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小麦赤霉病田间病情与抽穗扬花期气象条件和病粒率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小麦赤霉病在温暖、高湿环境下发病严重。在小麦赤霉病预测预报中,利用小麦抽穗扬花期气象因子,预测小麦赤霉病发生程度,即4月上、中旬雨量(x1)、4月中旬雨日数(x2)与当年小麦赤霉病病情指数(Y1)组建回归预测式:Y1=0.913 1+0.093 5x1+2.460 3x2±2.490 9,及时指导防治工作。通过小麦赤霉病田间病情指数(Y1)、病穗率(x3)与病粒率(Y2)的关系,建立回归预测式:Y2=0.248 2+0.946 9Y1-0.154 1x3±0.344 3,为脱毒处理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庞惠广  郭转造 《广西植保》1993,(2):20-21,40
分析邕宁县1982年—1990年的晚稻稻瘿蚊观察和气象资料,得出晚稻本田平均标葱率(Y)与 5月上旬至6月上旬总雨量(x_1)、7月下旬至8月下旬降雨天数(X_2)2个预测因子相关显著.用判别分析法得出判别函数式Y=0.0367x_l+1.5742X_2,预测晚稻稻瘿蚊发生趋势.经验证及预测1982年—1991年的稻瘿蚊发生趋势,准确率达90%.  相似文献   

3.
为了解西藏林芝地区气象因子对小麦条锈病的影响及其流行动态,2016年采用五点取样法对林芝地区小麦条锈病的发病情况进行监测,通过相关性分析、逐步回归C(p)统计法和线性回归等方法,分析了病情指数与气象因子的关系,并结合时间和病情指数建立了病害预测模型。结果表明,在林芝地区,温度X_1、湿度X_2均与小麦条锈病病情指数Y呈极显著相关,降雨量X_3与病情指数Y呈显著相关;线性回归方程为:Y=-482.5991+19.7494X1+3.7974X2-0.8439X3。根据模拟情况选择的病害流行动态方程为Y=1/e~((0.914t+0.385)),决定系数为0.952,模型的拟合效果较好,表明该模型能够为林芝地区小麦条锈病的预测预报提供有效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4.
存在大面积感病品种的条件下,小麦条锈病菌是否当地越冬决定春季显病迟早。发生程度受4月中旬-6月上旬气象因素的影响,5月中至下旬降雨量是影响条锈病发生程度的主要因子,其分级相关系数r=0.9254**。本文选取条锈病菌越冬情况、4月中旬-5月上旬降雨量、5月中-下旬降雨量、6月上旬雨温系数4个因子,按条锈病发生发展的渐进规律,制定了简易预报模式,预报效果理想。  相似文献   

5.
1977~1979连续三年在河南省浚县玉米小斑病严重流行地区进行试验。三年来均按相同的田间设计进行。采用中等感病品种洛阳白马牙,在自然发病条件下,间隔不同时期喷施敌菌灵保护叶面,人为地造成不同程度发病,至流行终止期,各处理间有显著不同的病情差別。产量差异亦极显著。将三年试验结果用多元协方差分析,推导出二组经验回归方程:(?)=27.82-0.1368X_1-0.1435X_2……(1)及(?)=23.48-0.1368X_1-0.1435X_2……(2)此处(?)为理论产量,X_1、X_2分别为灌浆期和乳熟期的病情指数,而减产率(L%)则为:L(%)=(1-(?)/a)×100,此处a为回归方程中的常数项。据分析,当玉米生育期(6月下旬至9月中旬)雨量较大,为300~365毫米,灌浆至乳熟期(8月下旬至9月上旬)雨日较少、为3~6时,玉米产量较高,此种情况下,应选用常数值较大的(1)式;当玉米生育期雨量较小、为160毫米左右,灌浆至乳熟期雨日较多、为15日左右时,玉米产量较低,此种情况下,宜选用常数值较小的(2)式。  相似文献   

