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李懿静  李春光  林英  王东  黄文 《广西植保》2007,20(Z1):69-71
稻飞虱是我县水稻的主要害虫,是一种迁飞性害虫,在我县1a可发生7~8世代,主害代是第3代(早稻)和第6代(晚稻);田间主要的稻飞虱种群有:白背飞虱、褐飞虱和灰飞虱等,早稻以白背飞虱为主,晚稻褐飞虱、白背飞虱并重发生[1].  相似文献   

2.
贵州三都一季中稻区褐飞虱主害代的发生规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明确贵州三都喀斯特褐飞虱主害代的发生规律,2009-2011年采用灯光诱测和田间系统调查方法对该地区一季中稻区的褐飞虱种群消长动态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各迁入代灯下诱捕虫量和田间虫量在不同年份间存在差异,2009年单日最大诱虫量达6 688头,分别是2010年和2011年的15.3倍和2.5倍.2009、2010、2011年预测圃虫量高峰分别为10777、4 630、1 615头/百丛,但主害代均为第4代和第5代,始见日与主迁入峰日呈显著相关.不同年份、不同移栽期稻田第4代、5代褐飞虱各虫态发生程度不同,2010、2011年褐飞虱若虫高峰日集中在7月下旬至8月上旬,晚栽稻田成虫、若虫的发生高峰日均迟于早栽类型田;早、晚栽时间差异形成的水稻不同生育期并存,利于褐飞虱栖居、繁殖.天敌蜘蛛、黑肩绿盲蝽与褐飞虱的种群消长具有同步性,但其自然控制作用不足以控制褐飞虱危害.  相似文献   

3.
灰飞虱种群数量变动规律与模型测报技术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汪恩国 《植物保护》2007,33(3):102-107
根据临海市1986-2005年灰飞虱成虫灯下诱集资料和田间测报调查情况,阐述灰飞虱田间消长动态,分析灰飞虱种群变化特征和运动规律,以及主要影响因子,并运用灰飞虱种群运动原理,创建了7种灰飞虱种群数量预测的数学模型,具有良好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4.
我省种植单季中、晚稻,褐稻虱自迁入后,在中籼稻田须增殖2个世代后暴发危害,称主害代;而在晚粳稻田须增殖2—3个世代而成为主害代。本文以列联表分析的点聚图法,利用太仓、吴县、武进、宜兴、南通、靖江、高邮和铜山等8个站的系统观测资料,分别不同稻区和水稻类型,将褐稻虱前后种群分作预报因子和预报对象。其中7月份初次迁入高峰期的田间长翅型成虫虫口密度和主害前一代的短翅型成虫虫口密度,是决定主害代发生量的关键因子,并以此划分等级,作发生程度的定性预报。资料的年  相似文献   

5.
乐斯本等药剂防治麦田1代灰飞虱药效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稻条纹叶枯病前2年在东台市发生十分严重。该病是由灰飞虱传毒的。防治好麦田1代灰飞虱,对于压降秧池1代基数、减轻2代防治压力、控制为害损失尤其重要。为筛选防治灰飞虱的有效药剂配方,控制水稻条纹叶枯病发生为害,2005年我们选用48%乐斯本EC等药剂对麦田1代灰飞虱进行了田间防治试验,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湖南近三年褐飞虱发生规律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采用虫情测报灯和田间虫情系统调查相结合的方法,调查和分析了2008-2010年湖南4个调查圃褐飞虱田间种群动态。汉寿的测报灯下褐飞虱始见日早于其他3个调查圃;褐飞虱全年上灯量道县最小,汉寿最大,2008-2010年汉寿上灯量分别为89 469、81 641头/灯和33 137头/灯。2008-2010年汉寿早稻、晚稻褐飞虱发生量都比较大,分析认为早期褐飞虱迁入量大是导致汉寿褐飞虱种群数量大于其他三地的主要原因,同时由于2010年9月下旬的连续低温导致道县、临湘和宁乡晚稻后期褐飞虱成虫和高龄若虫数量下降。褐飞虱在湖南可发生不完全6代,褐飞虱以7月上、中旬和9月下旬至10月上旬虫口密度最大,对迟熟早稻、一季稻和双季晚稻危害最大。  相似文献   

