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森林土壤活性有机碳影响因素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森林土壤有机碳是全球碳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活性部分占总有机碳的很小一部分,却直接参与土壤生物和化学转化过程,因而,土壤有机碳活性组分对土壤碳库平衡和土壤化学、生物化学肥力保持具有重要意义。研究发现,气候、植被、土壤理化性质以及人类活动等因子影响着土壤有机碳在碳循环过程中的动态平衡。本文从以下三个方面综述森林土壤活性有机碳组分的主要影响因子,土壤含水量、季节变化与温度和土地利用与管理措施等对土壤活性有机碳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2.
土壤活性有机碳作为森林土壤有机碳的活跃成分,在凋落物分解和土壤碳循环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林火干扰通过改变土壤底物的数量和理化性质进而影响土壤活性有机碳,因而阐明林火干扰对土壤活性有机碳的影响是开展森林碳循环研究的基础。文中以6种土壤活性有机碳为研究对象,分别阐述林火干扰对土壤活性有机碳影响的研究进展。针对目前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认为应进一步深化探究林火干扰后土壤微生物活性变化机制对土壤活性有机碳的影响,揭示土壤碳库平衡的影响机理;加强林火干扰后C-N耦合循环特征的研究;深入研究林火干扰后影响土壤活性有机碳的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的相互作用,综合评价林火干扰对土壤活性有机碳的短期与长期影响;加强林火干扰—土壤碳库—全球气候变化的交互关系研究,深入探讨林火干扰与土壤活性有机碳的相互作用关系及影响机理。  相似文献   

3.
自然因子对中国森林土壤碳储量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中分析了森林植被、土壤属性、立地条件、气候条件以及凋落物和根系输入等自然因素对中国森林土壤碳储量的影响。森林植物种类组成决定了进入土壤的植物残体量和分解速率,导致土壤有机碳的含量及分布有很大差异。随着林龄的增加,土壤碳储量会呈现增加或产生波动2种情况。土壤理化性质影响土壤有机碳的含量,而土壤碳储量又影响着土壤结构、根系深度、土层特性、有效水分保持能力、土壤生物多样性等; 海拔、坡度、坡向、坡位等立地条件对森林土壤有机碳储量的影响各不相同; 温度、水分、CO2浓度等气候因子在森林土壤有机碳的蓄积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凋落物和根系对土壤的输入也可以改变土壤碳库。  相似文献   

4.
土壤活性有机碳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土壤活性有机碳(Soil active organic carbon)是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成分,在陆地碳循环研究中具有非常重要作用。土壤活性有机碳的组分为:微生物有机碳、溶解性有机碳、矿化有机碳、易氧化有机碳和轻组有机碳等。主要综述了代表很大比例土壤有机碳库的土壤活性有机碳的表征、分组及影响土壤活性有机碳周转的主要因素,如水分、湿度、温度、季节和土地利用方式等。  相似文献   

5.
土壤碳是陆地碳库的重要成分,森林土壤有机碳储量的变化对全球气候变化产生重要影响。对森林土壤有机碳储量的正确估计是编制2005年IPCC国家温室气体清单的重要任务之一,也是其中的难点。本文简要介绍了森林土壤有机碳储量的各种估算方法并对各自的优缺点做了进一步的分析,指出了不确定性产生的主要原因。在分析了四川森林土壤的基本特征后,从满足编制IPCC温室气体清单高层次的方法上考虑,指出四川森林土壤有机碳储量估算的合理方法是土壤类法和生命带法相结合的办法。  相似文献   