6.
上海郊区粘虫(Mythimna separataWalker),在春季由南方迁入后主要为害三麦,是间歇性猖獗害虫。本地幼虫发生量主要决定于迁入粘虫成虫产卵量及3月上旬至4月中旬的气温。根据粘虫在我县的18年资料及有关气象资料,应用微电脑对11个消长因素进行分析,建立3麦粘虫发生期、发生量的经验预测式,连续3年验证效果良好。 一、方法与运行结果 1.任何年份,田间小草把诱卵量对粘虫幼虫发生量影响都极显著;气候因素中,8℃以上积温及天数对发生量亦有显著影响。回归式:y=214.07+0.555891X_1+2.93943X_2-19.5589X_3……(1)  相似文献   

7.
为探讨云南省东部稻区白背飞虱种群增殖的主要影响因子,采用正交试验分析了盆栽笼罩条件下白背飞虱种群在虫口密度、接虫时期和水稻品种不同组合条件下增殖倍数。结果表明:(1)接虫时期、接虫密度、品种对白背飞虱种群增殖倍数有极显著的影响,影响作用大小为:接虫时期(F=23.1,P0.001)接虫密度(F=12.8,P0.001)品种(F=5.6,P=0.003);移栽期、拔节期、孕穗期和抽穗期接虫的种群增殖倍数分别为30.1、16.4、8.1和1.3倍,移栽期接虫的种群增殖倍数最高,与拔节期、抽穗期、孕穗期接虫差异极显著(P0.01);5、10、20和40对/丛等4个接虫密度的种群增殖倍数分别为22.1、21.7、7.2、4.9倍,以5对/丛接虫密度的种群增殖倍数最高,与10对/丛处理间差异不显著(P0.05),与20、40对/丛处理间差异极显著(P0.01);品种‘丰优香占’、‘红优7号’、‘云恢290’和‘明两优527’上的种群增殖倍数分别为21.6、15.9、10.8和7.7倍,以‘丰优香占’的种群密度最高,与‘红优7号’间差异不显著(P0.05),与‘云恢290’、‘明两优527’处理间差异极显著(P0.01)。(2)对接虫量、苗龄、田间均温和田间均湿等因素进行多元回归分析,在品种‘红优7号’上,种群增殖模型回归方程为Y=-67.05+1.76 X_1-1.36 X_2+3.70 X_3+0.03 X_4(Y为增殖倍数、X_1为接虫量、X_2为苗龄、X_3为平均气温、X_4为平均湿度,下同)。‘丰优香占’品种的回归方程为Y=-91.65-0.16 X_1-0.38 X_2+3.39 X_3+0.41 X_4。‘云恢290’品种的回归方程为Y=-59.79+0.23 X_1-0.12 X_2+2.28 X_3+0.10 X_4。‘明两优527’品种的回归方程为Y=-8.81+0.27 X_1-0.15 X_2+0.92 X_3+0.01 X_4。在水稻移栽期接虫,接虫密度为5对/丛,品种为‘红优7号’时,白背飞虱的种群增殖倍数为43.3。本研究表明在移栽期至拔节期,较低的成虫密度往往能导致较大的种群增殖。  相似文献   

8.
河南新野小麦赤霉病发生的气象因素分析及预报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搜集整理河南新野县2003-2018年的小麦赤霉病测报资料和气象观测资料,利用逐步回归方法,引入对病穗率作用显著的气象因子,建立了最终病穗率与2月下旬至5月上旬相关气象因子间的回归预测模型。经诊断,该模型的方差分析F值显著水平p等于0.0007,各个回归系数的偏相关系数的显著水平均小于0.01,DW统计量d等于1.7888。通径分析和相关分析表明,表征病穗率的变异中有99.989%可由入选的气象因子来解释。其中,对病穗率影响最大的是4月下旬雨量、3月上旬湿度和3月下旬日照时数。回测验证表明,该模型对病穗率大于0.1%的年份回验准确率达96.3%。  相似文献   

9.
正负地形是黄土高原地貌形态表达的重要参数,也是现代沟谷侵蚀和发育研究的重要切入点,对于流域形态发育的定量化描述有重要意义。文中以典型自然流域为基本单元,在沟谷发育明显的陕北-晋西-陇东地区选择86个样区,利用1:10000比例尺5m高分辨率DEM数据,提取样区内多视角刻画地貌形态的正负地形因子指标,并进行流域地貌形态特征分析;在此基础上采用数理统计与地理建模的方法,重点探讨正负地形因子间的关联性,进一步实现基于多因子的量化模型的构建,以揭示地形因子信息与流域沟谷发育的内在联系。结果表明,蚕食度(Y)与沟壑密度(X_1)、平均坡度差(X_2)及破碎度(X_3)能较好地刻画流域地貌发育形态,并存在着线性函数关系:Y=0.069*X_1-0.01*X_2+0.009*X_3+0.239,拟合度达0.868。该模拟方法在黄土地貌形态发育的研究中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是数字地形模拟与信息挖掘的一次有益实践。  相似文献   