7.
褐飞虱第5代是我市晚稻的主害代,常年5代,成虫盛期在9月中旬或下旬,而我市这一时期常出现低温寒流天气。为了解低温天气对褐飞虱发生期、发生量的影响,1997年,我们在褐飞虱回迁虫量大(因其迁入期与本地5代成虫期基本吻合,故称为5代),并恰遇低温寒流天气...  相似文献   

8.
灰飞虱发生规律及预测预报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2005~2011年对灰飞虱的室内饲养及田间调查与观察,明确了灰飞虱在济宁市常年发生5代;利用测报资料和气象资料,采取逐步回归分析方法,组建了灰飞虱主要为害世代第1代的发生量、发生期的预测模型,经回测检验,发生量的拟合准确率为97%,发生期的拟合准确率为100%.2011年预测发生量与发生期的预报值与实际发生情况相符.  相似文献   

9.
宝山区稻飞虱发生特点及防治措施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虫情测报灯和田间虫情系统调查相结合的方法,通过2013—2015年对宝山区稻飞虱发生情况综合分析,明确了该虫在本区发生特点,并对稻飞虱的综合防控技术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灰飞虱、白背飞虱和褐飞虱是本区常见的3种飞虱;2013—2015年,田间发生最重的年份为2014年,2013年发生最轻;田间灰飞虱发生量最高,白背飞虱次之,褐飞虱最低。稻飞虱发生与其生物特性、气候、迁入情况、栽培条件和防治水平均有密切关系。提出了预测预报、农业防治、绿色防控与化学防治的综合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10.
本文采用灯光诱捕和田间系统调查相结合的方法,调查和分析了2009-2013年贵州道真县褐飞虱种群发生动态。结果表明:不同年份间灯下褐飞虱始见日和高峰频次波动较大,2011年单日最大诱虫量达11243头,分别是2009年、2010年和2013年的32倍、21倍和10倍; 2012年单日最大诱虫量仅为90头。2010、2011年早栽稻田褐飞虱发生量与晚栽田的基本持平,而发生高峰日迟于早栽田; 早栽田长翅、短翅成虫发生量均低于晚栽田,2010年褐飞虱发生高峰日集中在7月上中旬和8月中旬,发生量小于500头/百丛,2011年褐飞虱发生高峰日集中在7月中旬和8月下旬,发生量小于1000头/百丛。结果表明褐飞虱在道真县可发生不完全6代; 2010、2011年道真县褐飞虱为轻发生(Ⅰ级)或偏轻发生(Ⅱ级)。  相似文献   

11.
农业栽培措施防治水稻前期条纹叶枯病效果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常州地区2004年灰飞虱特大发生,其主害代(第1代)的虫量是常年同期虫量的30倍左右。由于1代灰飞虱成虫发生早,向秧田迁移早,高峰期长,单靠秧田期喷药防治灰飞虱已不能控制水稻前期条纹叶病的为害。增加用药次数和用药量虽可使治虫、防病效果提高,但是由此带来的负作用也很大。为此,笔者通过试验示范,指出应用水稻机插栽培技术和推迟播栽期等农业措施,是控制水稻前期条纹叶枯病的有效措施,且具有成本低,无污染等优点。1试验方法1.1水稻不同栽培方式的条纹叶枯病比较设3组示范试验:①机插稻和直播稻示范。示范区设置在前黄镇南降丰产方。播种期…  相似文献   

12.
研究表明,水稻播种时间不同直接影响田间灰飞虱发生量及黑条矮缩病发病率。苗期灰飞虱虫量的高低与黑条矮缩病发病率呈密切的正相关关系。在浙江嘉兴,水稻在5月上、中旬及以前播种的田块灰飞虱发生量较大,黑条矮缩病的为害也较严重,而播种期在5月下旬至6月上旬的田块为害明显减轻。通过水稻播种期的调整能有效减少传毒介体灰飞虱的发生与传毒,从而达到控制田间黑条矮缩病发生为害的目的。  相似文献   

13.
稻飞虱是水稻的主要害虫,大冶地区一年发生5代,种类以褐飞虱和白背飞虱为主,灰飞虱为辅.常年第三(1)代白背飞虱、褐飞虱主峰迁入在5月~6月,以迁入量和种群比例决定当年的发生程度;第四(2)代稻飞虱发生期为6月下旬至7月中旬,以白背飞虱为优势种群,常造成迟熟早稻穿顶、枯秆;第五(3)代稻飞虱发生期正值高温季节,白背飞虱种群数量呈下降趋势,褐飞虱种群数量逐步上升,进入8月上旬以后,如盛夏不热,阵雨较多,田间短翅型成虫比例高,褐飞虱迅速繁殖成为优势种群;9月上、中旬,第六(4)代褐飞虱常在中稻田造成为害,出现中稻、一季晚稻大面积穿顶倒伏;第七(5)代褐飞虱发生情况较复杂,大多年份晚秋气温较高,有利本地虫源大量繁殖,加上北方中稻收割后大量褐飞虱向南回迁,遇适合气候条件大量成虫降落我市继续为害,常造成双季晚稻、迟熟一季晚稻大面积倒伏.  相似文献   

