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为明确黑龙江省不同地区水稻二化螟发生动态和发生程度,通过越冬虫量调查、成虫性诱监测、幼虫为害情况调查等方式对2011-2019年黑龙江省二化螟发生情况进行系统研究.结果 表明,近年黑龙江省二化螟越冬基数呈现出下降趋势,发生面积也呈下降趋势.昆虫性诱电子智能测报系统监测,6月上旬始见蛾,9月下旬结束;肇源、尚志、延寿、汤...  相似文献   

2.
水稻二化螟再猖獗发生原因及综合治理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水稻二化螟是水稻上常发性主要害虫之一。自90年代中期以来 ,我市水稻二化螟种群数量明显上升 ,发生频率和危害程度加大 ,损失逐年加重。 1996~ 1999年年均发生面积 30万hm2 (次 ) ,损失粮食7 36万t以上。为了探索二化螟再猖獗发生原因 ,寻求综合治理技术 ,提高治螟技术水平 ,我们于1997~ 1999年进行了大量的调查与试验研究 ,现将结果报道如下。1 二化螟发生危害特点1 1 发生期早 ,年发生完全 4代据各县市病虫测报站调查分析 ,我市近年来第1代二化螟成虫盛发期在 4月下旬至 5月中旬 ,比常年提早 10d以上。 1、2代主要危害早稻 ,3、4…  相似文献   

3.
寒地水稻二化螟发生规律和测报方法调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7~2008年两年的调查研究结果表明,黑龙江省中部方正县等地区二化螟1年发生2代.以第1代幼虫为害为主.控制越冬代成虫与第1代幼虫是本省二化螟防治措施的重点.抓准防治适期1次用药能有效控制二化螟的为害.  相似文献   

4.
耕作制度与水稻品种对二化螟发生世代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周国福 《植物保护》1993,19(3):10-11
本文探讨了我县耕作制度与水稻品种的变化对二化螟发生世代及危害程度的影响。双季杂交水稻的大面积种植,使早稻播、插期提早,二化螟第一、二代发生期也相应提前,发生量与危害程度转轻;但为二代安全过渡创造了条件,提高二代转化率,导致晚稻上第三代发生期提早,危害加重;此外杂交水稻改善了二化螟的营养条件,加速幼虫发育,促进世代转化。  相似文献   

5.
耕作制度变革与水稻二化螟发生的关系及相应对策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调查分析表明,近年来耕作制度和栽培方式的变革是导致水稻二化螟再次狮獗发生的直接原因;一是单季稻和早插晚稻等桥梁田的不断扩大为1代螟蛾提供了大面积的产卵繁殖场所,为3、4代的发生提供了主要的虫源;二是越冬场所的扩大和3、4代种群数量的不断上升,极大地提高了冬后虫口基数;三是寄主作物和水稻栽培系统复杂化等因素导致了二化螟发生期的全面复杂化,但是翻耕直接技术的全面推广可有效地减轻1代二化螟发生,据此提出相应的治理对策。  相似文献   

6.
2014—2015年,在柳河县姜家店乡蛙田稻米基地采用性诱剂监测水稻二化螟的发生动态,分析发蛾期间的气象因子对日诱蛾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柳河县水稻二化螟全季只有一个发蛾盛期,时长28 d;发蛾期间每日的日均温、日温差都不影响当日的发蛾量;小雨、中雨影响二化螟蛾的羽化或飞行;3级以下风力、风向不影响二化螟蛾的飞行。  相似文献   

7.
石桥德 《广西植保》2014,27(3):46-49
应用测报灯诱蛾量分析,近10多年来二化螟在全州县的发生表现出:发蛾期明显提早、发生加重、由3代半演变成4代、发蛾极不整齐、3代多发向各代严重化发展。其变动原因有气候变暖、单双季稻混栽、机械割稻的发展等。  相似文献   

8.
长期以来,二化螟是我县水稻上的主要害虫,1990~1996年发生程度都达中等以上。近年来,由于水稻品种布局和育秧技术发生重大变化,二化螟生存环境和食料条件恶化,种群密度下降,危害减轻,为60年代以来发生最轻的时期。本文对近两年二化螟发生轻的原因进行了探讨。1、90年代二化螟发生特点1.1一代二化螟我县一代二化螟按虫量基数(即越冬代残虫)划分,可分为三个时段:第一时段为1990~1992年,发生程度中等,每667m2虫口密度平均287头,与80年代持平;第二时段为1993~1996年,偏重发生,平…  相似文献   

9.
10.
二化螟是水稻上常发性主要害虫之一,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荆州市水稻二化螟种群数量明显上升,中等偏重以上发生频率和为害程度逐年加重。1990~2003年每年平均发生面积近500万亩次,占水稻种植面种的111.6%左右,损失粮食5.7万t以上。为了探索二化螟持续偏重发生的原因和寻求综合治理技术,提高治螟技术水平,我们对二化螟进行了长期的系统调查和研究,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1.
稻-鸭生态系统中二化螟消长动态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2003年4~10月,在稻鸭共栖田中,对二化螟发生规律的系统研究结果表明,稻田养鸭能显著减轻二化螟的为害。与对照相比,中稻田养鸭区二化螟为害株率减少13.4%~47.1%;晚稻田减少62.2%。稻鸭共栖能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量,具有较好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相似文献   