6.
研究森林土壤有机碳组分和团聚体分布特征,对摸清森林土壤结构形成及其碳稳定机制有重要科学意义。本研究以深圳市丘陵地带针叶林、阔叶人工林和次生阔叶林等3种不同植被类型、70个调查点森林土壤为研究对象,各调查点按0~10 cm和>10~30 cm剖面进行采样,对土壤有机碳组分和团聚体含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3种植被类型表层土壤(0~10 cm)的有机质(OM)和全氮(TN)含量存在显著差异(P<0.05),而亚表层土壤(>10~30 cm)养分间的差异均未达到显著水平。不同植被类型土壤各有机碳组分均存在差异,表层土壤有机碳组分均高于亚表层,且以活性有机碳含量最高。此外,不同植被类型表层土壤间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微团聚体上(<0.25 mm),亚表层土壤则主要体现在微团聚体和1~2 mm团聚体上。除表层土壤电导率(EC)与惰性有机碳间的相关性外,两层土壤的EC、OM和TN含量与4种有机碳组分均呈极显著正相关(P<0.001);>10 mm团聚体对有机碳矿化有显著正向调控,>2~5 mm团聚体则表现为显著负影响。由此认为,3种植被类型间土壤养分和有机碳组分含量存在差异,且表层土壤的含量总是高于亚表层;不同土壤团聚体间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微团聚体上;土壤养分含量是调节有机碳矿化的关键因子。  相似文献   

7.
森林土壤有机碳在维持全球生态系统碳平衡中发挥重要作用。研究通过实地调查韩江流域森林土壤,分析土壤样点数据,获取土壤有机碳养分特征及分布格局。结果表明:韩江流域不同土层有机碳含量均值处于9.121~17.702 g/kg之间,不同土层由表层至深层,有机碳含量逐渐降低;空间分布上,在靠近韩江水系平缓区域,森林土壤有机碳含量相对较低,远离水系的高海拔地区森林土壤有机碳含量相对较高。  相似文献   

8.
以西江下游流域内121个森林土壤采样点的实测数据为依据,通过统计分析与空间制图探究西江下游流域森林土壤有机碳含量的空间分布规律。结果表明,研究区域内5个土层(D1-D5,0~100 cm)有机碳含量的平均值分别为15.57 g/kg、11.29 g/kg、10.8 g/kg、10.04 g/kg和9.57 g/kg;D1与D2-5土层之间均存在极显著差异,D2与D5土层之间存在显著差异。有机碳含量的平均水平在D1土层达到最高,D2-5土层逐渐降低。其余各土层之间的有机碳含量均不存在显著差异,空间变异性小,该区域土壤有机碳含量相对稳定。  相似文献   

