药剂的敏感度差异不大(相对敏感性指数均低于1.5)。 相似文献
13.
14.
15.
16.
17.
18.
20 0 2年应用点滴法普查了江苏常熟、锡山、武进、句容、姜堰、高邮、楚州、宿豫、灌云及连云港 10县 (市 ) 12个二化螟种群 4龄幼虫对 4种 (类 )杀虫剂的抗药性。结果表明 ,供试种群对沙蚕毒素类农药杀虫单已普遍产生抗性 ,且苏南种群的抗性水平高于苏北 ,常熟为最高 ( 16倍 ) ;对有机磷类农药三唑磷苏南地区种群为低水平抗性 ,其他地区均属敏感水平。目前二化螟供试种群对苯基吡唑类农药氟虫腈和抗生素类农药阿维菌素未产生抗药性。本文还对二化螟抗性治理对策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