12.
二化螟对不同药剂的敏感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江西省不同地区二化螟对不同类型杀虫剂的敏感度水平,科学指导二化螟的田间药剂防治,应用点滴法测定了江西省代表性稻区二化螟对5大类8种杀虫剂的敏感度。结果表明,靖安、南昌、吉安稻区二化螟对三唑磷、毒死蜱、稻丰散和杀虫单敏感度极低,对丁烯氟虫腈和氯虫苯甲酰胺敏感度较高,对甲维盐和阿维菌素敏感度最高;3个稻区的二化螟种群对试验药剂的敏感度,除毒死蜱和阿维菌素外(相对敏感性指数为3.88、3.85),对其他药剂的敏感度差异不大(相对敏感性指数均低于1.5)。  相似文献   

13.
水稻二化螟性诱测报技术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多年系统调查和应用结果表明,二化螟性诱剂具有较强的诱蛾能力,其诱蛾量与测报灯的诱蛾效果相当或略高,且诱蛾量受环境影响较小。诱测结果能够反映出二化螟在1年中发生的实际情况,可在实际测报中应用。性诱、灯诱、田间虫量剥查结合,将明显提高水稻二化螟监测预报水平。  相似文献   

14.
金伟  陈伟  魏洪义 《江西植保》2011,(3):111-114
根据江西省南昌县1980-2009年二化螟发生的历史资料,应用马尔科夫链方法和周期图分析预测法对该县未来2年二化螟的发生程度进行预测,预测2010年二化螟的发生程度为2级,中等偏轻发生,发生面积2.98万hm2~3.54万hm2,2010年实际发生2级,与预测值吻合。预测2011年为3级,中等发生,发生面积为3.55万hm2~4.10万hm2。  相似文献   

15.
采用二化螟Chilo suppressalis(Walker)卵田间诱集的方法获得赤眼蜂Trichogramma寄生卵,室内培养羽化后,解剖并观察其雄性外生殖器特征,同时进行rDNA-ITS2序列分析,确定其为稻螟赤眼蜂T.japonicum Ashmead.BLAST分析结果表明,当地采集的供试赤眼蜂ITS2与广东的稻螟赤眼蜂相似性高达99.3%~100%.本研究首次确证吉林省存在寄生水稻二化螟的稻螟赤眼蜂自然种群.  相似文献   

16.
二化螟是我国水稻上一种重要的钻蛀性害虫,以幼虫滞育越冬。通过对宜春地区水稻二化螟越冬幼虫基数的调查与第1代成虫发生期的监测,结果表明:不同县市区的二化螟越冬基数差异较大,总体趋势显示丘陵山区高于平原滨湖区。在两种区域都显示机械收割田块二化螟的越冬基数高于手工收割。第1代二化螟成虫监测显示,丘陵山区二化螟的发生期比平原滨湖区明显推迟,并且丘陵山区和平原滨湖区二化螟越冬代成虫的羽化都有明显的多峰型羽化特点。  相似文献   

17.
二化螟滞育生物学特性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二化螟是我国水稻上一种重要的钻蛀性害虫,以幼虫滞育越冬.本文总结了二化螟滞育生物学特性的总体研究进展,包括滞育诱导、滞育的维持和解除、滞育后的发育、越冬滞育幼虫的年龄组成、越冬滞育幼虫抗寒性与越冬存活等方面.  相似文献   

18.
2002年江苏省二化螟抗药性检测及治理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3       下载免费PDF全文
20 0 2年应用点滴法普查了江苏常熟、锡山、武进、句容、姜堰、高邮、楚州、宿豫、灌云及连云港 10县 (市 ) 12个二化螟种群 4龄幼虫对 4种 (类 )杀虫剂的抗药性。结果表明 ,供试种群对沙蚕毒素类农药杀虫单已普遍产生抗性 ,且苏南种群的抗性水平高于苏北 ,常熟为最高 ( 16倍 ) ;对有机磷类农药三唑磷苏南地区种群为低水平抗性 ,其他地区均属敏感水平。目前二化螟供试种群对苯基吡唑类农药氟虫腈和抗生素类农药阿维菌素未产生抗药性。本文还对二化螟抗性治理对策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9.
江西省部分地区水稻二化螟抗药性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点滴法普查了江西省南昌、南城、永新、丰城、上饶、彭泽6县(市)二化螟种群4铃幼虫对4种(类)杀虫剂的抗药性。结果表明,供试二化螟种群对沙蚕毒素类农药杀虫单、有机磷类农药三唑磷已产生了较强的抗性,抗性倍数分别为33.30~241.95、7.97~111.20;对苯基吡唑类农药氟虫腈和抗生素类农药阿维茵素部分地区也产生了低水平抗性,抗性倍数分别为5.88~16.47、3.70~9.90。本文还对二化螟抗性治理对策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20.
湖南水稻二化螟无害化治理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重点概述近年湖南在有关二化螟成灾机制及无害化治理技术研究方面所取得的主要成就和经验。研究认为,水稻二化螟灾变的成因是内、外因素影响的结果,形成较为完整的防治体系是实现大面积成功治理的基础。治理工作的成效应体现在治理过程的无害化和治理结果的无害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