9.
在森林土壤有机碳与全球变化关系的基础上,分析了氮沉降对森林土壤有机碳及其组分影响。对今后的研究工作提出了建议,为进一步了解氮沉降下森林土壤有机碳的动态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0.
在森林土壤有机碳与全球变化关系的基础上,分析了氮沉降对森林土壤有机碳及其组分影响。对今后的研究工作提出了建议,为进一步了解氮沉降下森林土壤有机碳的动态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1.
闽北毛竹林土壤有机碳含量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闽北毛竹林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调查获取林分、地形和土壤相关基础数据,分析毛竹林土壤有机碳含量与林分因子及地形因子间的关系,探讨毛竹林土壤有机碳含量的主要影响因子。结果表明:闽北毛竹林土壤有机碳含量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逐渐减小,总体均值为(25.55±12.05)g·kg~(-1),变异系数为47.16%;不同土层中,毛竹林土壤有机碳含量与立竹度和海拔呈正相关关系,与叶面积指数和坡度呈负相关关系,且下坡位大于上坡位,阴坡高于阳坡。逐步回归分析和通径分析结果表明,海拔、立竹度和叶面积指数是毛竹林土壤有机碳含量的主要影响因子,并构建利用海拔、立竹度和叶面积指数估算闽北毛竹林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回归方程。该结果对准确估算森林碳储量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采用重铬酸钾容量法测定广东省桉树林、马尾松林、杉木林、阔叶混交林、针阔混交林5种主要林分下的土壤A层有机碳密度。结果表明:5种林分土壤A层有机碳密度在2.38—122.85t/hm2,有机碳密度排列为阔叶混交林〉针阔混交林〉桉树林〉杉木林〉马尾松林;并对土壤A层有机碳密度的主要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为评价不同林分类型的碳汇功能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文章采用多重比较、相关分析等方法,研究了广东省内桉树(Eucalyptus sp.)、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阔叶混、针阔混这五种主要林分下的土壤A层有机碳含量,并对土壤A层有机碳含量的主要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土壤A层的有机碳含量在0.41~90.25g·kg^-1,不同林分土壤A层有机碳含量排列为阔叶混〉针阔混〉桉树〉马尾松〉杉木;土壤A层有机碳含量与全氮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4.
为了解不同集约经营历史板栗林土壤活性有机碳的演变规律,在浙江省安吉县采集了集约经营历史分别为5、10和20 a的板栗林土壤样品,并与灌木林进行比较.结果表明:集约经营5、10和20 a的板栗林表层土壤微生物量碳平均含量分别下降了15.89%、49.16%和55.31%,并均具有显著差异.与灌木林相比,集约经营5、10和20 a的板栗林表层土壤水溶性有机碳含量分别下降了14.79%、32.18%和49.31%.板栗林集约经营初期(5 a),土壤微生物量碳占总有机碳比率与灌木林无显著差异,到集约经营10 a后,比率显著下降.水溶性碳占总有机碳比率灌木林和集约经营板栗林间无显著差异,随着集约经营历史延长,比率也无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15.
竹林碳汇功能及其影响因子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当前,在全球共同应对气候变化,大力发展低碳经济的背景下,森林碳汇成为相当重要的研究领域,而竹林作为森林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低碳经济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该文从竹林生物体、竹林枯落物、竹林土壤等方面简述了竹林的碳汇功能和地位,并就自然环境、林分结构、凋落物分解、土壤呼吸和经营方式等自然和人为因素对竹林碳汇的影响进行综述,最后指出了我国竹林碳汇研究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6.
土壤有机碳影响因素及测定方法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壤有机碳是土壤碳库的重要成分,在碳循环中起重要作用。本文主要从不同陆地生态系统的角度阐述了影响土壤有机碳的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研究方法以及空间分布的研究进展,为陆地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也为全球碳循环的研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7.
随着全球变化和CO2浓度的上升给全球气候和社会经济发展带来影响,土地利用变化中人工林对大气CO2的吸收已越来越得到人们的关注。本文在肯定人工林生长形成碳汇的基础上,分析了不同研究方法对人工林碳汇大小的影响、人工林的强度管理(如造林前植被的清除、造林整地、森林采伐、施肥和间伐等)对土壤碳库的影响及其人工林地土壤碳库的动态变化。  相似文献   

18.
土壤有机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土壤结构的形成和稳定性,土壤的持水性能和植物营养的生物有效性以及土壤的缓冲性能和土壤生物多样性等。采用多重比较、相关分析等方法,研究了广东省内桉树、马尾松、杉木、阔叶混、针阔混5种主要林分下的土壤B层有机碳密度,结果表明:土壤B层有机碳密度的变化范围在2.06~291.64t/hm2之间,各林分类型B层有机碳密度的大小顺序为:阔叶混>桉树>杉木>针阔混>马尾松。并对土壤B层有机碳密度的主要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为评价不同林分类型的碳汇功能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毛竹林集约经营过程中土壤活性有机碳库的演变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为了探讨不同集约经营历史毛竹林的土壤有机碳库演变规律,在浙江省安吉县分别采集了集约经营5、10、20和40年的毛竹林土壤样品,与粗放经营毛竹林进行比较.结果表明:毛竹林集约经营的前5年里,土壤总有机碳、微生物量碳、水溶性碳和矿化态碳含量均明显下降(P<0.05);土壤总有机碳持续下降至20年后趋于稳定,土壤水溶碳、矿化态碳含量集约经营5年后一直到第40年无明显变化;随着集约经营措施的实施,土壤活性有机碳占总有机碳的比例变化不大(除矿化态碳在0~5年以及微生物量碳在10~20年明显下降外).集约经营20年后,土壤总有机碳下降了34.70%,微生物量碳下降了49.35%.相关分析表明,各活性碳之间显著或极显著相关.比较不同经营类型的毛竹林发现,集约经营并未改变土壤各类碳含量的剖面特征.集约经营会导致土壤碳的大量损失,并使土壤生物学性质明显下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