10.
运用浙江省天台县1971-2012 年测报历史资料进行了早稻与单季稻主害代白背飞虱发生关键因子分析,建立了回归预测模型。结果表明:影响早稻白背飞虱主害代发生的关键因子有:灯下初见期、上一代田间发生量、6月下旬发生率与灯下3~4代诱虫量;影响单季稻白背飞虱主害代发生量的关键因子有:上一代田间发生量与3~4代灯下诱虫量。逐步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早稻7月下旬白背飞虱发生量逐步回归方程Y1=5.050 3+0.146 1X4+0.251 7X5-0.326 2X8+0.437 6X9+0.301 3X10;单季稻8月上旬白背飞虱发生量逐步回归方程Y2=0.695 4+0.338 3X2+0.060 1X3-0.566 3X6-0.960 2X7+1.160 6X8+1.739 7X10,逐步回归方程可用于白背飞虱发生趋势的中短期预报。  相似文献   

11.
1987年以来,根据多年菌量、气候与病情资料分析,确认本地赤霉病流行的最主要因素是春末夏初(4月中旬-5月上旬30天)雨量。依据气象学周期相关性和生物学原理,经过733次分析,设计了一种预测式,暂名“小麦赤霉病733次预测式”。此法不必查菌量,不必等天气预报,可于4月初发出中长期发病率的定量预报。经两年实践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2.
小麦赤霉病一种简便预测式的研究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7年以来,根据多年菌量、气候与病情资料分析,确认本地赤霉病流行的最主要因素是春末夏初(4月中旬-5月上旬30天)雨量。依据气象学周期相关性和生物学原理,经过733次分析,设计了一种预测式,暂名“小麦赤霉病733次预测式”。此法不必查菌量,不必等天气预报,可于4月初发出中长期发病率的定量预报。经两年实践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3.
新疆泽普县小麦白粉病流行的时间动态及预测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2年-2019年对泽普县春季小麦白粉病田间发生情况进行了系统调查, 并对数据进行了分析和模型拟合, 明确了当地白粉病春季发生和流行的特点?其病害春季流行曲线为典型的单峰S形曲线, 符合Logistic或Gompertz模型?在此基础上, 通过Pearson相关系数法分析了多年来该地小麦不同生育期白粉病病情指数与66个主要气象因子之间的相关关系, 筛选出影响小麦白粉病发生流行的关键气象因子为1月下旬平均日照时间?2月下旬平均气温?1月上旬-3月上旬平均气温和10月下旬-4月中旬平均日照时间, 并采用多元回归分析法建立了基于关键气象因子的小麦扬花期?灌浆初期和灌浆中期的病害预测模型?此研究结果可为当地小麦白粉病的防控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4.
贵州烟区烟蚜发生规律及其预测模型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2002-2008年对贵州代表性烟区烟蚜的系统调查,初步了解了有翅蚜迁飞规律、烟田蚜虫种群消长动态及其历史演变情况,分析了烟蚜发生期内气温、雨日雨量、相对湿度和日照时数对烟蚜发生量的影响效应。在此基础上,结合以往的调查数据,应用DPS统计软件进行逐步回归分析,初步建立了烟蚜发生程度短期预测模型Y=-24.87+1.27X1+0.13X2+1.54X4+2.70X6+4.06X11-3.85X13(其中,X1=移栽前期10 d内日诱蚜量;X2=上年12月日气温≥10℃的积温;X4=2月均温;X6=3月均温;X11=4月均温,X13=4月雨日数),经显著性检验和预报验证,回归方程达极显著水平,回测准确率平均达93.45%,实报验证误差率仅为1.80%~5.11%,说明入选预报因子比较切合贵州实际,预测模型具有较大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通过2000—2009年对甘肃省古浪县阴湿山区小麦吸浆虫发生规律及温湿度条件综合分析,阴湿山区小麦吸浆虫成虫数量的多少、出现的迟早与6月上旬至7月上旬的气温和降雨量有密切关系。6月上旬至7月上旬气温越高(达到15℃以上)、6月中旬至7月中旬降雨量越多,吸浆虫成虫出现时间越早,虫量越大。根据2000—2009年调查资料和气象资料,总结出高海拔阴湿山区小麦吸浆虫盛发期10复网成虫数(Y)与6月上旬至7月上旬的平均气温(X1)和6月中旬至7月中旬的平均降雨量(X2)的关系,求得回归方程为:Y=33.6657-2.5560X1+0.3037X2。  相似文献   