14.
2006年吴江市单季晚稻褐飞虱发生特点及治理措施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2006年褐飞虱在吴江又是一个特大发生年。其发生呈现出迁入时间早、峰次多、迁入量和自然发生量大、主害代发育进度延缓等特点。由于防控措施得当,有效减少了田间虫量。总结其治理经验,主要与领导重视、预报准确、科学用药、措施扎实和技术覆盖面广等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15.
赵敏 《植物保护》1993,19(4):49-50
我县晚稻田飞虱主要有白背飞虱和褐稻虱。自1981年以来,田间自然种群数量年度间,各代间变化均很大,据1981—1991年田间系统观测资料统计,,在自然情况下,白背飞虱在杂交稻上第三,四代群体发生数量明显高于常规稻。三代发生量:杂交稻平均为30.30只/丛,常规稻平均为7.75只/丛,杂交稻比常规稻平均高3.91倍;四代发生量:杂交稻平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上海地区水稻条纹叶枯病呈大发生态势。准确监测该病传毒媒介灰飞虱对防控条纹叶枯病非常关键。以往灰飞虱的测报主要是采用测报灯,而测报灯容易受天气因素影响,导致数据缺失,影响测报的准确性。为此,于2007年至2011年开展了灰飞虱的黄板测报技术研究。5年试验结果显示,黄板对灰飞虱诱集能力强,在灰飞虱高峰日预测与测报灯结果一致,可应用于1代灰飞虱的测报。  相似文献   

17.
褐稻虱与白背飞虱系邕宁县早稻的主要害虫,以第三代为主害代,其发生量与5月中旬至6月上旬的降雨量相关。根据邕宁县1981年—1990年共10年的诱测灯下所诱获的成虫量,田间成若虫高峰日加权平均虫量,5月中旬至6月上旬降雨量等资料,以二元回归和模糊列联表分析法分别建立第三代褐稻虱和白背飞虱发生量的预报模型。经验证,11年的总预报准确率分别为81.8%和90.9%。  相似文献   

18.
为明确上海市松江区稻飞虱种群数量动态,对2015—2020年稻飞虱灯诱和田间调查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松江地区,白背飞虱灯下始见日集中在6月上、中旬,比褐飞虱迁入早近30 d,2种稻飞虱终见日均在9月下旬。6—7月白背飞虱的灯诱量占绝对优势,8—9月褐飞虱上灯虫量高,种群占主导优势,但在年度诱虫总量上,白背飞虱明显高于褐飞虱。松江区稻飞虱的种群数量动态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当地稻飞虱优势种群更迭发生的特点。  相似文献   

19.
稻飞虱属远距离迁飞性水稻害虫,是我国发生普遍的水稻重大害虫,也是全州县为害水稻的主要害虫之一,在全州县发生为害的主要种类为褐飞虱Niaparvata lugens(Stal)和白背飞虱Sogatella frucifera(Horváth)。20世纪80年代以前,稻田以褐飞虱为主要种群,20世纪80年代初以来,褐飞虱的数量呈下降趋势,白背飞虱的数量迅速上升,成为为害水稻的主要种群,并且发生程度加重,进入21世纪褐飞虱比例又攀升。笔者对全州县植保站30多年的灯诱数据和田间系统观察数据进行了分析研究,现整理如下。  相似文献   

20.
在2013年水稻三代灰飞虱低龄若虫高峰期,用1%阿害素盐乳油对水稻灰飞虱进行防治。结果表明,1%阿害素盐乳油对水稻早秧池灰飞虱防治效果较好。药后1 d,1%阿害素盐乳油667倍液对灰飞虱的防治效果达81.62%,且各浓度处理对水稻秧苗没有任何不良影响。可将该药剂作为吡虫啉的替代品种,进一步在大面积示范推广,推荐使用剂量以667~1000倍液为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