16.
应用在冬油菜区5省6个地点取得的试验资料,建立了用油菜角果发育期发病株率(X_1)和病情指数(X_2),估计油菜籽产量损失率(Y)的三个数学模型: Y=0.493X_1-0.12; Y=1.007X_2-0.71; Y=0.147X_1 0.758X_2-1.49。模型估计误差绝对值均在8%以下,平均值误差分别为2.54,3.16和2.23%。  相似文献   

17.
近几年中,小麦灌浆期5月中旬的超常降雨,是1970年以来仅有的记录,同时导致了咸阳市近郊小麦区近几年赤霉病的流行。这给人们提供一个信息,即用5月中旬降雨量等因素,有可能作出较可靠的预报。笔者即是根据这一信息探索其预测方法的。通过1980—1986年7年资料分析表明,前两年5月中旬降雨量级别均值 X_1(≤10、20、30、40毫米为1、2、3、4级,>40毫米为5级),当年5月中旬降雨量级别 X_2(分级标  相似文献   

18.
耒阳市水稻纹枯病病情指数预测模型的建立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通径分析和回归分析原理,对1991~2009年耒阳市水稻纹枯病发生的历史资料进行分析,筛选出了影响早、晚稻纹枯病发生程度的主导因子,即5月平均气温、8月下旬至9月中旬降雨量,并建立了早、晚稻纹枯病病情指数预测模型:у=-91.855 5+2.109 2x1+0.064 2x2+0.336 Ox3+0.614 8x4;y=13.156 9+0.233 5x1+0.104 7x2-0.151 7x3+0.0166 6x4.  相似文献   

19.
甘肃省引黄灌区甜菜象甲发生规律初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芙兰  李小玲  陈静 《植物保护》2013,39(4):143-146
对2004-2011年古浪县甜菜象甲的调查结果及气象资料进行分析表明,甜菜象甲虫量的大小、出现的迟早,与4-5月气温和4-5月降雨量有密切关系.越冬成虫出土盛期在4月下旬至5月中旬,甜菜象甲盛发期平均虫量(y)与4-5月平均气温(X1)和4-5月平均降雨量(X2)之间的回归方程为:y=-9.467 2+1.69X1-0.068X2(R=0.97**),根据此方程可以预测甜菜象甲成虫发生量.  相似文献   

20.
为了明确早春茬番茄定植时间与番茄黄化曲叶病毒病发生的关系,采取小区对比试验对不同定植时间下番茄上烟粉虱种群消长动态、番茄黄化曲叶病毒病发病株率、发病程度及番茄产量和经济效益等进行了系统调查。结果表明:番茄田烟粉虱种群消长动态在年度间基本相同,4月上旬始见,5月中旬达到高峰,烟粉虱发生后15 d左右出现番茄黄化曲叶病毒病症状。4月上旬以前定植番茄黄化曲叶病毒病发生较轻,单位面积产量和经济效益较高,4月上旬以后定植发病较重,产量和经济效益较低。定植时间(X_1)与番茄黄化曲叶病毒发病株率(Y_1)及病情指数(Y_2)均呈显著正相关,其相关关系为Y_1=1.470 4X_1+7.947 2,Y_2=0.876 7X_1-6.441 7。生产实践中采取双膜或三膜覆盖栽培等措施适当提早定植,避免番茄感病期与烟粉虱发生高峰期相遇,在不使用任何防治措施下,可有效预防番茄黄化曲叶病毒病暴发成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